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
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
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
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徐海燕,法學博士,畢業於新疆大學,碩士和本科分別主修中亞研究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與獨聯體政治發展比較。
徐海燕曾出版專著《獨聯體政治轉軌:實踐•反思•發展》(2010),並著有不少與哈薩克斯坦有關的學術論文,曾於《俄羅斯東歐中亞市場》發表〈新疆近鄰—東哈斯坦州〉(2003)、在《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發表〈清朝在新疆與沙俄在哈薩克斯坦的「軍政合一」管理體制比較〉(2005),並於《世界宗教研究》及《太平洋經合研究》分別刊出〈突厥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特點、功能及其成因的比較研究—以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為例〉(2009)及〈重返亞太還是堅守陣地—美俄在中亞地區的博弈評析〉(2012)等研究論文,其他學術論文亦見於《新疆社會科學》、《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當代世界》等期刊。
章節試閱
地理與氣候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簡稱哈薩克斯坦
(Kazakhstan),原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哈薩克
斯坦面積272.49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九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斯坦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其西、北與俄羅斯相連,東南與中
國新疆為鄰,南與烏茲別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吉爾吉斯斯坦
(Kyrgyzstan)、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等國接壤,並與伊朗(Iran)、阿
塞拜疆(Azerbaijan)隔海相望,經濟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今天的哈薩克斯坦
已然是一個新興經濟體,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正逐漸成為區域性
強國。
哈薩克斯坦地處大陸中心,遠離海洋,雨量主要靠高空西風環流帶來的
大西洋水汽。平原區雨量很少,不產生徑流,呈荒漠景觀。但水汽遇上山地
會造成絕熱上升,有降溫作用,使山地雨量增多,發展成河流。河水流至山
前平原荒漠形成綠洲,構成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綠洲寓於荒漠,又
與荒漠形成共生而複雜的生態地理系統。就農牧業而言,哈薩克斯坦的盆地
和平原為發展農業提供理想的條件,其山坡更可作為良好的高山牧場。
哈薩克斯坦地勢為西北低,東南高。西部是圖蘭低地(Turan Plain)
和裏海(Caspian Sea)沿岸低地,後者朝南往裏海方向逐漸下降,到卡
拉吉耶洼地(Karagiye Depression)為全國最低點,足比海平面低132米,
再往南走,地勢又逐漸升高,形成於斯蒂爾特高原,以及曼格斯拉克半
島(Mangyshlak Peninsula)上的卡拉套山(Karatau Mountains)和阿克套山
(Aktau Mountains);北部為哈薩克大草原(Kazakh Steppe),其是整個歐亞
大草原的一個組成部分;東部和東南部有着崇山峻嶺和山間盆地,包括阿
爾泰山(Altai Mountains)、塔爾巴哈台山(Tarbagatay Mountains)、準噶爾阿
拉套山(Dzungarian Alatau)、外伊犁阿拉套山(Trans-Ili Alatau)和天山(Tien
Shan);中部則為哈薩克丘陵,其中六成土地都是沙漠及半沙漠。
哈薩克斯坦屬大陸性氣候,北部的自然環境與俄羅斯中部及英國南部相
似,南部則與外高加索及南歐的地中海沿岸國家接近。氣溫方面,哈薩克斯
坦1月的平均氣溫為-19℃至-4℃,7月則為19℃至26℃;雨量方面,荒漠地
帶每年雨量約為100毫米,山區為1,000至2,000毫米,平原則為300至500
毫米。
哈薩克斯坦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頻密的國家,不但地震頻繁,也時有水
文氣象方面的自然災害發生。自1978年起,裏海的水平面以年均0.14米的
速度上升,至今已升高了近四米。
自然資源
哈薩克斯坦土地遼闊,地形獨特,創造了有利的地質條件,是世界上擁
有最多自然資源的國家之一,素有「能源和原料基地」之稱。哈薩克斯坦中
部的哈薩克丘陵蘊藏着豐富的煤炭,西部的裏海水域及周圍低地是石油和天
然氣的集中產區,東部的阿爾泰山則是各種有色金屬的成礦帶。
能源與礦產資源
哈薩克斯坦最為豐富的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為前蘇聯國家中第二大
的油氣資源國,僅次於俄羅斯。據美國 Oil and Gas Journal 的資料顯示,截
至20 1 3 年7月,哈薩克斯坦石油剩餘探明可採儲量為40億噸,天然氣為
1萬億立方米。哈薩克斯坦主要的油氣田有田吉茲油田(Tengiz Field)、卡拉
恰干納克油田(Karachaganak Field)和卡什干油田(Kashagan Field),其中卡
什干油田的石油儲量為140億桶,是近年來發現儲量最大的油田之一。
除了石油和天然氣外,煤炭也是哈薩克斯坦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哈薩
克斯坦的煤炭產量居世界前十位,有多達400個煤礦床,其中三分之一是褐
煤。煤炭資源主要分佈在三個大型油田,分別為卡拉干達煤田(Karaganda
Coalfield)、埃基巴斯圖茲煤田(Ekibastuz Coalfield)和邁科普煤田(Maikop
Coalfield)。近數年勘探的煤田主要有舒巴爾科里煤田、日蘭什克煤田和下
伊犁煤田,其中日蘭什克煤田的資源量更達140億噸之多1。
礦產方面,哈薩克斯坦的礦產資源不但儲量大,而且品種豐富,境內有
90多種礦藏和1,200多種礦物原料,尤以鎢、鈾、鉻、銅、鉛、鉬、鐵、鎳
和鋁土最為豐富,當中鎢佔全球儲量的50%,居世界首位;鈾佔全球儲量的
19%,居世界次位;鉻佔全球儲量的30%,居世界第三位;其他礦藏的世界
排名亦甚高2。
金礦在哈薩克斯坦中也佔有一定地位。近數年來,哈薩克斯坦的黃金產
量增長得很快,這與陸續發現的金礦資源有關。哈薩克斯坦還有稀土和其他
稀有元素,包括砃、鈮、銫,以及寶石、玉石、硼礦石、雲母和石棉等。
土地資源
哈薩克斯坦作為全球最大的內陸國,土地資源甚是豐富,為中亞五國之
最,也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根據2011年的統計,哈薩克斯坦的國
土總面積為272.49萬平方公里,當中土地面積為27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
面積為2.52萬平方公里,分別佔總面積的99.1%和0.9% 3。基於氣候、植被
和土壤的不同,哈薩克斯坦由北至南可分為四個自然帶,分別是森林草原
帶、草原帶、半荒漠帶和荒漠帶。
哈薩克斯坦境內有農牧業用地210萬平方公里,人均約0.12平方公里,
有的州更高達0.18平方公里,具優越條件發展農牧業。單就農業而言,耕地
有24.04萬公頃,種植棉花的面積佔三分之一,產量為世界第四位,是哈薩
克斯坦主要出口創匯產品之一。
哈薩克斯坦荒漠區的覆蓋面大,有多沙型荒漠和多石型荒漠,更多的是
粘土型荒漠。哈薩克荒漠是廣闊的天然牧場,面積約125.5平方公里,植物
種類繁多,達1,200種,有用的佔75%,無用的佔22%,剩下3%為有毒植
物,有500種則屬於哈薩克斯坦荒漠獨有的土著植物。生長着眾多適應性強
的植物,對飼養牲口非常有利,但實際上,基本的飼料植物不超過100種4。
水資源
哈薩克斯坦的水資源豐富,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但它們的
分佈差異較大,所以哈薩克斯坦仍然有缺水問題。
哈薩克斯坦大多數的河流為內流河,流入裏海、鹹海(Aral Sea)或巴爾
喀什湖(Lake Balkhash)。河網在哈薩克斯坦的低地平原較為密集,自北向
南逐步遞減。常年大型河流分佈在邊緣地區,季節性河流則位於中部。哈薩
克斯坦的主要河流有額爾齊斯河(Irtysh River)、錫爾河(Syr Darya River)、
烏拉爾河(Ural River)、恩巴河(Emba River)和伊犁河(Ili River),其中額爾
齊斯河和伊犁河與新疆相連。哈薩克斯坦屬亞洲乾旱性氣候,河流往往在夏
季乾涸,春季冰雪融化才又有水。
哈薩克斯坦的湖泊眾多,約有8.5萬個,較大的有裏海、鹹海、巴爾喀
什湖、阿拉湖(Alakol Lake)、田吉茲湖(Tengiz Lake)、謝列特田吉茲湖
(Seletytengiz Lake)、齋桑泊(Zaysan Lake)、庫什穆倫湖和瑪律卡科爾湖
(Markakol Lake)等,部分湖泊屬跨境湖。其中,裏海面積為37.4萬平方公
里,蘊含豐富的石油資源,部分屬於哈薩克斯坦,其他屬「環裏海國家」;
鹹海面積為4.66萬平方公里,一部分屬於哈薩克斯坦,另一部分屬於烏茲別
克斯坦(Uzbekistan);巴爾喀什湖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是哈薩克斯坦
境內最大的淡水湖,可以通航。
哈薩克斯坦的冰川多達2,700座,當中著名的有克爾熱涅夫斯基冰川、
貝格冰川和阿拜冰川(Abai Glacier)等。
哈薩克斯坦所有山區都有地下水資源,但分佈並不均勻,接近一半的地
下水集中在南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地下水佔20%,而北部、東部和中部的地
下水集中起來才佔30%。哈薩克斯坦地下水的水質也各不相同,可供人飲用
的有61.4億立方米,生產用的有9.5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的則有87.3億立
方米5。
根據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農業部水資源委員會提供的資料,哈薩克斯
坦近年的地表水河川徑流量平均為1,119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值增加了
11.34%;而其地下水總資源量為450億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哈薩克斯坦有着各式各樣的氣候和地理地貌,這使其具有豐富生態系統
和物種多樣性,是中亞國家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分佈區。在草原和沙漠地
區,動植物物種豐富度由西至東逐漸增加;在山區則由北部的阿爾泰山到西
南部的西天山和卡拉套山逐漸增加。
哈薩克斯坦共有800多種野生資源,當中大型哺乳類動物和魚類各有
150多種,鳥類有458種,另外蛙類、蟾蜍類和蠑螈類等兩棲動物的分佈很
廣,陸生爬行動物如烏龜、壁虎、蜥蜴和石龍子等也很多見。
可惜的是,隨着人類活動、大量捕殺和非法狩獵,登記的主要狩獵動物
物種數在減少,有些物種減少了30%至50%。
根據1998年1月發佈的哈薩克斯坦瀕危物種紅皮書的更新資料,哈薩克
斯坦的頻臨物種有125種脊椎動物、96種無脊椎動物和85種昆蟲,當中10
種哺乳動物和15種鳥歸在「消失」類目。哈薩克斯坦境內近半成的區域有
賽加羚羊的棲息地,但其狩獵量曾達狩獵總數的50%,早在2003年,其數
量便減少到臨界水平。印度豹、歐水貂、白鸛、粉鵜鶘、薩克爾獵鷹和游隼
等都是頻臨絕種的哺乳動物和鳥類。
哈薩克斯坦有可食植物、藥用植物、飼用植物和灌木等有胚植物,以及
其他菌類和苔蘚植物,更有超過2,000種有記錄的海草。但在瀕危物種紅皮
書中,一些瀕危和脆弱物種,如石鬆苔蘚、蘑菇、紅海藻和其他原生生物還
沒有作鑒定,這一來是因為還未做過詳細的生物多樣性總量調查,二來是沒
有可用的資料庫系統。
人口、民族和宗教
人口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 The World Factbook 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7月1
日,哈薩克斯坦總人口有1,794萬人,當中接近六成是城鎮居民,餘下四成
則是農村居民,其居住人口佔中亞地區總人口的26%。哈薩克斯坦男性的人
均壽命為63歲,女性則為73歲。
就面積與人口比例來說,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它是中亞
五國中領土最大的國家,佔中亞地區土地七成,但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5.64人,比中亞地區人口平均密度低近六成。
哈薩克斯坦獨立後數年,社會面對着人口下降、就業困難和犯罪案件增
多等問題,民族構成的重大變化也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十數年來,哈薩克
斯坦政府和人民致力增加國家人口,維護社會穩定,並解決其他社會問題。
從表1.1 中所見,在1991年,即哈薩克斯坦獨立當年,其總人口約為
1,635萬,獨立後首兩年略為上升,但從第三年起便逐年下降,到2002年為
最低點,只有1,482.1萬。自2003年開始,哈薩克斯坦人口出生率呈現穩定
增長的趨勢,到2010年便已經恢復並超過獨立當年的水平。
雖然在2003年以後,哈薩克斯坦每年出生的嬰兒有35萬多,但還是少
於其預定的指標,而且育齡婦女的生育期較為滯後,她們大多到35至39歲
才懷孕生子,本應處於生育旺盛期的20至24歲已婚婦女卻甚少生育。
在1991至2008年間,哈薩克斯坦的死亡人數共有276萬人。按照國際
通用標準,正常的人口死亡率應保持在千分之8.8左右,但哈薩克目前人口
死亡率卻達千分之9.7,是中亞五國中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國家。
另據官方統計,哈薩克斯坦20歲至55歲男性的死亡率比同齡女性高出
三倍,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10至11年,這使得哈薩克斯坦中老年男女比
例嚴重失調,單以65歲此年齡段為例,男女比例為100比180。平均來說,
哈薩克斯坦的男女比例為927比1,000。
除了女多男少外,人口老化也是哈薩克斯坦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哈薩
克斯坦「祖國之光」黨議會黨團社會委員會主席薩瑪科娃指,哈薩克斯坦早
在2002年就有7.7%人為65歲以上,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為降低人口死亡率並提高人口出生率,改善人口老化問題,哈薩克斯坦
政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以及在鼓勵生育等方面加大投放資金,
實施一系列傾斜性政策,收到一定成果,但距離哈薩克斯坦政府在2030年
發展遠景規劃中提出的指標還有相當差距 6。
民族與宗教
哈薩克斯坦是個多民族國家,相應地也是個多宗教國家。在哈薩克斯
坦,哈薩克族(Kazakh)是為主體民族,族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使其成為哈
薩克斯坦中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此外,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
多信奉東正教,德意志人多信奉基督教,猶太人則多信奉猶太教。
隨着伊斯蘭教的興旺,其在哈薩克斯坦的地位日漸增長。可惜,由於不
斷有非法移民進入哈薩克斯坦,使得宗教極端主義也隨之傳入,兼之哈薩克
斯坦的人口增長速度與獨立後的經濟狀況不相適應,造成失業現象,失業者
有被極端勢力利用之虞。
在哈薩克斯坦, 民族宗教是重大的內政問題, 總統納紮爾巴耶夫
(Nursultan Abishevich Nazarbayev)就將民族宗教置於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
同等地位。
地理與氣候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簡稱哈薩克斯坦
(Kazakhstan),原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哈薩克
斯坦面積272.49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九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斯坦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其西、北與俄羅斯相連,東南與中
國新疆為鄰,南與烏茲別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吉爾吉斯斯坦
(Kyrgyzstan)、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等國接壤,並與伊朗(Iran)、阿
塞拜疆(Azerbaijan)隔海相望,經濟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今天的哈薩克斯坦
已然是一個新...
作者序
哈薩克斯坦是歐亞大陸中部的一顆明珠,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流的要衝。其民族文化多元,多種政治力量衝突,多種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家文化。
近代以來,哈薩克斯坦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四個遠離」區域特徵的限制,即遠離出海口、遠離產業密集區、遠離發達地區中心市場和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四個遠離」形成內陸封閉經濟環境,以往這種因素一直制約着哈薩克斯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到了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社會獲得了巨大發展,但在蘇聯計劃體制下,經濟結構一直處於重工業產品生產,機械製造,重要原料生產地的經濟地位。
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這個淹沒於俄羅斯版圖內的國家,一個多世紀之後又重新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不僅是哈薩克斯坦歷史的一次劇變,也是20世紀世界格局所出現的一個新變化,全球的各種力量在這裏展開角逐。
隨着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亞洲地區戰略地位日益攀升,國家間的經濟合作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現實要求。地處亞洲腹地的哈薩克斯坦,自冷戰後在國際地緣戰略中的地位日漸上升,國際戰略地位逐年突顯,國際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經濟重心正不斷東移,到了2030年,世界七大經濟體中,將有四個來自亞洲,依次是中國、印度、日本和印尼1,也是繼北美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和中西南亞經濟圈後的又一個中心區域,是未來亞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員國中處於核心位置,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四個中亞國家接壤,是上合組織框架內最能實現雙邊合作的載體之一。這些情況引起東西方世界的高度重視,將對哈薩克斯坦國家的研究放上重要的歷史日程。
研究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現實意義
21世紀初,中國作出「西部大開發」決策,為中哈進一步合作夯實了基礎。當前,新疆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區,在已有的17個同類口岸中,與哈薩克斯坦相鄰的邊境口岸就有七個。中哈之間不斷完善各類口岸的基礎設施,也逐步提高口岸管理的效率。隨着2013年,《喀什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 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立後,在兩個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中,與哈薩克斯坦毗鄰的霍爾果斯與喀什經濟開發區成為了向西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並在雙邊國家的財政扶持、稅收優惠、基礎建設、金融保險和海關邊檢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的政策優惠。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新疆地區與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在產業結構方面存在互補性。這對於處在改革,發展轉型期的哈薩克斯坦,還是處在進一步向西開放戰略中的中國都有積極的意義。
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氣、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儲量豐富,在蘇聯時期便具備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農業、食品加工和輕紡工業較為落後。因此,新疆農產品、紡織品、家電、棉紡等產品成為哈薩克斯坦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長遠來看,這對提高新疆產業,增強其競爭力有深遠的影響。當前,新疆有幾個著名的產業基地:以烏魯木齊為核心的烏昌工業品出口基地、以伊寧市為核心的能源、礦產資源、建材進出口加工基地和農副產品出口加工基地、以喀什為核心的南疆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和工業品加工基地、以石河子為核心的天山北坡經濟帶食品出口基地,還有以塔城為核心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等,這些為與哈薩克斯坦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奠定了基礎。
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鄰國,同時它又是中亞五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合作夥伴。在中國的鄰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和印度。中哈的邊境線長達1,700多公里,佔新疆總長5,600多公里的約三分之一左右。與中亞三國的邊境線總長達3,300多公里,約佔總邊境線長度的二分一左右。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新蘭新鐵路西段與哈薩克斯坦的土西鐵路聯通開始,中國與哈國保持了密切的經濟往來,雙方的貿易額不斷擴大,經濟的互補性日益增強。
從資源稟賦上看,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至今未被大規模開採的資源富集區,是全球最具開發潛力的能源寶庫。當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其石油安全問題日益顯現3。根據中國2010年2.39億噸的原油進口量測算,國際油價每上漲1美元,中國就多支付17.6億美元。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來源排名前10名的國家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羅斯、蘇丹、伊拉克、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和巴西。除了俄哈兩國之外,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石油基本上是通過中東航線,非洲航線,東南亞航線進入中國。這三條航線都經過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假設南海局勢一旦進展或出現其他突發事件,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能源供應就顯得非常重要。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乃至於中緬油氣管道,可以成為新的能源出口戰略通道,突破馬六甲海峽的困局。當前,新疆已經積極參與其中,以全長1,200多公里的中哈油氣管道就擔此重任。
不僅如此,中國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的漢文化不同,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域。有維吾爾、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塔塔爾、俄羅斯等跨境民族,以及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多種宗教。兩個國家在民族族別、宗教信仰,風俗、生活、消費習慣和語言交流等多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對開展周邊國家的深層交流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2013年9月7日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所指出的那樣,當前,「中哈互為重要合作夥伴,務實合作碩果纍纍。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一大交易夥伴,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獨聯體地區第一大投資對象國。中哈共同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陸路原油進口管道、第一個陸地邊界上的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國幫助哈薩克斯坦建設了獨立以來第一座大型水電站。這些合作成果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中哈關係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4。新疆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邊交流中正發揮着重要作用。
儘管中哈兩國關係發展平穩,勢頭強勁,兩國元首之間建立了牢固的個人友誼,這就更加需要瞭解彼此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等。從這一點上說,哈薩克斯坦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詳實並客觀地介紹哈薩克斯坦對於當前中哈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有積極的意義。
哈薩克斯坦的研究及創新
中國對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歷史方面的研究,二是對現狀方面的研究。
歷史方面的研究以漢文文獻、中亞考古資料和民族語言文獻為基礎,以東西方文化交流為突破點,以西域(新疆或西北)為重心,對中亞歷史進行深入、扎實的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狀方面的研究則大多以中國和中亞五國經濟貿易和政治外交關係為重心,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與動態,為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發展與中亞國家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目前,對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的研究基地及重要期刊包括:新疆社科院中亞研究所及其主辦的雜誌《中亞研究》(1987–1998);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系中亞研究所創辦的刊物《中亞史叢刊》(1983–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1981年創刊)和《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年創刊)等。此外,新疆人民出版社在1983至2002年出版的系列刊物《中亞學刊》與中華書局在1999至2005年出版的系列刊物《歐亞學刊》以不定期、具深度和連續性為特點對中亞問題進行學術研究。
與此相對,研究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的機構,以及培養研究人才的基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北京和上海等地區。較為有名的有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和新疆大學中亞文化研究所、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等。北京地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關注古代中亞的尚有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此外,2000年12月以新疆科技情報研究所為依託的「中亞科技經濟資訊中心」的成立對推動中亞資訊交流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東歐中亞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安徽大學俄羅斯研究所、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鄭州大學獨聯體研究所,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東幹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內也有學者從事或關注當代中亞問題的研究。
與此同時,國內一些高等學校,如新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陸續招收與中亞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關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設中亞歷史(或當代問題)的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東歐中亞系於1997年首次招收「中亞五國政治經濟」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學歷史系、蘭州大學文科基地、山西師範大學等單位也招收研究中亞(西域)歷史(民族學)方面的博士研究生。
從上述研究現狀可以看出,蘇聯解體以來,對哈薩克斯坦作為專題,進行國別研究的專著不是很多,且年代較為久遠。如199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哈斯木•霍加主編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概況》,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列國志》編輯委員會組織編撰、趙常慶主編,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陸續出版的《哈薩克斯坦》。這些文獻為哈薩克斯坦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但在近十年間,有系統地研究哈薩克斯坦國家的文獻只是散見於各種研究論文中,並未形成總體的體系框架,以近期資料來及時反映哈薩克斯坦現狀的文獻尚需要一定加強。
本書的編撰使命不是要立即寫出一部有深度的、縱貫哈薩克斯坦的、涵蓋所有領域的通史,而是根據近年來新發現的資料,綜合同行智慧,充分利用語言優勢,把握第一手的文獻資料,不僅關注哈薩克斯坦國家的歷史與現狀,而且重點關注在經濟社會一體化背景下哈薩克斯坦在近幾年的新戰略和新舉措,推動對哈薩克斯坦總體認識的發展。為了滿足學者、學生、商務人士和旅遊者等不同需求者認識哈薩克斯坦的現實需要,本書對在歷史進行概括性梳理的基礎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族宗教等多個角度,以「薄古厚今」為原則,對近十年來的哈薩克斯坦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詳實的描述,以期對前期研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在
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懷和指導,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中心的陸建人研究員,以及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趙常慶、吳宏偉和張甯等專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筆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當然,限於水平,本課題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望讀者不吝指正。
徐海燕
北京朝陽區
2015年4月
哈薩克斯坦是歐亞大陸中部的一顆明珠,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流的要衝。其民族文化多元,多種政治力量衝突,多種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家文化。
近代以來,哈薩克斯坦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四個遠離」區域特徵的限制,即遠離出海口、遠離產業密集區、遠離發達地區中心市場和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四個遠離」形成內陸封閉經濟環境,以往這種因素一直制約着哈薩克斯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到了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社會獲得了巨大發展,但在蘇聯計劃體制下,經濟結構一直處於重工業產品生產,機械製造,重要原料生產地的經濟地位...
目錄
1. 廣袤的草原國度
2. 民族交織的發展歷史
3. 風雲變幻的古今政治
4. 平衡的外交政策
5. 經濟發展與變遷
6. 社會變化與民生困境
7. 多元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8. 暢遊哈薩克斯坦
1. 廣袤的草原國度
2. 民族交織的發展歷史
3. 風雲變幻的古今政治
4. 平衡的外交政策
5. 經濟發展與變遷
6. 社會變化與民生困境
7. 多元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8. 暢遊哈薩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