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13》收錄論文10篇,本期的專號是「一衣帶水:近代日中思想文化互涉史」,論文有閻小妹的〈江戶小説《忠臣水滸傳》的創作方法——如何妙用白話翻譯抄本《忠臣藏演義》〉、黃自進的〈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亞洲社會的具體實踐〉、李冬木的〈關於「魯迅」之誕生:近代中日思想互動之一例〉、蔡長廷的〈從滿蒙史到征服王朝論——田村實造的北亞歷史世界論〉、陳力衛的〈英華字典資料庫與概念史研究〉、王一樵的〈晚清余治的慈善思想與其「報應勸善劇」相關戲曲文學創作〉、鄭小威的〈「告别盧梭」、「告别共和」?:對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的再思考〉、蕭高彥的〈「文明」與「新民」:梁啟超《新民說》中權利與自由概念之辯證〉、張傳遠的“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in the World of Gu Jiegang”。
目錄
【專號論文】
潘光哲 引論
閻小妹 江戶小說《忠臣水滸傳》的創作方法——如何妙用白話翻譯抄本《忠臣藏演義》
黃自進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亞洲社會的具體實踐
李冬木 關於「魯迅」之誕生:近代中日思想互動之一例
蔡長廷 從滿蒙史到征服王朝論——田村實造的北亞歷史世界論
陳力衛 英華字典資料庫與概念史研究
【一般論文】
王一樵 晚清余治的慈善思想與其「報應勸善劇」相關戲曲文學創作
鄭小威 「告別盧梭」、「告別共和」?對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的再思考
蕭高彥 權利、自由與政治秩序:梁啟超《新民說》的三重政治論述
張傳遠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in the World of Gu Jiegang
【新書介紹】
章清、陳力衛 作為近代知識的日本漢文:《近代日本漢文文獻叢刊》序
對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影響巨大的胡適,引徵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觀點,來解釋什麼是「新思潮」。他認為,現今是一個「重新估定一切價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的時代;「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八個字便是「新思潮」裡懷持評判的態度的最好解釋。研究近代中日雙方的思想文化交涉,也不例外。惟其入手方案,實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恰若當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的「劍橋學派」(the Cambridge School)或所謂「新政治思想史學派」的名家之一: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之提醒, 關於我們生活世界裡的那些制度安排, 好似永恆真理( “timeless” truths),根本不過只是我們的「在地的」歷史與社會結構的偶然產物(contingencies of our local history and social structure);其實,根本不存在這等好像永恆真理的概念,相對的,僅只存在著與各種不同社會相應而生的各等概念。研究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亦當不將既存的知識/觀念/課題視為固定不居者,而宜掌握(廣義)西方/日本/中國的本來脈絡,不當展現「無絡化」的歷史書寫;個別人物的角色,更不該被「神聖化」或被「漫畫化」。
例如,近代中國創生的詞語概念對於日本的影響,彰明昭著;卻不能不追問:那是中國自身創生的嗎?例如,普魯士傳教士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主持編纂事宜,1833 年8月1日創刊於廣州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確是魏纂輯《海國圖志》(1842/百卷本1852)的資料依據之一。當魏源《海國圖志》1851 年傳入日本,至少出現21種「和刻本」與「和解本」。又如徐繼畬的《瀛環志略》(1848)乃是日本帝国大学(現在東京大学)第二任「総長」的加藤弘之撰著《鄰艸》(1862年12月完成)的資料依據之一,他假大清帝國之情勢而呼籲日本自身推動改革,意義深遠。至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纂的《華英.英華字典》(1815 年至1823 年間出版),提供的概念翻譯,是中國創造、流入日本(乃至東亞)的濫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編纂的《英華字典》(1866~1869),對現代漢語的形成乃至漢字文化圈影響深刻,日本也不例外,乃至日本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的《訂增英華字典》(1884)則是羅存德辭典的翻刻版,商務印書館還參照井上訂增的《英華字典》編輯了《華英音韻字典集成》(1902)。因是,要對近代中日雙方的思想文化交涉開展「價值重估」的事業,實在不能不盡量逼近歷史本相;此舉或不免「事實拜物教」之譏(The nineteenth-century fetishism of facts was completed and justified by a fetishism of documents. ……);然從具體釐清思想根源脈絡/與文本展現之道,至少庶幾或免誤人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