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從國際價值鏈移動看產業競爭力:下一波價值鏈移入台灣的關鍵的圖書 |
$ 5700 ~ 6000 | 從國際價值鏈移動看產業競爭力-下一波價值鏈移入臺灣的關鍵
作者:鍾俊元 出版社: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專案辦公室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本研究為建立國際價值鏈移動分析模式,經不斷藉由各產業之實務案例驗證,歸納出國際價值鏈移動模式的六大要素,並取此六大要素的第一個字母,形成TEMPOL模型,其中包含:技術成熟、擴張市場、利潤/成本、吸引力、洗牌機會、成型價值鏈等。六大因素間並無特定之優先分析先後,但它若與產業生命週期結合時,解析因素次序就與生命週期不同階段息息相關;因此,當搭配產業生命週期的確認,將更容易觀測國際價值鏈的移動重點、時機與原因。
本研究將這六大要素,用於探討國際價值鏈移入台灣之可能,選定我國微生物發酵保健食品素材、人工關節、風力發電、耐隆6.6紡織用長纖維、WiMAX CPE、450mm晶圓設備、LCD整合型光學膜等產業。在研究流程中,首先針對該研究產業進行價值鏈現況描述,其次解析造成價值鏈可能移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評估產業正處之產業生命週期階段,利用三波段產業價值鏈移動模式,分析價值鏈移動的六大因素。除此,進行比較台灣與價值鏈移出「母國」、台灣與價值鏈移動競爭國家之比較利益,並且預測國際價值活動移出、移入的可能時機,藉由比較利益的優劣勢分析,得知台灣具有之吸引力或亟待補強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最後有重要及共通性之研究發現,並對構築國際價值鏈移入台灣的吸引力,提出產業發展策略建議;因此,可以從整體產業之價值活動的變遷,據此掌握產業發展脈動,可進一步掌握價值鏈移動的機會。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分析模式重要的研究發現
第三章 微生物發酵保健食品素材產業
第四章 人工關節產業
第五章 風力發電產業
第六章 耐隆6.6紡織用長纖維產業
第七章 WiMAX CPE產業
第八章 450mm晶圓設備產業
第九章 LCD整合型光學膜產業
第十章 其他重要及共通性發現
第十一章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