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戲劇版本聞見錄1912-1949》,是繼《中國現代文學翻譯版本聞見錄1905~1933》、《中國現代文學翻譯版本聞見錄1934-1949》,以及《中國現代文學詩歌版本聞見錄1920-1949》之后的又一部介紹現代文學版本的圖書。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再把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和散文的版本作一系統的介紹后,那麼也就基本上把中國現代文學版本的總體概貌勾勒了出來。可以這樣說,這是一項從來沒有人做過的「自討苦吃」的事情,雖然費了不少精力和財力,但仍然感到並非十全十美。不過,如果以歷史的眼光看的話,這些聞見錄的傳承意義非常深遠。
在《中國現代文學戲劇版本聞見錄1912-1949》出版之際,我仍想以「自序」的方式對中國現代戲劇文學進行一些自我梳理,談些見仁見智的私意我見。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戲劇文學較之翻譯、詩歌、小說、散文來說,是個較為特殊的文學體裁,個性牲十分鮮明。翻譯、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在翻譯家戒作家完成並被印成書籍版本之后,也便基本完成了供讀者欣賞閱讀的歷史使命。而戲劇則不同,戲劇家寫出文字劇本之后,其中的一部分被印成書籍版本,還只能算是完成了使命的一半,或者說連三分之一還不到。那是因為,戲劇這一文學體裁,除了有文字閱讀的功能之外,還必須具備演出的功能,而且后者的功能遠大於前者,它可以把平面的文字演變成立體的演出,以戲劇的動作情節、語言對白所造成的舞台氣氛,用直觀的形象來打動觀眾(也包括讀過文字劇本的觀眾),其震撼力遠遠大於文字的感染力。
其實,在話劇產生之初,也不是都有劇本的。從戲劇史料記載看,早期的演出,除了春柳社有過劇本外,其他基本上沒有,而只是按照幕表制的方式進行的。所謂「幕表」,也就是以「場」寫出文字,有的注以動作提示,有的還寫有重要片斷的對話,還有的畫成連環圖畫,貼於后台牆上,演員看后依次上台演出,形態十分粗糙,連戲劇劇本的影子也談不上。直到后來,參與其間有思想的文化人逐漸增多,也笨開始發表演出的整理本,一則是便於演員的演出,二則是適應讀者(觀眾)對戲劇文學的偏愛。因此可以說,戲劇劇本的演變與發展也是循序漸進、逐漸成熟的,直到后來對外國劇本的翻譯與改編,以及從事嘗試性的戲劇劇本的創作,這才初步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戲劇文學的形態。
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一大批話劇活動家、劇作家、導演和演員脫穎而出。尤其是在西方戲劇流派和戲劇作品的影響下,出現了諸如丁西林、田漢、熊佛西、歐陽予倩、陳大悲、蒲伯英、汪仲賢、洪深、余上沅、郭沫若、白薇、李健吾等現代話劇文學作家群,話劇題材形成了內容豐富、手法多變、風格各異的創作格局。有現實劇、歷史劇;獨幕劇、多幕劇;詩劇、散文劇;啞劇、活報劇;悲劇、喜劇;正劇、趣劇等。這些戲劇劇本,在經受了舞台實踐的考驗之后得以確立並「存活」,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演劇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產生與發展,特別是洪深主持的上海戲劇協社和田漢組織的南國社,在演出廢除新劇舞台男扮女裝的陋習之后,實行了腳本制,確立了導演在排演中的中心地位,從而奠定了現代戲劇——話劇藝術的形態與地位。如果說,劇作家寫出的劇本是第一層次的話,導演便是另一位「劇作家」,排演的劇本便是第二層次的形態,也可以說,戲劇必須經過導演的再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