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慈濟的先發力量始於達宏、達彥兩位法師,他們自一九七四年起,帶領陳貴玉及座下弟子林麗華、汪黃綉蘭等三人,開始訪貧、發放與勸募工作。證嚴上人回憶這段篳路藍縷的過程,曾感恩地說道,臺中的慈濟慈善史,就是由兩位師父帶領三位弟子走出來。
本書收錄十二篇人物故事,他們都是慈濟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先驅者,多數是家庭主婦,有的是閱歷豐富的老闆,各有所長。走入慈濟,緣自師媽王沈月桂與其姪女達彥法師,牽起與達彥法師情同手足的達宏法師;兩位法師再帶領、培育弟子從事慈濟志業。
資深委員們秉持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之使命,篳路藍縷承擔起組長或各功能組,歷經社會暗角訪貧,投入災難事件援助,體悟生命真相,為慈濟在中區打下根基,立下典範。
【編者序】
臺中慈濟的先發力量
【摘述】
自一九六○年證嚴上人在臺東知本清覺寺正式辭親求道後,上人的俗家養母王沈月桂(慈濟人暱稱師嬤)即全力護持上人修行,經由師嬤的引介,臺中達宏法師、達彥法師投入慈濟,從一九七四年起帶領座下弟子—林麗華、汪黃綉蘭等人,在臺中地區訪貧、發放及勸募,加上「勸募訪貧四人組」的王沈月桂、廖炳南、黃春梅與甘芬成,為慈濟在臺灣中部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九六四年,證嚴上人的遠親表妹廖秀梅(達彥法師俗名)在臺中大甲永光寺及臺中佛教會館,聽到達宏法師唱誦〈鐘聲偈〉,梵音低迴繚繞在莊嚴的道場,讓她對佛門心生嚮往,也與達宏法師結下深厚的法緣,經常在一起切磋佛法。因著廖秀梅的關係,達宏法師結識了上人的俗家養母王沈月桂。
廖秀梅與達宏法師曾聽王沈月桂提到證嚴上人在花蓮帶著弟子們,過著克儉克難的清修生活,做手工救濟貧苦人,於是兩人成為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一九六七年即捐款護持上人做濟貧的工作。一九六八年,王沈月桂從臺中至花蓮探望上人,廖秀梅與達宏法師也同行。三個人在這一趟花蓮行中,跟著上人出門訪貧,對於上人要做的濟貧扶困工作,有了真切的體會。
證嚴上人清癯體弱,卻堅定做慈善的毅力,讓達宏法師極為佩服,想到自己早年出家時,也曾有過一段清苦的生活。達宏法師本著同是佛門同道的情誼,回到中部後,開始投入「濟貧教富」的工作。
「兩三五人做慈濟」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三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達宏法師、廖秀梅和大甲永光寺住持真智法師,以及達宏法師的弟子林麗華(真蓮)等四人,從臺中搭車走東西橫貫公路前往花蓮,準備參加在靜思精舍舉辦的冬令發放,一行人抵達時已是傍晚。當時精舍只有大殿,大殿佛龕後隔了三間房間,證嚴上人一間、精舍師父分住在兩間。為了讓達宏法師等人休息,精舍師父特地挪出一間寮房,自己則擠在另一間寮房。第二天,達宏法師一行人加入了冬令發放的準備工作,逐一檢查要發放給貧戶的舊衣,幫忙縫補脫線或鈕扣,再依貧戶家庭成員需要做分配,並打包妥當。
十五日發放當天,在場幫忙的林麗華看見來領取物資的貧戶,有一家大小相偕而來,也有盲人或年長者在他人攙扶下,克服行動不便困難前來,可想而知這些物資對他們來說有多麼重要,這才真正體會到證嚴上人成立功德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林麗華在此之前,從未見過上人,一開始並不了解慈濟在做什麼,因此當達宏法師邀約她一起幫忙勸募時,並未答應,只是義務地以機車載著達宏法師外出收善款。但這趟花蓮行結束後,林麗華回到臺中,覺得慈濟的濟貧工作值得投入,便向達宏法師說:「好,我來發動,我來收。」林麗華於是主動加入勸募工作,每個月與達宏法師從北屯出發,繞行臺中一大圈,在街頭巷尾勸募、收善款。
達宏法師也邀約另一位弟子汪黃綉蘭(真香),一起幫忙勸募。汪黃綉蘭是林麗華的鄰居,年輕時曾沉迷賭博,在林麗華的邀約下,接觸了佛教,心靈漸漸有了寄託,之後皈依達宏法師,當達宏法師跟她說:「阿蘭,我們來做慈濟!」她便開始跟著勸募、訪貧。
眾善匯聚,一九七六年花蓮玉里慈濟委員曹陳靜枝,帶著從臺中來花蓮旅遊的嫂嫂陳貴玉(靜敏)一起到靜思精舍。當時,陳貴玉看到證嚴上人不管是對小姑這樣的「醫師娘」,還是工人,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待人平等。與上人交談後,了解了慈濟成立的宗旨及救濟情況,令她更加感動,當下即發心返回中部後願為慈濟出一分心力。上人請陳貴玉回去後,可以去找達宏法師,也告訴她如果有生活較為困難的人,可以提報回花蓮。於是她回到臺中後,即前往佛教會館找達宏法師,加入勸募行列。
一心向佛的廖秀梅於一九七六年在妙然法師座下剃度,法名「釋達彥」。他與達宏法師帶領著林麗華、汪黃綉蘭和陳貴玉,在臺中地區訪貧、勸募,並於每個月農曆初一在臺中佛教會館發放大米、生活補助金還有衣服給貧民。之後,慈濟委員為了區分,稱證嚴上人為「花蓮師父」,達宏法師則為「臺中師父」。
親自帶領委員訪視
達宏、達彥法師與慈濟委員們訪貧的足跡,遍及中部地區各縣市,範圍從北邊的苗栗涵蓋至南邊的雲林。只要有人通報個案,達宏和達彥法師就帶著委員們去訪查,而提報者大多是當地的里長。兩位師父總是叮嚀委員們,在訪視時多聽、多看,與案家對答,勿過多閒言雜語。
由於多數案家的住處位居偏僻,案家之間路途遙遠,每當一行人清晨從臺中出發訪視,往往要到很晚才能回到家,所以必須自行準備午餐,中午就近找所學校或樹蔭下,用完餐再繼續上路。訪貧結束,再由達彥法師彙整資料,寄回花蓮靜思精舍,由委員每個月輪流回花蓮本會報告個案。
當時委員人數不多,每個月訪貧前由達宏法師備齊資料、安排路線,再由汪黃綉蘭和陳貴玉出資租車前往,直到一九七九年薛淑貞(靜蓮)加入慈濟委員,她請自己公司的員工開車載委員去訪視,便不需要租車。漸漸地委員人數愈來愈多,訪查的個案戶數也增加,而且散居在各鄉鎮,一部車已不敷使用。幸而之後有王萬發( 思聞) 和林美蘭(靜法)夫妻,以及陳俊吉( 本愷) 相繼加入, 提供自家車子載委員四處訪視,適時解決了交通問題。
中區的第一個據點
慈濟慈善的腳步在中區逐漸展延開來,案家愈來愈多,參與的慈濟人也逐月增加。達宏法師覺得需要有個地方來辦理慈濟事務,於是在一九八○年與達彥法師貸款買下位於臺中北屯的三樓透天厝,命名為「香雲精舍」,並於同年年底啟用。慈濟委員除了每月農曆初一在香雲精舍舉辦例行發放,每月農曆初一、十五也在此共修。慈濟在臺中有了暫時的據點。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七日,臺中市湖南里大誠街(竹廣市場)發生火災,上百戶人家付之一炬。證嚴上人由電視晚間新聞看到災情報導,隨即電話聯絡達宏法師,並於隔日清早劃撥三十萬元作為救濟金之用。火災當天,達彥法師連夜通知委員一起前往關懷。他們先到派出所取得災民資料,再經由里、鄰長找到受災戶,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準備賑濟物品。
由於天氣漸轉寒涼,王沈月桂特地從豐原購來幾十件棉被,先送給需要的人禦寒。其他如衣物、白米和本會匯來的救濟金先後送達,使四十餘戶災民及時獲得救助,在所有救援行動中,慈濟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慈善團體。達彥法師也詳實記錄救助細節,寄回花蓮本會。慈濟辦理緊急救災工作的迅速和確實,膚慰了受災者,也感動了許多人,讓之後的勸募工作順利不少。
慈濟在臺中的草創時期,達宏法師幾乎包辦所有的會務,如:收善款、訪視、共修等,隨著會務愈來愈繁重,身體漸漸不堪負荷,於是在一九八一年決定以抽籤的方式將委員們分為四組,由林美蘭帶領第一組、薛淑貞帶領第二組、汪黃綉蘭帶領第三組、陳貴玉帶領第四組,每個月輪流做訪貧、發放、香積及接待等工作,建立委員組別輪值的雛形,為中區志業奠基。
中區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為了感恩這群先驅者,也為人間留下美善篇章,作為後世學習之典範,透過資料蒐集、口述訪談、考證彙編等方式,完成十二位資深慈濟人的生命盤點。其中「達宏法師、林麗華、汪黃綉蘭、薛淑貞、王萬發、林美蘭、張雅綺、陳俊吉」以第一人稱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呈現;「王沈月桂、達彥法師、陳貴玉、張雲蘭」,則因無法自述生命故事,且無訪談逐字稿留存,採「文獻彙編」、「後人口述追憶」方式呈現。
作者簡介:
慈濟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
口述歷史採訪與文獻彙編者是中區的「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平常負責記錄慈濟的社區歷史。他們曾經合力完成慈濟志工口述歷史專書《覺無常(壹、貳)》、《拾福》、《惜地》,以及第三人稱書寫的志工故事《拓荒》。雖然本書有幾位先驅者已往生多年,無法進行口述採訪,所幸大愛電視提供早期製作電視劇採訪所得之逐字稿,或藉著採訪第三者敘述當事人行誼,經過考證彙編成篇。豐富慈濟史料的同時,也為資深慈濟人盤點生命的價值,為人間留下美善篇章。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證嚴上人開示】
弘揚真實法,廣布菩提種
我對臺中有很深的情。慈濟的發祥地在花蓮,而臺中是我的故鄉,雖然因為年輕時就離開,印象已經很少。但每次回到這裡,在慈濟道場看到這麼多菩薩,總是感覺特別親切。
回想慈濟在臺中的發展歷程,我就會想到達宏法師、達彥法師,他們以前在臺中佛教會館,為了慈濟,不惜一切放下工作,全心投入,帶著(陳)貴玉、(林)麗華、阿蘭(汪黃綉蘭),開始了訪貧和勸募工作。兩位師父對臺中慈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那個時代我如果到臺中,就是在達宏法師的香雲精舍,但是停留的時間總是短短幾天,大部分的會務工作都是達宏法師、達彥法師帶著慈濟人在做。為了探視個案,有時還要盤山過嶺,甚至是涉溪;雖然僧鞋不方便,但總有委員會背著他們過溪。他們真的是我這輩子的益友,真正地對我很有幫助的朋友,每一回到臺中,總是忘不了他們,很想念。
還有「師媽(王沈月桂)」,我的母親,她也是很早期就參與的菩薩之一,常常帶著豐原、臺中慈濟人,盤山過嶺到花蓮來認識慈濟,為人間帶出了許多的菩薩。在她生命最後的時刻,我去臺中慈濟醫院看她,她還掛念著慈濟事,要我以天下事為重,不要再去看她,也不用為她的事擔心。其實我們彼此都有默契,生、死只是名詞,佛性永恆,她的典範行誼也一直在我的記憶中。
隨著臺中的慈濟人越來越多,需要有個更大的空間,我們買下了民權路上的那間日式宿舍。之後又再因應會務需要改建擴大,也就是現在的臺中分會舊會所,那是我們的「起家厝」;再來才是文心南路上的分會。
人間菩薩隊伍越來越浩盪長,道場空間齊備,這些都要感恩早期投入的菩薩們。我盤點自己這輩子,感覺生命很有價值,價值在與這麼多慈濟人結很深的緣,而大家又與眾生結了好緣。結緣也是「藉緣」,藉由苦難人與我們有緣,才能讓我們接觸得到、幫助得到他們。因為我們同心同志願要行人間菩薩道,才能開拓出這條菩提大直道,接引更多人同行。
所以每當行腳到每一個地方,我都會用眼睛來點名,看到熟悉的面孔,有人頭髮都白了,有人走路很不方便,也有人已經看不到了。雖然感慨,但是轉一個念,我也看到很多慈濟人手裡牽著、懷裡抱著,牽著的孩子抬頭看我,眼睛很靈活;抱著的孩子,自己貼過來牽手、拉拉手。看著一代牽著一代,世代相傳,就感覺志業有力量往前推展。
這些都不是沒有緣故的,心中總是讚歎資深慈濟人一路走來,已經將慈濟的精神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這群資深慈濟人就如菩提樹,已經從菩提種子長成大樹,可以庇蔭在當地,散播愛、撒種子,而現在每一粒種子都是菩提種,都將在未來成為菩提樹。
未來成果的因,在現在不斷地結緣中。所以說,現在的緣既是過去的因,也是成就未來的因,如是因緣果報,有好因緣才會有這樣的菩提種。所以我常跟大家說「舊法新知」,希望人人能夠不斷傳承,用心聽,不要「差毫釐,失千里」。過去的種種,不該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忘。資深的慈濟人要好好地將過去的故事分享給新進的菩薩,讓慈濟的精神能夠代代相傳。
我們走在歷史的路上,不可不懂得珍惜。近年來,我一直要大家「盤點生命的價值」,就是要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下去。現在慈濟的範圍越來越廣,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更要重視這些珍貴的歷史。這些資深委員的付出與堅持,就像一顆顆菩提種子,在人間默默生根、發芽、茁壯。
感恩佛陀來人間,佛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教菩薩法。慈濟人秉持著佛陀教育眾生行菩薩道的方法,走入人群救助苦難。所分享的都是真實的法,是「活」的法,活的宗教精神。
所以每位人間菩薩的生命故事都是一部活的藏經。資深慈濟人親身經歷了慈濟從最初的克難到今日的開枝展葉,透過他們口述盤點出來的故事,結集成冊,才能將人生的生命轉為萬世流傳的慧命,讓更多人了解慈濟的精神,也能接引更多人投入慈濟志業,讓慈濟能永恆傳承下去。
名人推薦:【證嚴上人開示】
弘揚真實法,廣布菩提種
我對臺中有很深的情。慈濟的發祥地在花蓮,而臺中是我的故鄉,雖然因為年輕時就離開,印象已經很少。但每次回到這裡,在慈濟道場看到這麼多菩薩,總是感覺特別親切。
回想慈濟在臺中的發展歷程,我就會想到達宏法師、達彥法師,他們以前在臺中佛教會館,為了慈濟,不惜一切放下工作,全心投入,帶著(陳)貴玉、(林)麗華、阿蘭(汪黃綉蘭),開始了訪貧和勸募工作。兩位師父對臺中慈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那個時代我如果到臺中,就是在達宏法師的香雲精舍,但是停留的時間...
目錄
【證嚴上人開示】
弘揚真實法,廣布菩提種
【編者序】
臺中慈濟的先發力量
至情至愛 慈母懿範
五十六號 王沈月桂菩薩行跡
寂照之光映大千
達宏法師訪談紀錄
道心相契 克難開創慈濟中區會務
達彥法師菩薩行跡
顧好咱們的師父
六十九號 陳貴玉菩薩行跡
生生世世的盟約
二○二號 張雲蘭菩薩行跡
安住願力 不悔慈紀錄
二六三號 林麗華訪談紀錄
校長娘的「蘭」天
二六五號 汪黃綉蘭訪談紀錄
「三心」做慈濟
二六六號 薛淑貞訪談紀錄
放人生
三五一號 林美蘭訪談紀錄
放在對的地方 人生不遺憾
三五一號 王萬發訪談紀錄
隨師親師 體悟因果觀
四九四號 陳俊吉訪談紀錄
參加慈濟 珍惜每一天
四九四號 張雅綺訪談紀錄
【證嚴上人開示】
弘揚真實法,廣布菩提種
【編者序】
臺中慈濟的先發力量
至情至愛 慈母懿範
五十六號 王沈月桂菩薩行跡
寂照之光映大千
達宏法師訪談紀錄
道心相契 克難開創慈濟中區會務
達彥法師菩薩行跡
顧好咱們的師父
六十九號 陳貴玉菩薩行跡
生生世世的盟約
二○二號 張雲蘭菩薩行跡
安住願力 不悔慈紀錄
二六三號 林麗華訪談紀錄
校長娘的「蘭」天
二六五號 汪黃綉蘭訪談紀錄
「三心」做慈濟
二六六號 薛淑貞訪談紀錄
放人生
三五一號 林美蘭訪談紀錄
放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