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之際,知識份子的動態往往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宋元、元明、明清三個歷史轉折時期如是,清末民初更如是。清末距今未遠,引發改朝換代的辛亥革命又與香港息息相關,回顧這段歷史中南來清遺民知識份子的動態,其趣味及意義與此前的研究各有異同,值得為文深入探索,此乃本書《香江情懷:香港清遺民詩文集選編》製作的緣由。
辛亥革命不僅標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亦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結構及文化生態。在這場歷史巨變中,清遺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生存狀態與思想情感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在香港,一批原籍廣東的晚清進士,面對清室的傾覆,毅然選擇遷居或暫住此地,成為香港歷史上一段不可忽視的篇章。
本書旨在系統整理及展示清遺民在香港期間所創作的詩文,通過他們的文字,窺探其內心世界與生活軌跡,進而探討他們在香港社會、文化及教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清遺民雖然身處異鄉,但思想及情感卻與故土緊密相連;既有對前朝的眷戀,亦有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適應。
這批清遺民在香港的表現各異,有的選擇退隱山林,不問世事,僅以詩書為伴;有的積極融入香港社會,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參與教育、文化事業,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其詩文不僅記錄個人情感與心路歷程,亦反映民初香港社會風貌及各界人士交往情況。循此可以更深入理解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及思想變遷,以及其對香港文化的貢獻。
然而,長期以來,清遺民及其文學作品在學術界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其一,清遺民無論政治立場或思想觀念均與現代社會相去甚遠,往往被視為保守、守舊的代表;其二,由於歷史原因及文獻資料散佚,清遺民詩文作品亦未能得到系統整理及研究。因此,本書的編纂既是對清遺民文學遺產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亦是對香港歷史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
本書精選九位具有代表性的清遺民,包括賴際熙、溫肅、陳伯陶、丁仁長、何藻翔、張學華、吳道鎔、江孔殷及岑光樾。他們的詩文作品涵蓋抒情、詠物、記事等多個方面,不僅展現個人的文學才華,亦反映他們對時局的關注及對生活的感悟。通過對這些詩文的解讀,讀者可以更全面了解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及思想情感,以及他們對香港文化的貢獻及影響。
總之,本書不只是一部文學選集,更是一部歷史文化見證;從中可以窺見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片段,感受他們對故土的深情厚誼,以及他們在異鄉的文化堅守與傳承。本書作者治清代思想史有年,亦長時期從事香港史教研的工作;本書集清史與香港史於一部,兼顧學術發明與閱讀趣味,可謂上品。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引起學術界及廣大讀者的關注,進一步推動對清遺民及其文學作品的研究與探討,為香港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研究增添新的視角及深度。
劉智鵬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
錦茵一角伴爐香——序《香江情懷:香港清遺民詩文集選編》
比年以來,崔文翰教授身兼香港伍倫貢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夙夜在公且仍不廢教研,新近完成鴻著《香江情懷:香港清遺民詩文集選編》。全書聚焦於吳道鎔、丁仁長、張學華、陳伯陶、何藻翔、賴際熙、溫肅、岑光樾與江孔殷九位居港之前清遺民,由其詩文集內精選關乎香港之詩文,加以註釋、解析,不僅公允評價諸老之文學成就,亦藉此機會向普羅大眾廣為紹介。付梓在即,文翰兄命撰序一篇。自忖於該範疇少有究心,更乏專論。拜讀鴻著之後,益感承蒙厚愛,惶恐不已!茲僅就讀後所感所得,綴文於茲,以質諸文翰兄及諸位大方。
所謂遺民,原指朝代或國家滅亡後遺留之百姓。如《史記.管蔡世家》:「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又如《左傳.閔公二年》:「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殷遺民為武王伐紂、商代滅亡後之朝代遺民,衛遺民為北狄攻衛、衛國破亡後之諸侯遺民。而遺民群體中,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性者,當屬富於學養、曾有官爵、眷戀前朝、不事新主的成員。易言之,史上艷稱之遺民人物,多半並非普通百姓,而是出身貴族或士大夫階層,而在國變後成為布衣的知識人。如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乃是商代孤竹國君之子。孤竹並非殷商的直接領地,但夷齊兄弟甘為殷商守節,足見已具有較強烈的中央王朝意識。他們的政治選擇,是其自覺建構知識體系的反映。至於源自「王官失守」的諸侯遺民,對於知識的傳播貢獻更大。周室東遷、王權低落,無法抑制諸侯間的兼併。小國滅亡後,原來的貴族、官員淪為平民,所藏典籍流入民間,造就了知識的普及。這些為數眾多的諸侯遺民,姓名雖早已於史無徵,文化功績卻可謂永垂後世。
漢代以降,遺民之記載不絕於史冊。自《後漢書》訖《清史稿》,設有逸民傳(或稱隱逸傳、逸士傳、遺逸傳)的正史達十六種之多。如范曄《後漢書.逸民傳》云:「《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堯稱則天,不屈潁陽之高;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潔。」將賢士許由與夷齊並稱——所謂「潁陽之高」,指的是許由不受帝堯讓位而甘願隱居。但許由並非遭遇鼎革,只是在太平盛世情願歸隱,畢竟不同於夷齊的處境。而范氏〈逸民傳〉中的人物,既有鼎革後不事新莽的周黨、王霸、嚴光之倫,也有東漢之世不受官祿的井丹、梁鴻、高鳳之屬。因此吾儕可進一步界定,遺民是逸民的一種:任何時代選擇歸隱的知識人,都可稱為逸民或逸士;唯有家國破亡後的歸隱者,才可稱為遺民。然而,研究遺民者也不得不同時關注逸民問題。以元明之際為例,如李祁、戴良等有元朝功名,入明不仕,是著名的元遺民。梁寅在元代屢試不第,但後來並不接受明代授官;張憲在元代受到賞識而不就官,後為張士誠所招,入明後寄食佛寺:二人皆被視為元遺民。宋濂於元末不仕、明初成為文臣之首;劉基身為元代進士、官員,棄官還鄉,至朱元璋相邀方出仕明朝:二人情況不同,倒皆仍可稱為「元逸民」。這些人物皆可統稱為逸民,考察諸人仕隱之軌跡,對於吾儕探論遺民群體,還是頗有助益。
由於年代久遠、文獻闕漏,有關唐五代以前的列朝遺民都不易開展系統性探討。民國以後,隨着國族意識的建立,宋、明遺民早已成為學界熱門話題。至於金、元遺民存在的事實,一度令學者詫異――如錢穆謂「明初諸臣之不忘胡元,真屬不可思議之尤矣」――卻也不難理解,因此相關研究者並不乏人。至於清遺民為人所詆訿,則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不僅是朝代更迭,更是傳統社會的崩潰。他們對故主與傳統文化的忠誠與眷戀,長期被視為抱殘守缺,而無法獲得新文化支持者的同情。然而,這在二十世紀前葉的香港又另當別論。
鴉片戰爭以還,港、九、新界陸續被英國接管,造就了香港的特殊環境與地位。一方面,由於華洋雜處、得風氣之先,令香港成為辛亥革命的搖籃。另一方面,當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接踵而至,殖民政府及本地官紳大力推崇儒學、國學,以化解來自內地的衝擊,謀求穩定的管治。對於遜清遺民――尤其是粵籍者而言,香港毗鄰故國故鄉,言語風俗相通,且非民國管轄,誠可謂一方桃源。舉例而言,賴際熙(1865-1937)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二甲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出任國史館總纂。清亡移居香港,從事文教工作。香港大學成立後,以兼任形式講授史學。1923年主持成立學海書樓,以聚書講學、宏揚文化。1925年,新任港督金文泰推動中文教育,賴際熙協助成立港大中文學院,並全職擔任中國歷史教授,至1933年方才離去。期間賴氏於社會名流多有應酬,為中文學院爭取經費資源。此外,同時任職於中文學院的區大典、溫肅、朱汝珍皆為前清進士兼遺老,可謂同聲同氣。賴氏諸人在香港的生活並非如他們在內地的同道那般與世相忘,他們不但未受到本地文化輿論的排斥,更擁有較顯著的地位,依然活躍於社會。他們致力文教的一謦一欬,又不由得使人感到與兩千年前那些失守的王官們于喁相應。
《香江情懷》對清遺民作家的界定甚為謹嚴:他們不僅不仕民國,還必須具備前清的進士身分、有詩文集傳世。饒是如此,依然有九位入選,人數之多令人驚嘆,而香港之特殊性,由此可見一斑。文翰兄在〈前言〉中寫道:「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展現出不同的面貌,賴際熙善於交際,在官紳間競爭,為創辦學海書樓籌款,最終實現夢想;溫肅積極參與復辟活動,並侍奉溥儀,生活充實;丁仁長以至孝見稱,後跟隨溥儀;吳道鎔、陳伯陶、張學華一心歸隱,著述不輟,風姿瀟灑;岑光樾專注於教育,桃李滿園;江孔殷享受逍遙生活,妻妾成群,嗜好美食,無憂無慮;何藻翔來港從教,內心一直不滿,晚年心志消沉,顯露窮困之狀。」縱然九位遺民的命運與人生軌跡各自不同,卻都奉行言為心聲的詩教,居港生活「離不開出席詩社聚會」,透過文學創作來構築自身與世界交流對話的平臺。「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他們對清朝政治立場的忠誠已經失去意義,未能贏得當時人的接受。然而,他們的詩作卻流露出真情,動人心魄。」在平臺荒蕪已久的近百年後,卻賴文翰兄為吾人灑掃停當,不僅得以直面那些前賢的心靈,更可能由此通向一方更為廣大的空間。《香江情懷》共九章,人各一章,每章皆分為「生平簡介」及「作品選讀」兩節。茲舉例以見全書之體式。如〈第七章 溫肅〉,首節「生平簡介」分為「早歲仕歷」、「謀求復辟」、「港大歲月」、「晚年心跡」四目,對於溫氏的生平行事有較詳盡的述論。而〈第一章 吳道鎔〉之「作品選讀」一節,收錄作品若干。如〈宋臺秋唱序〉(1917)一文共有註解十五條,或解釋詞句、點出事典語典,或介紹人、地、書名,或作內文校勘,甚或略有考據(如註3 關於「二王殿」的解說),讓讀者一目了然。隨後的「簡析」部分,精煉扼要地介紹了《宋臺秋唱》一書的緣起及版本,並指出聚德堂本有吳道鎔和陳伯陶詩作二首,失收於時人為吳氏所編《澹庵詩存》,當是遺漏之故。而《宋臺秋唱》的文獻價值,由是可窺。此後,更附上吳道鎔〈和蘇選樓澤東自題宋臺秋唱圖〉七絕二首,仍有註解,更全面地呈現吳氏對《宋臺秋唱》一書之參與。至於「簡析」部分收錄《宋臺秋唱》書影、〈宋臺秋唱圖〉等,益能收比照之效。
綜上所言,可知《香江情懷》精彩紛陳、補充當下研究的重要缺環,不待筆者饒舌。衷心恭賀新著出版同時,也藉此良機作一寄語:期待文翰院長日後肆其餘力,引領群賢整理居港清遺民,乃至逸民、「後遺民」(王德威語)之相關著作,並擇菁拔尤,加以推廣,必能為香港描繪出一幅更為多姿多彩的文化圖景。筆者雖不敏,亦當勉從其後!謹以七律一首收結拙序云:
鹽梅之道豈相忘,野老猶稱官富場。
注史心情久如噎,傳經手澤每堪傷。
鼎遷無處非周土,臺毀何由弔宋皇。
當日長安花落盡,錦茵一角伴爐香。
甲辰孔誕後學陳煒舜
謹識於壹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