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公賣制於2017年結束,開啟一場多元的菸業跨時代對話。
《菸語憶像》一共收錄十五位人物專訪,保存每一段珍貴的口述歷史,拾起被世人遺忘的細節。帶領讀者探索臺灣菸業的源起、興盛與沒落。用最真實的人物故事,延續菸田光景。
1916年日本人將黃色業種引進臺灣,在花蓮移民村種植,為臺灣第一批烤菸。2016年為種菸的最後一年。從1916年至2016年剛好走完一世紀,專賣制度正式結束。
本書透過不同身分背景的人來訴說,菸業和菸樓的故事。包括菸農、菸農子弟、記者、教育家與藝術家,進行多元跨時代的對話,在縱橫的時空中,補充學術文獻不足的人物故事,保留最真誠的情感與溫度。
作者簡介:
陳柏政
喜歡走一趟認識土地的深度旅行
探尋景物背後的人文與歷史
瞭解社會多樣化的產業角色
張凱清
土生土長的美濃子弟
兒時曾整理烤好的菸葉
尋著記憶中的觸感與味道
踏上旅程
蔡依璇
從小在城市長大
卻著迷於臺灣的鄉村景象
喜歡走入田野
傾聽人物故事
推薦序
臺灣的菸草產業經歷了二十世紀的政府壟斷性專賣,到廿一世紀短暫的特用作物議價契作,期間所呈現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財政稅收方面,它所衍生出來的勞動慣習(habitus)與價值、相關產業建築與農業地景等,成為臺灣至少三個世代人們的記憶。
將近一世紀的專賣(公賣),讓菸草從種植到生產都在嚴密的政府管控底,且其生產總面積佔全台農林漁牧一級產業總面積的極少數,因此得以親近認識的人們並不多。此書從「人」的故事出發,有包括種植家庭的實際務農者、報導菸草勞動新聞的記者、文史工作者、後菸業時代的返鄉務農者等,並記錄了三位年輕的大學生們眼中與想法中的菸草產業與那特有的初級加工工坊:菸樓。
關於這項產業,它背後呈現的,或許是相當沉重的臺產菸草,如何面臨國際農業資本主義的競爭,然而那些發生在立法院與菸酒公司內外的眾聲喧嘩,在年輕朋友們的文字與相片底下靜謐了起來,悠悠地旋轉出了另一種屬於不同世代看待消失產業的情懷。
如果不曾想像過一個菸草小鎮曾有的忙碌,讓這本書帶您走一趟,體會這些為政府種植菸草的「公務農」們和許多關心他們的人,為各位呈現出來的多重敘事。
洪馨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
《臺灣的菸業》、《菸草美濃》作者
2019/9/30
臺灣的菸草產業經歷了二十世紀的政府壟斷性專賣,到廿一世紀短暫的特用作物議價契作,期間所呈現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財政稅收方面,它所衍生出來的勞動慣習(habitus)與價值、相關產業建築與農業地景等,成為臺灣至少三個世代人們的記憶。
將近一世紀的專賣(公賣),讓菸草從種植到生產都在嚴密的政府管控底,且其生產總面積佔全台農林漁牧一級產業總面積的極少數,因此得以親近認識的人們並不多。此書從「人」的故事出發,有包括種植家庭的實際務農者、報導菸草勞動新聞的記者、文史工作者、後菸業時代的返鄉務農者等,並記錄了三位年輕的大學...
作者序
民國60年代,臺灣菸葉走過一段鼎盛的黃金歲月,在南部的菸產重鎮,可以看到大片的菸田與菸樓林立,與菸業羈絆深刻的客家族群,更見證了這項產業的興衰史。繁盛的菸景,陪伴了許多人的成長回憶。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國家發展轉型,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競爭,臺灣菸業日漸沒落。2017年,高雄美濃正式收購了最後一批菸葉,臺灣菸業從此畫下句點。近年來,許多領域提倡認識本土文化、發揚在地特色。因此,對於沒落的傳統產業,保存人文記憶更是當務之急。
本書透過不同背景的人們口中,聽到即將消逝的菸業故事,用文字的溫度,還原臺灣不復存在的歷史景象。藉由菸農、菸農後代、記者、教育家與藝術家等等,進行一場多面向及跨時代的對話。內容分為三大部分:臺灣菸業歷史回顧、人物專訪報導與菸樓走訪導覽。
菸業為臺灣勾勒出深刻的紋理,從沒落農業的轉型,到舊空間再利用等議題,都值得跟著本書去一探究竟,認識更深層的臺灣。
民國60年代,臺灣菸葉走過一段鼎盛的黃金歲月,在南部的菸產重鎮,可以看到大片的菸田與菸樓林立,與菸業羈絆深刻的客家族群,更見證了這項產業的興衰史。繁盛的菸景,陪伴了許多人的成長回憶。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國家發展轉型,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競爭,臺灣菸業日漸沒落。2017年,高雄美濃正式收購了最後一批菸葉,臺灣菸業從此畫下句點。近年來,許多領域提倡認識本土文化、發揚在地特色。因此,對於沒落的傳統產業,保存人文記憶更是當務之急。
本書透過不同背景的人們口中,聽到即將消逝的菸業故事,用文字的溫度,還原臺灣...
目錄
過眼雲菸
回顧臺灣菸業歷史
告別本土菸業
專訪自由記者李慧宜
跟著「阿力伯」回溯菸業歷史
專訪第二代菸農曾通芹
放映菸業的留聲機
專訪美濃的菸農林智興
以膠彩勾勒人生滋味
專訪藝術家鍾舜文
後生洄庄 尋根之旅
專訪菸業策展人童鈺華
夕陽菸業已西下 紅豆小蘿蔔番茄正火紅
專訪菸農子弟蕭成龍
不再種菸後的農民境遇
專訪菸農子弟張志紘
「果然紅」有機農創點燃在地亮點
專訪高雄青農蔡佳蓉
菸業文創與展覽的可能面向
專訪菸業學者陳涵秀
修復菸樓 修復回憶
專訪菸農子弟黃鴻松
讓曾經的輝煌走得久一些
專訪鳳林文史工作者劉青松
菸樓因消失而顯得更美
專訪推動菸樓修復的戴國健校長
推動欣賞鳳林菸業的手
專訪文史工作者葉仁基
失去的只能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專訪楊水文菸樓後代楊志豪
菸樓創生最前線
專訪菸樓學堂負責人李雨軒
那年 遇見菸
花蓮地區菸樓介紹
循跡 菸情在
屏東北部和美濃地區菸樓介紹
過眼雲菸
回顧臺灣菸業歷史
告別本土菸業
專訪自由記者李慧宜
跟著「阿力伯」回溯菸業歷史
專訪第二代菸農曾通芹
放映菸業的留聲機
專訪美濃的菸農林智興
以膠彩勾勒人生滋味
專訪藝術家鍾舜文
後生洄庄 尋根之旅
專訪菸業策展人童鈺華
夕陽菸業已西下 紅豆小蘿蔔番茄正火紅
專訪菸農子弟蕭成龍
不再種菸後的農民境遇
專訪菸農子弟張志紘
「果然紅」有機農創點燃在地亮點
專訪高雄青農蔡佳蓉
菸業文創與展覽的可能面向
專訪菸業學者陳涵秀
修復菸樓 修復回憶
專訪菸農子弟黃鴻松
讓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