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飆漲、財富縮水,明天過後會怎樣?
石油荒,節能熱,今天你該怎麼布局?
本書教你因應能源危機,掌握世紀商機
未來十年影響全球政經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投資人必讀、消費大眾必知、政府決策者必看、企業人士必備
當石油改變全世界…
世界的石油消費量將在二○○六年超過每秒一千桶,這個水準代表將對世界經濟、投資與企業獲利力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變化。
在本書中,亞克金融公司(ARC Financial Corporation)首席能源經濟學家彼得.特札基安精闢分析石油能源的未來,並對世人該如何重新調節均衡能源需求及掌握新機會提出新洞察。
在本書中,特札基安對能源趨勢的變遷提出獨到的分析,敘述過去的關鍵轉折點--他稱此為能源的斷層點(break points)--如何形成、演進,以及這些斷層點如何改變各國、消費者行為,並促使企業崛起繁榮或衰敗。
在現今世界每天消費八千五百萬桶原油的情況下,我們正漸漸逼近石油的斷層點,特札基安在本書中回答企業界領袖、政府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和社會大眾所關切的問題:
現在的高油價和天然氣價格是正常景氣週期循環的現象嗎?抑或意味著有更重大的力量在發生作用?
我們是否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多極世界(multi-polar world)―能源是左右地緣政治緊張情勢的主要因素?
汽電混合車是不是對抗高汽油價格的唯一解決之道?
中國對能源的飢渴是否還會繼續增長?
在這一片混亂動盪中,全球局勢將出現什麼變化?
哪些政府政策奏效?哪些政府政策行不通?
核能發電和煤會不會再度扮演救星角色?
特札基安也在本書中務實、詳盡地分析未來世界能源供應鏈的多變情勢,並剖析我們的消費型態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改變,探討政府、企業、和個人該如何以更好的解決方法及創新來因應屆臨的挑戰。
本書敲響嚴肅、但充滿希望的警醒之鐘,它告訴我們,歷史的教訓與啟示能幫助我們找到途徑,邁向更佳、更有保障的能源未來。
深入剖析石油危機的成因,破除油價飆漲的質疑與迷思:油價飆升不是泡沫現象,而是即將邁入新能源紀元的警報。作者提出石油產業供需長期失衡的關鍵指標「每秒千桶」,預估在2006年時石油需求量會突破每秒千桶,正好等於目前石油生產速度,而且據估,石油生產已經到頂,供不應求的長期趨勢已定,低油價時代已成為歷史。我們延續自上個世紀的技術標準與產業基礎建設,以及揮霍能源的消費習慣,必須有所改變,才能重返均衡。
幫助政府、企業、個人走出以石油為本的經濟體系,掌握能源大勢,發掘新世紀商機:作者提出獨到的能源「斷層點」分析,說明解決新石油危機、開發新機會的解方在於,提升能源供應鏈的效率(節能商機)、調整能源組合(替代能源的商機),以及了解能源週期循環,對症找出適切的解決之道(政府扮演重要催化功能)。作者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徹底不同的技術與代替品」,坐等「仙丹妙藥」問世不切實際,應該積極在能源供應鏈和能源週期循環中找答案。以汽車所需要的汽油為例,有83%的能源在供應鏈中被浪費了,最大的浪費出現在供應鏈的末端內燃機上。提升供應鏈效率,不僅能解決「石油成癮」問題,更是新能源紀元的龐大商機。而從能源週期循環來看,以中國為例,它目前正處於「成長與依賴」石油階段,中國的石油依賴係數超過90,居世界之冠,中國政府的能源政策,以及企業與個人的能源使用習慣,對全球石油需求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深入淺出剖析能源現況與未來趨勢:中國與印度等亞洲國家崛起,狂噬能源,各國上演能源大戰,這一次的能源危機和過去有何不同?如何安然度過?作者對照能源產業過去歷經的危機和現今所處的境況,闡述經濟體系從技術標準到消費模式對石油的依賴和成癮現象,以及過去重返均衡的歷史殷鑑,提供投資人、企業人士、社會大眾、政府官員未來的能源評估與策略性建議。
現今與未來的能源市場提供及時且寶貴的洞察:作者不僅是投資管理公司的首席能源經濟學家,也是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家,有尋找、探勘及開採原油和天然氣礦藏的實務經驗,對能源歷史,以及能源循環週期的危機與商機有深入了解。
作者簡介:
彼得.特札基安(Peter Terzakian)
能源投資管理公司ARC金融(ARC Financial)首席能源經濟學家,擁有地質學、經濟學和財務金融等領域背景,曾任職雪佛龍石油公司(Chevron),參與實地探勘油田的工作,後來成為聞名國際的頂尖能源分析師。
ARC金融公司每週發行《ARC能源趨勢分析圖》(ARC Energy Charts),是市場人士掌握能源趨勢重要的參考報告之一。
譯者簡介:
李芳齡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經濟與企管雙碩士,曾任職經濟研究機構與外商證券公司研究部經理,並獨立編寫製作外交部國際合作與發展經貿英文季刊。
目前除在大學教授經濟與管理課程外,專事寫作與翻譯,有《尖子品牌》、《實踐豐田模式》、《豐田模式》、《失衡的世界》、《企業價值創新》、《創新者的修練》、《創新者的解答》、《成功不墜》、《杜拉克―管理的使命》、《杜拉克―管理的實務》、《哈佛商業評論精選:企業策略》、《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業競天擇》、《啟動革命》等四十餘本譯作,同時為《EMBA世界經理文摘》月刊特約編譯。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點燃最後一盞鯨油燈:在能源週期循環中找答案
我們並不是快沒有石油可用了,石油蘊藏量至少仍足以供應幾十年,甚至更久。我們逐漸短缺的是便宜的石油,特別是容易開採提煉、硫含量低的高品質石油,或稱為「輕甜原油」(light sweet crude)。我們對這種便宜石油的依賴愈來愈深,緊密程度遠超過我們大多數人的自覺。而在全球需求加速增加的同時,供給卻愈來愈吃緊,以致發生中的重大變化對我們的世界與生活型態帶來壓力。
新能源紀元裡的愛迪生和洛克菲勒
本書要談的就是這些壓力,以及這些壓力非常難化解的原因。不過,本書也要探究隧道終點的明燈。了解我們如何到達目前境況的演進歷史,將能幫助我們洞燭未來數十年即將面臨的境況,透過這些知識,我們每個人、企業領導者和民眾將能作出更明智的抉擇,甚至可能使一些人變成新能源紀元裡的愛迪生和洛克菲勒。
每當我們輕輕一按,開啟一盞燈、一部冷氣或發動一輛汽車時,就啟動了龐大且複雜的能源供應鏈。為了供應生活中的燃料與電力,全球在二○○五年每天從這些供應鏈中消費了8,500萬桶石油、2,400億立方呎的天然氣、1,400萬噸的煤和50萬磅的鈾。輕甜原油只是這些能源組合中的一部分而已,儘管人類多方努力,希望減輕對它的依賴,它仍然是這些能源組合中最重要的一項,我們對它的渴求永不滿足。
回顧歷史,石油探勘者在許多大型油田發現輕甜原油,由於相對容易開採、輸送、提煉,因此,輕甜原油較便宜。著名的德州司品德他普噴油井(Texas Spindletop)發現於一九○一年,據報曾經日產75,000桶石油,但如今,發現這類噴油井的頻率已經不如以往,偶爾探勘到的噴油井,也多半是在海底,或是政治緊張地區如中東。
在過去一百四十五年,特別是過去三十年,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廣泛地勘測地球,我們使用各種高科技感應工具與方法來進行探勘,從衛星遙測裝置到高解析度震波訊號探測等。我曾經在一九八○年代初期於雪佛龍石油公司(Chevron Corp.)參與這類使用高科技方法進行探勘油田的工作,我們在加拿大北部偏僻、無人居住的地區紮營,艱辛地和蚊蠅奮戰,入睡後,久久還可以聽到牠們在耳際發出嗡嗡的聲音。我們在那裡長時工作、探勘,以推土機清除周邊的樹木,用炸藥爆破,小心鑽洞以收集地表下地質的聲音資訊。返回辦公室後,再使用超級電腦處理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其他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工程師詮釋地下圖,以做出在何處鑽井的巨資決策。
自一九九○年代早期開始,愈來愈多這種影像工作使用先進的3D震波探測技術,製作關於地下蘊藏物的虛擬實境影像。如今,許多過去相當知名的產油區如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加拿大西部,已經被詳實的製成影像,甚至也對深海採取這種先進的科技方法。跟當今任何一位地質學家或地球物理學家交談,你都會聽到相同的東西,幾乎所有龐大、蘊藏數十億桶油量的油田,已經全都找到了。
還剩下什麼呢?
除了少數石油蘊藏量豐富的地區外,現在的油田規模愈來愈小,若找到一處蘊藏幾百萬桶石油的油田,就已經稱得上是大新聞了。以全球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來看,這種蘊藏量的油田一旦開採供應,要不了多久就會枯竭。此外,許多這類新發現的油田位於地理上荒涼、不適居住或政治上緊張、不友善的地區,通常是最後才會被詳細勘測的地方。若我把二十五年前在荒涼的加拿大北部地區勘測油田的經歷視為嚴峻艱辛,那麼,請相信我,我將會非常痛恨參與現今的油田探勘隊,因為我很可能得駐紮於離岸的深海區或遙遠的沙漠區,抑或到處有攜帶機關槍的叛軍橫行、令人提心弔膽的地區。
另一點必須考量的是,並非所有石油都是相同的產物。當報紙和新聞廣播報導油價時,它們指的是容易提煉成汽油、高品質的輕甜原油,例如西德州中級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或北海布倫特原油(North Sea Brent)。長久以來,全世界各地的輸油管和煉油廠基礎建設多是針對這種等級的原油建造,但今天,當專家們談到新油田或產出水準增加時,他們指的是品質較差、較重、焦油含量較高的重油(heavy oil)。
由於這類原油的提煉技術較困難,涉及的風險更高,因此,必須有相當高的價格,才值得探勘、開採、建造輸油管與廠房,把油品推到市場上。在過去三十年間,我們習以為常價格每桶20美元(指的是經過通貨膨脹率調整後的實質價格),除了少數地區外,這樣的價格對獨立的石油公司來說,根本沒有合理的經濟誘因去尋找並開採新油井。不過,這只是供給面的故事而已。在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逐年提高,而全球石油產量卻又因為缺乏龐大投資而不斷減少,以及中國大陸超過十億的新消費者帶動的龐大需求下,這個世界現正需要石油產業尋找更多石油。
需求突破每秒千桶
在二○○六年的某一天,人類對石油的需求量將會超越每天8,600萬桶的里程碑(註1),這相當於每秒千桶的驚人需求量!想像一座如同奧林匹克運動會規格大小的游泳池裡裝滿石油,我們大約15秒鐘就能把這一池的石油給耗盡,在一天當中,我們能用光5,500座這樣規模的泳池所裝載的石油。
以穩定上升的需求來看,這個結果推論令人憂懼:油價必須上漲,才能提供探勘開採的誘因;歷經時日,絕大多數新油田的蘊藏量將愈來愈小,評估成本愈高,開採風險愈大,因此,油價必須愈來愈高,才能維持探勘開採的誘因。每桶20美元已成為歷史,至少,直到重大變化出現,使得我們目前方開始經歷的不確定性、壓力和波動情形減少之前,每桶20美元的油價將不復見。理性的專家(包括我本身)相信,在未來十年,油價的波動將愈來愈顯著,直到重大變化出現之前,每桶百美元或更高價格的季節性飆漲將很容易出現,也是消費者必須忍受的新事實。
不過,我們每天看到的石油新聞莫衷一是、矛盾不一、混淆不清,我們接收到許多訊息,但多半是基於錯誤的觀念或真假參半的陳述。舉例來說,我們全都聽說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註2)可以生產更多石油,使油價降低,或是阿拉斯加州北極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ANWR,譯註:全名為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的探勘鑽油將有助於減輕美國對中東產油的依賴。也有權威專家主張,一項新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註3)可以使我們完全不再需要使用石油;而許多消費者也相信,汽電混合車和燃料電池是解決方法,或者省電裝置能對石油的使用量會產生直接影響。截至目前為止,這些仙丹妙方中,沒有一個產生實效,或是能在短期內帶來顯著影響。
事實上,在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期間內,我們的問題不可能獲得解決。北美對於便宜能源已經太習以為常、中毒太深了,而且上一世紀的技術標準也已根深柢固,不可能輕易、無痛苦(更別提快速)的改採任何嶄新或不同的方法。此外,由於對進口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長,美國面臨的全球性風險愈來愈高,就目前來說,大家只關切能源價格上漲,但很快的,我們將會憂慮生活型態的可能變化、便宜能源和乾淨能源之間的取捨、在我們自家後院蓋新的煉油廠或電廠的必要性,以及對國家安全的衝擊。我們認為與生俱來擁有豐富、可靠能源的權利即將不復存在。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境況?我們該如何找到一條新途徑以通往更便宜、更乾淨、更有保障的能源未來?答案錯綜複雜,但也引人入勝。長久以來,對能源需求的形成演進使我們歷經了長期需求增加、供應鏈波動壓力的週期循環,伴隨而來的是斷層點。斷層點最終激發出偉大的創新和世界能源的結構性改變,我們稱此為「能源週期循環」(the energy cycle)。在像現今這樣的高壓力時期,斷層點逼近,我們將不惜一切地爭取並鞏固我們所需要的能源,搜尋、貯藏,甚至投入造成能源價格飆漲的資源戰。唯有在改變消費型態、發現新能源或新方法,並促成經濟體系的調整改變後,才可能重返均衡狀態。重返均衡點並不容易,但要是我們了解能源週期循環的動態和形成演進,重返均衡點的過程就不會那麼困難與痛苦。
壓力、斷層點,重返均衡
絕大多數人都熟知商業景氣興衰起伏的週期循環概念,我們看到整體經濟和較窄的領域如不動產市場、就業市場、股市、債市、石油與黃金商品市場的景氣與不景氣。打從聖經時代起,時運有起有落的觀念就已經深植人類社會,現代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模型,解釋、追蹤這種起伏循環型態的規律性,有些模型資料繁多,極為複雜,有些則比較簡單。
那麼,能源週期循環呢?事實上,在整個能源市場中存在了許多小的週期循環,你可能已經察覺,長久以來,每當煤、石油或天然氣等能源商品價格上漲後,廣泛的市場機制最終會使價格再度下降。簡單地說,價格上漲,會使生產者在市場上供給更多,例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宣布提高每天的原油產量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當價格上漲,民眾和產業界往往會縮減消費量,就這樣,供需兩方面的反應行為使得上漲的價格再度降低。相反的,當價格降得太低時,民眾和產業界往往會揮霍地使用能源,舉個簡單例子,在一九九○年代末期,當一加侖的汽油比一加侖的牛奶還便宜時,像運動休旅車及「悍馬」(Hummer)這類耗油的汽車成為流行的交通工具;反觀在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我們因應高油價而改買「花斑馬」(Pinto)這類小型的省油汽車。此外,在低油價時代,產業界欠缺強化效率或節省能源的動機,能源公司也沒有興趣投資以增加產出。結果,供給縮減,最終造成價格再度上漲,週期循環的輪子再度轉動。
這是非常基本的詮釋,我們知道實際的動態更加複雜,但基本的詮釋已足以幫助我們想像長久以來這種週期循環的運作。圖表1-1的長期模型說明能源體系的演進歷程,從燒木材的火爐到核能電廠,再到下一個可能的演進發展。從圖表上看來,這演進模型看似平淡無奇,但容我進一步解釋其動態,以說明我們目前的處境,以及為何波動和不確定性將是未來幾年的常態。
從圖表1-1最上面的「成長與依賴」開始。從農業經濟時代到現代,每個經濟體成長時,能源的使用量也隨之增加,不論此經濟體仰賴的能源是產生自木材、煤或原油,伴隨經濟擴張、能源消費量的增加和依賴的形成,這些主要的能源開採也增加。每當一項新能源或媒介在一社會生根,就會出現大量的新產品與服務以利用新機會,舉個明顯的例子,電力的發展促成無數電器問世,從烤麵包機到電腦輔助測試掃描儀等。
最終,主要能源將變得稀少,壓力便形成,許多因素造成壓力升高,包括環保的關切、地緣政治的競爭、社會趨勢、政策決定、商業行為等。例如在現今環保的關切下,對於煤礦開採或在自然保護區鑽油井等有諸多限制,造成我們對現有能源的依賴更加提高。此其同時,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促成新能源礦藏的全球搜獵;消費者行為,例如偏好大型耗油車的趨勢,對能源的供給加諸另一層壓力;捨棄天然資源保護政策而偏重成長導向的政府政策,導致能源危機升溫;私人部門的企業做出市場導向的決策,使得目前的能源產出壓力更加提高。
有時候,這些影響因素會自行重新平衡,不會帶來太大痛苦,但當全球的石油消費量增加到每秒千桶的高水準時,我們顯然已經接近了能源週期循環的巨大斷層點,其後果將衝擊每個家庭。即便是在比較能控管的斷層點期間,例如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全球也得在承受近十五年的衝擊後,天然資源保護政策和新能源的推出才得以使供需程式重新達到均衡。相較之下,現今的困境可能會持續更久、更棘手、更難以控管,因為沒有徹底不同的技術或簡單的燃料替代品可以解決我們目前的問題。
本書主要探究把我們引領至斷層點的因素,以及為了重新平衡能源需求,使我們順利邁向下階段成長,必須進行的調整與改變。徹底不同的技術、全國性呼籲號召、積極的稅賦與獎勵政策、以威權抑制消費者行為等,這些方法在過去促成了顯著的重新平衡。不論採行什麼方法,歷史告訴我們,在能源產業,十年就已經堪稱是快速躍進了,在此期間,我們全都將承受不確定和轉變的困難,直到新的能源均衡出現為止。
當石油改變世界
今天,全球的輕甜原油供給吃緊,但人類的能源需求繼續增加,我們的世界面臨極大壓力,這種境況和抹香鯨漁業末期所面臨的壓力沒什麼兩樣。轉變的時期已經來臨,就連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前任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也在2004年的一場演講中提到:「若歷史是我們的指南,那麼徵諸歷史經驗,在傳統的石油藏量枯竭之前,石油終將被更便宜的別種能源取代。事實上,在龐大的煤礦藏量尚未被開採使用之前,石油就已經取代了煤;而煤也在林地尚未被砍伐殆盡之前就取代了木材。如今,創新正在改變汽車的動力來源,許多研究正在設法降低對汽油的需求。」他也說:「不過,這需要時間,我們和全世界所有人將免不了得歷經石油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一段時期。」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技術快速變化,而且似乎觸及了我們的每個生活層面,但在能源產業,徹底變化的速度其實相當緩慢,並未加快。自工業革命至今,我們只推出了五項大規模的能源替代品:從木材、煤、鯨油、原油、天然氣,到核能。在整個二十世紀,唯一顯著的創新是核能,但這是大多數人,尤其是美國人,不想要依賴的一項能源。現今,我們還未見到任何全新能源,沒有能夠顛覆石油這項壓倒性主要能源的任何妙方。我們能推出的任何真正新奇的解決方法,需要歷經數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實現,沒有任何替代品像安裝上電燈泡那般簡易。可以幫助我們重回均衡點的全新能源替代品,不會像圖表1-1的「徹底不同的技術與代替品」那樣,來自能源的演進週期循環之外,例如1859年問世的岩油和1957年問世的核能。要減輕對石油的依賴度,必須在已知的能源供應鏈範圍內和既有的能源演進循環週期軌道內,尋找重獲均衡的解決方法。
不過,我毫不懷疑重返均衡的解決方法終將出現。我們現在感受到來自高油價的壓力已經開始創造動機誘因,迫使我們節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尋找替代品、研發新流程創新等,有遠見的公司和個人將會找出新方法,在整個能源史中,像里維斯、摩根、瓦特(James Watt)、愛迪生、洛克菲勒這樣的發明家和企業家們藉著及時滿足人類的需求而致富。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多快且不那麼痛苦的達成這種轉變?葛林斯班有把握我們總是能在現有能源被充分開採完之前就順利轉變,過渡至下一種出色燃料,但他並沒有提到我們離此轉變的到來還有多遠,以及在此轉變到來之前,我們將歷經多麼危急的境況。
曾經看似如此豐富的資源,終將趨近枯竭,不再點亮世界,最後一盞鯨油燈在世界的某處點燃後,世界也邁入新的能源紀元。
精選章節(摘錄)
第七章 能源機會的黃金時代
斷層點:2007年
儘管壓力不斷升高,截至二○○五年為止,世界對於能源的態度仍然沒有多大改變。北美地區的消費者不理會不斷攀升的油價,仍然繼續購買運動休旅車和大車,不怎麼考慮燃料經濟效益,把一九七○年代視為只是便宜燃料長史中一段短暫的波動插曲。政治人物交相指責,責怪外國石油生產者,責怪中國大陸,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主席警告能源價格上漲可能造成的經濟衝擊,卻只是引起股市的波動,並未激發任何協調或慎重的政策因應。一直到二○○六年,世界經濟仍繼續每年成長百分之四左右,儘管中國必須支出愈來愈多經費以補貼零售能源價格,但由於該國繼續仰賴石油作為其超高經濟成長的”火箭推進器”燃料,造成世界的石油供給量嚴重吃緊。這使得所有石油進口國處於危險、不穩定的狀態,尤其是在卡翠娜和麗塔颶風重創的餘波中,情況更是嚴重,不過,一直要到二○○七年秋冬和二○○八年,眾多事件的匯集影響才會迫使社會大眾和國家領導者終於理解到我們所處境況的脆弱程度。
在美國,許多較理性的人已經對壓力錶的不斷升高憂心忡忡了多年,卡翠娜和麗塔颶風的重創使得問題成為民眾荷包的關注焦點,但直到一連串的天然災害與政治災難事件匯聚下,才真正出現了呼籲採取行動的號召。這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第一能源部長詹姆斯.史勒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在一九七七年貼切地描繪了我們的能源方法,我們在二○○五年之前的能源因應態度確確實實印證了史勒辛格的這句話:「我們只有兩種模式:安心滿足和驚恐慌張」。在二○○七年和二○○八年的驚恐慌張下,已經沒有什麼好再爭辯的了,美國總統在對全國民眾的演說中呼籲「新能源破曉行動」,並制定一系列雷厲風行的管制政策與措施,這些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稱為重大改變的轉捩點。展開行動的並非只有美國,經濟高成長的亞洲國家也紛紛採取新破曉行動般的政策,邁入能源演變中的重大重新調節均衡階段。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能源斷層點終於實際到來。
其實,斷層點已經隱約逼近多年。在二○○七年,世界經濟不再「所有汽缸齊發」,全球經濟有數季降低至年成長率百分之2.5的水準,在二○○○年代末期,世界石油需求量和所有其他能源商品(例如煤和天然氣)的需求量因為全球GDP成長的降溫而在暫時降低下來。雖然原油價格曾經在幾週內短暫下滑至每桶五十美元以下,但事實上,世界經濟成長的減緩並未能解決任何石油消費量的問題,而是大多數的民眾終於認知到,若要重振經濟成長,就必須如同一九七○年代後期那樣,加速能源消費組合的重新調節和節約行動。
由於油價的波動和更多的重新調節行動,石油需求量的降低比其他主要燃料需求量的降低更加顯著,但在經濟成長減緩時期,每年的石油需求仍然出現正成長。由於供給難以取得,戰略軍事議題又很迫切,使得能源供應鏈的壓力仍然繼續升高,囤積心理又是另一股火上加油的力量。石油爭奪大戰愈演愈激烈,世界上最後可能找到”大象”的地點被視為是”皇冠上的珠寶”,直至二○○七年底之前,大家對那些皇冠上的珠寶議論紛紛,焦點愈來愈轉移到取得油礦開採經營權和整合獨立石油公司等議題上。特別是中國、印度、俄羅斯、以及其他幾個亞洲國家,最積極於收購規模較小的西方獨立石油公司,為的是獲取石油供給,並得到取得競爭知識的更多管道。
隨著時間過去,抗議與反對這種「掠奪企業」的聲音漸漸消退,亨利.伯靈傑當年提出「誰擁有石油,誰就能在經濟上統治他的同胞」論點已經變成老舊的信條,新崛起的信條或許可以這麼描繪:「誰能夠以最有效率、最具生產力的方式使用能源,誰就能在經濟上統治他的同胞。」尤其是製造業公司,它們終於停止抱怨高能源價格侵蝕了它們的利潤,一方面是因為已經不再有人傾聽它們的抱怨,另一方面是因為那些已經因應能源新事實而調整適應的製造業公司取得了無懈可擊的競爭優勢。就像企業在一九九○年代所奉行的真言是透過使用資訊科技來使公司變得更精實出色,邁入二○一○年後,企業奉行的真言將變成透過更明智的能源使用以提高生產力。
到了二○一○年,全球的石油消費量大約是每天九千萬桶,供給來源集中於中東地區的情形將更形嚴重,導致油價的激烈波動。OPEC雖實質上已經解散,核心卡特爾國家穩定地加速投資以供應世界需求,但備用產能依舊非常吃緊,為趕上世界需求的增長,每年需要投入龐大金額的投資,但在許多石油產國(例如委內瑞拉),把石油獲利再投資於增加產能並不是政府的優先議程。非OPEC國家在提高供給中扮演愈來愈重要、愈來愈具影響力的角色,但在地球末端探勘油礦的成本卻是不斷地升高。隨著輕甜原油的愈來愈難找到,世界市場上供應的原油比重愈來愈高,油砂的產量從每天一百二十萬桶提高到兩百二十萬桶,主要是產自加拿大。在伊拉克方面,在歷經多年的戰亂後,隨著新基礎設施投資的投入生產,使其產量從二○○五年的每天一百九十萬桶提高到二○一○年的每天三百五十萬桶。伊拉克雖仍然深陷區域政治問題困境中,跟伊朗之間的敵對爭戰也仍然開開停停,但它已經經濟展現潛力,有望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區域要角,在二○一七年達到每日七百萬桶的產出水準,並繼續成長。不過,歷經多年,石油界真正的權力經紀人已經變成俄羅斯,到了二○一二年,俄羅斯的原油產出已經重返每天一千一百萬桶的水準,或是約莫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的產出水準。到了二○一五年,俄羅斯的原油產量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鞏固它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石油最大產國的地位。
重新調節均衡:二○一○年至二○一七年
全球能源吃緊的情形和石油依賴度在二○一○年後開始舒緩,換言之,每一元的經濟成長所需要的石油量減少。回頭檢視數字可以看出,在二○○二年至二○○六年的高峰時期,我們的石油依賴係數將近40,隨著市場與政策力量開始加速重新調節,到了二○一○年已經降低至34。這雖還不是很顯著的降低,但重要的是,依賴度已經開始減輕了,對照之下,更加凸顯出二十一世紀頭十年裡的經濟基礎是多麼的不穩固。自二○一○年起,世界經濟開始復甦,許多人慶幸二○○○年代後期的斷層點促使我們認清尋找新解決之道和具體方法的必要性。
我們到底是如何走過難關,到達新境界的呢?在世界能源消費組合方面,出現了幾項重要的轉變。環境和氣候改變的問題在二○一○年之前已經變得非常嚴重迫切,污染、全球暖化、氣候型態的變化、和石化燃料使用的缺乏效率之間的關連性終於引起社會大眾的認真關切。有些人認為,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的擁塞與空氣污染問題在石油供給斷層點中扮演重要角色,二○○七年的環保法規潮流使得石油供應鏈更加吃緊,壓力持續升高,熟悉石油產業的人士認為,只股新壓力使石油供給問題更形惡化,不過,比較持平的評論者稍後指出,其實,環保遊說促成了更快速的調節均衡行動。在眾多調節力量中,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的供給增加(供給面的調節),再加上採用更小、更省油的車輛(需求面的調節),既達到了調節的效果,又滿足了環保法規的要求。
此外,最主流的環保主義人士―特別是那些跟全球暖化議題密切相關的環保團體,在重振核能發電方面終於作出了認知的讓步,使美國得以順利在二○一七年之前於海邊興建了十座新的核能發電廠。中國大陸方面的速度比美國更快,在相同期間興建了二十二座核能發電廠,跟四十年前的美國、法國、和英國一樣,把石油推到電力市場之外。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同樣積極興建核能發電廠,因而導致另一個大問題―世界的鈾供應鏈壓力於焉升高,不過,由於探勘開採活動的再興,一些新發現的鈾礦預計在幾年後開始量產,因此,看起來,鈾供應鏈的升高壓力應該是可以獲得舒解。
令環保人士比較擔憂的是燃煤再度快速崛起,在亞洲的發電市場中取代石油。煤消費量在二○○四年至二○一○年期間顯著增加,變成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中消費量成長最快速的燃料,在此同時,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幫助舒緩了一些壓力。可是,煤的消費量並未因此減少,而使用煤液化技術製造合成石油產品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從全球暖化問題的角度來看,並不歡迎這種情形,因為這種製造過程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在這十年中,煤的價格穩定上漲,全球各國也可以感受到煤供應鏈壓力的升高,在煤使用量的擴增中,真正的受益者是運送此商品的全世界鐵路業和海運業者。所幸,煤淨化技術幫助減輕了有毒物質的排放量,但是,引起溫室效應而導致氣候改變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仍然是一大疑慮,特別是在一些亞洲國家,遊說團體似乎難以發揮影響力。中國大陸雖繼續擴大使用煤來幫助減輕對石油的依賴度,但它的環保意識的確逐漸提高,這倒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在全球的能源消費組合中,成長最迅速的是天然氣,在一九七○年代的第一次石油斷層點和重新調節均衡期,天然氣的需求量已經增加了兩倍,到了二○○七年,大型的液化天然氣開採計畫和運送至亞洲管線鋪設更加加速天然氣消費量的成長,在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結束時,全世界的液化天然氣油輪和其相關基礎設施已經增長一倍。釋出世界上被「擱淺」的天然氣礦藏,這是重新調節均衡過程中最具影響性的替代作用,就像核能發電在一九七○年代替代石油作為電力燃料一樣。
美國遲遲未加入液化天然氣行列,但在卡翠娜和麗塔颶風的重創餘波中,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飆漲使得那些「別蓋在我家後院」的聲音平息,加速了迫切需要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核准與興建。天然氣是一項與石油並駕齊驅的全球商品,在許多國家,愈來愈多的汽車與卡車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尤其是在大城市空氣汙染嚴重的亞洲國家。研究能源史的人會認為這是典型的天然氣成長與依賴度提高階段,但就目前來說,沒有人關切我們對這項最乾淨的碳質燃料的上癮症。
終於,在二○一○年代末期,群星排成一列,環保議程和能源節約議程愈來愈重疊,再加上二○○七年至二○○八年冬季的種種變動事件,一切朝向一個焦點聚攏,引爆了斷層點。
總而言之,到了二○一五年,世界的能源消費組合已經轉變至一個新點:我們對石油的依賴度降低,對天然氣、煤和鈾的依賴度提高。此外,在世界的能源消費組合中,再生能源所佔的比重也不再只是個可以四捨五入的小數點項目。不過,壓力仍然徘徊不去,不僅是石油供應鏈,包括煤、天然氣和鈾的供應鏈也存在壓力,畢竟,還沒有任何魔術子彈般的技術現身,把我們從石化燃料的上癮症中拯救出來,因此,石化燃料供應鏈的壓力仍然繼續升高。
所幸,在二○一五年左右,設於法國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計畫(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的工程與物理學發展看起來非常有前景。這項耗資一百二十億美元、由六個國家(俄羅斯、日本、南韓、中國、歐盟、和美國)共同於二○○五年發起的計畫,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成果,科學家團隊克服了把一顆小太陽裝在一個「磁瓶」裡所涉及的最艱難問題,他們的成就可媲美愛因斯坦。這項全新的能源供應鏈所使用的原料是提煉過的海水(這是一項真正取之不竭的原料),它可能是能源史上最有價值的一顆魔術子彈。令人振奮的是,第一座商用的反應爐可望在二○三○年之前興建,不過,在這之後,可能至少還得歷經十年左右才能看到我們緊繃的能源組合出現明顯的變化。還有,我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非洲可能是世界上下一個快速工業化的地區,我們還不清楚這是否又會是另一個石化燃料需求爆炸性成長的高人口區,尤其是萬一該地區同樣以石油作為經濟成長的火箭推進器的話。
不論如何,在世界能源界有一件事是明確無疑的:能源週期循環不停地演進,萬變不離其宗。
回到現在:二○○六年與展望
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將會出現許多好發展,新的洛克菲勒、愛迪生、愛因斯坦將出現,各國會努力處理複雜的地緣政治與政治性議題,新科技將以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未來十年,我們周遭處處仍將充滿驚奇。
我清楚知道,我們的能源消費型態將有所改變,也知道這些改變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國家、企業和個人,因為我們知道目前我們所依賴的燃料組合,也知道把那些燃料帶到市場上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可以預測那些燃料的未來演變。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目前的能源供應鏈是多麼根深蒂固,因此,我們可以排除未來十到二十年會出現任何全新技術而改變遊戲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能預期什麼呢?直到二○一○年之前,甚至在之後的十年,我們將歷經坎坷顛簸之路,油價和相關石油產品的價格就算不是頻繁飆漲,也會逐年高漲。每當因為短期循環因素而使價格開始稍稍舒緩時,人人都會鬆口氣,心想:「謝天謝地,已經結束了,咱們現在可以回復過正常的日子了。」但不確定性和艱難還沒結束呢。幾乎每一個社會層面都仰賴提煉自輕甜原油的石油產品,因此,我們將繼續需要更多、更多,一秒一千桶並不是我們跑完長程後終於可以休息的終點線,這只是我們邁向更高依賴度的路途上的一個里程碑而已。
在接下來幾年,石油產品的需求量仍然會繼續大幅增長,在需求面開始出現明顯的重新調節之前,需求量不會減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因素將是中國大陸注入多少石油作為經濟成長的火箭推進器。在這過程中,任何石油產品需求量成長的短暫舒緩都將只是因為經濟成長的減緩所致。雖然在未來十年,世界經濟可能不會每年都所有汽缸齊發,但我們必須了解,經濟循環的自然律動無法根本解決我們的問題,石油產品價格的舒緩將只是季節性的暫時影響罷了,不管是開車季節、開冷氣的季節、颶風季節或開暖氣的季節變動所造成的暫時性影響,能源供需失衡的壓力依然繼續存在,令人昏眩的波動不止依舊繼續存在。因此,直到世界喝飽了,石油需求不再失控之前,市場妄想症、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囤積心態將繼續普遍存在。
在過程中,還有其他因素會造成影響。地緣政治隨時可能火上加油;來自環保團體和鄰避遊說的壓力,再加上社會大眾對於節約能源的漠不關心,將造成石油供應鏈更加吃緊,使油價的上漲更加惡化。在未來幾年的某個時點,油價的飆漲將會在世界各國開始陸續引爆斷層點,最有可能從亞洲國家開始,然後,大規模的全球性重新調節均衡行動於焉展開。
正顯著的調節修正要等到二○○○年代的後期才會出現,到時候投入基礎設施的龐大投資金額將會開始獲得回收。若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大增,或是油價在未來幾年飆漲得夠高,那麼,調節均衡的議程就會加快腳步,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價格和壓力上升得愈快,我們就被迫必須更快作出因應。
十九世紀知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他的大作《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五版中,馬歇爾寫道:「機敏的企業家在其事業開創之初和接下來的每個階段努力修正他的安排,以便能在一定的支出下獲得更好的成果,或是以更少的支出獲得相同的成果。換言之,他不停地應用代替原則,目的是要提高他的獲利;藉由這種做法,他總是能成功地提高工作的總效率,以及他從組織和知識中產生的總力量。」
若要我把馬歇爾的原理應用於我們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裡所面臨的經濟挑戰,我會總結出如下推論:「低成本的生產者將是贏家」。這代表什麼呢?在品質、顧客服務、問市時間等等先決條件下,在所有同業中,能夠以最低成本營運的企業將獲得市場佔有率,獲取豐厚利潤,並享有特殊地位,猶如產業中的寵兒。那些有能力以低成本生產的國家也將獲得類似的報酬,並在世界的地緣政治舞台上獲得更大的經濟力量與政治影響力。這並非指國家可以消極被動地等待產業界來提高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相反地,擁有如此令人欽羨地位的國家通常會有遠見地為企業提供促成低成本生產的政策與基礎建設。另一方面,那些致力於降低家庭能源成本的個人,其財務管理會做得更好,一般來說,他們也能過較富裕的生活型態。總的來說,這樣的個人能對整個社會福祉和文化的健康性與活力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已經愈來愈難應用馬歇爾的原理來變成更低成本的能源消費者,但馬歇爾也指出:「若有更好的、更便宜的方法來做事,人類就會找到它。」在能源價格持續不斷上漲且波動愈益激烈的趨勢下,那些更快速、更認真徹底地應用馬歇爾原理的國家、企業和個人,將會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這顯示,那些專注於新遊戲規則以期更快速超前的國家、企業和個人有極大的機會,接下來,讓我們更詳細檢視在政府、企業、與個人層級該怎麼做。
政府
石油進口國家的政府若想超前,就必須制定積極的能源政策來降低國家的能源消費量,解決方法一開始可能會造成社會大眾不悅(尤其是如果社會大眾未能察覺問題的嚴重性的話),但是,有遠見卓識的政策制定者在今天採取的行動將會創造一個未來更有競爭力的國家。教育大眾,號召他們為追求更好的未來而團結,這是成功的關鍵。不能正視並專家處理近期問題的政策,將會繼續把實權交到石油出口國家的手上。
當然,我們不能期望石油出口國家會為了其他人類的福祉而採行利他主義地改變它們的政策,每一個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不論是不是OPEC會員國,在開採其油礦時,都有它本身的策略意圖,這些主要石油出口國各有不同考量與性質的能源政策,有市場導向與柔順者,例如加拿大;有獨裁與好戰者,例如委內瑞拉;有精明算計者,例如俄羅斯;有精明的機會主義者,例如利比亞;有規律謹慎者,例如沙烏地阿拉伯。
本質上,我們全都必須認知,這是一個全球化經濟和近乎無國界的世界,我們沒有一個共同大使或世界能源政策可以把我們從地球的能源困境中拯救出來。每個石油產國都有本身的自私議程,要把這項愈來愈有價值的商品變成錢;每個石油消費國也都有本身的自私議程,想要取得並利用這項商品。在這場拉鋸戰中,最後的贏家將是最精打細算、最明智的全球消費者:「誰能夠以最有效率、最具生產力的方式使用能源,誰就能在經濟上統治他的同胞。」
美國
美國經濟的四大部門中,有三個部門(產業、商業、和住宅)現在的石油消費量呈現持平或減少趨勢,那些撐過一九七○年代斷層點而存活下來的住宅與商業企業,如今的能源使用效率更高、更節約,工廠也展現顯著的進步。但是,近年裡產業界石油需求量的減少並不是因為國家能源政策改變所致,而是因為美國邁向知識型的服務業經濟。
實際上,美國的石油依賴度提高,絕大部分得歸因於龐大數量的車輛,美國若要提高整個經濟的競爭力,就必須從這部分開刀。
要求人們購買較小的車輛,大眾根本不太會搭理或採取行動,社會大眾總是存在社會或環保意識,願意、甚至熱切於作出犧牲,但這並不足以產生顯著改變。透過更高價格所產生的市場力量的確能使人們更意識到問題,因為他們的荷包縮水了,但是,在美國,不容易使民眾自願換購燃料經濟效益高百分之二十五的車輛。撇開重要的安全性認知,以及「我需要一輛運動休旅車來拖動我的全部家當」的心態不講,換購一輛新的省油車的成本相當大,一輛花兩萬四千美元購買、開了四年的車輛,通常已經折舊到只剩下原來價值的一半,在沒有補貼或強烈的社會良知下,要求一位駕駛人換購燃料經濟效益更高的新車,必須讓他能在合理期間內省下一萬兩千美元的汽油費,才能使這換購行動值得。
若每加侖汽油$2.5美元,平均每年開一萬兩千英哩的駕駛人若把原先每加侖汽油走二十英哩的汽車換成每加侖可以走三十英哩的汽車,每個月可以節省$42美元的汽油費;若每加侖汽油$4美元,每個月可以節省$67美元。這些雖是顯著的節省,但仍然不足以打動駕駛人多花一萬兩千美元換購一輛新車。
很顯然地,市場力量不足以促成快速改變,除了那些有社會良知者外,大多數人多半會因為財務理由而繼續使用他們現有的車輛,通常,他們會等到厭惡了目前所開的車子(平均約七年)後,才會考慮購買一輛燃料經濟效益較高的新車。由政府贊助獎勵方案以鼓勵民眾購買燃料效率較高的車輛,例如新的美國能源計畫讓每一位購買汽電混合車者獲得三千四百美元的減稅,這是個有助益的辦法,但是,可能訴諸這項選擇的民眾人數仍然會太少而不足以產生顯著的改變。
產業對於高油價和油價的波動相當敏感,降低陸上交通工具的燃料消費量,對於提高國家的產業競爭力有很重要的間接助益,若駕駛人吃掉高比例的石油,產業便會被迫付出更多成本購買。對個人來說,一個月節省四十幾或六十幾美元的燃料費或許算不了什麼,但在整個國家來說,這樣的節省可是非常驚人,全國兩億三千輛的合法註冊產量,乘以每個月四十美元,等於每個月節省超過九十億美元,一年就省下一千一百億美元,這麼大筆的消費者支出可用來提高國家的生產力和全球競爭力。當然,這麼做還可以對環境產生直接益處,或者,反過來說,若情況依舊,人們仍然開燃料效率低的車輛的話,將會增加環境污染和氣候異常等間接成本。
透過立法來迫使人們改變,這有政治上的風險。在其他國家,課徵高燃料稅是一項成功的政策工具,但是,若要實際奏效,必須提供其他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你很難想像,在美國會有什麼法案比提高燃料稅更易引發爭論,興建更多大眾運輸工具是有可能,只是,在過去二十年已經有大批民眾遷居郊區,如今大眾運輸工具的興建已加倍困難。
那麼,該如何抑制美國的車輛燃料需求呢?若把維持生活型態作為前提條件的話,變革的選擇便相當有限,改變的速度也會非常緩慢,若是把這項限制去除的話,可能的選擇便會大增。因此,軟化社會大眾對於改變生活型態的抗拒心態將是解決我們的能源問題的關鍵。
有兩項東西的聲音比民眾的荷包來得大:第一,以國家利益為旗幟的號召;第二,社會同儕的壓力。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號召是大變革的有力煽動者。在美國,最近一次的號召是向恐怖主義宣戰,不幸的是,通常需要發生危機後,號召之聲才會發出,讓民眾聽到號召之聲就更不必說了,例如對恐怖主義的宣戰就是這種情形。全球石油供應鏈目前的壓力升高,這或許可以提供政府施力的必要支持,但任何號召都需要佐以立法,以引導民眾渡過斷層點,朝向新的能源消費習慣,這正是需要號召的原因。政府必須決定哪些立法工具最能奏效,增強提高能源效率與節約能源的誘因、再度降低行車速限、提高燃料稅、根據缺乏燃料效率的程度來課徵累進稅、雙號牌照與單號牌照隔天輪流行駛,這些都是在民眾聽到號召之聲後可以考慮實施的措施。
第二股力量來自社會同儕的壓力,這股力量可能更強大,只是更難以預測或發揮影響。發起一項運動,使開大型汽車變成社會無法接受的行為,這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作用,但是,可能嗎?在過去十年,反菸運動盛行,許多大城市已經立法禁止在餐廳和酒吧之類的公共場所吸菸,這在幾年前根本是難以想像的事。同樣地,開大型汽車也可以被視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這有害國家的健全。來自民間的社會運動可能比純粹的市場力量更能促成大規模的改變,而且往往是在立法改變之前就已經奏效。因此,環保人士和其他利他主義遊說團體可以把他們的努力方向改為教育民眾節約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而不是致力於杯葛興建新的核能發電廠、煉油廠、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或輸油管和輸氣管。我們需要健全平衡的、充分支援的能源供應鏈基礎設施,才能有健全的經濟,真真確確,半點不假。我們需要能源來供應醫院所需要的電力,點亮我們的教育設施,保持乾淨的環境,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今天,以及未來二十年,降低能源依賴度、減少浪費、降低有害的環境衝擊,這場戰役真正的最前線是在個別的社會成員,他們的影響力更甚於工業電力生產供給者和企業消費者。
美國的問題複雜棘手,沒有容易的解決方法,市場力量不足以促使美國的車輛燃料消費量快速減少,而車輛燃料消費量正是美國能源依賴度問題的根源。若欠缺大眾號召,難以制定立法,首先必須有具說服力的事件來激發這種呼籲,其次,呼籲本身必須佐以政府的強力誘導,以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社會力量是最有效的工具―不論它們有多麼含糊與間接,結合社會教育和社會工程,再加上良善的能源政策,這才是愈來愈惡化的嚴重問題的有效解決之道。
中國
中國過去以煤和石油為主力的雙燃料組合,現正邁向多樣化、分散化之路,大型的水力發電廠興建計畫、在二○二五年前興建四十座核能發電廠、以及許多大型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與天然氣管線興建計畫等,將從二○一二年起開始明顯改變中國的能源組合,該國的產業將漸漸變得更有效率。一如每一個積極邁向工業化的經濟體所走過的路,中國的經濟成長對石油的依賴度將逐漸降低,至於降低多少,得視其政策而定,這在任何國家都是難以預測,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所實行的能源政策,其廣度與深度將取決於石油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與速度,以及目前的爭奪石油地緣政治戰熾熱程度;油價飆得愈高,以及爭奪戰愈激烈,我們就能愈快看到顯示抵達斷層點的政策行動。
更高的燃料稅和行車限制(例如雙號牌照與單號牌照隔天輪流行駛)等,是國家開始抑制產量燃料使用量時常訴諸的措施,但像中國這樣一個目前擁有車輛的人口佔極小比例的國家(平均每一千人中只有八人擁有車輛),其實還可以採行其他方法。十二億人在未來幾十年突然買車、開車,這種情境真令人不堪設想,不過,像中國和印度這樣高成長的國家所擁有的一項好處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研究其他國家在經濟成長期間的情形,從中汲取教訓與啟示,另一項好處是享有現代技術帶來的益處。此外,在中國,能源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尚未充分發展,也沒有欠缺燃料效率的老舊船隊。徵諸這些理由,正處於邁向工業化期間的中國有絕佳黃金機會可以打造一個不需要充分體驗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石油上癮症的社會。不可否認,以現今的情況來看,中國尚未掌握這樣的機會,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國家目前還沒有抵達石油斷層點。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會繼續使用石油來推動其經濟成長,成為一個經濟強權,他們何時才會決定減緩石油消費量的增長,仍有待觀察,不過,從中國申請主辦二○○八年奧運可以看出未來的發展情勢。在向奧委會提出的能源計畫備忘錄中,中國政府承諾:「重視中國在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提出的爭取主辦權報告書中所作出的能源與環保行動承諾」,這包括徹底檢視北京市以煤為主力的能源組合,並逐漸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能源供應制度。這份備忘錄中還勾勒了北京市在環境品質與永續發展方面的計畫:仰賴更乾淨能源的新技術發展;改變產業結構以減緩能源消費量的成長;透過市場機制和供給的多樣化與分散化,以確保能源供給的穩固保障;重新調整乾淨且有效率的能源在整體能源組合中所佔的比例。若這些政策能推廣至整個中國,而非只限於北京市,那麼,二○○八年北京奧運就可能促成中國的能源斷層點。
商業界
對於那些使用大量能源的企業,領導者如今有大好機會可以透過降低成本,從同業中脫穎而出。當歷史悠久的恐龍競爭者還在等待油價回跌時,產業的創新者可藉由投資於更具能源效率的製程,區別於那些侏羅紀群之上,開始行動的時間就是現在。
能源密集產業―例如鋼鐵業、林木業、和能源成本佔營運成本高比例的任何製造業―的公司有最大的機會可以超前競爭者,經營能源密集公司的經理人首先必須認知,世界油價和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在近期內不可能回跌。我會見過的產業人士似乎大多在等候觀望,他們想等等看石油與天然氣的價格會不會下跌,再決定要不要投資於提升工廠能源效率的製程。這種抗拒與等待的心態就某方面來說是有其道理的:前置投資資本可能很高,短視近利的股東可能會責難經理人花這麼多錢在無法立即獲得投資報酬的技術上。此外,目前的市場波動代表能源價格短期內可能會有下跌機會,讓那些遲緩行動的公司有理由繼續相信一切不會有問題。
因此,認知到更高的平均油價將會持續下去,才會有積極變革的動機。換言之,企業領導者必須相信,現今的能源供應鏈壓力並非短期現象,這樣,他們才會儘快採取行動。但不幸的是,慣性和「證明之」的心態將致使許多公司無法超前同儕,成為產業領先者。
我在二○○四年對一群產業同業進行一場有關於能源議題的演講,在會議結束時,一家公司的中階經理人來找我,想談談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情勢,當時是預算規劃期間,他的上司要他為他的部門提出預算數字。這位經理人不是並不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專家,過去也從未關心過這些商品的高價格和價格波動,可是,石油產品快速變成他的部門預算中最大的成本支出,他不知道要用怎樣的價格水準來規劃未來預算,媒體和分析師的議論紛紛使他對於未來油價的漲跌或持平莫衷一是,他公司裡有許多人預期價格很快就會回跌。冒著使他更加困惑的危險,我向這位經理人詳細說明為何我認為油價不可能再回到每桶二十美元、天然氣價格不可能再回到每百萬英國熱量單位(MMBtu,譯註:per million British thermal units)三美元的水準,他向我道謝,回公司去完成他的預算規劃。他有沒有使用我所預測的更高價格數字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若是使用較低的預估值,經理人將會承受極大的績效壓力。並非只有那位經理人有這種困惑,在許多高度仰賴能源的公司,其主管並不是能源專家,在歷經二十年的低油價後,他們不知道要如何規劃因應石油產品價格波動的公司策略,在這種波動期間,最簡單容易的做法就是等候觀望。但在今天,這正是錯誤的做法。
不論是直接或間接受到高油價影響的能源密集公司,其經理人現在的正確做法應該是趁著同業競爭者還在困惑之際,趕快進行變革,成為明日的低成本生產者,別再抱怨能源成本導致獲利降低,趕緊開始提高製程的能源效率,以提高未來的獲利力,這樣的投資是絕對值得花費的資本。從競爭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情勢對那些機警敏銳、了解他們的能源成本既不可能穩定、也不可能明顯降低的企業領導者而言其實是個良機,他們知道這是個可以使他們的成本結構有別於其他競爭者的大好機會,他們知道他們的投資將會在不久的未來獲得回報。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把公司定位為有能源良知的生產者―未來市場的寵兒。
你可能沒聽過托爾克實業(Tolko Industries)這家公司,不過,它可以作為我所描述的這種產業領袖範例。托爾克實業是專業林木產品如木杆和木板的製造與銷售商,在其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天然氣,由於天然氣價格對該公司的營運成本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引起該公司的密切注意,在北美地區,天然氣的價格直接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而攀升。托爾克實業在二○○四年認知到,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不可能再回跌至以往的水準了,因此,該公司決定在情況變得太嚴重之前,採取行動以減輕高油價對其營運成本的衝擊。為此,他們尋求耐斯特拉能源公司(Nexterra)的建議,這是一家專門製造生物反應器的小型新創公司,這種生物反應器可以把木屑處理氣化成可以乾淨燃燒的合成天然氣,這項產品對托爾克實業來說非常理想,因為一家林木公司的製造過程中要削去樹皮,這些副產品並不能產生多少營收。
當天然氣成本開始持續上漲時,托爾克實業的管理階層認知到,把樹皮轉化成另類燃料,價值反而高得多,既然該公司的製程中必定會產生樹皮,向耐斯特拉能源公司購買生物反應爐當是明智之舉,任何經理人都會作出這種決策,對吧?不見得。一台大型的生物反應器得花數百萬美元,若是石化燃料很便宜的話,購置這種生物反應器就太昂貴了,托爾克實業的高層主管必須有極大信念,才會花費數百萬美元的前置成本來打造勝過行動較慢的同業的未來競爭優勢。如今,這項決策的經濟效益看起來很不錯:藉由調整為以再回收利用的樹皮為原料的新能源供應鏈,該公司每年將可節省至少一百五十萬美元。像這樣的決策需要靠遠見和了解世界能源情勢,我相信這將使托爾克實業成為未來的低成本生產者。
我並不想充當林木業、鋼鐵業、航空業或任何日常營運高度仰賴能源的產業的專家,不過,從我跟這些產業人士的討論中,我的專長告訴我,這類產業的公司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有創意地節省能源,提高它們的長期獲利力。但是,「長期」是個關鍵前提,仰賴能源的公司必須放眼未來,才能為我們即將邁入的重新調節均衡期做好準備。
創業家
大多數人對於改變相當排斥,甚至畏怯,但創業家卻沈迷於其中,變化愈大、愈徹底,創業家可以在其中施展身手的沙池就愈大。為何當大家看起來緊張而充滿壓力時,創業家卻會玩得這麼開心呢?因為創業家知道,所有的困惑與不確定性創造了致富的大好機會。
世界上最大的財富都是在徹底變化的時代所創造的,一九八○年代開始的大變遷與創業精神得歸因於數位革命,想想矽圖(Silicon Graphics)、英特爾、微軟、雅虎、eBay、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谷歌(Google)等等公司的創業者、投資金融家、甚至公司的早期員工所賺得的財富。電腦、電訊、醫療成像、製圖設計、軟體、照相術等等,在數位革命中賺錢的產品與服務真是多到不勝枚舉,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類似這樣的情形。
除非我們真的看到能源產業中有新的革命性萌芽出現我們眼前。在過去,當我們想到能源產業中的財富時,我們必定會想起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保羅.蓋提(J. Paul Getty)之類的鉅子,或是巨大的能源公司如埃克森美孚、殼牌石油、奇異電氣、西門子(Siemens),這些鉅子與公司在過去的能源斷層點時期賺得他們的財富,睥睨整個世界。雖然在能源產業,經濟規模依然很重要,但別誤以為只有鉅子和大型公司在能在明日世界生存繁榮,事實上,如同數位革命所示,許多早期從快速演變中看出新機會的小型企業將創造財富。能源週期循環的每個階段―成長與依賴階段、壓力形成階段、斷層點階段、重新調節均衡階段,全都充滿商機,當社會從壓力升高的困惑演進至斷層點的害怕,再演進至重新調節均衡與重振成長的撥雲見日,過程中出現了最徹底的變化,也出現了最大最多的機會。在成長減緩、目前主流燃料的供給很充沛、供應鏈壓力低時,變化最少,機會也最少,我們目前仍處於壓力升高階段,因此,創業精神最活躍的領域是小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區隔,跟高科技的尋寶者一樣,這些所謂的「小型獨立業者」是小型的新創公司,由一群擁有技術專長者去探勘與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礦藏。他們大多是離開大型獨立石油公司而自行創業者,這些人才與資本的遷移,其背後理由很簡單:全世界各地的油礦已漸漸邁入成熟期,因此,這些油礦的產出規模減小,大象級油田愈來愈稀少,也愈來愈偏遠,像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和殼牌石油等超大石油公司正陸續捨棄成熟的油田,去追逐大象的蹤跡,因為它們需要填補龐大的產量縮減,增加產出,以滿足它們的股東。在美國與加拿大,這種趨勢尤其明顯,因為那裡的油礦已經開採了一百四十五年,不過,相同的情形也出現於其他地區,例如北海。
全世界大多數的油礦藏量已經小到不足以吸引超大規模的石油公司去追逐,但這並不代表那些油礦已經沒有開採價值,事實上,對規模適中的公司來說,這類油礦是相當有利可圖的。目前有一千多家小型石油與天然氣公司把總部設在亞伯達省的卡加利市(Calgary),在當地,聚集了許多來自全世界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技術專家。我所服務的亞克金融公司(ARC Financial Corporation)必須投資於能源產業版圖中任何地方的創業家,我們的主要原則是對那些探勘石油與天然氣的公司,以及興建能源基礎設施或開採非傳統石油與天然氣源頭的公司,進行早期階段的投資,以商機處處來形容,絕不為過。如今,投資者的機會如此樂觀,這個事實正足以顯示能源週期循環已經演進到了壓力高峰期。
小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區隔的快速成長是商機高潮的初期趨勢,撿拾舊能源產業的遺骸,並利用代表新興能源產業的技術與服務,就能賺取財富。雖然,燃料電池和乙醇無法舒解一個國家或全球對輕甜原油的需求強度,但這並不代表興建或供應較佳的捕鼠器給某個利基市場是無利可圖的事業,去問問一次提供一個捕鼠器以滿足這類需求的耐斯特拉能源公司。
投資者
投資者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如何知道石油市場已經到達高峰?」這個問題無法直截了當地回答,需要一些資格條件。何謂高峰?我們指的是油價的頂點嗎?還是油產量頂點?還是週期循環的高峰?什麼週期?斷層點嗎?
通常,大家感興趣的是價格,我可以告訴你,只要市場仍然預期在面臨供給吃緊下,需求依舊一年比一年成長,那麼,油價就會繼續尖挺。我們知道,經濟成長減緩會快速地使預期的石油需求量降低,在今天的環境下,若世界GDP成長率從百分之4.4降低至百分之2.5,將會使石油需求量的年成長大約每天減少七十萬桶。假設石油產出面的影響因素都不變的話,明顯的經濟成長降低將足以使油價相當顯著地下滑,很可能再回到每桶四十美元的價位。因此,要知道石油市場何時已經到達高峰,一個明顯的線索就是看總體經濟趨勢,了解它的成長何時會減緩。不過,話說回來,這既不是新建議,也不是很有助益的明燈。
長期而言,油價要真正到達頂點,目前的週期循環必須從高壓力境況走到斷層點,然後進入重新調節均衡,只有在這個時候,石油的動態才會真正開始改變。光是經濟成長減緩所造成的壓力舒解,並不是可以下結論認為油價已經到達頂點、依賴度問題已經開始獲得解決的充分條件。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現在能發生的最糟糕情況是在還沒有到達斷層點之前,經濟成長就已經減緩,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鬆一口氣,以為過去三年所發生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假警報,或是石油公司所製造出來的一種陰謀。事實上,過早的經濟成長減緩可以說是一種「假斷層點」,請注意,假斷層點會導致油價的暫時下滑,使得供給面投資所需要的財務性誘因消失,舉凡探勘計畫、基礎建設計畫、大規模的典型替代能源(例如煤)投資計畫等,都可能因此延緩下來。可是,只要經濟再度復甦,或是石油公司開始減少它們的資本投資,或是兩者皆發生而造成雙重打擊,那麼,石油供應鏈壓力終將再度升高。
不過,投資於能源產業時,並非只是要觀看電腦螢幕上閃爍的油價波動以找出正確的高峰點,或是預測明年最可能的平均油價,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一位投資分析師或經濟學家能夠一貫準確地作出這類預測。再者,價格只不過是一項度量指標,度量一個極其複雜的供應鏈的其中一個壓力層面而已,油價也許告訴你這具火車頭的鍋爐即將冒出蒸汽,但真正重要的資訊是知道這列火車要開往何處。
要成功地投資於能源產業,或是其他任何產業,必須預測即將發生什麼變化,以及變化的特性。變化可能是短期,可能是長期,能源投資提供了各種期間範圍:從每分鐘變化的石油期貨交易,到為期數十年的、自電燈泡問世以來下一個最偉大的發展。不論是哪一種期間的投資,我刻意以「從總體到細節」的理念來撰寫這本書,目的是不想對長期與短期投資者提供有關於未來十年的每年油價預測,而是要灌輸一種思考能源動態的方式,以及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若你了解這些,你就了解投資機會。
能源週期循環可分為兩邊,一邊的價值創造係透過尋找與開發能源,把它們帶到市場上,讓它們發揮功效。
資源資產 當成長加速,社會對能源上癮,能源供應鏈的壓力便開始升高,主要能源資產的價值提高。換言之,當石油供應鏈開始吃緊時,擁有石油資產的公司價值便提高,同理亦適用於煤、天然氣或鈾。通常,由於主要燃料可以彼此相互取代―例如燃油和天然氣都可以用來作為發電的燃料,因此,某項燃料商品的供給吃緊時,其替代品的價值便會提高,因為一般預期會出現替代和重新調節均衡的情形。投資於低成本生產是關鍵,在斷層點後,高成本企業的價值最容易降低。
資源服務 必須有人把資源從地下開採出來,在石油與天然氣產業,開採者通常不是擁有礦藏的公司,在急於提供更多供給時,擁有並操作鑽井設備、壓縮機、輸送管線、運送卡車、油輪、以及其他種種服務以支持飢渴供應鏈的那些公司便變得非常活躍、搶手。
專業製造商 能源事業是許多鋼鐵、設備、和硬體構成的龐大網絡,當非常迫切需要把更多燃料供應到市場上時,這些設備製造商就非常搶手,因為需要它們所製造的器材來支撐供應鏈的基礎設施。
產品創新 最後,在成長與依賴階段,有機會投資於那些開發創新產品以轉換能源的公司。當電力問市時,衍生出驚人數量的新產品,從電燈泡到吹風機等等,迄今仍然有無數公司在創新電氣產品。汽油的多用途衍生出汽車以外的更多產品,吹葉機、鏈鋸、露營地發電機等,這些只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產品創新而已,這些產品創新為創業公司和他們的投資者提供了賺錢的機會。
在斷層點之後,重點改變了。相對不利的燃料的消費量成長率消退,國家、公司和個人試圖擺脫他們對這項燃料的依賴度,這項能源資產的價值已經到達頂點,並開始降低,重點轉移至重新調節的解決方法和其他替代能源。
替代能源及供應鏈 當輕甜原油日益被壓力拖累而終至逼近斷層點時,液化天然氣、煤、鈾、和再生能源的價值將提高,非傳統的石油產品來源(例如油砂和油頁岩)仍然是當令的能源。這多半發生在相對不利的燃料(在此例中指的是石油)尚未到達斷層點之前,因此,在進行這方面的投資時,需要有先見之明,並監視許多”壓力計”。記住,你不一定要依照演進週期循環的階段順序來進行投資,重點是要了解動態,預期變化,並預先決定最可能發生的結果。尋找相對不利的燃料接下來的最佳替代品,因為相對價值提高最多的將會是這項最佳替代品,就目前而言,由於沒有魔術子彈,因此,煤、天然氣、和鈾全都會是價值提高的贏家,當然,也不要忘了再生能源供應鏈。
調節均衡的基礎設施和服務 興建基礎設施以加速把新的主要燃料帶到市場上,這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龐大的投資,例如在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和加拿大油砂方面的投資活動就是例子。此時,尋找的投資對象應該是那些興建與製造設備、硬體、專業器材以促進調節並邁向替代能源供應鏈的公司。
需求管理 當時燃料價格上漲,消費者便會開始抱怨,接著,他們開始留意自己消費了多少,注意節約和精打細算變成重要的事,數位革命衍生出讓人們這麼做的方法與工具,監視能源消費量、能源效率、消費額的資訊收集器材將變成愈來愈重要的日常用具。從企業到個人,我們全都會更加留意各項燃料帶給我們多少功效和花費我們多少成本,那些能夠掌握此商機的公司將會把數位革命擴展到那些仍然使用類比技術的領域。
流程創新 一項燃料在成長階段中長達數十年的產品創新已經使整個國家對那些用來萃取此燃料功效的新穎方法上了癮,現在得想方法在不犧牲功效量的前提下,減輕我們的上癮症壓力。我們知道,重新調節均衡不只是轉換至替代能源和節約能源而已,也要找到創新的流程來改善主要燃料供應鏈萃取燃料功效的效率。技術是提升能源效率的主要貢獻因子,當壓力升高而逼近斷層點時,那些能夠透過技術來提升能源效率的公司,其價值將會顯著提高。此外,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能源政策也提供龐大的獎金與補貼給尋求流程創新的公司。在這個階段,產品創新讓位給流程創新,因此,好的投資機會將是在流程創新領域。
個人
個人、小型企業業主、辦公室工作者、醫師、律師、企業主管、藝術家、非營利事業的主管、工廠工作者、教師、父母、學生或退休人士呢?正如許多家庭投資人希望他們能對那斯達克指數(NASDAQ index)的漲跌作出更準確的預測,能源經濟同樣也能讓他們來一趟雲霄飛車之旅。
在每一次的能源危機中,似乎都是個人承受最大的痛苦,最強烈感受到負擔,收到的都是相同的老掉牙建議―撐過暴風雨。當瓦斯和燃油的價格上漲時,我們全都感覺到荷包縮水了。過去奏效的解決方法,近期的未來仍然能奏效:改變習慣,節約能源;購買較小的、更省油的車子;改用能源效率較高的家電。這些訣竅,你過去全都聽過了,在未來,你還會聽到更多遍,我的建議是採取行動,越快越好。如果你正打算幾個月後購買一輛車,捨棄耗油的運動休旅車,購買省油的轎車;如果你打算買房子,在作出決定前,先仔細檢查一下暖氣爐和能源成本;如果你正在考慮到底是要蓋露天平臺,還是隔開頂樓,不要忘了能源價格不會降下來。
我們對未來的預期,經濟到底會強勁成長或蹣跚而行,通貨膨脹率到底會低穩或開始上升,我們的國家或產業到底會處於有利或不利地位,全都取決於能源價格,而且其程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那些能夠透過節約能源或提升能源效率來省錢、利用新方法,並撐過暴風雨的人,將幫助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安全、經濟更穩定、環境更健全、競爭力更提升,使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更富有、更繁榮、更充滿機會的地方。
在能源演進史上的這一章,高而波動的價格是常態。但我們別忘了,在整個能源史上,動盪與不確定性總是引領我們走向更光明的未來,我相信,在我們即將進入的紀元,這個型態依舊成立。
第一章點燃最後一盞鯨油燈:在能源週期循環中找答案我們並不是快沒有石油可用了,石油蘊藏量至少仍足以供應幾十年,甚至更久。我們逐漸短缺的是便宜的石油,特別是容易開採提煉、硫含量低的高品質石油,或稱為「輕甜原油」(light sweet crude)。我們對這種便宜石油的依賴愈來愈深,緊密程度遠超過我們大多數人的自覺。而在全球需求加速增加的同時,供給卻愈來愈吃緊,以致發生中的重大變化對我們的世界與生活型態帶來壓力。新能源紀元裡的愛迪生和洛克菲勒本書要談的就是這些壓力,以及這些壓力非常難化解的原因。不過,本書也要探究隧道終...
目錄
前言 新能源紀元的開端
第一章 點燃最後一盞鯨油燈
第二章 百分之三十三的優勢
第三章 沒有一個輪子不靠石油轉動
第四章 尋遍天涯海角
第五章 技術的門票
第六章 下一波大規模重新調節均衡行動
第七章 能源機會的黃金時代
前言 新能源紀元的開端
第一章 點燃最後一盞鯨油燈
第二章 百分之三十三的優勢
第三章 沒有一個輪子不靠石油轉動
第四章 尋遍天涯海角
第五章 技術的門票
第六章 下一波大規模重新調節均衡行動
第七章 能源機會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