本書的研究回應從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髮出來的四個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對於未來學術的進展都極為重要。第一方面是對武氏家族墓地的遺存進行清點和著錄。儘管這些遺存對研究東漢圖像藝術是極重要的資料,但相互矛盾的斷代、祠堂歸屬以及編目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此外如錯錄銘文等問題更使人迷惑。通過重新檢驗發掘記錄、以往著錄以及復原設計等材料,本書希望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處的環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準確的信息。
作者簡介:
巫鴻(Wu Hung),早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後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近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國際交流。策劃展覽《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1998)、《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2000)、《重新解讀:中國實驗展覽藝術十年(1990-2000)——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2004)和《“美”的協商》(2005)等,並編撰有關專著。所培養的學生現在美國各知名學府執中國美術史教席。
章節試閱
宋代以後,經過大約五百餘年的古器物學的低潮期,武梁祠研究重又復興。此次復興是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古器物學興盛的背景下發生的。黃易於1786年對武氏祠的發掘,以及隨後搜尋石刻的熱潮,乃是這一知識和學術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是清代古器物學精神又一次決定了研究武氏祠畫像的主要方向。
儘管與上隔元明兩代的宋代金石學有別,清代金石學在本質上仍是前者的延續,依然格外重視以實物作為研究證據。正如清代金石學先驅者顧炎武所說,研究古代石刻的基本原因是因為石上所刻之史實,即其“抉剔史傳,發揮經典”的作用。1121相較於宋代金石學家,清代金石學家更重視古代金石文字在證經補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現代學者朱劍心解釋說:“顧炎武、朱彝尊輩重在考據,以為證經訂史之資,此風一開,踵事者多,凡清人之言金石者,幾莫不以證經訂史為能事。”
別具意味的是,對大多數清代學者來說,“史”是可以檢驗和糾正的,而“經”卻不容新材料的挑戰。這一態度深刻影響了清代武梁祠石刻的研究。1789年,也就是黃易完成其發掘和保護武氏祠畫像的那一年,翁方綱刊行了《兩漢金石記》,標誌著新一輪武梁祠研究的開端。八年之後,阮元出版了更為詳細的《山左金石志》,這兩本書代表了具有濃厚儒學傳統的清代金石學主流。到清末之際,三十多名學者步其後塵,殫精竭慮,投身於記錄和評論武氏祠石刻畫像的工作。一旦這些學者將石刻視為證經補史的材料,對美術形象的解說便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文獻學基礎之上。舉“孔子見老子”石刻來說(圖25),阮元在《山左金石志》中的解說盡力使圖畫與儒家文獻中有關的記載相吻合。比如他認定畫像中孔子 的馬車夫是其學生南宮敬叔,而另一個身形稍小者則為孔子的隨從,憑據為這兩個人都在史書中有載。阮元還以為畫像中孔子 所執之鳥必為斑鳩,因為他拜訪老子時的身份是史,而據《周禮》,官吏在正式會晤時需執一隻相應的鳥以示身份。但阮元在發展這種解釋的時候也面臨一個難題:畫像中孔子 見老子的地點是在路上,與文獻所記載的場所不同。為了調和這個矛盾,他自圓其說地認為老子一定是在去都城謁見魯昭公的路上遇見了孔子,而後者是魯昭公派遣去向老子問禮的。由於這批清代學者知識淵博,儒學根底深厚,他們的考證極大地豐富了對武氏祠的研究。從現代藝術史的角度來看,他們對形形色色的畫像主題的識別大致上等同於圖像志研究(iconographical study)。然而,清代學者之工……
宋代以後,經過大約五百餘年的古器物學的低潮期,武梁祠研究重又復興。此次復興是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古器物學興盛的背景下發生的。黃易於1786年對武氏祠的發掘,以及隨後搜尋石刻的熱潮,乃是這一知識和學術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是清代古器物學精神又一次決定了研究武氏祠畫像的主要方向。
儘管與上隔元明兩代的宋代金石學有別,清代金石學在本質上仍是前者的延續,依然格外重視以實物作為研究證據。正如清代金石學先驅者顧炎武所說,研究古代石刻的基本原因是因為石上所刻之史實,即其“抉剔史傳,發揮經典”的作用。112...
目錄
總序
序
前言
上編千年學術研究
第一章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與復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東漢墓地結構
第二章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
傳統學術
19世紀以來的綜合研究
現代研究
對意義的探尋
考古學的啟示
結論
下編武梁祠:宇宙之圖像
第三章屋頂:上天徵兆
祥瑞形象及圖錄風格
徵兆圖像的流行
武樑和徵兆圖像
第四章山牆:神仙世界
西王母與“陰”
西王母與崑崙山
西王母:從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現: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牆壁:人類歷史
牆壁圖像的一般解讀
漢代的史學觀
古帝王和歷史進化
“三綱”與列女、義士
君主與臣民之責
拜謁場景:君權的表現
歷史學家的自我表現
跋:武梁祠石刻畫像的思想觀念
附錄
一榜題、圖像志、文本
徵兆古帝王列女孝子和義士忠臣刺客
二武梁祠研究年表
三武氏祠畫像石詳目
四引用文獻目錄
五索引
總序
序
前言
上編千年學術研究
第一章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與復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東漢墓地結構
第二章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
傳統學術
19世紀以來的綜合研究
現代研究
對意義的探尋
考古學的啟示
結論
下編武梁祠:宇宙之圖像
第三章屋頂:上天徵兆
祥瑞形象及圖錄風格
徵兆圖像的流行
武樑和徵兆圖像
第四章山牆:神仙世界
西王母與“陰”
西王母與崑崙山
西王母:從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現: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牆壁:人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