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2009年12月6日,已步入冬季的天氣非常寒冷,但這天的陽光卻格外明媚。下午一點,上完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我專程飛往上海拜訪張汝京先生。
張汝京先生,於美國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曾在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工作了20年,並成功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及中國臺灣地區創建並管理了10座半導體工廠及相關業務。更重要的,他是中國大陸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積體電路製造廠——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的創始人,對中國大陸積體電路產業的進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午四點,在張江中芯花園服務中心的一間辦公室裡,我與張先生以茶與咖啡對飲,相談甚歡。那時,恰逢我剛剛講完《從電晶體的發明到資訊時代》的課程,談話內容自然就涉及到了半導體發展史上的一些中外名人,從貝爾實驗室的蕭克萊(William Shockley)、巴頓(John Bardeen)、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到德州儀器公司的基爾比(Jack Kilby),從Intel公司與摩爾(Gordon Moore),到快捷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與諾伊斯(Robert Noyce),我與張先生如數家珍,話題也由此擴展開去。
談笑間,張先生說起很多半導體學術界、產業界裡有趣的典故,尤其是華人或者是與中國有很深淵源的外國科學家的故事。這些故事聽起來生動有趣,又讓我倍感親切。突然,一個想法令我們心動,是不是該把這些難得珍貴的故事及時記錄下來?不然,將來行業裡的青年學者、科學家們,該去哪里傾聽這樣有價值的往事?而它們的消逝和不被熟知也一定會成為學術界的一大遺憾。這個念頭便成為日後張先生寫作這本書的起始驅動。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發達的數字時代。互聯網、智慧移動電話、個人數位終端、臺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自動櫃員機、數位相機等電子設備早已司空見慣;網上購物、電子支付、社交網路、微博、微信等現代化的交往手段,更是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密不可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們所享受的這一切,完全得益於1947年發明的電晶體和1958年發明的積體電路?前者,誕生於貝爾實驗室,為此蕭克萊等人於195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者,獨立發明於德州儀器公司,基爾比為此於2000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張汝京先生曾在發明積體電路的德州儀器公司工作20年,他親身經歷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壯大,見證了很多革命性發明的誕生,也曾與很多一流的科學家、發明家共事,應該說沒有這樣的經歷,很難說得出半導體學術發展史裡如此多的有趣故事。此次,若不是借由張先生的口述,我們很難知道那些業界知名的大科學家們也有這麼生動活潑的一面,如同朋友般親切可愛。
我邀請張汝京先生把他知道的故事整理並記錄下來,讓這些寶貴的歷史典故和科學家們的經驗財富流傳下來。相信這些一定會對當今以及將來在半導體產業裡工作的眾多青年科學家、工程師有所啟發和激勵。儘管張先生事務繁忙,但聽了我的想法之後,基於對行業的赤誠,以及對年輕後輩的關愛,他欣然答應。經過近3年的筆耕,這本書終於出現在讀者面前。
感謝北京清華大學的李鐵夫、楊軼博士,沒有他們多次往返京滬奔波,隨時協助張汝京先生整理文字,核對資料,就不可能完成這本書的創作。感謝牛崇實博士以及北京清華大學鄧仰東副教授等為本書做出貢獻的作者們。
王志華2012年12月於北京清華園
(推薦人為中國國家863計劃資訊領域專家組成員暨北京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
前言
上世紀40年代電晶體的發明,50年代積體電路技術隨後問世,從此便開啟了燦爛的資訊技術時代,這是人類文明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代。我們有幸經歷見證了這個美好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一步步揭開了物質深層的奧秘,出神入化的運用這些材料,實現了種種神奇的功能,將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擴大了千百倍。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發現、發明這些原理與器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很幸運,這些人有些是我們的師長,有些是我們的同事或者朋友,在與他們共事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很多啟發和幫助,所以借此書想跟大家分享這些收穫。尤其是在這些偉大技術的發明過程中,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們做出的貢獻,和一些外國科學家的有趣故事,更是我們想在這本書中介紹給大家的。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工作者們以啟發,做出獨有原創性的工作。
我們選擇了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中最為重要的27項技術發明,以科普為目的,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些技術。本書一共27章,每章介紹一項技術。牛崇實、季明華、劉永、楊立武、蕭德元、張啟華、李明、張海洋、崔新濤、姚菁、董偉淳等參與了本書的寫作,特此表示感謝。另外,這本書得以完成並展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離不開北京清華大學從始至終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謹代表全體主創人員特別感謝北京清華大學的努力和支持!
張汝京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