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者是貴格會的牧師,對貴格會自有不同於一般人的體悟,並有足夠深入和充分的史料可參考,這是「真實的存有」,先不假外求,而是深入反省筆者「心目中的貴格會」;這絕不是賺錢的職業,而是宗教的志業。筆者成為「生活世界」中對貴格會,與反省過的「問題之間的關聯」的切身觀察者。
筆者是台灣人,因特殊的、地理的、文化的、宗教的,以及教育上的種種因素,特別認同貴格會,並進一步成為牧師。從現象學結合詮釋學所隨之而至的「主觀的價值關懷」來看,貴格會透過這個價值關懷,成為筆者研究的「個案文本」,這正是結合牧師的宗教志業和生命理解的「貴格會」。貴格會當然也就是一個「台灣人視野中的貴格會」,並恰如其分地表達形塑「台灣貴格會」,以下即是筆者對貴格會的整體觀察。
貴格會這個貌似平凡、極不起眼且人數不多的微小宗派團體,是由喬治.福克斯所創始。因身處英國國教的逼迫氛圍下,使得這一介平凡的年輕鞋匠對社會信仰現狀的不滿,進而掀起一波激進的宗教改革運動。「有一位,就是基督耶穌,祂能給你解答。」那聲音是上帝的啟示「內住的基督」,也開啟了貴格會所帶動的心靈更新運動。這股由「內在的基督之光」的啟示,轉化成社會革新的信仰力量,對當時清教徒主義也產生一股淨化律動。而這粒貴格種子後來漂洋過海,遠播到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殖民社會,繼而傳到太平洋彼端的中國華人社會,最後轉進福爾摩沙台灣寶島並全球各地。
貴格會是「上帝的好朋友」,因品格誠實有信用而贏得「實在先生」的美名,也因著許多可歌可泣的信仰見證法規,在英美的公共社會運動中無役不與,顯著者如改革監獄管理、主張種族平等、不可歧視且率先倡議釋放黑奴,並開教育風氣啟蒙先河,更因人道關懷二戰戰俘而獲頒 1947 年「諾貝爾和平獎」榮譽,顯見貴格會是滿有社會影響力的一群。即或自 1887 年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的華人社會(南京、六合縣),仍然藉著宣教士的活見證,透過教育興學傳承和醫療奉獻服務,散發基督的馨香氣息,而今美東貴格會自 1954 年轉進寶島台灣已近 70年,顯而易見呈現「多元柱化」的發展特色,並邁向亞洲旗艦領航者的標竿。
台灣貴格會超過一甲子的發展,對公共社會的參與,發軔於最基本的社區服務,進而提升為社區營造、公益社會關懷,漸次發展亦是朝向「多元柱化」的百花齊放。顯著者如恩友關懷街友、災後重建家園、人文藝術造街、花都環保城市、中部城鄉網絡連結和國會「同性婚姻」議題的發聲等等,在社會角落的貢獻不勝枚舉,這顯明是貴格會在台灣地土處境化的公共社會參與典範。展望未來,企盼台灣貴格會能重拾(塑)貴格文化精神,維持福音派的宣教熱誠,汲取保守派的靜默等候並自由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經驗,加以融合發揚光大。
最後,因應多元柱化的教會發展模式,台灣貴格會的確需要有一個異象清晰、持續一致且實際可行的長期發展規劃、策略和節奏。因應台灣新住民的文化挑戰,台灣貴格會要做好宣教培訓準備,在其生活掙扎適應、甚至所衍生的文化衝突中,尋找福音契機,並適度調整教會內部的聚會型態,俾將新住民帶進永恆的國度。
因應多元柱化的社區服務(事),各教會可順勢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或「基金會」,或者善用聯會已成立的「台灣貴格會全人關懷協會」,成為社區營造窗口,落實社福和福音「雙福」,突破教會四堵牆圍。面對日益多角化的公共社會現象,持續在「政教分立不分離」的原則下適度參與,表達合乎聖經的價值觀。
面對政府有意重新修訂宗教財團法人法和宗教團體法,目前雖因民間宮廟團體 2017 年 7 月曾集體站上凱道,向政府陳情抗議新版宗教團體法似將逼迫滅香,甚至謠傳未來合法宮廟香油錢要報稅,沒有登記的小廟不能進行宗教活動,這似乎延宕整個宗教團體法立法時程。即或這兩項立法芻議對一向不必燒香拜拜且依法完稅的教會團體較不受影響,但至關教會運作定位的宗教法人建制,台灣貴格會也當盡早做好法制化的研究準備,以降低將來新制上路後教會可能面對的不利益和不經濟,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