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現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Skopje),1928年加入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前往印度,她在印度接受初學期的培訓。1931年至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當老師,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的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垂死者、孤兒等無人看顧者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以87歲之齡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
德蘭修女因2003年的首次治病神蹟,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宣佈為真福(beatification)。2008年,一名巴西腦癌病人向已逝的德蘭修女祈福後,腫瘤奇蹟般消失一事,成為德蘭修女的第二個神蹟。傳統上,至少需要施行兩個神蹟,才能獲得教廷封聖。因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正式封為聖人。
或許有人會覺得德蘭修女這名字聽起來有點陌生,不過只要將譯名代換為德蕾莎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管你是不是天主教徒,信不信教,鮮少有人不知道德蕾莎修女。市面上有不少關於德蘭修女的書籍,也有德蘭修女的電影,有興致的人不妨看看。
德蘭修女有許多名言,其中「We cannot all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love. 我們不能都做偉大的事,但可以用偉大的愛做小事。」具體證明了她的人生宗旨,也說明了善行的實踐皆是以愛為根基,所謂愛心是指關懷、愛護人或其他生命的思想感情,於是我們也可以說愛心是一種博愛的表現。
慈悲,形容詞,形容仁慈富有憐憫之心,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之中拯救出來,泛指慈愛與悲憫。其實,我個人一向覺得能做到慈悲很不容易,序言裡布萊恩神父提及的「以非凡的愛去做尋常的事」,愛是無私的,同時也是自私的,雖說「Hearts to love, Hands to serve」,然而人們之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未必能全然付諸實行,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做不到舉手之勞的人多的是,甚至你我亦然,遑論散播愛心行動到世界,嘴上說慈悲很容易,然而有幾人是真正親力親為去分心關愛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們?所以我認為實踐慈悲很難,對於這樣的人士,打從心底多了好幾分敬意。
這本書裡收錄了許多德蘭修女的言教(金玉良言)與身教(眾人的見證),從人類基本生存需求談到心靈方面的教誨,共分十四章節來闡述,也由於書中陳列眾多強而有力的實例見證,坐實了德蘭修女的言行一致,為以身作則的最佳典範。篇章由淺述到深論,帶給讀者多元的思考角度,比如〈饑者食之〉,由實質層面之食物飢荒延伸到心靈層面之愛的飢饉。
其他如第九章〈解人疑惑〉使人了解客觀的重要、第十章〈勸人悔改〉的改正己身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第十一章〈忍耐磨難〉讓我重新思考人生試煉這回事、第十二章〈赦人侮辱〉的〈我們都會犯錯〉、〈我們要是在他們那樣的處境〉,有設身處地,欲同理他人的體貼、第十三章〈安慰憂苦〉的〈就讓他們講、講、講〉,說明了傾聽的重要,這點我雖然也一直在實踐中,然而長期傾聽長輩無限重覆訴說同樣的憂苦並不是件樂事,所以這亦是用非凡的愛來做尋常之事的一種呢!我似乎因此釋懷了一點。(苦笑)
《德蘭修女:召喚慈悲》不僅讓讀者深入認識了這位世界公認的偉大修女,也讓讀者從中學習到寶貴的人生處世態度,如果因此願意或開始懂得檢討反思自己,無非是這本書能帶給人的最巨大最珍貴並且受用一生的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