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簡體書)的圖書 |
![]() |
$ 234 | 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簡體書)
作者:林春美 出版社:(馬)大將出版 出版日期:2009-01-01 ![]() ![]() |
|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本書收錄林春美的十一篇論文,雖然篇幅不大,但相當有分量。批評的方法從認同探究、形象批評、文學體制分析到意識型態批評,都達到相當的水平。從大論題到個案,有宏觀也有微觀。
〈馬華文學的中國情結(1978~1995)〉〈從“動地吟”看馬華詩人的身分認同〉〈如何塑造奧斯卡:馬華文學與花蹤〉是對文學制度的批判;〈慾望朱古律:解讀徐志摩與張資平的南洋〉〈男性注視下的女性幻象:從靜水到野店說潘雨桐〉〈女身境地:小論1990年代潘雨桐小說的女性〉〈從華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是女性形象批評;此外還有批評李天葆的寫作風格的〈州府人物連環套:李天葆與張愛玲〉、批評黎紫書的歷史意識的〈誰方的歷史:黎紫書的“希斯德里”〉等。
旅台學者及作家黃錦樹為本書作序。
目錄:
3 序:馬華女性文學批評的本土探索之路 ◎ 黃錦樹
15 馬華文學的中國情結(1978~1995)
30 從“動地吟”看馬華詩人的身份認同
46 如何塑造奧斯卡:馬華文學與花蹤
60 我們的父親母親:嘉應散文的書寫模式
79 慾望朱古律:解讀徐志摩與張資平的南洋
95 男性注視下的女性幻象:從靜水到野店說潘雨桐
110 附錄 女身境地:小論1990年代潘雨桐小說的“女”“性”
117 從華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
139 州府人物連環套:李天葆與張愛玲
152 誰方的歷史:黎紫書的“希斯德里”
182 附錄 輕巧與深刻的兩難問題:小論《微型黎紫書》
190 本書論文出處
193 後記
林春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博特拉大學中文專業高級講師,曾任《蕉風》雙月刊編輯。著有散文集《給古人寫信》;編著有《鍾情11》、《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我的文學路》、《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