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家第一本思想史
百年權威 學禪必讀
忽滑谷快天為日本知名禪學大師,有感古禪史考證不確,及法系中多有偽論妄議,言語道斷之大過,因此,為辨駁其妄偽,訂訛舛,為得其真而努力。其成果至今仍然被公認為禪學思想史之權威,亦是近百年來學者們共同推薦之最佳研讀本,亦是撰寫博士論文不可或缺的佐證資料。
第一冊 印度部 印度禪學史 介紹外道禪與小乘禪
第二冊 中國部 中國禪學史 準備時代 純禪時代
第三冊 中國部 中國禪學史 禪機時代
第四冊 中國部 中國禪學史 禪道絢爛時代(前期)
第五冊 中國部 中國禪學史 禪道絢爛時代(後期) 禪道衰變時代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己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本書特色
本書為禪家第一本思想史,其三段論述為主要特色,第一為概說,第二略說,第三細說;概說置於編首,略說置於各章,細說置於各節。據編首之概說可知時代之大概,據各章之略論可知思想之大略,據各節之細說可知思想之內容。
作者簡介:
郭敏俊,台灣屏東人,一九五O年生,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自小即好思索人生問題,於從事室內設計十餘年後,以近四十歲之齡入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研讀。現旅居美國,曾著有《商店設計》及《般若心經的現代意義》,並譯有《死亡醫學的序章》、《印度佛教史》、《無生死之道》、《看待死亡的心與佛教》等書。
章節試閱
《禪學思想史》一書,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時代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一八六七~一九三四)的博士論文,全書分為上下卷,分別完成於一九二三年及一九二五年。
忽滑谷快天,法號佛山,日本武藏東村山(今東京)人氏,為遠藤太郎左衛門的四男。一八七六年在琦玉善長寺禮忽滑谷亮童出家,嗣法於善仲寺是笑亮快。一八八七年進入東京的曹洞宗大學林(一九二五年更名駒澤大學),一九八三年進入慶應義塾文學科就讀,一八九五年任琦玉蓮光寺住持。後任教於曹洞宗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更專事於禪學的研究,並發表《禪學新論》等書。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奉曹洞宗宗務局之命,赴歐美考察三年;歷任曹洞宗大學教授及慶應義塾、同志社大學的講師。一九一九年起擔任曹洞宗大學副校長,一九二0年升任校長,一九二五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忽滑谷快天的禪宗史、禪學思想史著作相當多,開拓出現代性研究手法,其中與原田祖岳的 正信論爭最有名,有名的著作有《禪學思想史》、《禪學批判論》、《禪學新論》、《達磨與陽明》、《朝鮮禪教史》、《正信問答》、《曹洞宗宗意私見》等書。
忽滑谷快天著作等身,其中以禪學為大宗,對當代日本禪學的研究提供寬闊的視野,日據時代台灣留學曹洞宗(或稱駒澤)大學僧侶中,不乏其學生或受其影響者,例如有「台灣的革命僧」之稱的台南開元寺僧證峰(俗名林秋梧,一九O三~一九三四)就深受其影響。一九二七年四月,證峰法師負笈東京的駒澤大學專門部,投入忽滑谷快天門下,證峰在〈現世的戰鬥勝佛〉 一文中寫到忽滑谷快天所奉行的「四一主義」曰:「信一佛不信餘佛,奉一教不奉餘教,行一行不行餘行,證一果不證餘果。」忽滑谷快天從不掩飾對偏重於形式的傳統佛教與死守戒禁的厭惡,這在當時日本還是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但其戰鬥的性格卻深深吸引著證峰法師。
一九三三年春,忽滑谷快天來台作一連串的巡迴演講及講學,轟動一時。同年二月十四日,忽滑谷快天還特地出席了在台南開元寺第十二屆的「南瀛佛教講羽白會」,證峰法師並擔任現場翻譯。
這部《禪學思想史》鉅著全書分為兩大部,前部是「印度部」,後部是「中國部」。「印度部」篇幅僅佔全書約百分之十左右,主要的論述重點集中在「外道禪」和「小乘禪」,指出佛教的禪法源於婆羅門的《奧義書》,具有「外道禪」的特色,但還是有發展。本書的所謂「外道禪」,其發展時間是指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後五百年的大約一千五百年間,重點在於「攝心入定」的方法;而所謂「小乘禪」發展的時間是指始自佛住世的西元前六世紀至鳩摩羅什時代(西 元後四世紀)的一千年間,其重點在於各種禪觀的表現。
不過,全書的重點主要是放在「中國部」的部分,「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這是中外學者所公認的事實,印度禪傳入中國之後進一步中國化,而形成了「中國禪」。忽滑谷快天將中國禪學發展分為六個時期:準備時代、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道爛熟時代(前期)、禪道爛熟時代 (後期)、禪道衰落時代等。
準備時代:從東漢桓帝(西元一四六年)至梁武帝大約三百五十年間,為祖師禪勃興的準備期。此時的禪法修持者有一類人或稱能伏鬼魅,強調神通;另一類人則禪淨兼修,發參禪念佛之端。後鳩摩羅什來華,三論宗得到新的發展,羅什門下道生、僧肇以空理會通老莊,影響唐代及唐以後禪宗之發展。
純禪時代:從達磨東來(西元五二八年)至六祖慧能入滅大約一百九十年間,為純粹達磨實行的時代。達磨純禪時代有七個主要特色:第一,不摒棄經教直探根本;第二,沒有特殊禪的術語,盡用普通佛教術;第三,沒有厭世、不強調神通,展現平實穩健之宗風;第四不染老莊哲思,信奉大乘教理;第五,不坐死禪、枯禪;第六,不借棒喝機用,亦無脫常軌異言異行之高風;第七,致力於傳教,不以閒散自樂。
禪機時代:從六祖慧能寂後(西元七一三年)至五代末年的二百五十年間。六祖之後禪風大變,棒喝之機用大行其道,竹頭接木之語氾濫禪海。其中代表人物有青原行思、南獄懷讓、石頭 希遷、馬祖道一、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皆為六祖門下宗匠,特別是唐武宗會昌五年 (西元八四五)滅佛之後,自宣宗之後禪宗又進入新一波的發展,如百丈懷海門下山靈祐與其徒仰山慧寂開出鴻仰宗;黃蘗希運棒下打出臨濟義玄,而為臨濟宗之祖;洞山良价行業純密,開創出曹洞宗派。然唐末禪病漸生,去簡就繁,捨易取深,禪風又為之變。唐滅,五代亂世佛教諸 宗皆衰,唯禪門不見衰兆。如德山宣鑑之法三傳至雲門文偃,開出雲門宗,四傳至清涼文益,而為法眼宗之祖,至此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爛熟時代(前期):從北宋建國(西元九六O年)至其南遷的一百六十年間,為禪宗爛熟時 期。五代未年法眼宗開宗立派,融攝華嚴圓融妙諦成為禪學的思想主流。北宋建國後禪淨雙修、 顯密合流之勢更加明顯,如永明延壽倡導華嚴禪,同時兼修持咒念佛。禪淨顯密合流之後禪法漸 失特色,雖風靡一時卻造成禪道之爛熟,就像是一粒果子成熟到了極點,走向衰敗勢不可免。
爛熟時期(後期):宋室南遷之後(西元一二二七年)的一百五十年為禪道爛熟之後期。此一時期曹洞宗天童正覺主「默照禪」,臨濟宗大慧宗杲倡「看話禪」,二者皆盛於一時。然此期倡三教合一之風甚烈,儒家亦沿禪學義理為己用,宋代理學乃見大成。
衰落時期:自元代(西元一二O六年)至清乾隆的四百五十年間,是謂禪道衰弱時期。元太祖雖崇信藏傳佛教,毀斥道教,但亦助長迷信之風,佛教衰落之勢愈甚,如天目中峰國師尚立足 於多神信仰,以禪淨雙修為宗。明代以降,三教合一、儒釋混雜、多神信仰興盛,至明憲宗、武宗溺於密教,禪法陷落之勢已明。有清一代亦崇藏傳佛教,清初時禪門勢力更衰,至乾隆時期是禪道衰敗之極。
忽滑谷快天在本書中運用大量的漢譯佛經及中國佛教史料,詳細解析禪學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演變,從魏日南北朝至清初禪學逐漸形成、興盛、衰落的過程,雖已是八十年前的舊作,卻依然是禪學研究者不能輕忽的大作。中國大陸曾兩度出版,最近一次是二OO二年五月,由已故著名學者朱謙之(一八九九~一九七二)所譯,不過他僅翻譯「中國部」,沒有翻譯「印度部」,故出版時改名為《中國禪學思想史》。台灣佛教雖然曾和忽滑谷快天有過淵源,甚至出現像證峰法師這樣深受其影響的人,但這本《禪學思想史》甚至其他的著作,都不曾在台翻譯出版,這是很可惜的事,今由台灣大千出版社出版,可說是彌補了這方面的遺憾。
本書譯者郭敏俊先生,早年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文造詣深厚,後並入台北法光佛研所攻讀,在佛學研究上亦頗見佳績,全書譯筆流暢,忠實地將忽滑谷快天的研究成果展現 在讀者的面前,相信可以提供喜禪談禪的緇素們開拓一番新的視野。
《禪學思想史》一書,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時代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一八六七~一九三四)的博士論文,全書分為上下卷,分別完成於一九二三年及一九二五年。
忽滑谷快天,法號佛山,日本武藏東村山(今東京)人氏,為遠藤太郎左衛門的四男。一八七六年在琦玉善長寺禮忽滑谷亮童出家,嗣法於善仲寺是笑亮快。一八八七年進入東京的曹洞宗大學林(一九二五年更名駒澤大學),一九八三年進入慶應義塾文學科就讀,一八九五年任琦玉蓮光寺住持。後任教於曹洞宗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更專事於禪學的研究,並發表《禪學新論》等書。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奉...
推薦序
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對當代日本禪學的研究提供寬闊的視野,日據時代台灣留學曹洞宗大學僧侶中,不乏其學生或受其影響者,例如有「台灣的革命僧」之稱的台南開元寺僧證峰就深受其影響。本書譯者譯筆流暢,忠實地將忽滑谷快天的研究成果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相信可以提供喜禪談禪的緇素們開拓一番新的視野。
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對當代日本禪學的研究提供寬闊的視野,日據時代台灣留學曹洞宗大學僧侶中,不乏其學生或受其影響者,例如有「台灣的革命僧」之稱的台南開元寺僧證峰就深受其影響。本書譯者譯筆流暢,忠實地將忽滑谷快天的研究成果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相信可以提供喜禪談禪的緇素們開拓一番新的視野。
目錄
禪學思想史 總目次
導讀
原序
譯序
注意項目
印度部
第一編 外道禪
序說
第一章 梨俱吠陀宗教與汎神觀
第二章 奧義書之汎神思想
第三章 實我之領悟與識心見性
第四章 實我與心性 梵神與佛
第五章 奧義書之坐禪法
第六章 奧義書與禪
第七章 佛教與數論及瑜伽
第八章 數論與佛教之近似
第九章 瑜伽學派之禪
第十章 波檀闍梨之禪定
第十一章 外道禪之大成
印度部
第二編 小乘禪
序說
第一章 四禪八定
第二章 四禪之內容
第三章 四無色定之內容
第四章 滅盡定之創說
第五章 外道五通與漏進通
第六章 止觀
第七章 三昧
第八章 十念與二甘露門
第九章 安般念
第十章 六妙門
第十一章 十六特勝
第十二章 八解脫
第十三章 八勝處
第十四章 九次第定十遍處
第十五章 佛弟子中之禪僧
第十六章 祖師禪之先驅
中國部
第一編 準備時代
概說
第一章 安世高與禪數
第二章 支婁迦讖與禪教
第三章 支謙與禪經
第四章 康僧會與習禪
第五章 朱士行與漢人沙門
第六章 竺法護及其譯述
第七章 佛圖澄及道安之偉業
第八章 習禪之實修
第九章 廬山慧遠與念佛禪
第十章 鳩摩羅什與佛陀跋陀羅
第十一章 僧肇與道生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禪及其神異
第十三章 寶誌出世與佛陀渡來
中國部
第二編 純禪時代
概說
第一章 西域禪觀之流行與菩提達摩
第二章 菩提達摩之東來
第三章 達摩之教旨
第四章 僧副之禪觀 傅翕之超悟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第六章 三祖僧璨與信心銘
第七章 僧稠之禪數與亡名之息心銘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第九章 牛頭禪之祖法融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時代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風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禪
中國部
第三編 禪機時代
概說
第一章 禪風大變
第二章 牛頭禪暨無相三句
第三章 青原與石頭之宗乘
第四章 南嶽與馬祖之宗乘
第五章 永嘉玄覺與證道歌
第六章 荷澤神會與南北二宗之諍
第七章 南陽慧忠及其宗風
第八章 大珠慧海之《頓悟入道要門論》
第九章 百丈懷海開創禪剎
第十章 南泉與四堂之玄化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滿與章敬懷惲之見解
第十二章 龐蘊參禪與白居易念佛
第十三章 藥山惟儼與丹霞天然之禪風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諍論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禪
第十六章 溈山仰山之宗風
第十七章 黃檗希運之禪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溈山大安、古靈神讚
第十九章 德山宣鑑之玄風
第二十章 臨濟義玄之宗旨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風
第二十二章 長沙景岑與趙州從諗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蹤、陳尊宿、石霜慶諸等
第二十四章 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門風、唐代諸居士
第二十五章 雪峰義存與玄沙師備之法門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隨法真、三聖慧然、興化存獎
第二十七章 長慶慧稜、鼓山神晏、鏡清道怤
第二十八章 雲門文偃與羅漢桂琛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禪風
第三十章 風穴延沼與天臺德韶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歸崇與禪門之興隆
中國部
第四編 禪道絢爛時代(前期)
概說
第一章 趙宋勃興與諸宗恢復
第二章 永明延壽之宗風及其雜行
第三章 首山省念之禪與道原之傳燈錄
第四章 汾陽善昭之施設與大陽警玄之門庭
第五章 天臺教觀之復興與禪者教家之交涉
第六章 雪竇重顯之頌古及其餘弊
第七章 慈明楚圓與黃龍楊歧二派
第八章 薦福承古之異彩
第九章 瑯琊慧覺之門庭
第十章 楊歧黃龍二派之相
第十一章 圓通居訥與育王懷璉
第十二章 明教契嵩之修史
第十三章 浮山法遠之九帶
第十四章 金山曇穎與天衣義懷
第十五章 朝臣之參禪
第十六章 投子義青與曹洞禪
第十七章 圓照宗本與東林常聰
第十八章 淨因道臻與智海本逸
第十九章 長蘆法秀與芙容道楷
第二十章 晦堂祖心、真淨克文、兜率從悅
第二十一章 趙宋之末路
第二十二章 五祖法演與石門慧洪
第二十三章 五祖門下三佛
第二十四章 長蘆宗頤與長蘆清了之念佛禪
第二十五章 宋儒之道學
第二十六章 北宋之居士
中國部
第五編 禪道絢爛時代(後期)
概說
第一章 宋室南遷
第二章 天童正覺與大慧宗杲之對立
第三章 宋孝宗與諸山長老
第四章 天童如淨與萬松行秀之真風
第五章 經山師範之三教融合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參禪與朱陸二儒學風
中國部
第六編 禪道衰變時代
概說
第一章 元初佛教與佛道二教之爭
第二章 萬松門下暨徑山妙高
第三章 雪巖祖欽之道學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禪淨合習
第五章 元叟行端
第六章 天如惟則之陽禪陰淨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
第八章 楚石梵琦
第九章 明初佛教
第十章 恕中無慍之節操
第十一章 明成祖之刻藏
第十二章 呆庵普莊之純禪
第十三章 天界道成與曹洞禪
第十四章 念佛公案之流行
第十五章 空谷景隆與毒峰季善之念佛禪
第十六章 明初諸儒
第十七章 王陽明學派之前身
第十八章 王陽明之心學
第十九章 王門高弟與其末流第一
第二十章 王門之高弟與其末流第二
第二十一章 笑巖德寶等之念佛禪與喇嘛教之流行
第二十二章 無明慧經與明末諸禪師
第二十三章 無異元來與湛然圓澄
第二十四章 達觀真可與憨山德清
第二十五章 鼓山元賢
第二十六章 密雲圓悟與費隱通容
第二十七章 清初皇帝與禪匠
第二十八章 為霖道霈與白巖淨符
第二十九章 聖祖之表彰朱學與世宗之喇嘛禪
第三十章 心學之衰頹與禪學思想之歿落
結論
禪學思想史 總目次
導讀
原序
譯序
注意項目
印度部
第一編 外道禪
序說
第一章 梨俱吠陀宗教與汎神觀
第二章 奧義書之汎神思想
第三章 實我之領悟與識心見性
第四章 實我與心性 梵神與佛
第五章 奧義書之坐禪法
第六章 奧義書與禪
第七章 佛教與數論及瑜伽
第八章 數論與佛教之近似
第九章 瑜伽學派之禪
第十章 波檀闍梨之禪定
第十一章 外道禪之大成
印度部
第二編 小乘禪
序說
第一章 四禪八定
第二章 四禪之內容
第三章 四無色定之內容
第四章 滅盡定之創說
第五章 外道五通與漏進通
第六章 止觀
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