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一條讓你能安住其中的河流,它的名字叫「當下」 郭蘅祈 音樂製作人
因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有緣開始參加仁波切「Joy of life―開心禪」的禪修學習,加上這幾年來瑜珈探索、教學,以及製作「祈菩行」的心靈演唱音樂系列,漸漸發現,有方法的「禪修」練習,彷彿是啟動生命彼此窗門的開關,讓我從事的所有事情,起了善妙的變化。從開始每日清早,一點一點的禪修練習的第一天起,它漸漸如酵母般起了作用,讓我的生活,互相交融,有了共通的啟示。
在禪修練習中,我感受到行、走、坐、臥,無處不禪不靜的道理,也在觀當下的過程中,學習自在與無常的環境共融,更看著無常的心緒波動,直到那隻心裡的「瘋猴子」,開始願意聽你使喚一下,不再總是帶著你,不安焦躁的「抗爭」眼前所有對境,發展出更多負面無用的情緒。
於是,你發現外界聲音平靜多了、動蕩振幅變小了、事情沒那麼嚴重了、前因後果想得比較清楚了、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發生了……而這種種的「沒什麼大不了」,最後發現,也就是「自心」與「外界」開始相融共處,不再「分別」去對待,於是慢慢生出安輕釋懷。
合一,如是的合一,世界不因「你」才轉動,它是所有萬物的聚合共振,唯有「安住」在無常的當下,才有機會、空間,看見真正的因果「實相」,也就只是「看著」,甚至「欣賞」著。
順著人生的河流,「享受」每個轉彎處,每個淺灘滯留,每個湍急波濤,而在其中,若還能欣賞著河岸邊的風景,抓住每個無秒差的感受,你將會發現其中最單純的快樂,以及無須執著、妄想的時間前後。
放開手,放鬆心,順著呼吸,在名叫「當下」的河流裡,安住體會,隨波隨喜吧!
推薦文
遇見心中的上師 陳玉慧 作家暨戲劇工作者
措尼仁波切是第一位讓我明白修行真諦的上師。他來自藏教重要上師世家,傳承自多位藏教中最重要上師,包括康祖仁波切、頂果仁波切及紐修堪仁波切等人。他是少數當今能以現代人的語言教導在生活中如何修行的大師。
五年前,我第一次在奧大利阿爾卑斯山頂上向他學習靜坐。當時猶記第一堂課的內容是慈悲心,那時我的我執心過於強大,以為自己學靜坐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快樂,完全是很自私的出發點,從來沒有想過,修行其實更多是利他,如果心中永遠是為了自己,人是很難快樂的。那一課非常震撼。
之前,我多少知道一些佛教的教義,但要等到措尼仁波切這麼直接坦白地說出後,我才明暸,原來自己愚昧無明。當時,我還問仁波切一個更無知的問題:「我並沒有什麼慈悲心,那麼還要留下來學嗎﹖我可以學嗎﹖」問時,眼眶已紅了。仁波切把他自己手上的念珠取下,並交給我,他說:「你有慈悲心,你只是要把它找回來。」我還記得,我回到旅館後,心裡是如何激動。
從那一天起,我心中便把他視為上師,在這五年中,措尼仁波切的教誨深深地影響了我,雖然到今天我還是一樣冥頑不靈,一個差勁的佛教徒,看到蟑螂蚊子就拍打,對人也常失去耐心,但是,無論如何,他是我的明燈,任何時候我若心思不寧或情緒不佳,只要重拾老師的書,我總是流淚,我心裡知悉,他的教導一定可以助我遠離無明之苦,我真的不必被自己的情緒綁架。
這是為什麼我衷心向各界推介措尼仁波切這段珍貴的教導。
引言
萬法無常,簡簡單單四個字,似乎不是什麼深奧道理,但一語點出了佛教所說人類的兩難困境。這句話是不變的真理,若是試圖否認、對抗,就會感到苦;若能敞開心胸、全然接受這四字所代表的實相,就會找到寧靜,開啟內在豐富無盡的悲智泉源。這就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佛教智慧精華。
生命必會變化起伏、減損消滅。萬物皆會改變、老舊、損壞、分解和腐敗。簡言之,一切都會消失滅亡。一切生命、無生命的物體、思想、哲理、宗教、星球和宇宙,都有消失滅亡的一天。我們所愛的每個人、所珍視的每個物體、所得到的每份文憑、大大小小的成就、各式各樣的想法、心裡產生的所有認知或情緒,以及生命的每一剎那,都會壞死。有些事物較為持久耐用,因此外相上看似恆常,但終究而言,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永遠依靠的;一切都不斷改變。
不過希望一切恆常,又有什麼錯?我們擁抱心所喜悅的,推拒心所不喜的。我們希望能安安穩穩活在自己認知的現實裡,也希望外在世界依就我們的認知演變。但這個世界是靠不住的;我們在裡頭費盡千辛萬苦,為自己建構穩定的生活,終究是白費工夫。世事就是如此不如意;經濟起伏、政治動盪、反友為敵、反敵為友,飛黃騰達後身敗名裂,熱戀後失戀,子女離巢自組家庭,老友一個個撒手人寰,我們一時喜極而泣,一時悲不成聲,如此循環不已。在這一切表相之下,潛藏著幽微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影響著生活的每一片刻,就連明明心中歡喜雀躍的時候,內心深處還是隱約感到不安。
不如意所造成的「苦」,佛教稱之為第一聖諦。有些人認為佛教強調苦,所以是負面消極的。但苦雖然是佛教的起點(因為苦就是生命的源頭),其餘三個聖諦卻帶來充滿希望的好消息,分別是第二聖諦「集」,讓我們了解苦從何而來,第三聖諦「滅」,知道在此生得到平靜與喜悅是可能的,以及第四聖諦「道」,有一條通達平靜與喜悅的明確道路。
佛教的一切智慧皆關於如何面對困境。在這本美麗的小書裡,三位首屈一指的老師分享他們如何面對自身生命的逆境,以及佛法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他們分享的智慧皆來自多年的佛法修學、禪修練習及生活實踐:
•逆境是必然的,但是痛苦與否,取決於我們如何回應逆境
•以開放的心面對逆境,就會發現智慧、慈悲和勇氣生活的基本練習:停下一切,觀照當下
•得到快樂的最佳方式,就是以他人的快樂為上
•開放的基礎是唯一真正固實的基礎
我們面對無常變化時,都渴望找到穩固的基礎,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有為法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沒有所謂穩固的基礎;也就是說,在變幻無常、無法預測的世界裡,我們找不到安全,也無法在不斷變化的想法和情緒上建立自我認同感。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緊抓著自認為有利於己的事物,排斥我們視為負面的事物,對於不會影響自身的事情則是漠不關心。貪、瞋、癡這三個基本驅動力是佛教所謂的「三毒」。三毒是我們控制周遭世界的策略,只會讓我們傷己傷人。
佛教提出另一個可行之道―「停下一切」。若是暫停一切、靜心觀照、全然且如實體驗當下的生命,會是什麼滋味?這是最大的逆轉;我們在無為之中發現了一切。
停下一切不代表漠不關心、不切實際或癱瘓麻木。孩子生了重病,我們當然是在第一時間趕緊送醫,但內心如何回應這個事件,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可以抱著希望,也可以充滿恐懼,或是兩者交替;可以怪罪他人、否認事實,也可以祈禱。或者,也可以純粹與這個事件同在,不迎不拒、保持開放並安住在痛苦和不確定中,不試圖削減心中之苦,但也不至於將苦等同於自身。
唯有這種接納一切的開放心地才是真正穩固堅實的。在這無常變化的世界裡,心若是受到希望、恐懼、好惡的支配,則永遠無法快樂或感到安全。正是因為我們追求安全,才會感到不安全;正是因為追尋快樂,才會感到不快樂;這又是佛教顛覆傳統思維的另一佳例。安住於開放的心地時,會發現我們終究不受世界的起伏左右,會發現本具的智慧、慈愛和力量的泉源,發現這生死輪迴的娑婆世界是寬廣、神聖且喜悅的。
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在生命非常艱辛低潮的時候尤其困難。面對生命的各種難關是需要勇氣的。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是美國佛教界裡最具真知灼見的作家之一,他在幾位大禪師的指導下修持了幾十年。然而,就算是經年累月的禪修及研讀佛法,諾曼面對摯友(他稱之為「比兄弟還親的好友」)意外去世,依然覺得晴天霹靂。諾曼充滿慈悲、毫無保留地講述這段傷心往事,以及他在經歷這段心碎歷程之後如何脫胎換骨,看了令人相當動容。
學佛或打坐都無法讓我們與痛苦絕緣。遇到困境時,我們連內心生起的念頭感受都無法控制,但如果能夠覺察到念頭、認知、感受的生起,就能當下解脫,不再受到掌控。我們體證到念頭、認知及感受是本覺的顯現,超越苦及非苦,這就是念頭的本質,就是佛教禪修的祕密。
深入淺出的禪修指導系列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所謂的正式禪修練習是固定撥出時間,在有助於禪修的環境裡培養(更貼近的說法「找回」)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心境。禪修時以自心為起點,觀照生起的念頭、感受、認知,不管美好或怪誕、平凡或偉大、正面或負面,都採取開放、放鬆、無分別的心來面對。我們觀看念頭感受的生、住、滅,不執著其內容,也不執著以為真。平和清明地觀照心的內容,就會發現虛空般的覺性包容念頭的來去生滅,但是不受其影響。我們在覺性中發現許多好品質,比如智慧、善巧及慈悲。一旦在禪修中發現這些品質,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應用。
本書中的一些禪修方法能夠讓心智(mind)覺醒,有些則是讓心靈(heart)覺醒。承認自身的苦就是體驗苦。體驗苦的滋味並不好受,但卻是通往愛的道路,讓我們與他人連結。覺察到自心,就能觸及所有眾生的心。希薇雅.布爾斯汀(Sylvia Boorstein)有佛教界之猶太祖母之稱,她呼籲我們不僅不要隱藏自己的苦,還要聆聽他人的苦。在本書裡,她教導佛教著名的慈心觀(metta meditation)。練習慈心觀時,我們祈願一切眾生(包括自己)離苦得樂。我們了解到眾生皆苦時,就自然會祝福他們離苦得樂,這是個美麗的體會。
對苦的觀照即是通往愛的道路,達賴喇嘛曾說:「如果希望他人快樂,就要練習慈悲。如果自己想要快樂,還是要練習慈悲。」薩姜‧米龐仁波切(Sakyong Mipham Rinpoche)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想要快樂,就為他人著想。如果不想要快樂,就為自己著想。」也難怪達賴喇嘛和薩姜‧米龐都來自藏傳佛教的金剛乘傳統,因為所有喇嘛傳授的核心教法都是慈悲。年輕熱情的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屬於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傳承,他說:「佛法的目的不單只是成就個人快樂或個人解脫,而是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眾生脫離輪迴苦海。」措尼仁波切教授西藏佛教獨有的施受法(tonglen,另譯自他交換法)―觀想並吸收他人的痛苦,然後把快樂和舒緩的感受送給他們。若從凡人自我中心的角度來看,這是徹頭徹尾的瘋狂,但是在佛教裡,這就是開悟。
這些佛法開示在美國舊金山進行,贊助單位是香巴拉大日基金會(Shambhala Sun Foundation)及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而我有幸擔任課程主持人。人們來此追尋佛教智慧以解決各種人生難題,比如生病、喪親,乃至失業、離婚。他們來道場尋求幫助,內心帶著一股潛藏的不安與恐懼,這是大家就算在如意順遂時也有的感覺。我和學員都非常感激三位禪師的教導,謝謝他們慈愛地分享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和挑戰,也希望讓這簡潔有力、博大精深及攸關現代人生活的教法普及大眾、利益讀者。最後用慈心觀的禪觀方式祝福大家:願此教法幫助我們放下煩惱、得到力量、知足常樂,並且在困境之時依然輕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