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閱者序
以敘事風格與青少年共事開始於十三、四年前,當時我還任職於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每年有好幾位就讀於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的研究生到本科實習,由我負責做專業督導。在那之前我主要的治療或諮商取向是精神醫學取向以及心理劇,但是多年來在實務應用上卻發現原來的一些方式並不適用於某些(甚至是很多)青少年個案。在長期與學生們互動的過程中,我不斷地研讀有關後現代或是敘事治療方面的書籍,並且隨時利用機會將自己的體會以及書中的方法運用在門診的個案中,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實務經驗中,逐漸地驗證了這種風格或方法運用於許多青少年的適合性,我為此感到雀躍不已。自此之後,敘事治療成為我接觸青少年個案的首選風格,也陸陸續續在高雄張老師中心、學校及醫院精神科部門中辦了演講及工作坊,在這當中也有許多的學習及成長。2005年7月我與正奇到香港參加Michael White主持的三天工作坊以及三天敘事治療國際研討會,豐富了我對敘事治療更多面貌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從事敘事治療的信心,更慶幸自己還有機會在他去世之前聆聽他精心整理的親身專業經驗。我、正奇和聰興曾在2007年翻譯出版本書作者之一John Winslade與Gerald Monk合寫的書(《敘事治療在學校中的應用》,心理出版社),希望能夠提供學校諮商師或青少年心理工作者有用的參考資料。之後我試圖將心理劇與敘事治療結合在一起,希望幫助主角在探索自己的生命經驗之後,能夠發現或找到生命的正向力量,在多次嘗試之後發現主角的確感受到更豐富的正向經驗。
我與正奇六、七年前曾到中部某青少年觀護所帶領心理劇團體,也在三、四年前與聰興到南部某青少年觀護單位帶領家長心理劇團體與青少年心理劇團體,一方面感受到家長如此努力地想要幫助他們的孩子,此親情的力量時常令我動容,另一方面在團體中經常看到青少年心中其實很單純的另一面,也發現他們有許多的內在力量與期待受肯定的心情。在那段期間裡,我開始聽到「修復式正義」這個用語,便開始在網路書局搜尋相關的書籍,此書的英文版就是買來的其中一本。在稍加閱讀之後發現作者將敘事治療的正向觀點與修復式正義的非處罰風格作了完整且完美的搭配,因此興起了翻譯的念頭。書中前言提到「研究對於這種作法的價值肯定必須跟在這些理念的實踐工作之後所衍生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是用研究帶領實踐。這是一本關於實踐的書籍」。我個人相當欣賞這種實務的實驗精神,並且發現書中的內容也相當實用可行,只要能夠找到行政上可以充分配合的一些學校或其他單位。
在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謝謝正奇、月琴、寶瑩及聰興協助翻譯(也感謝俊文協助第十章及十二章的初譯工作),他們都是我認識很久且一起成長的好夥伴,對敘事治療有相當多的共識及熱情,很高興有機會與他們共同來完成這件工作。在校閱此書的期間,我再度回到校園就讀翻譯研究所,希望對接下來的譯書品質更有提升的效果。將近一年來,感謝吳宜錚、藍月素、李憲榮三位老師的指導,幫助我在口、筆譯兩方面都能更精進。此外,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熱心協助,才能使得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
本書雖經多次校閱,疏忽在所難免,期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陳信昭
2014年4月
於台南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