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徐鑄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報人、名記者和新聞學家。他是江蘇宜興人,生於一九〇七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無錫第三師範學校和北京師範大學。鑄成先生在學生時代就為國聞通訊社寫稿,畢業後加入《大公報》。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十月間,他先後在《大公報》天津版和上海版任抄寫員、編輯和記者,期間還擔任過國聞通信社北京分社和《大公報》漢口辦事處的負責人。一九三九年七月至一九四六年五月,先後任《大公報》香港版編輯主任、桂林版總編輯、渝館《大公晚報》主編、上海版總編輯等職。他在《大公報》工作了十八年,深受胡政之先生和張季鸞先生的影響,從抄寫員成長為分版總編輯,是新記《大公報》的重要骨幹之一。這一時期是他報人生涯的重要歷程。
一九三八年二月,鑄成先生加盟《文匯報》,成為《文匯報》言論的總負責人。他在《文匯報》擔任總主筆、總編輯、社長等職務有五個時期,一是一九三八年二月至一九三九年五月的上海《文匯報》,二是一九四六年三月至一九四七年五月的上海《文匯報》,三是一九四八年九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的香港《文匯報》,四是一九四九年五月到一九五六年三月的上海《文匯報》,五是一九五六年十月到一九五七年七月的上海《文匯報》。五次任職,五次中止,五個斷續的短暫時期,使鑄成先生走上了報人生涯的巔峰。
有人說,徐鑄成的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辦《大公報》和《文匯報》,一件是當右派 。其實,鑄成先生還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在晚年他老驥伏櫪,筆耕不輟,寫下了大量的舊聞掌故、新聞研究、人物傳記和回憶文章,洋洋三百餘萬言,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這些文字都和辦報有關,他當右派也是因為辦報,因此,也可以說,鑄成先生一生只作了一件事,那就是辦報;也只有一個理想:辦報,辦一份民間報紙,辦一份具有獨立立場的民間報紙。
徐鑄成先生在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由於生活顛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記時斷時續。這些日記有的在早年的戰亂流離中遺失,有的在政治運動中被查抄而未發還,現在遺存的部分約有七十萬字。其中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撰寫的“回憶日記”由香港三聯書店於二〇一九年出版。日記,或許最接近於一個人當時的真實感受。作者在這裏時而躊躇滿志,時而失意彷徨;有時意氣風發,有時進退維谷。這裏記錄的作者那一代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裏,不僅僅是被統治者和受害者,有時也是積極的參與者。在已經發生的那一段歷史中,他們有自己的地位,也有自己的責任。
本書從作者現存的日記中選取了一九四七年、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一年、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七年、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這八個片段,分別記述了作者在擔任上海《文匯報》主筆、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和開國大典、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參加第一次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訪問前蘇聯、參加上海“顓橋勞動學習班”和在上海出版文獻資料編輯所、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工作期間的主要經歷。
日記原文均出自作者手跡,不做刪改。日記原文中涉及和作者密切相關的人和事,在可能查找的範圍內作了注釋。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四年的日記,作者在撰寫《徐鑄成回憶錄》時,曾對其中引用的一部分作了少量刪改,此次整理出版全部恢復了原貌。一九五一年日記,有相當一部分是和採訪筆記、會議記錄等混雜在一起,這可能是由於作者從事新聞工作的習慣所致,此次整理時在不違背作者原意的前提下,作了部分文字次序上的調整。日記原文中明顯的筆誤和錯字,整理時徑自作了修改,不另說明。原文標點符號不清的,按照現代語法重新作了標點。整理時對原文中的改字用“〈〉”標注,補字用“〔〕”標注,缺字用“□”標注。整理編輯中的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整理者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