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瑋認為:「時間是悠長的河流,未曾有過開始以及結束,默默地向著前方流去。若說時間是條長河,那命運便是長河的支流,每經一處低谷便向著不同地方流去,最終流到了最後的大海。」《初筆故事集》是作者在時間長河中嘗試著用自己創作的短篇故事,去與世界對話。
這本書共有九篇,篇名分別是:〈孤身一人〉、〈黑砂與寶石〉、〈旅人與王子〉、〈孤獨的憤怒野獸〉、〈想成為星星的石頭〉、〈沒有鏡子的王國〉、〈離別詩》、〈熄燈〉、〈再一次的生命〉。其中三篇附有插圖。從文字到繪圖都是由士瑋獨立創作完成。
這些年來,士瑋是一直在創作。他原來習慣寫的是長篇小說,《初筆故事集》每一篇都是這些長篇小說的原型。
士瑋創作的源頭是「愛」。所以他試圖用每一個短篇去發現、探討「愛」。他認為愛和欲望本質是一致的,所以他試圖在作品中讓讀者探索兩個概念統合後的「愛」。他說:「如果說愛與欲望這兩者還是有些差別,就是帶入人際中的時候;但當關係進行到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愛和欲望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到底愛和欲望如何在士瑋的故事河流中匯聚、統合?一條又一條的支流匯聚的過程,都在士瑋的書寫中。士瑋一路在創作的道途上追求著、投注的努力和執著,堅持著自己書寫出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實現內在的價值,作為一位文字工作者,他一步又一步積累著。
我們想邀請讀者翻開士瑋的《初筆故事集》,在細細咀嚼中,感受一位青少年長大成人,去與世界對話,去學習愛的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彭士瑋
自幼就學於體制外實驗教育機構。14歲時因種種不順遂的經驗感到身心俱疲,終於選擇離開學校,轉而自學。
自學期間,因接觸了西方奇幻冒險小說而萌生創作興趣,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次的《初筆故事集》,作者在時間長河中嘗試著用自己創作的短篇故事,去與世界對話。
章節試閱
想成為星星的石頭
這是一顆小石頭擁有的,最微小的,也是最偉大的願望。和所有的石頭一樣,小石頭是從地核內誕生的,順著地下的泉水來到河底,在河底靜靜地望著天空。在所有石頭都在躺著的時候,小石頭都將目光看向天空,看著雲朵順著微風吹拂移動,看著黎明替天空染上一片銀白,看著夕陽將天空點上火焰和彩暈,看著入夜時月亮與星星從地平線升起,在無邊的黑暗中點燃小小的光明。小石頭就這樣默默的看著,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觀看天空的一切,為天空中的美景所著迷。他嚮往著入夜時美麗而神秘的星星,嚮往著在月亮之後無垠的深空,為那沉澱的美感深深著迷,希望終有一天能夠前往那裡,成為星星的一員。
周圍的石頭都認為他瘋了,對他的夢想置若罔聞。但小石頭沒有放棄,他依然渴望著前往天空成為星星。在閒暇的時間裡面,他不再僅僅只是躺在河底,而是在水底沉積的碎沙中打磨自己,將自己打磨得更為閃亮,希望看上去和星星更為相像。在河水與歲月的打磨下,小石頭的表面漸漸變得光滑,石英質的內核也逐漸變得肉眼可見,宛若寶石一般的閃亮剔透。但即便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打磨,小石頭和星星的模樣還是相去甚遠,閃耀的光芒依然不足於繁星那樣燦爛的光線分毫。小石頭看了看自己的模樣,再看了看天上的星星失望的嘆了口氣。或許我永遠也無法成為星星吧,小石頭心裡想著,挫折的躺在河底。
儘管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但小石頭依然渴望向著星星存在的太空前進。在某日於河床下打磨自己的時候,周遭岩石的閒聊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靠著河岸的兩塊巨石,一塊是深邃的黑色,另一塊是常見的灰色,他們靠在河岸的兩側,一如既往的跟彼此交談趣聞。
黑色的石頭說:
「你聽說了嗎?幾年前有塊石頭沿著水流的沖刷,被沖到了大海裡面。當他回來的時候,他的稜角和孔洞全被磨得光滑,質地也從原先的朦朧霧面變成了如玻璃般的剔透。」
黑色的大石頭說著,灰色的大石頭驚訝的回應著:
「變得剔透閃耀?只要去到大海就可以了嗎?」
「是的,那塊石頭是這樣跟我說的。大海的水流比河川的水流更為強勁,只要在那待得夠久,那就算是像我們一樣的大石頭也遲早會被磨的如大理石般明亮。如果打磨得夠久的話,大概會像星星一樣耀眼吧。」
大石頭如此說著。小石頭聽完後感到了一絲希望,於是他下定了決心要前往大海。順著水流的方向,小石頭漂流了好幾個月,沿著前往大海的道路上不停的和沿岸的砂子和岩石碰撞,繼續將自己打磨得更加耀眼。就這樣過去了好幾年,某天他感覺到前方的水流變得更加快速,水底也漸漸能看到海中貝殼的碎片。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年的努力,他終於來到了海邊。看到期待已久的大海,小石頭在緊張和害怕之餘,更多的是震撼以及振奮。和以前所在的河道不同,海洋就像那片入夜的深邃天空一樣,放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只有像藍寶石般無盡延伸的湛藍和波光。而且和傳聞中的一樣,海洋比河川更為寬敞的同時,他的水流也更加強勁。
小石頭抵達了大海之後,他便興奮難耐的從河床向著海洋滾去,在一塊礁石上待了下來。強勁的波濤猛烈的拍打在他的身上,將他和周遭的貝殼與細沙不停的打磨著,漸漸的磨掉了他的稜角和表面粗糙的紋路。就這樣又過了好幾年,小石頭此時已經光滑的像是玻璃製成的彈珠一樣,身體已經透明的好似打磨完之後的鑽石一樣剔透。然而即便已經變得和寶石一模一樣,小石頭的光還是不及天上的星辰分毫。這讓小石頭再次感覺到了挫折,這次的旅行雖然讓他變得比以往更加剔透,但到現在他的光芒依然無法照亮周遭的黑暗,依然無法與天上耀眼的星辰相互匹配。小石頭失望的癱在了礁石上,而在這時一陣大浪向他打了過來,將他整個都翻進了深海中。在深不見底的大海之中,小石頭望著如同寶石般湛藍,但卻比河川更加幽暗的海洋,難過的發出了嘆息。如今沉入深海的他,別說是成為星星了,現在就連看到星星都很困難。
或許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星星了,小石頭難過的想著。而就在他難過的時候,一顆閃耀著明亮光芒的珠子滾到了他的身邊,向他搭話。
「像妳這麼漂亮的石頭,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呢?」
珠子向小石頭問。小石頭被珠子的聲音吸引了注意,客氣地向珠子打了聲招呼,然後回應到:
「我以前不是生活在這裡的,我是為了成為星星所以才來的,但現在好像是白跑了一趟。那麼你是誰呢?像你這麼漂亮的小石頭,怎麼會在這麼幽深的海中呢?」
「我才不是石頭,我現在是珍珠。以前我也跟你一樣是一顆小小的石頭,後來我在蚌殼呼吸的時候被他吸進了殼裡面,就這樣被他包裹起來變成了珍珠。」
「這樣嗎?能像你一樣面得這麼美麗,一定是件很快樂的事吧?」
「我才不覺得快樂呢。蚌殼之所以把我包裹起來,是因為我的稜角弄痛了他。為了能把我吐出去,蚌殼才分泌了體液將我包起來,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倒是你,為什麼你會想要成為星星呢?」
珍珠向小石頭問著。小石頭沉默了一下,然後便向珍珠回應到:
「我就是想啊。以前在河底的時候,其他的石頭都每天只知道躺在河床上,每天過得無聊的要死。但是星星就不一樣了,他們看上去是如此的美麗,如此的神秘而高貴。據說我們的世界便是他們創造的作品,最終也有一天我們的世界會回歸到星星的火焰中。能在無邊的虛空之中創造世界,聆聽著宇宙的歌聲而起舞,這是件多麼美麗的事情?我就是想要那樣,所以來到了大海,希望海浪能夠把我打磨的和星星一樣美麗。但直到最後我都還是無法成為星星,現在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樣了……」
小石頭難過的說著,悲傷的把自己埋進沙裡。珍珠聽到了後先是沉默了下,然後便滾到了小石頭的身旁,對小石頭小聲的說著:
「你知道嗎?最起碼你還有一個夢想,而不是像其他的石頭一樣只知道躺在沙土之中度過一生。就像我剛剛說的,我並不是為了成為珍珠才被蚌殼吞下,倒是成為了珍珠之後只會成天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悲悽。相比於這樣的結局,有個沒有實現的夢想倒是好了很多,至少你曾努力過並為此感到驕傲。既然你沒辦法回去的話,要不要跟我待一陣子?跟我聊聊你以前的事呢?」
珍珠向小石頭提議到。儘管還是心中感到不甘,但在這深海中孤身一人也挺令人難過,因此小石頭便同意了珍珠的邀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小石頭暫時放下了成為星星的目標,將生活的心力著重在和珍珠的相處上。小石頭向珍珠傾訴了他這段時間的旅途,告訴了珍珠夕陽色彩斑斕的彩霞,告訴了珍珠晴天時的蔚藍、黎明時的純白以及入夜後的漆黑星河。聽著小石頭說的故事,珍珠總是著迷又疑惑,因為他從未見過夕陽或黎明,也沒見過白晝以及黑夜。但聽著小石頭說這些故事的時候,珍珠都會對他那段曲折但又平淡的生活感到嚮往,並替他無法繼續下去的旅途感到惋惜。
之後歲月流逝,小石頭跟珍珠在海床上一起生活了許久。有了珍珠的陪伴之後,小石頭不像以前那樣的孤獨,並有了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的會去想念那段仰望天空的日子,想念夕陽和黎明、想念晴空和雨天,也想念著高掛夜空的漫天星斗。小石頭的願望被珍珠看了出來,於是在某個漲潮的日子,珍珠向小石頭提議趁著漲潮時的水流到淺灘去。因為想念著天空和星空的景色,小石頭同意了珍珠的計畫。於是在那個滿月升起的漲潮的夜晚,小石頭和珍珠趁著海浪向著陸的拍打的時刻搭上了海流,向著礁石漂了過去。為了不在湍急的水流中被沖散,小石頭緊緊的貼著珍珠,跟著對方一起朝著淺灘的方向流去。那是個暴雨交加的夜晚,眾多的漂流木和海藻在潮流中胡亂的飛舞拍打著,將撞到的石頭和沙子沖散後再撞回海中。為了閃避亂漂的漂流木和海藻,小石頭和珍珠始終緊貼著彼此,向著淺灘的方向游去。當他們抵達了淺灘的礁石後,小石頭毫髮無傷的回到了岸上,而珍珠則因為海中貝殼與珊瑚等碎片的衝撞而留下了許多刮痕,傷痕累累的和小石頭一起躺在岸邊,看著暴雨後雨過天晴的天空和漫天星辰。
「這些閃耀的光點,就是所謂的星星嗎?」
珍珠向小石頭問著,小石頭回答道:
「是的,他們就是星星。」
「和你說的一樣,他們真的好美。」
珍珠如此的讚嘆著,靠在小石頭一旁看著滿天的星河。這時珍珠向小石頭問到:
「我問你。假如有天你真的成為了星星,之後你要做什麼?」
「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想過。可能就是在久遠的歲月中創造世界,然後默默的看著裡面的一切周而復始吧。」
小石頭向珍珠回應到。珍珠沉默了許久後,再次向小石頭問到:
「那麼如果有天,你真的能夠變成星星。你還會記得你還是顆小石頭的時候,有顆珍珠在海床上遇到了你,還會記得我跟你的時光嗎?」
珍珠憂愁的問著,小石頭沉默了一下。因為以前從未有過朋友,因此小石頭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在海床上度過的那段時間,他和珍珠成為了真正的朋友。因此苦思許久後,小石頭向珍珠回應說:
「我不想要忘記你,就算變成了星星也不想。我希望在我變成的星星周圍,能有一顆有你存在的星球,一個存在著你的世界。」
小石頭這樣對珍珠說著,將身子往珍珠的方向挪了挪,確保他兩能夠離彼此夠近。聽到他的回覆珍珠笑了一下,輕聲的對他說了句話,然後便是一段安寧的沉默。在這陣安寧之中,小石頭聽到了一陣宛若山石碎裂的聲音輕輕地響起。珍珠的外殼裂開了,但裡面的小石子已經碎了,成了一粒破碎的海沙。小石頭難過的將身子湊近了珍珠的碎片,將他和自己埋進了淺灘的砂礫之間,確保他們能不分開的一起望著日出與日落,望著漫天星斗和滿月。
『如果有機會的話,你一定要成為星星喔。即便會忘了我,你也一定要在星星之間找到你的朋友,將我這枚珍珠給你的愛延續下去。』
珍珠最後說過的話小石頭不會忘記,他會默默的在歲月中記得這些,繼續在淺灘上望著星辰。就這樣又過去了數十年,有天入夜的時候,天空中的一顆星星對小石頭說了話。
「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你還在眺望著我們呢?」
星星向小石頭問著。聽到星星的聲音小石頭先是感到有些驚訝,但很快便回應了他的提問:
「因為我想要成為星星。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也是我對一枚珍珠的承諾。」
「你知道這個願望有多困難吧?自宇宙誕生以來,我們便在虛空中靜靜的待著,在無盡的時間中創造與毀滅。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你僅僅是一塊小石頭,你確定能達成這個願望?」
星星向小石頭提問著。小石頭沒有退縮,繼續說到:
「我當然知道這個願望有多遙遠,但我就是想要成為星星。就算不能真的成為星星,我也希望我能一步步把自己磨亮,成為跟星星一樣閃耀的寶石。但在幾十年前我有了新的願望,那就是和那枚珍珠一起看著世界的一切,一起談天說地、一起閒聊和陪伴。在他碎裂以前我答應過了他,以後那怕會忘了他都要成為我夢想中的星辰,在星辰間延續他給過我的愛。」
小石頭向星星回應著。星星聽完了小石頭的話後沉思了一下,然後便感嘆的說了:
「是嗎?正好,我剛剛好也在找能跟我一起在星海之間閃耀的朋友。如果你願意的話,要不要跟我一起?」
「你的意思是,要幫助我成為星星嗎?」
「是的,但也不是。要成為星星的話你得依靠自己,我會做的只有把你帶離這個世界,帶到星星誕生的地方去,但能不能成為星星就要看你了。」
「我知道了。反正這麼多年都熬過來了,這次我也會把握機會的。」
小石頭向星星回應著。星星很滿意小石頭的話,於是便把他和珍珠的碎片從地球上拿起,向著星雲的深處拋去。在星雲的氣體之間,小石頭感受著宛若太陽般的高溫與壓力。但他並未對此感到痛苦,而是緊緊地靠著珍珠和海砂的碎片,將他們抱在懷中浸泡在滾燙的星火之中。在這之後的幾億年後,人們在天空中發現了一組奇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較為古老,散發著夕陽般橘色的光輝。而與他共舞的那顆則散發著如鑽石般的銀光,在他的軌道上一顆不大的行星便圍繞著他公轉,在光線的照耀下透著美麗的珠白色,就好像一枚美麗的珍珠一樣。
想成為星星的石頭
這是一顆小石頭擁有的,最微小的,也是最偉大的願望。和所有的石頭一樣,小石頭是從地核內誕生的,順著地下的泉水來到河底,在河底靜靜地望著天空。在所有石頭都在躺著的時候,小石頭都將目光看向天空,看著雲朵順著微風吹拂移動,看著黎明替天空染上一片銀白,看著夕陽將天空點上火焰和彩暈,看著入夜時月亮與星星從地平線升起,在無邊的黑暗中點燃小小的光明。小石頭就這樣默默的看著,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觀看天空的一切,為天空中的美景所著迷。他嚮往著入夜時美麗而神秘的星星,嚮往著在月亮之後無垠的深空,為那沉...
作者序
【推薦序一】祝福與感恩 @彭明輝、邱幗妍 (士瑋爸爸、士瑋媽媽)
士瑋是我的大寶貝。在他七個月大的某一天早晨醒來時,我試著對他說了二十至三十次的「早安」,反覆確認他「聽的到卻不回應」時,我想我有了一個特別的孩子。
士瑋的個性溫和柔軟,喜歡讀繪本、畫畫、玩積木與磁鐵。白天我固定帶著他出門散步、撿拾花草樹枝和砂石,晚上則陪他畫圖、閱讀或玩耍,然後唸故事陪伴他入睡。士瑋說話的內容常是故事裡人物的對話。他會不斷提問,期待你替那個人物回答已被他預設好的答案。
一歲半時士瑋疑似「亞斯柏格症」,醫生建議為他找有小朋友互動的環境。士瑋進了離家最近的幼托班,每天上午與三個同齡的孩子為伴,中午用完餐後回家。最初還好,不久後就每天都想「把房子炸掉」。我發現他在園裡因為吃飯過慢而常被罰站。在請老師做「不吃完沒關係,吃太晚要收碗但不罰站」的調整後,士瑋安穩了一段時間。後來園所仍有各類的期待和要求,雖與園方持續的溝通與調整,士瑋最終還是拒學了。
二歲的拒學生教導我:老師是次於父母之外對孩子影響極深遠的人。學校則是另一個家,整體的氛圍決定了是否承托、守護的住孩子。
士瑋三歲半前住在寧靜純樸的關西鎮,生活裡只有家、阿婆家、關西鎮的街道和校園,偶爾我也帶他陪阿婆去內灣出攤增加一些生活趣味。後來,我找到在竹北的早療課程,也等到了台大兒童醫院心智科的門診。士瑋在三歲九個月時被確診「亞斯柏格症」。我認為這樣的特質與生俱來無需隱藏,因此他開始背上標籤行走於未來所有場域。
後來我們搬到離士瑋爸爸工作地點很近的地方。此時妹妹出生,士瑋進入新家旁的幼兒園。對士瑋而言,他的世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當時帶班老師的兒子有過動症,所以對特殊需求的孩子諸多耐心,也能理解士瑋與人互動與意見表述的困難點。在她的幫助之下士瑋順利迎接新的變化,也渡過快樂的幼幼班生活。升上小班時更換了導師,士瑋開始出現學習適應上的困難。他依然與其他的孩子很少接觸,孩子們常聽不懂他在說什麼,發生爭執和衝突時也常無法釐清問題。士瑋很少分享他的日常,我只能在接送孩子時從熱心的媽媽們口中聽到別的孩子說他在校出了什麼狀況,回家後提問拼湊,隔天再到園裡向老師詢問狀況交插比對,儘量了解他遇到了什麼事情。我希望協助他與外界的溝通,也期待親師與家校能有同心互助的夥伴關係,讓從星星來的士瑋能雙腳落地,真正的踏上地球。
士瑋學齡前的困境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緩解,也沒有因為媽媽對教育理念的期待與嚮往而發生戲劇性的轉變。他在愛、期待與擔憂下,往來不同城市上一堆早療課程,不斷接受他人的選擇和安排,並待在別人心之所向的環境裡試圖尋求內心的自在與安穩。當成人們以愛為名、想方設法地將他引往「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的方向時,或許已無意識地將他推往另一個框架裡,讓他在集體意識裡被迫改變自己的心志,而解離、扭曲,和麻痺自己的感受以求取在團體裡生存和喘息的可能性。
四歲時,在草原上的士瑋說:「太陽好大ㄛ,照的我都快要融化了。」
六歲時,在科博館參觀的士瑋說:「我只要生,不要老病死。」。
十歲時,說個不停的士瑋說:「宗教是控制人心的工具。」。
十二歲時,圖畫到一半的士瑋說:「我的顏色跑掉了,以前是彩色的,現在只剩下黑與白。」
二○一九年一月十六日的深夜士瑋開始創作。原本我答應替他打字,但他實在是寫的很多(當時大約有三十多萬字),字又極難辨認(書寫障礙),所以在有人欠了一大堆未打完的稿件時,他決定自己學打字趕稿和修稿。在打字輸入手稿第一章節並做修改了一段時間後,士瑋發現書中的人物成長了,原初設定的世界觀開始崩解,無法繼續建構。幾番掙扎後他決定放棄原有設定,選擇重新開始。這是士瑋自我療癒的起點,也是新的開展和創生。
祝福勇敢實現夢想的士瑋,也感恩所有的一切。
【推薦序二】與世界對話,並且學習去愛 @林淑真 (聖類思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
書寫,是士瑋的自我療癒之旅。
認識士瑋超過五年了。五年來,士瑋是一路在書寫與創作的。透過書寫,士瑋慢慢地梳理過去記憶中的困難、挫折、創傷。他發現—原來那些記憶與經驗自有意義。透過創作,士瑋在洞察、反思自我與他人的生命經驗中,漸漸地從關照自己,學習關照他人。
作為士瑋的高中老師,為他的第一本創作—《初筆故事集》寫序,除了榮幸,更多的是感動。這些感動來自五年來,我一路看著士瑋的成長軌跡與心路轉化;這些成長與轉化,大部分都來自他在書寫時的感悟。對於一位剛從青少年步入青年階段的創作者,能有這些感悟,並且化作細緻文字,實在難能可貴。
兩年前,在「經典閱讀與哲學思辨」課堂上,我和青少年們討論蘇格拉底「無人自願作惡,作惡皆因無知」的論證。
士瑋回應著:
「無人自願作惡,或許吧!畢竟萬物都是順著自己的情感與需求去作為,一切的善惡不過是一種選擇。在很多情形之下,為惡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認很多人因為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而成為受害者的事實。那些施加正常行為的人就被稱之為加害者。過去,我曾經被班上的師生分別霸凌,或許他們也可以說出自己這麼做的理由,但是我沒有必要,也不想了解!我更沒有責任必須對他們的作為讓步;因為,他們傷害我是事實啊!」
一年前,我帶著青少年們到台大看展。士瑋在看展後的討論時間,對著十來位青少年和我,語氣平緩而篤定的說:
「這次的展覽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表達生命中的挫折或退縮經驗,這些作品讓我想到在我的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自認為是受害者的角色。但其實我這大半年來一邊創作,一邊在思考。我是不是受害者和加害者兩個角色都經驗過?國中被我稱之為被霸凌時期,當時我也將全班同學都當成敵人,因此那時我有一種眾人都與我為敵的感受。因為被我當作敵人的是全班同學,我在面對偶爾對我釋出善意的人,也做出了阻隔或抗拒的行動。我後來想,釋出善意的人可能也被我無意中傷害了。我還是會對那段時期的痛苦感到難受和不舒服,但我對自己的立場開始有了一些疑惑。這些疑惑讓我多一些思考空間,人比較不會一直在不舒服的狀態。」
這些年來,士瑋從無法談那些傷,到可以碎片式的提及;從不願觸踫那些傷,到可以清楚說明當時自己與全班師生發生了什麼事;從受害者的角色,看到事情都有雙面性,自己可能在無意中也損及他人。
創作過程,士瑋會與我討論著自己的寫作方向,他曾說「自己的創作方向是嘗試著呈現人性的各種面向。那些面向是複雜的,裡頭都蘊含著情感,人的情感是最需要被看見的。」我想,在創作中,士瑋的嘗試讓他融入在作品的各種角色中,練習以不同視角看事情和感受不同角色的特質、性情,他擴大了自己的視框,也更理解、接納人的複雜性。
書寫,讓士瑋療癒自我,也從關照自己走到關照他人。創作,讓士瑋可以透過各種角色設定,去靠近這個世界的他者,進而學習去愛這個世界。
療癒與愛,都要慢一點,先從自己,再到重要他人;然後,他會再擴展,擴展到可以去愛,可以去療癒走到他身旁的每一位「他者」。
祝福士瑋,持續書寫與創作—這是他與世界對話,並且學習去愛的重要路徑。
【推薦序三】初試啼聲,全新旅程 @郭瑤萍Anita (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秘書長)
士瑋出書,這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回想過往和士瑋在課堂上討論關於人權、環保、學習等議題時,個性敦厚的他總是很有禮貌地分享自己的獨特見解,積極參與討論,即使偶而難以言明,他也會不斷自我反思,嘗試用不同表方式,澄清他真正的想法,士瑋願意自我探索的勇氣以及與他人連結的動力,這樣的特質尤為可貴。因緣際會,我和士瑋的關係從師生轉變為雇主與同事,他對待工作不馬虎、不輕言放棄的態度,獲得夥伴們的一致肯定,同時也營造了共融的職場氛圍。
因此當他成功出書,我並不意外,反而為他的成就感到由衷欣喜。《初筆故事集》不僅是他的創作初試啼聲,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旅程,更是一扇通往更遼闊世界的大門。
士瑋以獨特而細膩的世界觀,文字之間流露出對生命的探索與思索。他以星辰、旅人、野獸與王子為象徵,描繪了一場場關於成長、孤獨、夢想與失落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帶著童話的色彩,卻蘊含著真摯的人生哲理。正因他的內心世界與眾不同,讓他的筆跡裡,有著來自星空的寂寞,也有來自大地的溫暖;有迷失於旅途的徬徨,也有對未來的無限嚮往。他的筆觸能夠捕捉到我們平時未曾察覺的情感,也讓人得以窺見他對世界的觀察,感受他對人性的體悟。
士瑋創作的這些短篇故事集不只是獨立的作品,而是一粒粒種子,正在他即將邁向的創作路途上被孕育著。很榮幸的,我有機會見證士瑋如何用文字表達內心的波瀾,他的創作不只是寫作的練習,更是對世界的一種回應。
這只是開始,而這個開始,已如此動人。讓我們翻開這本書,進入士瑋的故事世界,一起見證這位年輕作家的初筆之路。
【推薦序四】是「初筆」,也是心路歷程的凝結 @丘世竹 ( 師者與同行者 )
與士瑋的相遇,始於一場對話。
那時的他,還是一個在教育體制中掙扎的孩子,對於群體、規則、期待感到困惑與排斥,在群體中遍體鱗傷的他,眼神和靈魂中卻有一股堅毅不屈。我們的學習關係起於語言的橋樑,卻很快地超越了語言本身,進入更深層的討論—關於神話、哲學、人性與道德,關於世界如何運行?關於人心如何被形塑?我見證了他的成長,不只是學識的積累,更是對於自我與世界的理解。
士瑋的母親是一位開明的教育者,給予我們極大的自由度,讓這場學習成為一場沒有框架的探索。我們嘗試了許多方式,從英文學習、健身訓練、生活技能,到閱讀與辯論。在這段陪伴的旅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踏進超市,為自己挑選食材,動手做一份早餐;第一次踏進健身房,感受身體的力量與控制;第一次搭乘公車,摸索城市的運行軌跡;第一次進行面試,學習如何表達自己。這些看似日常的體驗,對他而言,卻是一次次向世界敞開的冒險,每一個第一次都帶來新的理解與挑戰。這些是士瑋的第一次,也是身為老師我這樣與學生經歷的第一次。
然而,這段師生關係並非一直平順。我們曾有摩擦,他曾對我的嚴格感到憤怒,也直言表達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我們的對話不僅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一場又一場關於價值觀的辯證,在每一次的爭執與磨合中,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的立場,而我也學會如何與他同行,而非僅僅是指引。
這些年來,唯一不變的是他對創作的渴望。他的世界觀透過書寫展現,他的內在思索在字裡行間流動。寫作,對他而言,不僅是表達,更是梳理、探索與建構。
曾經,他對我說:「我已經放棄小說可以改變什麼了,主要是因為我自己也沒天份去治癒,我有的天份只有創造以及感受。」這句話道出了他的本質—他不是一個試圖改變世界的說教者,而是一個誠實面對人性本質的觀察者與呈現者。他的小說不為批判,而是為了揭示—揭示人性的多面,揭示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扎。他試圖理解並呈現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那些來自於生存需求、自我定義、對美的追求、對過往的掛念,以及對權力與優越的渴望。更進一步地,他也看見人性中的黑暗面:氾濫的同情心如何導致自我迷失,對於過去的執著如何讓人停滯不前,偽善的慰藉如何成為一種沉淪。
他的故事,並非單純的善惡對立,而是人性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他的文字裡,你不會看到單一的英雄與反派,而是被現實與內心拉扯的個體。他的角色不完美,也不試圖成為完美,他們掙扎於道德與現實之間,在矛盾與選擇中摸索自身的位置。這樣的視角,來自於他對世界的敏銳觀察,也來自於他自身的經歷。
這一次,他即將展出自己的第一本短篇故事集。我相信,這不僅是一個作品的發表,更是一段心路歷程的凝結。在這些故事裡,我們會看見他的思考,看見他如何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也看見他如何透過創作,試圖理解自己、理解人性。祝福每一位讀者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一些自己對世界的提問,因而更靠近自己。
【推薦序五】成長與付出 @謝瑞芳 (傑羅思藝術設計師/藝術教師/負責人/羅思美術館 館長(中國廣東))
在人生道路上我覺得前行的方向有二種,一種是目標明確,另一種是無心插柳。教書就是不在我規劃裡的工作,我一心撲在設計裡長達二十年。二○一五年是我人生的轉悷點,我當起了教畫老師。
教學生涯裡有很多學生令我刮目相看,士瑋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印象裡有二個同質性很高的同學,一個現在已是研究所的學生,開過畫展、畫作國際展覽入選並被收藏。我記得他上課時身旁一直有母親陪同,常糾結一個話題質疑母親,對老師尊敬話卻不多,是沉默的孩子。我覺得很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可能當時我執教不久母親又隨侍在側。
士瑋是另外一個案例,剛開始其實並不覺得他是特殊的孩子,他會對突然發出的聲音對大家道歉,超級的有禮貌對他想求知之事。任何動作都會事先告知你,例如我想休息一下、我情緒不佳可能畫畫會受影響、要上廁所喝水……等等。我只覺得他奇怪,因為沒有母親陪同,人格非常獨立有思考,甚至說他正在寫書。
在同一個畫畫班裡他顯得非常特殊,我們很有默契地忽視他與別人不同之處。
剛開始教士瑋其實非常痛苦,他很固執。教他畫均等的格子輔助構圖需要三堂課,不斷地修改錯誤下堂課他又忘記了,記憶進入DNA他要付出比常人多三倍的時間,這個模式重複發生直到他畫出第三張練習插畫才停止。
對他的鼓勵與讚美從來不是因為他畫得很好而是有進步。但是第九張插畫—紫羅蘭花卻得到我由衷的讚美,對照以前的學習他此時已是位列正常畫的好的學生了。士瑋特殊之處是常與我討論他的想法,我能接收各種荒誕不羈的創意,他代表這個學生的思維模式與見解我都非常尊重,作為老師我會將創意引導到有利於畫面的構圖與畫面故事的營造上。因此我決定士瑋的第一幅畫作以全原創的方式進行。
我想這幅畫作應該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畫畫的順序是:
創意想法先做草圖↓正式構圖↓上色與光線營造↓審視完成作品與修改↓完成,也就是構圖時就已看出未來走向與藍圖和畫面的故事。但是士瑋卻完全相反,他的創意是根據我前天教了他甚麼第二天就會反映在畫面上,畫面上他畫了很多手我就解釋「手」可以理解為:掌握未來、合平與合作、力量與支配,他會在手腕上加十字架、血液……等等象徵意義的東西來具體又充實的讓畫面故事更完整。
我覺得對他來說不是不會而是他沒有機會學習,因為事實顯示只要上課他的思維就會運轉做出有效的意識充盈畫面,我覺得大學美術系最適合他,因為他是這樣努力又有想法的孩子,也是我第一位畫作以創意為構圖的學生。所有努力終將回報這是我對士瑋的信心。
【導讀】
彭士瑋,一位選擇自學、走出正規教育框架的年輕創作者。他的文字,是他與世界對話的橋樑,是他筆下構築的獨特宇宙。在這本《初筆故事集》中,他以細膩而深刻的敘事,帶領讀者探索人性、歷史與命運交織的故事,並在黑暗與光明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共有九篇,分別是:〈孤身一人〉、〈黑砂與寶石〉、〈旅人與王子〉、〈孤獨的憤怒野獸〉、〈想成為星星的石頭〉、〈沒有鏡子的王國〉、〈離別詩》、〈熄燈〉、〈再一次的生命〉。
其中〈黑砂與寶石〉,正是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在文明崩解的遺址上,一顆被遺忘的寶石閃爍著微光,而拾起它的少年,或許正象徵著新生與希望。這篇作品不僅描繪了一個帝國的興衰,更映照出人類社會在無意識中遺失的價值與追尋的意義。
這本故事集,是彭士瑋以創作與世界接軌的印記,也是他對生命的思索與提問。透過他的筆,我們或許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感受到在平凡之外,那些值得深思的可能性。
【自序】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開始是打算使用詩句的,但後面因為時在產出不了,於是在後面將原本打算放於小說內的短篇故事放入,得到老師的肯定後便從原本的詩文改為短篇集。短篇最早收錄的故事就我的印象,分別是〈沒有鏡子的王國〉、〈孤身一人〉和〈孤獨的憤怒野獸〉,除去〈孤身一人〉的其餘兩篇都是在與朋友的交談過程中突發奇想的,〈孤身一人〉則是在開始寫書後想到的故事。
三篇故事中,〈沒有鏡子的王國〉講述的,是關於一個國王無法觀察自己與周遭狀態的國家的故事。故事裡除去國王之外能夠自由走動的人民無一例外都被蒙上眼罩,因此雖然能夠走動但卻不具備認知周遭環境的能力。但因為這是在LINE上想出的故事,因此和同樣是在交談中突發其想的〈孤獨的憤怒野獸〉和〈黑砂與寶石〉一樣,文字的內容相較精簡且劇情很短,故事本身著重的只有敘事而已。
相比於〈沒有鏡子的王國〉,〈孤身一人〉的故事就相較多了些。這篇故事的背景採用的元素,是某段時期在我的故事裡常常使用的,孤獨和星辰這一概念元素。故事裡的主角曾是來自天上的星星,這一種族在我自己私設的故事體系裡,是存在世界外的古老生命,擁有不朽的生命卻與地上的一切格格不入。和故事裡的敘事一樣,他們並不是神,但卻和神明一樣是人類無法企及的存在。
而談到這個概念,那就得要提到我個人認為是所有故事裡面,最能體現渴望這一概念的〈想要成為星星的石頭〉。故事裡登場的星星便不再是〈孤身一人〉中,孤獨且有著人類外表的孤獨生命,而是真實存在於宇宙中的恆星。故事裡的主角是一枚沉在河底的石頭,因為嚮往著天上耀眼的星星,因此日積月累地將自己打磨以求能夠更加接近星星,最終成為真正的星辰。
他的故事描繪的,是當我們在追求想要的事物時,願意投注的努力和執著。這其實也算是我內心的某些期許,希望在堅持的最後能成為想要成為的模樣,實現一直以來的價值。
而談到價值的話題,就和另外一部故事〈熄燈〉有關。在〈熄燈〉的故事裡,稀薄的火種和星光其實也暗喻著散落在世界各地,屬於每個個體稀薄但耀眼的自我價值。或許不足以照亮整個世界,但卻可以給擁有火種的人帶來一線光明。故事裡的國王搜羅整個世界的火種,也是為了給不存在絕對價值的世界創造唯一的價值。然而這絕對價值的光芒,卻是透過無數人不合理的犧牲所創造,最終只是徒增傷害。
這些短篇的故事,多半摻了些在構思小說時冒出的想法。其中有些也是在寫書的過程中偶發的靈感,最終撰寫而成的小故事。希望讀者能夠喜歡。
【推薦序一】祝福與感恩 @彭明輝、邱幗妍 (士瑋爸爸、士瑋媽媽)
士瑋是我的大寶貝。在他七個月大的某一天早晨醒來時,我試著對他說了二十至三十次的「早安」,反覆確認他「聽的到卻不回應」時,我想我有了一個特別的孩子。
士瑋的個性溫和柔軟,喜歡讀繪本、畫畫、玩積木與磁鐵。白天我固定帶著他出門散步、撿拾花草樹枝和砂石,晚上則陪他畫圖、閱讀或玩耍,然後唸故事陪伴他入睡。士瑋說話的內容常是故事裡人物的對話。他會不斷提問,期待你替那個人物回答已被他預設好的答案。
一歲半時士瑋疑似「亞斯柏格症」,醫生建議為他找有小朋友...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祝福與感恩/彭明輝、邱幗妍
【推薦序二】與世界對話,並且學習去愛/林淑真
【推薦序三】初試啼聲,全新旅程/郭瑤萍Anita
【推薦序四】是「初筆」,也是心路歷程的凝結/丘世竹
【推薦序五】成長與付出/謝瑞芳
孤身一人
黑砂與寶石
旅人與王子
孤獨的憤怒野獸
想成為星星的石頭
沒有鏡子的王國
離別詩
熄燈
再一次的生命
目錄
【推薦序一】祝福與感恩/彭明輝、邱幗妍
【推薦序二】與世界對話,並且學習去愛/林淑真
【推薦序三】初試啼聲,全新旅程/郭瑤萍Anita
【推薦序四】是「初筆」,也是心路歷程的凝結/丘世竹
【推薦序五】成長與付出/謝瑞芳
孤身一人
黑砂與寶石
旅人與王子
孤獨的憤怒野獸
想成為星星的石頭
沒有鏡子的王國
離別詩
熄燈
再一次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