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夏放的這部論著所涉及的話題,是一個新穎而有價值的話題。
我曾無數次在碩士生和博士生學位論文開題論證時對同學們講一個觀點:寫論文,首先題目要好,有了一個好題目,百分之七十就已經拿下了。所謂的好題目,就是那個話題別人沒有想到你想到了,不是一個大家說來說去都說爛了的話題;既然是一個少有人談論的話題,那麼你談什麼就有什麼,一切意思都是新鮮的,做順了很容易達抵圓滿之境界。
寫論文―我說的是寫一篇好論文,其實與寫小說同理,也得有巧妙的選擇和構思。寫小說,特別是寫那些很文學很有藝術性的小說,在選材上一定是很有講究的,出人意料,這是最起碼的。
寫小說,最忌諱的就是你所選擇的材料是無數的人從正面看到的材料。這樣的小說做起來很費勁,但再費勁也難以讓人稱道。寫論文也是這樣,話題太正,即便是再用力,也難以讓人看了雙目為之一亮的。而不幸的是,人們卻習慣於從正面和成千上萬的人一道打量這個世界,並且會煞有介事地將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和道理看得十分嚴重。
殊不知,這樣的事情和道理談與不談其實意思不大。夏放做博士之前是寫小說的,他當然懂這個道理。做這個題目,證明了他的敏銳,他的聰明,他的眼光,他的別具一格。題目一出,當時我就說:就是它,做。在對碩士生和博士生們講怎樣選擇學位論文時,我會不厭其煩地講這個道理,而差不多每次都要以夏放的題目選擇作為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中國現代文學歷時三十年,在浩浩蕩蕩的中國文學史中,它只是一個極其短暫的時段。但這個時段似乎非常特殊,雖然上下不過三十年,但對它的關注和投放的研究力量卻廣大和強大到不可思議,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圍繞它而形成了一個專門的、重要的並且是十分顯赫的學科。
它吸引了中國一大批有思想、有素養、有功底、有才情的人,今日之文壇,佔據重要位置的學者、批評家和學術明星,竟然有許多都是在這個學科工作的。形成如此局面,可能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其實,這裏是有一篇文章可做的,只可惜至今還沒有人做過)。時間之短,涉足人員之多,規模之宏大,體制之完整,也造成了這個領域學術話題生產的緊張。年年歲歲,關於這個時段的文學的研究著作絡繹不絕,時至今日,長篇短幅,不說浩如煙海,也可稱得上洋洋大觀了。
其中,還有不少稱之為「工程」的重大專案。對這個時段出現的作家作品,無論大家還是小家,無論是上品還是下品,也無論是老翁還是少壯,都有研究者反覆「侵擾」和光顧,真不知道無人到達的荒地還有沒有了。夏放卻要做這個時段的文章,多少帶有挑戰的意味。到底還能做些什麼?這就看夏放的眼力了。事實上,對一個領域的研究即使達到了「圍殲」的聲勢,達到了席捲一切的「掃蕩」狀態,研究的可能性卻依舊是存在的。對任何一段時期的文學研究,都是無法真正窮盡的。
但難度顯然加大了。夏放做的這個題目,居然還不是這個領域被有意無意忽略的細微末節的話題或是一些無人問津的邊角料,而是重大的話題。天網恢恢,並非疏而不漏,漏掉的還可能是大魚。夏放談論的話題,顯然是一個隱藏於學術盲區的重大話題。這個話題之下的幾位作家,都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關於他們的研究,在我們的感覺裏,似已無話可說了。但夏放卻非說不可―說他們的風景描寫。
風景描寫的話題不是多多少少說過了嗎?誰不知這幾位都是風景畫大師?但夏放說的風景描寫並非是通常意義上的風景描寫。過去說這幾位的風景描寫,只是從寫作手段的意義上去說的,是個方法技巧,而且從沒有當個什麼大事去看待過。夏放說風景描寫超越了方法技巧的層面,而到達了意識形態的層面。他是深入到風景描寫的背後去看這幾位作家的風景描寫的。
運用的理論,已不是創作論意義上的理論,而是種種現代的學術話語資源,這些話語具有很濃重的形而上的意味。過去,也很少見到以如此大的規模來談論這個話題的,更少有將這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放到這個話題下來一起論述和比較的。這一學術性工作無疑是具有開拓性的。
對於夏放的學術語風我也是很欣賞的。夏放是經過了專門的學術訓練的,他很瞭解學術文章的寫法以及論述的腔調。今天這個世界,是一個非常講規範化的世界。論文怎麼寫,用什麼樣的語言進行表述,經過那些專門訂立規範的人員一次又一次的修訂之後,已經程式化了―程式化到了刻板,你必須要照這個規範的樣式去完成你的論文寫作,不可越雷池一步。這樣的規範對一部生動的多姿多彩的學術文章寫作史視而不見。
勃蘭兌斯式的寫作、斯太爾夫人式的寫作、尼采式的寫作,還有王國維式的寫作,就不算是學術文章的寫作嗎?事實上,即使被我們認為是標準的學術文章寫作的那些人,比如黑格爾,比如海德格爾,比如福柯等,他們的學術表達也並非就一定合我們現在的學術規範。
這個規範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將個人的寶貴經驗融入他的寫作之中。對客觀性的絕對化強調和對主觀性的絕對排斥,使文章的寫作人已經失去自我,個人的寶貴經驗變得一錢不值。還有一點,就是個人的才情被徹底打壓。
一種集體性的語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當下學術刊物、學術論壇的唯一語體,彷彿,凡學術就必須操如此腔調說話。如今,看學術文章,我們除從署名得知作者是誰,從文字的風格已很難看到作者的身份了。夏放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開始他的學術寫作的。他知道學術規範是他必須跨越的門檻,但他又不願完全屈從於這樣的規範。
他希望他的論文是一個叫夏放的活生生的人寫的論文,夏放的名字不僅僅是在署名處得以出現,而應該在整個文章中始終隱形地存在。我喜歡他的才氣,他對文學的感悟能力,他在文學創作實踐中獲得的純粹的理論家們所無法提供的寫作經驗。我們讀到了一部學術規範無法挑剔的,卻有著表述個性的論著。他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可讀性的論著。
這本書的意義還在於我們對風景意義的再度認識。它既關乎文學,也關乎我們的生存取向。它可能會引發我們對風景描寫的人文性思考。今天,我們不無悲哀地看到:現代小說已不再注目風景了―最經典的現代小說已完全放逐了風景。當年,川端康成稱他與自然的關係是「幸運的邂逅」,而如今風景在小說中已無一寸藏身之地。
原因種種,其一,人類進入現代之後,對自然已失去了崇尚與敬畏之心。
其二,工業文明使自然在退卻與貧化,城市與人口的膨脹,在一天天地擠壓著風景,現代人的肉體與靈魂從一開始就缺乏自然所給予的靈氣與濕潤。
其三,現代人的閱讀已經失去了足夠的耐心,再也無心閱讀那些有關風景的文字,更難體會風景的境界了。
其四,現代作家的寫作功底薄弱。風景描寫其實是考量作家寫作能力的一個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說,風景描寫是所有描寫中最見功底的。鑒於這種種原因,現代小說在我們毫無覺察中遠離了風景。而我以為這些還並非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原因在於現代人的審美趣味與審美意識的歷史性變異。
我們看到,在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之後,一些現代的文學藝術家無聲地達成一個共識―這一共識雖未被一語道破,更未加認證,但卻使人堅信不疑: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於對醜的審視,而不能寄希望於對美的審視;美是虛弱的、蒼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矯情的,美的淺薄決定了它不可能蘊藏什麼深刻的思想,而醜卻是沉重的、無底的、可被無窮解讀的,那些不同尋常的思想恰恰藏匿於其背後。
我們知道,風景的被注意,是與雅致、雅趣、雅興聯繫在一起的。既然這一切已被冷淡與放逐,風景在小說中也就自然消失了。噁心的感覺、陰冷的感覺,不可能來自冬天的太陽、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這是一個失去風景的時代。現代小說因缺乏古典小說中的森林、草原、河流、小溪、露珠與青草,使閱讀變得焦灼、枯澀,怎麼說也是一種缺憾。在如此情形之下,閱讀夏放這部研究風景描寫研究的著作,與魯迅、沈從文、廢名、蕭紅、丁玲再度相遇,也許會使我們有更合適、更美好也更正確的希望和思考。
曹文軒
2014年2月7日于北京大學藍旗營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