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面對多變世局、國際競爭及科技遽變,本書作者關注Z世代和已在門口招手的「計算世代」的未來教育。秉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呼應全球永續教育發展目標,推動以德樹人和經世致用的素養導向教學,體現我中華民族的育人文化底蘊,堅守教育應促進社會繁榮和國家興盛,以及強化民族自信心的專業使命,透過思覺行盼(thinking, feeling,action and wishing)教育學思維體系,致力於開展自覺覺人、己立立人,以服務寰宇之全球公民的培育。其理念與實踐如下:
1.重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教育旨趣。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科技如何發展,人口結構如何變化,師者呵護「良師初衷」是責任、是抱負,更是振興民族主體性和自信心的丹心。本書期許能和讀者產生共情和共鳴,激發關心教育的有志之士,共同為教育的未來注入心力。
2.師者,教育成敗的關鍵。本書從教育觀、教學觀、學習觀、課程觀、文化觀、方法觀、科技觀、行政政策與制度面,採用思覺行盼教育學的濾鏡,多面向地考掘教育與師道之興替與應革,對日常語境和新聞猛炒的議題,進行現象學的抽絲剝繭,還原本質地透析教師升等「唯研究」的短板;更為了讓民族幼苗能安全健康地學習與成長,呈現幼兒園用藥政策的實踐現況,引發決策者、家長和教師同心協力,確保幼兒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3.地球照樣轉,世界不止息,教育如何在此不確定性中確立變與不變的邊界?如何在巨變、驟變的流變中掌握「常」理?是當代教育學關注的議題。本書從通識與人文教育、教科書涵蘊分析,以及教師教育信念重建和其教學專業與教學領導的專業提升等層面,以思覺行盼教育學的思維,探討教育在直面AI 世代挑戰之際,開拓學生多元智能,擴充其創意潛能和自我實現之教育新視野的術與道。學校管理與教師升等制度應被重新概念化為自我實現的旅程;「利他」的德育亦不必然是實踐的「人性牢籠」,臺灣縣官楊桂森規劃地方教育的作為,不但鼓舞人心,也見證利己利人一體兩面的德性實踐,是教育的核心精神,不容漠視。
4.自清末以降,教育瀰漫超英趕美之風,遂削弱克己復禮的德性和經世致用之學;2022 年歐洲全球教育網絡(Global Education Network Europe[GENE])提出「2050 教育宣言」,凸顯為滿足學習者和社會不斷變動的需求,教育轉向身心靈的全面發展,多元參與的全人教學蔚為趨勢。本書作者結合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政策分析和定量研究,設計「可靠專業模型」的體驗式學習,確立以人為本,創新兼融學科知能和德性素養的教學,增進師生理情兼備的批判思考力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以及詩性適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期能為人類謀福祉,開萬世之太平,略盡教育工作者的棉薄心力。
5. Peter Senge的五大修練、Stephen Covey的八大習慣、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以及Jean Piaget、LevVygotsky、J. S. Brunner 等人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均論證了人具有多面性和能動性;儒釋道亦指出「利他即利己」的生命信仰,破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盲區,提醒人去除貪、嗔、癡、慢、愚,回歸蘇格拉底「知汝自己」和「知汝無知」的知德融合,達到孔子「君子求乎己」、「德不孤,必有鄰」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教育智慧。
「上篇:思想體系與論述」、「中篇:師道」和「下篇:實踐與工具」,是本書探討思覺行盼教育學的三大層面,總計15 篇文章,皆通過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盲審和發表,以及國內學者的同儕審核,並歷經教育讀書會兩次的討論和三度以上的修改,確保言簡意賅,具啟思性,並期呼應素養導向教學和永續發展教育目標,開展學習者跨學科知識的新視野,消融理情、知行、專業與德性、科技與人文的藩籬,提出教育適變AI 科技發展與化解其衝擊的因應之道,具體提出重振師道和教學實踐之法,強調凝聚力、專業力、創新力和服務力之全人教育整體論理論及其思維運作的必要,為教育研究提供本土理論和研究思維架構,建構本世紀永續發展的教育典範。本書是一本可供大學生、研究生、職前與在職教師、研究者和決策者,乃至於教育專業應試者,習得潛能開發和正向思維的運作功法,開啟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新頁。
古今中外教育史均見證:教育關乎國家興亡。故,教育是否被重視,出版事業是否興盛乃教育的指標。受到科技影響,出版業的經營堪稱慘澹,心理出版社在此艱難的時局下,仍願意克服艱難,展現熱心奉獻教育的心志,令人感佩,期望社會也多加鼓勵、給予肯定。本書能順利出版,首先感謝福建三明學院邀約作者為創新教育學共襄盛舉;更感恩心理出版社洪董事長的鼎力支持,林總及其團隊的精心規劃、殫精竭慮,紙本和電子版並行出版,期讀者報以熱烈支持,讓本世紀教育新局開花結果。
溫明麗
謹誌於狀元吉第甲辰年己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