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究竟使用何種木材建房?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長期以來卻只有模糊的答案。借助古建築修繕機會,結合樹種顯微檢測,本書對山西南部地區唐宋金元木構建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材料分析,發現伴隨著松木的大量使用,這一地區森林資源逐漸消失,在金元時期,時人逐漸採用鄉間常見的楊、榆、槐等樹種建房。在人們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楊木,卻廣泛應用于金元時期的木構建築中,並充用主體結構材料。這些建築一直保存至今,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為適應楊木等鄉土雜材,古人也發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儘量使用原木製作大額、大樑、大柱,隨形就勢,適度增加、簡化或變更節點構件,形成了金元時期獨具特色的“大額建築”,並深刻影響到了明清建築體系。由材料視角,可見建築營造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也能管窺建築發展的內外動力。良材難覓,雜材也能充用棟樑,但對良匠的揀選與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書具有方法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