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口氣讀完了戴書文教授的自傳,文筆流暢,情感質樸,是難得的佳作。把我帶回到童年的時光,也讓我通過她的國際視野分享了她在國際科研與國際企業的經驗。
書中戴教授有敘述與我會面的情形,在此予以補充:當時她雖然在世界頂尖的飛利浦公司工作多年, 做人做事的風格卻仍保留在樸真的學術界裡。她向我解釋他們硏發的精密儀器(研究室設備),同時坦誠的告訴我在那個研究階段並不適合我們研究的需要,她的博學與誠懇因此感動了我。隨後我三顧茅廬,請她到印尼,為我多年的夢想籌建了一所醫學研究院並擔任院長一職,全面開展癌症研究工作。戴教授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工作中的高標準,她的工作成績和高貴品德贏得同仁們的一致稱讚。
戴教授也是一位事業與家庭兼顧平衡的模範,她對兩個兒子的關懷與母愛,真情感人。這本自傳洋溢著幾十年前中國的時代氣息,重溫舊中國家庭的溫馨情懷,讓我們嚮往美好的未來。
李文正寫於雅加達二○一六年十月十六日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讀戴書文新作《我的三個故鄉》
序
一個月前,久未見面的戴書文教授給我打來電話,告訴我她最近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的三個故鄉》,己用郵件發給我電子稿,要我看好後提提意見。我用幾天時間看了一遍,這是一本回憶錄形式的書,記述了戴書文的成長過程以及四十年的工作經歷,暢談了她的人生經驗和體會,內容非常豐富,讀後很受教益。
我第一次見到戴書文博士是在三十年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國際細胞生物學學術會議上,當時戴書文在委內瑞拉工作,我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從事細胞學研究,由於當時我和戴書文在相近領域(高爾基體的結構與功能)從事研究工作,就出現在同一會場,當時國際會議上中國人面孔不多,很容易聚到一起交流。以後又多次在類似的學術會議上碰到,就熟悉了。因此當戴書文教授于一九九二年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屆亞洲電子顯微學研討會時,我們己是老熟人了。這是戴書文第一次到她父母的故鄉中國大陸,一切都感到很新奇,甚至對晚宴各種菜肴讚賞不己。這次戴書文是以美洲電子顯微鏡協會主席的身分應邀來中國的,受到與會同行的熱烈歡迎,會議期間還參觀了故宮、頤和園、天壇、長城等名勝古跡,她深受感動地說:「回家真好!我以後會經常來」。果然,幾年後戴書文真的回家了,她加盟飛利浦公司,離開委內瑞拉到中國大陸工作,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我們見面的機會更多了,也經常聽她講起在臺灣、英國和委內瑞拉的故事。
戴書文教授是很幸運的,她有著三個故鄉,那就是臺灣、委內瑞拉和中國大陸,每個地方都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她對在三個故鄉經歷的一切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懷念。戴書文的父母出生在中國大陸,父親是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一九四七年到臺灣電力公司工作。戴書文和妹妹都出生在臺灣,從小受到了父母、學校的良好教育。戴書文在臺灣成長的二十年中,有著美好的童年回憶和成長經歷,同時目睹了父輩為臺灣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以及臺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一九七○年戴書文離開臺灣去英國裡茲大學留學,在那裡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做了幾年博士後,一九七七年去了丈夫的故鄉委內瑞拉。在委內瑞拉,戴書文成家立業,養育了兩個兒子,創建了兩個研究所,在學術界獲得了成功,成了知名的教授。在委內瑞拉的十六年,是戴書文人生中又一個重要的階段,那裡成了她的第二個故鄉。一九九五年,戴書文教授離開委內瑞拉,到飛利浦公司工作,回到了父母的故鄉中國大陸。在大陸工作期間,戴書文教授在企業界又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同時她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結識了一批同行朋友,遊覽了眾多名勝古跡,品賞了各地美食,更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飛躍發展。對這一切,戴書文教授感到既新奇又親切,並為之自豪,正像她在《我的三個故鄉》中說的: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在我的印象中,戴書文教授是一個工作狂,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她做任何事都盡心盡力,什麼事都想做得比別人好。在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總是在突破困難、勇往直前地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是什麼力量支持她一直這樣做?在她的書中我終於找到答案:是父母的囑託。在離開臺灣前往英國留學時,母親囑咐她:「要永遠記得你有一張中國人的臉,走到那裡都代表中國人,你一定要加倍努力,讓外國人也以你為榮」。父親親筆給她寫了座右銘: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已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樣樣勝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戴書文教授在離開臺灣後的四十多年中,始終牢記著父母的囑託,到任何地方都會把父親給她的座右銘帶在身邊、掛在辦公室的牆壁上。她遵照父母的囑託,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她的人生道路。
戴書文教授把她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涯總結為三個階段三種經歷。在委內瑞拉生活的十六年是戴書文工作生涯的第一個階段,在那裡她從零開始為委內瑞拉國立東方大學建立了一個研究中心和兩個生物醫學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和培養研究生,在這一過程中,戴書文從年輕博士逐漸成為一個知名教授。為了感謝戴書文教授對東方大學科研發展的貢獻,在她離開委內瑞拉十多年後,該校校董會決定以戴書文的名字命名她當年創建的研究所。正當在學術領域很有建樹的時候,戴書文辭去了委內瑞拉大學教授的工作,加入飛利浦公司任該公司中國工業電子部總經理,教授步入商海,開始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變,進入她工作生涯的第二個階段。在飛利浦公司的十多年中,她以從學術領域培養出來的思維方式,去分析面臨的一個個新的挑戰,利用她具有對科學儀器和相關技術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在亞太地區成立多個飛利浦公司高端工業醫療儀器使用者培訓中心,開展多種學術活動和技術培訓加強與用戶關係,建立了一種新穎的市場開發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完成了飛利浦公司的工作後,戴書文教授又應邀到印尼李文正先生的企業工作,進入她工作生涯的第三個階段。她的任務是為李先生創建一個「納米醫學研究所」,開展腫瘤病因的基礎研究,同時籌建一個癌症中心,提供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又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新的挑戰,戴書文教授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業過程中,為此工作了很多年。在三個階段的工作歷程中,戴書文教授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經受了不少痛苦和失敗,但更多的是獲得了成功和喜悅。最重要的是,她遵照父母的囑託,通過事事盡力,成功地拓寬了生命的寬度。
戴書文教授還沒有退休,我相信她還會去迎接新的挑戰,還會事事盡力,繼續拓寬生命的寬度…
湯雪明 二○一六年八月於上海
序
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傳式的書寫序,而且是為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為記錄了她一生中最有感觸的人生經歷寫序。
接到書稿後,當我緩緩地沿著她文字中逐步展開的心靈軌跡,認真思考和回憶書中的一些情景後,我開始越來越後悔,當初真不應該還沒見到書稿,僅憑Susan的一個電話,就欣然接受了為她的自傳寫序的邀請。我真不會,也沒有資格給這樣的心靈樂章作序!
說熟悉,是因為我們二十幾年前就相識了。熟悉的程度,你在她書裡描繪的她以國際著名電子顯微鏡製造商的中國最高商業代表身份,第一次見到中國的大客戶時,我那副「兇相」就知道了。
說陌生,其實在她領教我作為重要的一位中國客戶的憤怒之前,我早就認識她了。那還是一九九二年,她作為美洲電子顯微鏡學會的主席,在西班牙一座歷史名城「格拉納達」召開的歐洲電鏡年會上,把我們擊敗,贏得了(一九九三年)在墨西哥召開國際電子顯微鏡大會的機會。那時,我對這個和歐美學者們談笑風生的漂亮的華裔女教授,一臉的疑惑:她是怎樣的人? 如何做到的?為什麼?直到現在認真讀了她的書稿,才開始逐步瞭解到,是她的人生經歷的環境和氛圍,是她的家教中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決定了她的人生軌跡。這不僅解除了她以前留給我的熟悉面孔背後的陌生感,而且感到她真的有必要,把這些既平凡而又傳奇的人生經歷寫出來,相信會對那些即將來人生走一遭的年輕人,特別是女性,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先說家教中的文化傳統。Susan在三個故鄉經歷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成功的喜悅,困苦的挫折;家庭的溫情,世態的炎涼;職場的艱辛,內心的悲歡;青春的煥發,中年的奔波……,如同一曲波瀾壯闊、動人心懸的交響樂。可其中的基調,是母親的叮囑,父親的教誨,外婆的形象,是她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何為都離不開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是融入了她的血液的家教中的文化傳統!
每個人都來自家庭;每個家庭都處於一個特定的社會層次和環境;每個社會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運行。從Susan的書中描寫的人生不同階段中,無不在印證著她始終遵循著父親為她們親筆寫的座右銘的教誨:「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牠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勝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也可以從書中的任何章節,看到她在職場的各種角色轉換中,無時不在踐行著母親臨行時的叮囑:『要永遠記得,妳有著一張中國人的臉,走到那裡都代表中國人,妳一定要加倍努力,讓外國人也以妳為榮』!
再說生長、生活環境。Susan出生在臺灣,父母是從動亂中的大陸遷徙過去的。她在臺灣那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生長,從聰明靈俐的小姑娘,奮鬥成臺灣知名女校的學霸,之後又留學英倫、結婚生子在南美、然後又鬼使神差般地回到她陌生的祖籍大陸奮鬥了十多年!人都是有感情的,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一段生活,特別是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一段,不論苦與樂,周圍的環境都將深深地印在心裡,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都永遠的留在了那裡。所以,我特別尊重那些真實的感情和態度,不論涉及生活、職場、還是政治。
最讓我感動的,是書裡書外的Susan所特有的那份真情:少女的純真、職場的認真、待友的真誠、言語的真意。我認為,她書中所描寫記錄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困惑與迷茫的時代,一個讓人發奮或沉淪的時代,一個富有而又貧窮的時代。這個時代太豐富多彩了,唯一缺少的,恐怕就是Susan身上自然流露著的真實。當我們一路沿著現代化奔跑的時候,恐怕很可能來不及欣賞旅途中的美麗風景,甚至把自己的靈魂也遠遠甩在了身後。而我們久違了的那種真情真意,才是人世間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論他是富有還是貧窮,健康還是疾病,這份真情讓人生之所以為人生!
求真、為善、尚美。我的這位朋友在不斷踐行著這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麼看官,您呢?
是為序
張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