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是內丹學中重要的丹道流派。宋朝張紫陽、石泰、薛道光、陳泥丸、白玉蟾被稱為“南宗五祖”,都有著作傳世。他們的著述匯聚成“南宗丹經”體系。現將《悟真篇》《還源篇》《還丹覆命篇》《紫清指玄集》《金丹大成集》《金丹印證圖》等南宗丹經彙集為《南宗丹書》,是目前國內最全的內丹學南派文獻集成。獻諸學界、教界和廣大丹道愛好者。
張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后改名用成(誠),天台(今屬浙江)人。北宋時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陽真人”。自幼聰明好學,涉獵三教經書,及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年長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57年),因受累謫戍嶺南,走上訪道修仙之路。治平初(1064年),陸詵任桂林知州,起用張伯端掌管機要,改知成都時,又隨往。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得金丹火候之訣。[1]熙寧三年(1070年),陸詵卒,張伯端歸台州,築室山居,于熙寧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后出山轉徙秦隴(今陝西甘肅一帶),事河東馬處厚,于漢陰山中修煉。處厚被召,臨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張伯端是北宋內丹學的集大成者,早於全真教。他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煉神返虛),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大葯”。[1]張伯端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三教合一”,試圖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融合儒釋道三教。[6]被全真道尊為“南宗始祖”,並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全真道奉為“南宗五祖”。《四庫全書》將其所著《悟真篇》與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並稱“丹經王”。此外,還著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方》《金丹四百字》《金華秘訣》。
盛克琦(曾用名盛克奇),河北唐山人。原籍天津薊縣。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丹道與養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唐山市道教協會副會長。道學大江西派第6代。師承于陳毓照先生(1926-2012),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胡孚琛教授悉心指導,學習傳統道家文化。主要著作:《伍柳仙宗全書》(華夏出版社2019年1月)、《西遊記探幽》(華夏出版社2020年9月)、《全真選讀》(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11月)等數十部古籍整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