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猶研究的序章
葉德平博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中文、歷史課程學術統籌)
二○二○年一月一日,元旦,中國文化基金會(「基金會」)與我們一行人踏上往河南的高鐵。在一年伊始的一天,我們掀開了《中國與猶太的歷史及文化研究》的第一頁。由於公務纏身,我們需要在短短三日裡面走訪多個單位,盡可能收集最多有關中猶研究的資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拜訪河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
河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由著名猶太–以色列研究學者張倩紅教授在二○○二年創建的。中心致力於猶太史、以色列史和相關中東問題的研究,旨在推動「猶太–以色列」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中國的深入開展。在張教授的悉心安排下,我們與多位河大知名的以色列研究學者進行深度的交流。
《中國與猶太的歷史及文化研究》放諸於香港,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項目。說到以色列,普及港人大抵只有「宗教」和「戰爭」兩個印象。這也沒錯,但在此二者以外,以色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思考與學習的地方。
以色列僅佔世界0.2% 的人口,但過去卻誕生了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如把分佈在全球的以色列人都統計在內,至今一共獲得一百六十二項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總數的20%。這個實際控制面積只有二點五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國家,在自然資源優勢不足的情況下創造了經濟飛速增長的奇跡,成為中東地區一個發達國家。二○一九 年十 月九 日,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佈《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通過全球競爭力指數4.0(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GCI4.0)對全球一百四十 個經濟體的綜合競爭力進行評估,以色列以76.7 分(全球第二十位)領先中東和北非。
《從長安到耶路撒冷——中猶歷史文化比較》首二千年的寫作
以色列的成功,固然是受益於他們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民族厚重的文化背景。在《從長安到耶路撒冷——中猶歷史文化比較》一書中,我負責「民族的誕生」、「民族的興盛與衰落」、「王國的淪亡」和「聖殿的重建」四個主題。這是橫跨二千年多的時期。
(1)民族的誕生
這是公元前二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的歷史。公元前二千年,古猶太人由兩河流域移徙到迦南,又由迦南搬到當時埃及領土「歌珊之地」。在埃及居住了四百三十年後,猶太人由摩西帶領,走出了埃及,並由摩西助手約書亞帶領回到了「應許之地」迦南。約書亞死後,參孫成為了族群領袖。然而,參孫之後,古猶太族群陷入四分五裂,其聖物「約櫃」也給腓力斯丁部落搶走。
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正是中國的夏朝至周朝。夏朝建立於約公元前二○七○年。它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開國君主是大禹。
大禹三讓天下而不成,最終承襲帝位,建立夏朝。大禹終結了「禪讓制」,開啟「世襲制」。所謂「世襲制」就是古代帝王去世或遜位後,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目的是把權力限制在自己的血緣家庭中傳遞。而「世襲制」除了有「父死子繼」,還有「兄終弟及」的方式。
經歷了四百七十年的皇位傳遞,夏朝終於在桀手上完結。商朝開國君主是湯,是夏朝商國諸侯。湯從父親主癸繼承諸侯位後,便在亳營建新都,同時招集人馬、積蓄糧草,大力充實國力。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湯歷數夏桀之不是,並指出滅夏乃天命。這一篇激昂的誓辭,就是今天收錄在《尚書》內的〈湯誓〉。
歷經多場大戰,夏軍在鳴條被商軍一舉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滅夏後,湯以「商」為號建國。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同期文字紀錄的王朝。而紀錄商代文字載體,就是我們今日常見的「龜甲」和「獸骨」,因此這種文字又叫做「甲骨文」。甲骨文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紀錄。從這文字中,可以看到殷商是信史、飲酒和敬鬼神的民族。
公元前一○四六年, 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 (世稱「紂」)在牧野之戰兵敗於周武王之手,只好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合共五百餘年國祚。
周武王所以能成功滅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父親文王建立了殷實的國力基礎。滅商之後,武王定都鎬京,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分封皇族及功臣,例如封功臣太公望於齊;另封前朝帝辛之子武庚於朝歌,但為防武庚叛亂,他又封叔鮮、叔度、叔處在旁,號稱「三監」。武王逝世後兩年,公元前一○四一年,三監聯合武庚造反,後被周公旦迅速平定。周朝開始步入昇平時期。
(2)民族的興盛與衰落
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源頭。正當周公旦帶領周朝走進富強之路時,古猶太人也慢慢由低谷走出來。公元前一○五○年,掃羅帶領族人擊退敵人的入侵,成為了希伯來人的王。其後,在有勇有謀的大衛王領導下,統一了以色列,並定都於耶路撒冷。重新回到族群的聖物「約櫃」則供奉在耶路撒冷新建的聖殿中。其逝世後,兒子所羅門繼位。在大衛與所羅門兩代君王的經營下,猶太王國達至空前繁榮的時代。可是,所羅門死後,猶太王國再次分裂,迅速衰落。
同時期的中國,仍然是周朝時期。「三監之亂」後,周朝進入「成康之治」。武王之子、孫,成王和康王繼承了文王、武王的政績,在內實行周公旦奠定的政策,在外以軍事力量壓制邊境民族。在成、康二王的統治下,周朝國勢到達前所未有的鼎盛,史稱「成康之治」。
歷史的巨輪循環往復,盛世之後,周朝政權傳至厲王。厲王久處太平盛世,沉湎於酒色,因此周朝國勢已大不如前。公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國民暴動,周厲王逃亡在彘,史稱「彘之亂」。及後東邊諸侯衛武公帶兵趕到鎬京平亂,召公虎請衛武公暫時代行執政,而他就和周公組成貴族會議輔政,是為「周召共和」。
周厲王死後,其子周宣王繼位,共和政治結束。他在位四十六年間,勵精圖治,國家進入中興階段,史稱「宣王中興」。然而,到了公元前七八一年,周幽王繼位。由於他無心政治,朝政越趨腐敗,加上天災頻仍,周朝的國勢又再次步入衰微。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與其子伯服死於外族犬戎之手。西周宣告滅亡。
(3) 王國的淪亡
猶太王國的衰亡始於所羅門的逝世。猶太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北方是以色列王國,首都在撒瑪利亞;南方則繼承猶太王國,首都在耶路撒冷。雖然是同一個民族,但在利益面前,還是各不相讓。
從公元前九三一年起,以色列王國便與猶太王國戰爭不斷,兩國的國力也不斷地互相削弱。大約在公元前七二三年,亞述帝國攻佔了北方以色列王國首都撒瑪利亞,奏起了猶太的亂離序曲。
公元前五九七年,巴比倫的布甲尼撒率兵圍攻南方猶太王國首都耶路撒冷,俘虜了國王約雅斤。隨後,耶路撒冷「第 一聖殿」被毁滅,聖殿中的器物和富人都給擄劫到巴比倫。
在亞述帝國攻佔撒瑪利亞前,即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亡於外族犬戎之手。翌年,周平王即位,東遷首都至洛邑。史家稱「平王東遷」前為「西周」,其後為「東周」。
「東周」前半期歷史時期叫做「春秋」,無獨有偶,在這時期,中、猶兩族都在經歷王權衰落的時候。因為平王有勾結外族、弒父叛君之嫌,故諸侯並不尊重他。 而且,周室兵力微弱,要依靠諸侯護衛,王權日衰,侯勢日大。此時,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
在各國之中,尤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侯勢力最大。他們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會盟諸侯,安定王室。齊桓公是第一代霸主,《春秋公羊傳》形容道:「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4) 聖殿的重建
公元前五八一年,七百餘猶太國民被擄至巴比倫。經歷了三次劫難,王宮、聖殿,乃至耶路撒冷城已成頹垣敗瓦。直至公元前五三八年左右,巴比倫被波斯帝國古列大帝打敗了,猶太人才由設巴薩率領回歸巴勒斯坦,結束「巴比倫之囚」的生活。
苦難有時也是成長的必須元素。面對著已毁壞的家園,南、北猶太王國的人民知道必須走在一起。公元前四四四年,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並獲波斯亞達薛西王指派為「猶太省長」。波斯帝國沒落後,希臘帝國成為了這片猶太土地的統治者。而當希臘帝國倒下後,就輪到敘利亞西流古王朝。
公元前一六八年 ,時任西流古王朝國王安條克四世洗劫了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擄走一萬多猶太人為奴隸,激起了世代為祭司長的馬加比家族起義。其後,馬加比家族建立了哈希芒王朝。馬加比家族起義後,猶太人又實現了統一,然而只維持了約一百年。公元六十三年 ,希羅德在羅馬統治者的支持下,被任命為新的巴勒斯坦國王。
同樣的六百年,中國也經受著分與合。公元前四四五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正式開始。1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諸侯國的數目,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而最後只餘下不滿雙手的「戰國七雄」。
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離亂,人民都渴求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出現,結束這半世紀的亂局。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國攻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成為秦朝的始皇帝。
可惜,秦祚短促,只不過十五年而亡。劉邦攻下咸陽,接受秦國最後一個皇帝的投降。其後的「楚漢之戰」中,更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雖然劉邦開國時國力極弱,但經歷文、景二帝的積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已達到史無前例的強大。漢武帝劉徹決定北擊匈奴,把這為患邊境百年的民族徹底趕走。
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重複。昭宣二帝中興以後,西漢無以為繼,慢慢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八年,王莽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王莽政權並不長壽,只十五年便滅亡。中國又再次進入動亂時代,幸好這次只是很短時間。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即位為漢光武帝,開啟東漢朝代。
餘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二千多年的歷史中,無論中華民族,還是猶太民族,都得經歷民族或國家的分分合合。從歷史的軌跡中,每當分離了一段時間,國家就會有一股向心力步向統一;反之,合聚久了,就總有力量要分崩離析之。此真如老莊所謂,天道循環往復,分為離始,離為分初?
事實上,這是天意,也是歷史恆久的軌跡。以中華民族為例,「合」是最符合我們的民族特性。秦始皇掃平六合,併吞八荒,把七國合整為一,解決了半世紀的分裂局面。他意識到中央集權有利管治,於是廢除了封建制,並統一了度量衡、車軌和文字。而其中的「統一文字」政令,同時帶來了中華民族「合」的基礎。
由於擁有共同文字,所以即使各個地區的人民有著不同的方言,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溝通,能夠理解對方的文化。在不間斷的文化交流中,各地區的人民或多或少的接受了外來文化。內部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會,使中華文化愈來愈壯大。
另外,中國「大陸」的地理形態有助中華民族更有向心力。中國西部地區有青藏高原、北方有蒙古高原,西北是浩瀚的沙漠和山脈、南方有雲貴高原,東方是大海,基本上是一種封閉的地理環境。加上,北邊有長城橫亘在邊境上,阻擋外族。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大陸就好像一座大城市,城內的各人皆視對方為自己人,更傾向走在一起。再者,大陸各人均視長城以外的遊牧民族為外人。每當外族入侵,大陸人民就會更加團結,共同抗敵。
既然中華民族都傾向「合」,那為什麼還要分呢?
《易經・豐》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各朝各代在經歷興盛以後,免不了要面對衰弱。那既是亘古不易的天理,同時也是各朝各代的生命軌跡。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的官僚化,為政者很容易走向腐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土地資源因為歷年的兼併,過度集中在某一群人手中。
無論在任何時候,土地永遠是有限的資源,而隨著和平盛世,人民的數量只升不跌,於是土地不足的問題就會慢慢浮現。加上,土地是自由買賣的,富者擁有能力購買土地,貧者只能充當佃農。富者不斷併購,貧者只好賣地,於是造成土地過度集中在某一群人手中。社會的貧富問題就會愈來愈嚴重,而平民無以維生,只好鋌而走險,於是民變就會出現。「分」之勢也隨之而來。
唐太宗弔唁大臣魏徵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我們期望通過觀察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歷史,鑒古知今,從而能對我們的未來有更好的規劃。
辛丑年正月謹識於凌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