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城市的空間‧影像的溫度
城市,光影交織而成的劇場,在這個空間裡,無時無刻不在演出。攝影師置身其間,如何自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情境中抽離,捕捉精采的戲劇性片刻;或者藉由鉅細靡遺的觀察,擷取空間一隅,呈現出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型態,進而反映生存於其間的個人或群體的記憶、情感與思想?考驗的,不僅是攝影師能否充分掌握影像的語彙──利用對比、隱喻、延伸等來製造出「決定性的瞬間」;更需攝影者將自己的文化視野,融合個人對此群體社會的洞察,轉而形成影像的內涵與觀點;也因為如此,「城市」這個主題,無論對攝影師、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是看似容易,實則艱難。
影像的溫度
還記得,當年的我,如何因為布列松的一張照片〈中津〉(1965),得以掀開日本文化的面紗,又如何因為馬克‧呂布的這張〈北京琉璃廠〉(1965),得以撫觸北平這個古老城市的靈魂。望著這兩張照片,第一次,我感受到影像的溫度,驚異地發現,原來,在這小小一格空間裡,訴說的不僅是個人感官上的快意瞬間,還飽含了攝影者的凝思,美感經驗,乃至於曖昧的、混沌未明的情感;這情感使得照相機不再只是記錄死亡的媒介,轉而使逝去的生命得以借屍還魂,影像於焉有了溫度!
透過人物的姿態、眼神,構圖的組成元素,向攝影者(抑是觀者)傳達攝影最神祕的經歷──攝影這個有形的框消逝,觀者遁入與攝影者同在的時空裡,去感受他所經歷的情感的、思想的、文化的衝擊。
在布列松〈中津〉這張照片裡,觀者受邀,一同凝視坐在榻榻米上的這位老者,猜測他與身後的那些洋娃娃、年輕女子畫像以及面具間的關聯;而他身旁的那些座墊與被褥,身前的那張煮茶桌,身後的收納櫃,侷促地擠在這個不到兩坪大的空間內,坐落其間生活的老者與日本文化裡的空間思維,透過這張攝影得以完美呈現。
甜美的果實
在接獲心侃邀約為文撰寫他新書的序時,我又喜又懼。喜的是,身為心侃與俐亞攝影老師的我,看到他倆將多年以來的興趣轉生為甜美的果實,並選擇以人類文明最古老的方式──書,此一形式來呈現與傳達,並記錄他們九位多年來因攝影而結緣的友誼時,我十分開心;畏懼的是,對於其他七位創作者的不孰悉,使得我無從由這短短一次的接觸中,就了解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創作風格之演變與延伸;多虧了心侃的信任以及諸位創作者的包容,使得我可以在每一位創作者的影像裡,窺見你們的共通性與不足點。
俐亞的影像從來不是靜態的深思,多是動態的雀躍;在影像構築而成的自我世界裡沈溺,卻也感受到生命的跳動與喜悅。截然不同於俐亞的活潑,銘宏的影像多是自我觀照而生的投影,城市空間乃在心靈一方天地。文波的影像帶著他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與苛責,從來不正眼凝視,卻冷眼旁觀。庭年的影像是時間的流沙,在光影交錯的瞬間,生命悄然流逝著……。小譯的文字透露其濃烈的理性思維與觀點,影像卻令觀者大呼意外。心侃的影像總流露著抒情與詩意,在每張影像的背後,令觀者感受到的是作者情感的溫度。秋麗的影像宛如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意識的流動,凝結成一幅幅風格不盡相同,卻張張具有魅力的影像。觀賞瑞麟的影像無疑是挑戰,在風景及人文,古典與現代間流轉,多角度呈現他對創作與這個城市的想望。震宇的觀察細膩,情感真摯,簡約的影像,聊聊數筆,便構築出他的世界。
在「城市的溫度」這個主題上,九位創作者多選擇傳達個人的心相,而少見他們對這個城市的觀察,以及個人與群體間的對照,然而,他們的努力與真誠,卻值得我們對九人的創舉獻上最深的敬意。我也僅以此序,表達我個人的祝福與盼望,願他們在攝影這條路上,不僅走得久,還要犁得深,走得遠,期盼在不久的未來,我能看到更多他們優秀的作品。
彭怡平 于《風雅堂》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