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視力,相信對每一個人而言,都猶如晴天霹靂,可能有人只會埋怨上天對自己不公平,但本書作者卻能自強不息,以滿腔熱忱,為自己黑暗的世界添上繽紛的色彩。
「自八歲失明後,為了光明,為了自我實現,走過不同的路,經過不同的平台,目睹不同或同一時空下的遺棄、隔離,再看見福利、權利及互利的力量。在任何時候,視障人士和其他有心人以不同的行動燃點燭光,而積極的視障人士均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適應和改變環境,像向日葵般擺脫束縛,尋求突破,朝向陽光。」──徐啓明
作者簡介:
徐啓明
生於1958年,自八歲起便失明,曾入讀盲人學校和普通學校,大學畢業後從事翻譯工作。他熱愛閱讀,並長期參與爭取殘疾人士權益的運動。在人生路上,他常感謝蒼天賜予無數助力。他在書中細說自己走過的路,並以情理兼備的筆觸,與讀者分享對殘疾的看法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章節試閱
像向日葵般追隨光明的歷程
(本文為筆者於二〇一三年白杖日在《明報‧世紀版》發表,題為〈我看不見,但我尋見光明〉。)
十月有兩天是有關視覺的日子,分別是十月十日的國際視力日(International Sight Day)和十月十四日的白杖日(White Cane Day),前者喚起世人對防盲治盲的關注,後者則發揚失明和視障人士「手執白杖,獨立自強」的精神。這代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路,都是由有心人建造成的,目的都是引領視覺受損人士實現「生活如常,盡展所長」的願境。當然,路還有許多條,既有相同的目標,也有相遇的平台。
自小近視,小一唸信愛小學,八歲失明後的一年暫時停學,家人陪我走了第一條路,到處尋找眼科醫生,金錢是用了,眼睛依然看不見!未到九歲生日,便入讀心光盲人學校,走上了一條由仁愛精神推動的路。心光學校由德國女傳教士谷柏姑娘(Sister Luise Cooper)於一八九七年創立,最初收容被遺棄的失明孤女。谷姑娘對香港失明孤女付諸行動的愛,卻延續至今,以知識的力量和基督的情懷,改寫一代又一代香港盲人的命運,我便是其中一個。以下歌詞反映心光學校對我的影響,由我填詞。那時是一九七九年,我是心光學校學生會幹事。
神創心光愛無限,
蒙恩衝破諸困患,
盲確非悲痛,盲又非不幸,
標杆要面對追盼。
愛、善、自由一一都要爭,
於今需培植鬥心,
齊進軍,走向現實世界中,
追盼生命的意義…憂困!
感到憂困,因為那時我正在聖保羅書院求學,面對前所未有的憂心和困頓。部份教科書和課堂筆記要由我在義工協助下以手動點字打字機逐字抄寫。當時,幾位心光學校的學兄介紹我周末到位於九龍塘火石道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學生中心尋求義工「報讀」資料。這個中心除了有一位瑪利諾修會的麥修女(Sister Moira)協助轉譯點字和招募義工外,日常管理及為失明學生尋找升學機會全由協進會的另一名委員及他領導的學生會負責。他們發揮自助互助精神,簡單說,自助互助精神就是一種自己幫自己和一群人互相支持的信念和行動。那裏是我學生時代的遊樂場、加油站及訓練營。在這條路上的那些年,我注入了「天助自助者」的信念。我成為這個學生會的幹事,在與麥修女、協進會委員、其他失明學生及義工的互動與交流中成長,找到目標和方向,套用美國全國盲人協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已故會長Kenneth Jernigan 的名言,就是「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也清楚該往何處去」 (We know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to),這種「自主自信」反映在以下協進會學生會會歌《衝破》的歌詞中:
共對挑戰不懼怕,
熱愛生命多發熱,
合力對抗偽善和壓迫,
建設一真美善國。
為甚麼要築路障?
誓要跨越諸障礙,
踏步前行,千百萬同志,
趁著如今尋突破。
為著人群,愛化為力量,
洪流滔滔破浪濤,
越過巔峰,波浪再來,
先鋒衝去!
先鋒不是我,我只是先鋒的追隨者,他們憑視野超越限制,以行動闖出新路。一九六四年,有數名失明者突然醒覺到團結的重要性,便創立香港失明人聯誼會。十年後,他們又深深地明白權利不是唾手可得的,遂把平等、獨立、機會定為目標,又把會名改為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一九八〇年,我中七畢業,考進香港大學,修讀社會學。同年,我當選協進會執行委員,負責教育事務。翌年是國際傷殘人士年,我們約見國際教育顧問團,要求他們全面檢討失明人教育,確保香港提供平等教育機會。其後,我們又發表了題為《寄望於新一代:把認識失明人的知識列入中、小學課程》建議書,目的是以知識掃除誤解及把社會共融的希望投放在社會未來的主人翁身上。那幾年走在「視野與行動並重」的路上,我感受到個人、社會與政府的良性互動以及此時此刻與明日之後的關連。
互動可掃除誤解及凝聚力量,力量愈大,進步的機會愈高。一九九二年,政府發表第二份康復綠皮書,題為《平等齊參與,展能創新天》。同年,香港復康聯盟成立,凝聚不同類別的傷殘人士和有心人,目標是推動傷殘人士的平等機會和全面參與社會,我獲邀加入康盟成為執行委員。過去廿多年,康盟致力倡議平等到位的政策及開辦社會企業。我在這條路上,進一步體會到社會觀念、社會設施和社會制度若能充滿仁愛、平等、自由的精神,便可成為多元包容社會的三根支柱。
除了支柱,讓不同社群和持份者交流的平台可發揮社會共創、社會共享的力量。基於協進會和康盟的關係,我曾踏上三個平台,與不同的人互動與交流。第一個平台是政府搭建的,即康復諮詢委員會。在那裏,我察覺到權限、資源和程序的脈絡,權力愈大,享有的資源愈多,所需的程序愈簡單,因此尋找同路人和遊說有心人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第二個平台是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建立的,即視障網絡,目的主要是為服務機構及自助組織提供交流機會,收集他們的意見,並向政府反映。在那裏,我看見百花齊放的組合,有自強不息的視障人士,有對子女不離不棄的家長,有熱心的商界和專業人士,有持守專業精神的服務提供者。那裏匯聚了訴求、熱誠和專業精神。在這個平台上,我看到互相效力的圖畫。
第三個平台是由懷著同一訴求的團體和個人搭建而成的。他們走在一起,組成聯席,例如香港殘疾人權利聯盟,爭取話語權,加速社會發展。這個平台沒有固定形式,靈活多變,像一場運動會,主要作用是發聲和表達訴求。通過這平台發動的社會行動,有成功也有失敗,更多的是停滯不前或微步前行,關鍵在於聲音的大小和訴求給社會的觀感。他們最終的訴求是,社會每一角落都能讓殘疾人士生活如常、各展所長。
自八歲失明後,為了光明,為了自我實現,走過不同的路,經過不同的平台,目睹不同或同一時空下的遺棄、隔離,再看見福利、權利及互利的力量。在任何時候,視障人士和其他有心人以不同的行動燃點燭光,而積極的視障人士均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適應和改變環境,像向日葵般擺脫束縛,尋求突破,朝向陽光。
像向日葵般追隨光明的歷程
(本文為筆者於二〇一三年白杖日在《明報‧世紀版》發表,題為〈我看不見,但我尋見光明〉。)
十月有兩天是有關視覺的日子,分別是十月十日的國際視力日(International Sight Day)和十月十四日的白杖日(White Cane Day),前者喚起世人對防盲治盲的關注,後者則發揚失明和視障人士「手執白杖,獨立自強」的精神。這代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路,都是由有心人建造成的,目的都是引領視覺受損人士實現「生活如常,盡展所長」的願境。當然,路還有許多條,既有相同的目標,也有相遇的平台。
自小近視,小一唸信愛小...
作者序
自序
我曾用「思明」作為我的筆名,因為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學說深深地影響著我,這使我明白「我思故我明」。我生於大躍進那年的四月四日,農曆是二月十六日,因此,我的思緒有時像由二跳到四、再由四跳到十六幾何級數般躍動。我的視力在我八歲那年離我而去。從那時起,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成為我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當然直覺、別人的視覺描述和書本裏的影像世界也補充了我的知識來源。
在兒童節出生的我,對於將來充滿夢想,夢想將來的我,夢想將來的理想社會。我的夢想受到不同階段的成長經驗影響,漸漸地由模糊變得清晰,由虛幻變得實在,最終獲賦予信念、目標和動力。
童年時代的我,很喜愛聽收音機。當時聽電台節目,就像揭開一本又一本圖書,有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名人傳記、世界名著和中國民間故事。有關內容增加我的知識,擴闊我的視野,並指示我做人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
學生時代的我,沉默寡言,不善辭令,喜愛以詩詞表達心中的理想和感受,因為寥寥數語便可盡訴心中情懷。這些詩詞盛載了我當時的信念。
四十年來,我參與了爭取殘疾人士權利的運動。這個運動需要前仆後繼、互補不足、求同存異的同行者,才能邁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也就是每個人不論殘疾與否都可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
近幾年,我寫了一系列文章,內容環繞個人生活體驗,也有記述不同領域內努力不懈的殘疾和非殘疾人士。從他們身上,我明白到,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若有追求卓越的視野、裝備和行動,必會闖出新路,邁向目標。
本書是我把以上各個階段及此時此刻的體驗化成文字,希望與大家分享。我能夠抒發所思所想,要感謝在過去不同時空曾與我相遇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組成我的經歷和體驗;我更要感謝上天賜我不同的挑戰和無數的助力。失明帶來生活上許多不便,然而親情、友情和仁愛卻給我繼續前行的力量。我熱愛閱讀,喜歡思考,希望藉著文字細說閉眼看世界的感受,並以殘疾觀點訴說身邊的眾生相。
自序
我曾用「思明」作為我的筆名,因為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學說深深地影響著我,這使我明白「我思故我明」。我生於大躍進那年的四月四日,農曆是二月十六日,因此,我的思緒有時像由二跳到四、再由四跳到十六幾何級數般躍動。我的視力在我八歲那年離我而去。從那時起,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成為我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當然直覺、別人的視覺描述和書本裏的影像世界也補充了我的知識來源。
在兒童節出生的我,對於將來充滿夢想,夢想將來的我,夢想將來的理想社會。我的夢想受到不同階段的成長經驗影響,漸漸地由模糊變得清晰,由虛幻...
目錄
目錄
01 前行有路千字文
02 自序
第一部 走過的路
03 像向日葵般追隨光明的歷程
04 生命中的喜悅
05 從一張椅子說起
06 被背負的感覺
07 聖誕回望
08 我在路上遇過的一些人
09 通過閱讀裝備自己
10 從依附到獨立
11 我的工作體驗
12 又到聖誕
13 熨衣的氣味
14 回望足印,繼續前行
15 我與《明報》持續遞進的關係
16 二〇一五年的生日願望
第二部 說話篇
17 我要說的三種話
18 取長補短是自我完善的引擎
19 失明給我的體會
20 五代有聲書的前世今生
21 建立國際交流平台
22 拓展生存空間
23 落實《殘疾人權利公約》的三根支柱
24 傳遞五餅二魚,共享天賦人權
25 香港殘疾人權利運動從哪裏來?往何處去?
26 《亡目無礙》的體現
27 校董的聲音
28 聲音的力量
29 心光的三個關鍵十年
30 領悟心光精神
31 薪火相傳
32 給立法會候選人的公開信
33 生命像一條江
34 死亡就是這麼近那麼遠!
35 伯樂總會出現
36 義工無價
37 《趁我仲記得》讀後感
第三部 念故友
38 愛「小」的老朋友「阿大」
39 追尋完美的戰士
40 心懷大愛的創運者
41 推動融合教育的先驅
第四部 感悟篇
42 文化的形成和傳承
43 無障礙閱讀
44 多元共融與可持續發展
45 建立共融社會的三個必要條件
46 發揚「For All」精神
47 弱者自強,社會前進
48 邁向傷健共融的體育運動
49 讓科技建造美麗新世界
50 讓新工具帶來新希望
51 在趨樂避苦中前進
52 自我實現的歷程
53 體驗視障的遊戲
54 服務使用者的權利與義務
55 歧視和標籤
56 飛向公平社會的一對翅膀
57 常態化
58 做人智慧
59 從八字談人生馬拉松
60 從零到接近一的感悟
61 通向羅馬的足印
62 新人類的基本價值觀
63 影響社會生態的八種力量
目錄
01 前行有路千字文
02 自序
第一部 走過的路
03 像向日葵般追隨光明的歷程
04 生命中的喜悅
05 從一張椅子說起
06 被背負的感覺
07 聖誕回望
08 我在路上遇過的一些人
09 通過閱讀裝備自己
10 從依附到獨立
11 我的工作體驗
12 又到聖誕
13 熨衣的氣味
14 回望足印,繼續前行
15 我與《明報》持續遞進的關係
16 二〇一五年的生日願望
第二部 說話篇
17 我要說的三種話
18 取長補短是自我完善的引擎
19 失明給我的體會
20 五代有聲書的前世今生
21 建立國際交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