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作者簡介:
王安琪,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碩士、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候選人。曾任台大外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兼主任,亞洲大學外文系教授。研究領域:英美文學、比較文學、當代小說與電影、諷刺文學、魔幻寫實主義、馬克吐溫、路易斯卡洛爾。代表著作:Gulliver’s Travels and Ching-hua yuan Revisited: A Menippean Approach;Updike’s Rabbit Saga as a Cultural Critique of American Ideology;馬克吐溫《赫克歷險記》、《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
張上冠,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比較文學博士。東吳大學英文系端木愷講座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曾任政治大學英文系教授、翻譯中心主任、華語文中心主任、政大外語學院院長。研究領域:翻譯理論、跨文化研究、英詩。代表著作:《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翻雲:文學與跨文化翻譯》。
作者序
序
桃李和蒺藜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種也。」(《韓詩外傳》)子質得罪魏文候而浪跡異地,蒙簡主收容且提供教授生徒之處所以便維生。子質遭逢逆境,難免心懷怨懟,抱怨一生所教者雖眾,但卻無人在他患難之時挺身救援。上面這段話出自簡主對子質的開啓,重點在於「先擇而種」,用白話來說,就是有識人之慧。從一位老師的立場來看,雖然「有教無類」仍然應該被奉為教學圭臬,但一生所教的學生若能都是豐桃碩李,或者泰半是桃李而非蒺藜,當然還是一樁美妙無比之事。
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袁老師將於108 學年結束時正式榮退,為其精采的學術生涯劃下圓滿的句號。為了表達感念之情,學生們在2019/3/13 於東吳大學英文學系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俾以榮耀這位高風亮節、德高望重之師。此外英文學系也籌劃了榮退活動,其中包括了一本紀念論文集。忝為東吳外語學院院長,我被賦予了撰寫序言之責,而一想到袁老師桃李滿天下的事實,上述故事也就自然而然的浮現在我腦海了。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張上冠
序
桃李和蒺藜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種也。」(《韓詩外傳》)子質得罪魏文候而浪跡異地,蒙簡主收容且提供教授生徒之處所以便維生。子質遭逢逆境,難免心懷怨懟,抱怨一生所教者雖眾,但卻無人在他患難之時挺身救援。上面這段話出自簡主對子質的開啓,重點在於「先擇而種」,用白話來說,就是有識人之慧。從一位老師的立場來看,雖然「有教無類」仍然應該被奉為教學圭臬,但一生所教的學生若能都是豐桃碩李,或者泰半是桃...
目錄
王安琪 序一 師道得以傳承,典範永存杏壇
張上冠 序二 桃李和蒺藜
張漢良 Iconicity and Mimicry: A Philological Excursus
李有成 王元化與莎劇研究
單德興 冷戰.文學.傳播:《今日世界》與美國文學在華文世界的傳播
董崇選 Wh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eases to Compare
王安琪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文興《背海的人》中的曼氏諷刺
梁一萍 混血風景:維茲諾與歐溫斯的生命書寫
林璄南 馬克白與斯圖亞特王朝的系譜想像:針對晚近兩部英美莎劇教科書中蘇格蘭
史訛誤的探討
林秀玲 福爾摩斯與福爾摩莎:柯南道爾、威廉巴爾頓與台灣
C. Jones/李立柏 Wordsworth’s Creation of Active Taste
陳嘉煥 On Early Chinese Images of the British before the Opium Wars
賴淑芳 Did She Say or Did He Say? On the Multiple Voices of Yeats’ Crazy Jane Poems
吳佩如 愛爾蘭身體檔案:安・恩瑞特《聚》中的女性遊蕩
張上冠 第五元素:翻譯與外語/文學習:一個詮釋學觀點
謝瑤玲 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Water: Practical Challenges for a Translator in the
Contact Zone
葉卓爾 Irving Contra Boswell: In Defense of a Literary Hero
戴雅雯 The Maid’s Motiv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niang into Confidante par
Excellence
魏美瑤 語言潔癖PK 語言癌
龔 營 A Comparative Policy Study of College Graduation English Assess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theTime of Big Data(大數據時代臺灣與大陸大
學生英語畢業門檻考試策略之比較研究)
蔡佳瑾 Founding Trauma and Its Verbalization: On the Myth-Making Historiography in
Morrison’s Novel Paradise
蘇秋華Rethinking mechanically repetitive behaviour: a post-human attempt via Merleau-Ponty, Grandin and Hearne
陳品如 Learners’ Metalinguistic and Affective Performance in Blogging to Write
戚建華 Doing Critical Pedagogy with Creative Writing
歐冠宇 細說運動翻譯:名稱、類型、翻譯原則及特徵技巧
附錄
單德興 洪鑪鼓鑄,自成一家:袁鶴翔教授訪談錄
感言
作者簡介
王安琪 序一 師道得以傳承,典範永存杏壇
張上冠 序二 桃李和蒺藜
張漢良 Iconicity and Mimicry: A Philological Excursus
李有成 王元化與莎劇研究
單德興 冷戰.文學.傳播:《今日世界》與美國文學在華文世界的傳播
董崇選 Wh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eases to Compare
王安琪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文興《背海的人》中的曼氏諷刺
梁一萍 混血風景:維茲諾與歐溫斯的生命書寫
林璄南 馬克白與斯圖亞特王朝的系譜想像:針對晚近兩部英美莎劇教科書中蘇格蘭
史訛誤的探討
林秀玲 福爾摩斯與福爾摩莎:柯南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