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於大學紀念創校60週年之際,請得資深傳媒人林妙茵女士採訪並記述60年來共31位校友以事業生涯為主線的人生故事,這些校友由系內老師或校友推薦,包括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離校的各年齡層、多界別的同學,他們當中有馳名寰宇的一代笑匠、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獲頒國際獎項的年輕導演、為弱勢學生鞠躬盡瘁的校長、曾任特首辦主管的金管局總裁、請得動總統的國際公關、商品行銷歐美各地的實業家、國際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在兩岸四地廣告界開天闢地的領軍人物、引領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成長的總幹事、申訴專員及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縱橫於香港股票市場多年的債券先生,乃至影視監製、大學教授、社企創辦人或推動者、科技界新銳、人力資源老總、銀行經理、馬評家、唱片騎師、報社主編、專欄作家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於大學紀念創校60週年之際,請得資深傳媒人林妙茵女士採訪並記述60年來共31位校友以事業生涯為主線的人生故事,這些校友由系內老師或校友推薦,包括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離校的各年齡層、多界別的同學,他們當中有馳名寰宇的一代笑匠、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獲頒國際獎項的年輕導演、為弱勢學生鞠躬盡瘁的校長、曾任特首辦主管的金管局總裁、請得動總統的國際公關、商品行銷歐美各地的實業廠家、國際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在兩岸四地廣告界開天闢地的領軍人物、引領香港消費委員會成長的總幹事、申訴專員及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縱橫於香港股票市場多年的債券先生,乃至影視監製、大學教授、社企創辦人或推動者、科技界新銳、人力資源老總、銀行經理、馬評家、唱片騎師、報社主編、專欄作家等。
社會學是大學眾多學科當中少數沒有職業對口的一系,此書記載不同年代校友於不同領域打出一片天的事跡,從無到有,戮穿了大學教育只是為了職業培訓這個迷思。大學的社會學訓練是通過理論與研究法認識人與社會,提供廣闊視野、使人思路活脫,故能在人生事業的征程上,開展無限的可能性。
本書所載不獨是真人真事,而且有血有淚,從中可以看到一些動人的情節、人性光輝,乃至人類生活的永恆價值,歷久彌珍,值得保存,用留永紀。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王淑英
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後於史丹福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曾於美國和日本多所大學任教,199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及社會學系教授。王教授曾獲頒美國國家教育學院(Spencer Foundation)博士後研究獎勵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傑出研究員等榮譽。她主力硏究教育社會學、青年問題及組織和高等教育,並曾獲香港研究資助局、英國經濟及社會研究理事會及研究資助局合作研究計劃獎勵,大部份著作探討教育對形成現代民族/國家主義和個人身份所扮演的角色。王教授無論於海外和本港均熱心參與各類型專業及社會公共服務,當中包括擔當香港「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董事會成員、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委員會成員、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前亞洲比較教育學會聯席主席、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榮譽客席教授及大韓民國國家教育及科技局韓國研究所顧問成員等。
張德勝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教授,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成果包括社會學與中國思想發展、中庸理性、儒商、儒家思想之量化、香港中西僱主對待菲傭之差異。
李勁華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作者序
序言
金耀基
2023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成立60週年。60年前中大誕生之時,香港的大學教育較之世界先進國家是滯後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出現,改變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生態與景觀。中文大學建立之初,以建造一間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鵠。60年來,香港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大更躍居世界大學之前茅(2023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為全球45位,QS大學排名為全球47位)。
不寧惟是,香港在1963年由原來的兩間大學擴展到今日11間公私立大學,而其中包括中大的五間大學更成為世界百强之列。在世界城市中,有如此成就者,香港是惟一的。過去60年,是香港的大學教育成功發展的故事,也是香港由一個受殖民統治的城市發展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輝煌耀眼的故事。
二十世紀在最深刻意義上是一個「知識革命」的世紀。而這個「知識革命」是由大學擔當主角的。六十年代,加州伯克來大學校長克拉克寇爾(Clark Kerr)指出現代大學(特別指研究型大學)已成為「知識工業」的重地,他認為現代大學已是知識力的表徵,也是國力的表徵。寇爾校長是創造「multiversity」一詞的人,他無疑是第一個看到現代大學功能與本質的人。中大在創建期,有幸得到寇爾的參與,他是中大校董會的終身校董,我十分珍惜也難忘當年向這位社會學前輩請益的機緣。
在此,我想指出,現代大學與傳統大學之最大不同在於,傳統大學基本上是一教育機構(Teaching Institution),它是以培育人才為目的的。而現代大學則在培育人才之外,還有一個「創新知識」的目的。換言之,現代大學是一教育機構,同時也是一研究機構。就大學生員的結構來說,大學分為本科生部門與研究生部門。本科生部是以「教育」為核心,研究生部則以「研究」為焦點。研究的目的是為創新知識,而知識是世界性的,其關注點是全球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培育的人才自必與大學之設在地有關,故其關注點是「在地的」。
理想上說,教學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但實際上,大學在教研上常有倚輕倚重的現象。過去60年來,中文大學在教育(教學)或研究(創新知識)上,都有卓越的表現,此所以中大在世界大學位序上長期來排在很前列。在人類或世界的知識創新上,中大有付出也有貢獻;同時,在香港全方位的發展中,中大培育的人才更起了領導或推動的作用。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還,「東方之珠」的美名,在維港兩岸璀璨的鑽石光芒中冉冉升起,一直到九十年代後,「紐倫港」為香港的金融地位發光發熱,香港傲然成為與紐約、倫敦鼎足而立的東方之都,這一切,造因甚多,但香港這個城市與香港近十間的大學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發生的,香港的成功故事背後正是一個香港的大學成功故事。
正是基於這個認識,對於近年「東方之珠」光芒的褪色失色,我是不悲觀的,因為至少使香港成功,使香港煥發光芒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未變,那就是香港的大學在教育與研究上的巨大成就。我相信否極泰來,在最寒冷的日子過去後,春天終必再降香江。
在慶祝香港中文大學60週年的許多活動中,王淑英教授受社會學系的重託,在李勁華博士及早已退休的張德勝教授從旁協助下,編輯《三代人》一書,並邀我退休已整整20年的89歲老人作序。我自1970年自美到中大(新亞)社會學系,2004年退休,34年間,曾有一段時間擔任社會學系系主任,先後又擔任新亞書院院長、中大副校長、校長,但我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過社會學系的教學與研究,退休後任榮休社會學系的講座教授,所以為此書作序是義不容辭,也是樂而為之的。
我注意到這本文集講的主要是60年來社會學系「本科生」三代人的故事,而事實上,60年以來,中大社會學系已培育約1500位研究生。社會學的研究生,皆是以社會學為專業的人士,他們的事業落在許多不同的職場,但是他們集中地發展是在中國香港、中國內地、海外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許多畢業生都成為社會學科的領軍人物,對社會學知識的發展與累積有重大貢獻。誠然,另一本講述中大社會學系三代研究生的事跡與人生的書是大可期待的。
《三代人》主要講述中大社會學系60年來本科生的故事,如前所述,社會學系為本科生提供的教育,具體地說,是「社會學知識」的教育。應指出者,社會學之被認定為一套知識體系,而卒能進入大學之殿堂,那是十九世紀的事。需知人類存在已久,有人羣就有社會,但第一次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卻是啟蒙運動後才出現的。社會學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要了解個人,也要了解社會。社會學為「秩序與自由」這個千古課題提供特有理解的視角。再者,社會學為一多元的範典的學科,它是科學,但不同於自然科學,而是社會科學。它有實證社會學尋求「規律」和理解社會學以尋求「意義」的雙重性格。
最明顯的是,社會學是沒有職業對口的學科。社會學不是一種職業訓練,它是一種從表象窺探本質的知性方法。社會學的教育旨在使個人成為一更有能力適應社會之人,也使社會有成為更好的社會的可能。無可諱言,社會學是促使人類建造「現代社會」的必備知識。在一定意義上,社會學屬於「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使人在多種社會制約中取得最大可能的自由,也更契合「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精神。在此,我必須指出,所謂「general」,實非「普通」、「簡單」之意。而是取自拉丁文原意For all——為所有人所設,涵蓋所有人之意。換言之,通識教育是指現代知識人所必須共有的知識。
為了替《三代人》作序,我用了不少時間閱讀中大社會學系三代畢業生所寫的人生故事。這些故事有兩個特色:
一是博雅,指分享故事者在校時所受的教育與職業無關,主要是擴闊視野、蘊含人文與社會關懷的博雅教育。
由於所受教育與職業無關,同學剛畢業時找工作會有困難。譬如曾任金管局總裁及特首辦主任的陳德霖同學,以優異成績畢業,但寫了40封求職信,全部石沉大海,一條回音也沒有。那時的大學校園正經歷火紅年代,流行的看法是為了反殖而不做政府工,但他在看似疑無路的困惑之下,也「趕科場」去了,然後是柳暗花明天外天。
即使找到工的,初時往往也不如理想,所以通常很快便蟬過別枝,繼續上路,尋尋覓覓找工作去了。後來在證券界卓然有成的李永權同學,當年便花了五元買領帶,穿上「觀奇洋服」西裝,在中環的外資證券行逐間叩門求職。
從社會學得到的博雅教育,畢業初時找工雖不順遂,卻給人特異的視野與人文關懷。榮獲2016年華沙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紀錄片獎的年輕導演侯祖辛說:「社會學的訓練讓我有一種紀錄片的視角,懂得用非常raw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許冠文校友製作的電影便充滿了社會學的想像,如《摩登保鑣》(1981)講的是隨着現代商場及中產社區的冒起,衍生「保安私有化」(Privatization of Security)的議題,故片中有質疑商場保鑣維護治安的權力從何而來的場面。《雞同鴨講》(1981)所刻畫的,正是全球化過程中跨國企業席捲全球的浪潮。「麥當勞化」(McDonalization)的文化輸出,不只提供方便的快餐,也涉及如何去改造傳統家族的經營手法。
馮志強同學更別出蹊徑,以特異的社會學視野評馬,他便是當年馬迷家喻戶曉的「馬恩賜」。
「Perspective」是劉建中同學經常掛在嘴邊之詞,並坦言這是他唸社會學最可貴的得着。在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他看到自動化、智能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人機介面」必然大有可為,而這些產品都需要顯示屏,便決定設廠去做LCD了,最終成為產品行銷歐美各地的實業家。劉同學又提到社會學不只給了他視野,也給了他人文情懷,認識到逐利非人生惟一目標。
講到人文關懷,就不得不提為弱勢學生鞠躬盡瘁的潘啟祥老師了。他任教於「第五類別」(Band Five)的卍慈中學,在班上碰到很頹廢的學生,令他反思學校除了教書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意義。他觀察到有些孩子生下來就很不幸,很多事情非他們所控制得了的,因此他認為學校應該是提供平等機會的地方,是社會的「均衡器」。
還有素負盛名的戰地記者張翠容同學,若非有着濃厚的人文關懷,就不會從事這一風險高而回報低的行業了。2001年塔利班炸毁阿富汗兩尊巴米揚大佛之後,她去了阿富汗,死裏逃生。後來她又去了滿目瘡痍的迦沙,訪問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袖阿拉法特。當晚,她就睡在他們總部一張沾有血跡的牀墊上。她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社會沒有記者,這個社會會變成怎麼樣呢?」
草根出身的江俊燊同學於2016年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他在中學讀經濟學時,便對價值的定義很多思考。他不明白,為何一杯咖啡的價值除了購買者的意願之外,還與他的支付能力有關?由此產生他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的價值關懷,於是他進中大讀社會學,其後又得到獎學金去劍橋大學進修,攻讀「發展研究」。學成後,無論是在智庫工作,還是投身資產管理,都念兹在兹,以改善社會的資源配置為己任。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校友事業生涯除了「博雅」的特色外,便是「多姿」的特色。他們有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畢業的,有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畢業的,也有從新世紀頭二十年代畢業的,算得上是三代社會學子的故事,亦是過去60年來香港這座城市成長和發展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馬料水的美麗校園、温黛颶風襲港;七十年代的火紅歲月、廉政風暴、全城人下班趕回家看連續劇集的往事;八、九十年代的紙醉金迷夜繽紛、九十年代的八仙嶺大火、亞洲金融危機、政權交接;乃至近年因國教、佔中及反修例而引發的社會動亂、新冠疫情,都是香港及內地國人難以忘懷的集體回憶。
自創校以來,從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的同學約有5000人,其中本科的3000多人,書中分享故事者只是隨意掇拾的剪影而已。這31位同學在校時並未受過職業訓練,離校後赤手空拳的闖蕩江湖,從無到有,各自在法律、治安、新聞、廣播、演藝、金融、證券、工商、實業、政府、教育、廣告、公關、學術、科技、社企及運輸交通等界別對社會作出貢獻。我珍惜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歲月,昔日篳路藍縷,今已佳木成林,是為序。
序言
金耀基
2023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成立60週年。60年前中大誕生之時,香港的大學教育較之世界先進國家是滯後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出現,改變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生態與景觀。中文大學建立之初,以建造一間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鵠。60年來,香港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大更躍居世界大學之前茅(2023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名為全球45位,QS大學排名為全球47位)。
不寧惟是,香港在1963年由原來的兩間大學擴展到今日11間公私立大學,而其中包括中大的五間大學更成為世界百强之列。在世界城市中,有如此成就者,香港是惟一的。過去60年,是香港的大...
目錄
目錄
1. 系主任的話 譚康榮
2. 序言 金耀基
3. 編者的話 王淑英 李勁華 張德勝
4. 故事篇
(1) 她要做個講故事的人 侯祖辛
(2) 讀世界大學,做完整的人 張翠容
(3) 最強勢的弱勢 潘啟祥
(4) 平權與殘障的社會建構 Maheen Haider
(5) 誠之所至,公關為開 葉潔馨
(6) 體制內的變革推手 劉燕卿
(7) 見山還是山 江俊燊
(8) 請得動總統的國際公關達人 楊立明
(9) 毋負光環 黎穎瑜
(10) 與時偕行一書生 梁卓恩
(11) 社會學釀造的人生雞尾酒 劉建中
(12) 縱橫廣告界,開創神州第一次 蘇雄
(13) 創意的恩賜 馮志強
(14) 上山容易落山難——社企育成記 葉曉慧
(15) 警察故事的警界與境界 吳家聲
(16) 闖蕩科技界的新秀 葉俊廷
(17) 逐利場上不拘一格的「債券先生」 李永權
(18) 港產片,兩代情 冼杞然 冼基樺
(19) 跨地域的人力資源人 陳順康
(20) 新聞學者的初戀 蘇鑰機
(21) 嚴助教遇上畫花生 譚穎茜 陳漢輝
(22) 丁點不同成就香港——私人銀行經理的事業與心路歷程 莫小苗
(23) 法治與社會現實的糾結 武卓韻
(24) 不只是航空樞紐 黎佩儒 謝鈺潔 鄧紹慈 蕭詠徽
(25) 看似疑無路,柳暗花明天外天 陳德霖
(26) 影以載道——電影中的社會學想像 許冠文
5. 閱後記一 李沛良
6. 閱後記二 劉兆佳
目錄
1. 系主任的話 譚康榮
2. 序言 金耀基
3. 編者的話 王淑英 李勁華 張德勝
4. 故事篇
(1) 她要做個講故事的人 侯祖辛
(2) 讀世界大學,做完整的人 張翠容
(3) 最強勢的弱勢 潘啟祥
(4) 平權與殘障的社會建構 Maheen Haider
(5) 誠之所至,公關為開 葉潔馨
(6) 體制內的變革推手 劉燕卿
(7) 見山還是山 江俊燊
(8) 請得動總統的國際公關達人 楊立明
(9) 毋負光環 黎穎瑜
(10) 與時偕行一書生 梁卓恩
(11) 社會學釀造的人生雞尾酒 劉建中
(12) 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