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貓奴啊!還不快來看主人的歷史
數十萬年來,貓一直觀察人類的歷史發展之路,牠們以各種姿態出入人類的世界,但我們對貓的形容詞常只有「神祕」兩個字。
為什麼呢?
貓究竟如何從捕鼠高手變成家庭寵物?
如何當上埃及的神,又變為傳說中女巫的伴侶?
怎樣大舉攻占了藝術作品,一躍成為作家的最愛?
貓清理一隻耳朵,海上的天氣會變壞?
喜好美食的貓會為了燒鴨把自己賣給魔鬼?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一本魅力十足的貓文化大全
《貓的足跡》作者養貓、愛貓達三十年,他廣泛蒐羅貓咪在人類世界中的身影與事蹟,以流暢淺顯的文字,解開許多人對貓的猜忌與疑惑。本書正是充滿知識、奇聞妙事的寶庫,是一部全面的貓文化史,可讀可查更適合送禮,養不養貓都愛看。
作者簡介:
戴特勒夫.布魯姆(Detlef Bluhm),1954年生於柏林。大學念神學期間已開始在書店工作。開了十年書店後轉行為業務代理商,並成為一家小出版社的共同創辦人兼合夥人。已出版多本書籍,1992年起也擔任德國柏林─布蘭登堡地區書商交易協會主席。一九七五年開始和幾隻貓一起生活。想知道更多有關貓和作者的事情,可到以下網頁看看:www.detlefbluhm.de。本書特別邀來名攝影師歐爾包(Isolde Ohlbaum)精采的黑白照片,鏡頭下的貓與作者文字相得益彰。
譯者簡介:
張志成,喜好閱讀,孜孜不倦。譯有《我,凱撒,一隻到處旅行的貓》、《日本的假面》、《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歐洲飲食文化》等書,譯著《發明疾病的人》曾獲2004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年度最佳書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我們對貓的形容只有「神祕」兩個字嗎?九個精采主題遍述貓的身影與事蹟讓你一次看穿貓的所有謎團世上有對貓畏懼、過敏的人,但更多的是甘為貓僕人的愛貓族,無論你站在哪一方,本書都是深具魅力、無法抗拒的一本「奇書」。作者把最早的貓書記載或史上的貓文獻資料鉅細靡遺地蒐集整合,這項工夫就會讓讀者感到物超所值了,何況其中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研究與分析。他生動、有趣的文筆俐落地揭開貓的神祕之眼,對讀者展現千百年來貓和人共同走過的歷史。無論「人看貓」或「貓看人」,本書可說是一本大全,是愛貓族不可或缺的經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我們對貓的形容只有「神祕」兩個字嗎?九個精采主題遍述貓的身影與事蹟讓你一次看穿貓的所有謎團世上有對貓畏懼、過敏的人,但更多的是甘為貓僕人的愛貓族,無論你站在哪一方,本書都是深具魅力、無法抗拒的一本「奇書」。作者把最早的貓書記載或史上的貓文獻資料鉅細靡遺地蒐集整合,這項工夫就會讓讀者感到物超所值了,何況其中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研究與分析。他生動、有趣的文筆俐落地揭開貓的神祕之眼,對讀者展現千百年來貓和人共同走過的歷史。無論「人看貓」或「貓看人」,本書可說是一本大全,是愛貓族不可或...
章節試閱
4 匪夷所思的貓——人類對貓的猜想與解釋
「貓很可能也曾掐死小孩和睡眠中的成人。」——皮耶賀
「榮譽心似乎起於貓性。」——帥特林
人對貓一無所知?
「一切皆非絕對肯定,也非絕對可靠。」一五七○年,三十七歲的貴族懷疑論者蒙田退隱於南法多爾多涅的農莊後,在個人藏書室的屋樑寫下這句話。「兩個人對同樣事情絕不會有相同看法。」收錄這句話的《蒙田隨筆》正起筆於這個時期,日後讓他聞名於世。書中主要探討歷史發展上的知識變遷,指出知識變遷證明人類知識缺乏可靠性。秉持這種觀點的蒙田承襲了歷史悠久的自我批判式思辯傳統,尤其承接蘇格拉底簡潔有力的知名見解: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類對貓的知識也大致如此。過去兩千五百年,科學界針對貓的本質提出種種千奇百怪、大膽荒謬的論點。雜亂無章的臆測、聳動的推測充斥歷史文獻,從希羅古典時期的歷史資料到現代百科全書的條目。本章將破天荒從這個角度彙整相關資料,不只收錄如今已遭駁斥的科學看法,也包含荒謬可笑的街談巷議——兩者通常半斤八兩。至於宗教觀點,由於經常和毀謗、醜化沒兩樣,所以我刻意摒除;不過,根本以惡意為出發點的詆毀,或者從前讓人驚嘆、如今令我們摸不著頭緒的看法,卻絕對不容錯過。之所以挑出這些歷史資料,並非因為今日知識較可靠,實是出於好奇和驚訝——驚訝從前各種背景、領域的科學家和飽學之士竟會如此看待貓這個謎團。當我從過去及被遺忘的知識中挑出以下例子的同時,我也清楚意識到,今日我們擁有的貓知識到明天可能因發現新知而被訕笑。
下文在介紹人類科學史和文化史上的認知時,多半不再進一步闡釋,因為大部分例子已不言而喻。只有部分例子以今日角度來看不易理解,才稍做適當修正或補充。
「牠們腦袋裡永遠只有鷓鴣」——古典時期的臆測
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史家希羅多德作了《史記》,凡是他覺得陌生有趣的動物都有一番詳盡描述,但對貓卻沒有太多著墨。由此推斷,貓這時期在希臘應已廣為人知。在希羅多德眼中,似乎一則貓的性事傳聞比較重要:公貓常常殺幼貓,以刺激母貓的交配興趣,因為母貓一般忙著養育小貓,對異性失去興趣。貓遇大火的行為也讓希羅多德大為詫異:「牠們在火災現場的舉動很奇怪。埃及人圍著大火,彼此相隔一段距離,只顧著看好自己的貓,也沒想去滅火。貓有的靜靜穿梭在人群之中,有的越過人群跳向火海。埃及人看了極其哀傷。」
西元一世紀,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在論文《伊希絲和歐希里斯》記載了一件事,他表示不排除那可能是杜撰的:「據說貓第一胎只生一隻,第二胎兩隻,接著三、四、五隻,每累積一胎多生一隻,直到一次生七隻為止,所以一輩子生二十八隻小貓,數量剛好和兩次月圓的相隔天數一樣。月圓時,貓的瞳孔和眼睛很可能變圓變大,而月缺時收縮變小。」
五世紀後半葉,古希臘哲學家達馬斯奇歐斯表示,貓每隔一小時就小便一次,時間準得像鐘一樣。西元七九年在龐貝城喪生於維蘇威火山爆發的羅馬作家老普林紐斯則注意到:「貓掘土蓋住糞便,以防被老鼠發現行蹤。」許多科學家曾撰文研究這個現象。第二、三世紀之交,羅馬作家艾立阿努斯在論文《論動物天性》中探討貓挖土掩糞是否因為牠們對氣味有敏感反應,並提出種種假設。十一世紀,文法家兼可蘭經注疏者札瑪赫夏里就此話題提出見解,他認為神之所以賜給貓這種行為,是因為要人類跟著做。到了十五世紀,義大利神學家本哈爾汀——在深受貓妖魔化的影響下——推測,貓之所以遮掩糞便,乃因做了不可告人之事,藉此藏匿惡行。
根據我們今日所知,貓並不會每次都把糞便埋起來。實際觀察野貓的結果顯示,在地盤上當老大的公貓反倒把糞便當成無法混淆的獨特氣味標記,「堆放」在氣味飄散度最佳的地點,例如石頭或地盤制高點。弱勢和地位較低的貓則埋掉糞便,以免「挑釁」到貓老大。因此家貓從小學會掘土掩糞,藉此承認按時餵牠們食物的人類是優勢者,接受他們的主導地位。
貓是鳥類瘋狂殺手的這項指責流傳整個古典時期,甚至到今天很多人還保留這種印象。這個看法早已被科學界駁斥,而且自從人類發覺貓鼠是仇敵後,上述印象就退居其次。古典時期對此發表的意見既多且雜,例如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學者瓦羅在一篇農業文章裡建議,蓋鴨舍時最好考慮築一道牆,防止貓入侵。再過一世紀的羅馬思想家塞涅卡寫說,雛鳥對貓有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再過兩百年,艾立阿努斯指出雞很怕貓。到了第四世紀,農業學家帕拉迪烏斯指明黃鼠狼才是鳥類殺手,另建議用貓對抗鼴鼠。第六世紀時,拜占庭詩人艾格提亞斯的貓殺了鳥,使他勃然大怒:「我家那隻貓吃了我最喜歡的鷓鴣,難道還期望繼續住在我的屋簷下?親愛的鷓鴣啊,我不會讓你含冤死去,我將為你獻上奪你性命的傢伙當祭品!」艾格提亞斯的朋友達摩哈里斯對那隻貓也持類似看法:「你深深傷了你主子的心,好比他自己被你吞掉。當老鼠四處舞動,吃掉你的美食時,你腦袋裡卻永遠只有鷓鴣。」
「沒有一種掠食動物的武器如此可怕」——十九世紀的貓知識
十九世紀,百科全書對貓仍持一貫的藐視態度,這和當時貓在藝術家和知識份子之間漸受歡迎的態勢形成一大對比;然而至少已不似克氏百科充斥奇聞怪事。此外,條目描寫貓的遺傳「裝備」時,也慢慢融入讚嘆筆調。
「沒有一種掠食動物的武器配備如此可怕。」皮耶賀的《通用大百科》如此寫著。「貓不怕人類,只吃肉,獵捕時從埋伏處驟然躍出,跳一兩步擒住獵物,嗜血成習,難以完全馴服。」同一部百科在一八三五年出版的第十一卷中已出現這樣的想法:人們養貓是看上牠們漂亮整潔,但也有經濟利益考量。貓被用來對抗大鼠、小鼠、黃鼠狼、鼴鼠——美洲甚至傳出用貓對抗「吸血鬼」。話說回來,皮耶賀這位大學者筆下的貓仍然弊多於利:「某些人天生對貓反感,所以一有貓在附近出沒,即使連影子都沒有看到,他們仍感覺暈眩想吐。貓造成的傷害有幾點:牠們小便會玷污房子,把炙熱火炭藏在毛裡帶走,掐死小孩或其他人。」
一八三八年,德國自然研究者兼哲學家歐肯出版《寫給各階層的自然史通論》,書中對貓的本性描寫得頗切中事實。但在一番解說最後,歐肯教授也難脫偏見毀謗的窠臼,和十九世紀大部分科學家沒兩樣:「我們確實需要貓,但貓往往也危險至極,例如躺在幼兒身上使其窒息,或挖出他們雙眼,猶有甚者,置嬰兒於死地。貓喜歡躺在爐子上,往往把紅通通的火炭夾帶至稻草或乾草上;有時也發起瘋來,人被咬到便得狂犬病。因此,若只是為了消磨時間,千萬別養貓,更別同時養好幾隻,因為牠們撒尿會使整間屋子瀰漫異味,磨利爪子會把椅子弄毀。」
兩年後,六十一歲的動物心理學教授帥特林出版《完備的動物心理學初探》,全書共厚厚兩大卷,為貓帶來姍姍來遲的學術新評價。面對同時期學術論文和教學文章對貓的負面看法,帥特林發出幾近執拗的讚嘆,認為貓「天性高等」,光從體態便可看出牠們的優勢:「貓是可愛的小型獅子、比例年輕化的老虎。渾身上下一體成形,增一分太多,減一分太少。一切完美。最漂亮的是頭型,摸其毫無遮蔽的頭蓋骨便知。其他動物的頭型都沒這麼美。額頭呈現詩意的〔!〕弧形,整體骨架優美,顯示活動力獨具一格,能做出優雅的波浪狀移動。貓似乎沒長骨頭般全身僅由輕軟麵團組成。感官能力也很強大,和身體搭配恰到好處。」對貓體架構的讚美是這時期的新增產物,帥特林這番話不僅把讚美推到極致,還詳盡道出貓的心靈特質。在同時期文獻中,他的書等於是希望之光及轉捩點。
一八四五年,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的《知識百科》推出第九版。「貓」條目下的敘述簡短,內容和前幾版相差無幾:「貓是一種掠食動物的名字,掠食動物包含最可怕的動物,牠們以牙齒和爪子為高危險武器,動作出奇敏捷,感官極其敏銳。」同一年,海利希.霍甫曼博士首次出版世界著名童書《亂髮彼得》,其中包括一篇〈使用打火機的悲傷故事〉,講好奇的小寶琳不聽從父親的禁令,又忽視兩隻貓咪敏茲和毛茲的警告,點燃材火,最後被火燒死。「敏茲和毛茲兩隻小貓/坐在那兒哭/喵!咪喔!喵!咪喔/可憐的家長在哪裡?在哪裡?/牠們的眼淚一直流/流得像草地上的小河一樣。」至此,我們看到同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在百科全書裡,貓屬於最可怕的一種動物,在童書裡,卻被描寫為提出警惕並因同情小孩命運而淚流成河的動物。
麥耶的《教育階級知識百科》出版於一八四七年,在第九卷中,貓被放在「貓科動物」的條目下,描寫篇幅達二十一頁,其中一頁專講家貓。貓的行為在這部百科裡已描寫得較詳盡:「貓僅是一種家畜,既非人類的奴才,也非人類的伴隨者。牠們雖然一叫即來,但僅因有人餵食諂媚,牠們若心滿意足了,便以磨蹭及咕嚕叫表達;但也可能隨時出乎意料一掌打來,拔腿就跑。人類搬家時,貓大多留在原屋,很快又適應新來的一家人,認識不深沒關係,只要給東西吃一切好說。」講到捉老鼠,麥耶給家貓的評價可不高,他認為貓雖以捕鼠為主要職責,但如今已荒廢習性、不再追捕;即使有,頂多因為好玩,況且貓只要在室內坐鎮即足以驅鼠......。
《麥耶知識百科》第二版於近二十年後推出,對貓的評價大幅改變,貓不僅備受讚嘆,也獲得應有的敬重:「貓是掠食動物中最完美的,甚至雄霸動物界,四肢軀幹搭配對稱,結構均勻,沒有一種動物能與之抗衡。但最完善的要算牠們的武裝:那副牙齒確實可怕,但更可怕的武器是爪子,能牢牢抓取獵物,給予致命傷害,同時也是戰鬥抗敵的武器。」書中還說貓與整個動物界為敵,從而造成的傷害估計起來非常龐大,牠們唯一的用處大概是捕鼠。另提出一個近乎革命性的看法,認為貓「絕非無法接受教育的良善影響。家貓經常對人類展現忠誠和強大理解力」。
這出乎意料的想法轉變從何而來?在條目末尾可以找到解釋。在參考書目部分,一八四八年過世的學者帥特林的動物心理學赫然在列;在十九世紀後三分之一時期,科學界和百科全書對貓的評價深受此書影響。同時還有兩位學者也為這股影響力推波助瀾。一八六四年,布雷姆在知名著作《動物生活》中,以十分堅定的立場推翻人們對貓的普遍負面看法:「貓的精神本質常遭全面誤解。一般人將牠們視為無情無義、虛假狡詐的動物,深信牠們不可信賴。許多人對貓有種難以克服的厭惡,一被牠們眼神掃到,就像神經衰弱的女人或沒教養的小孩。」書中寫貓的部分洋洋灑灑一大篇,布雷姆掃除當時許多偏見,為貓的新評價打下科學基礎。行文當中,他數度大段大段地徵引帥特林的著作。
文化史學家兼遊記作家韓維多以行動支持上述兩位學者,於一八七○年發表《栽培植物及家禽家畜——從亞洲傳至希臘及義大利的過渡階段》。埃及人成功馴化貓的功績在這本書中首度大獲賞識:「把貓馴化得如此透徹,使牠們習慣人類(家貓不易返野,會不斷回到人類屋中),這只有埃及人才辦得到,那是數千年工夫的結果。唯有貓兒許許多多世代接連受到同等的慎重照顧及呵護,而且在此時間長河中,這群脆弱生物將一切遭遇的傷痛或命定的苦痛從記憶中消除,看似最不易馴化的野生貓才可能變成我們今天柔順的家貓。在這點上,宗教迷信一如既往化不可能為可能,不但沒有拖累文化,反倒為文化做了一樁善事。」
這三本著作在三十年內相繼出現,影響所及,人類對貓的態度也發生基本變化。一九九○年,《婦女知識插圖百科》出版,分上下兩卷。描述貓的部分指出這種動物「幾乎分布全世界,有文明人之處必然有其蹤影」。這部百科明確將貓身上的「某種自主性」賦予正面評價,即使牠們不捕老鼠而去追鳴鳥甚至鷓鴣,「也一定是飼主的錯,因為他們沒把貓餵飽。若要貓捕鼠,在家當然不必餵牠們吃得太豐富,但每天仍須給足分量、餵食一至兩次」。接著貓還因為愛整潔、撫育幼貓充滿愛心而受到讚許。
至此,貓總算也被大眾辭典和百科全書接納為最受喜愛的寵物。
十九世紀初,有賴於一位法國天文學家的自我表現慾,貓在星空中占到了一塊地盤。拉朗德拿著望遠鏡在天空多方搜尋多年,期望發現未命名的星星,後來在一八○○年前夕發現南天有一團星星,將之組合成「貓星座」。他在自行撰寫的《天文書誌》中,志得意滿地寫下「天空上已有三十三種動物,我添加了第三十四種」。他將自己發現的星座座標寄給柏林的同行波德,波德將此發現收入著名的星象圖表於次年出版。翻開這本早期的天文學著作的第十九張圖,可以看到「拉朗德貓」星座。但這隻貓停留在星空中的時間不長,一八六五年的《麥耶百科》成為該星座最後面世之處,一八八二年法國天文學家弗拉馬里翁在他的《星體及天體奇觀》書中有幾句話頗有道理:「最後這個〔貓〕星座根本就是多此一舉,後來便自動從現代星圖上消失。構成貓形體的那幾顆小星星,現已重新回歸長蛇星座和蒸汽機星座。」長蛇座這個古老星座至今仍在星圖上,而蒸汽機星座想必步上貓星座的後塵,不久也殞落消失。
回過頭來想,把貓踢出天體的組合其實很有趣——竟然是一隻古典怪物加上科技史上最重要的一項發明【2】。
【2】譯注:長蛇座(Hydra)之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有一隻蛇形九頭水怪興風作浪,要殺死牠並不容易,因為斬斷其中一個頭,立刻生出兩個頭,難以完全砍盡,最後神話英雄大力士赫丘利斯完成了此一艱難任務。故曰「古典怪物」。
5 獨立自主的貓——貓和人類共度的生活
「人類大致可分兩種:愛貓人和生命有所缺憾的人。」——佩托拉克
「假設能將人和貓交配,人種會因此改良,貓種反倒會變差。」——馬克.吐溫
「人性顛倒錯亂/人性勉勉強強/貓明白自身價值/高高坐在屋頂上!」——薛佛爾
和貓在一起,每天都不無聊
和貓同住的一大特點是日常作息固定,因為貓是非常執著於習慣的動物。另一方面,關於牠們或在牠們身上持續有著值得觀察和發現的新事物。因此和貓在一起,每天都不無聊。無論是親熱或吃東西,玩耍或洗澡,甚至睡覺、打瞌睡,牠們經常冒出從沒看過的行為而讓人驚訝,好似牠們有用不完的表達方式和行為樣態。這中間還可區分為只在室內活動或有外出溜達機會的貓,但這分別可有可無。和好幾隻貓同時生活也可窺見驚人的習慣行為差異,但同樣的,只要和貓有關,便沒有什麼規則可言。貓這種獨居性動物可以很活潑、充滿好奇、點子不斷,一隻可以抵一整窩。
許多養貓人和貓共度的「日常生活」始於(或結束於)床上。我們翻遍文獻很快可以發現,不讓貓進臥室門的貓友少之又少。多麗絲.萊辛講過一隻貓,牠從來不睡床:「牠等我一躺上床,馬上在我身上散步,研究任何可能性。牠爬進被子鑽向我腳丫,在肩膀或在枕頭底下鑽來爬去。若我動作太大,牠就很委屈地換個位置,那臉氣樣一看就知道。」我曾聽過有人因深怕打擾到在床上安睡的貓,自己睡著以前動都不敢動,即使睡前粗心忘了躺到平常習慣的睡姿也不例外。
貓喜愛蜷在牠們人類的床上,依偎著人睡覺,有幾分類似婚姻關係。高蒂耶對此有所著墨:「唐.比耶侯.德.納瓦雷在我回家前都不願上床睡覺。牠在門後等我,我腳一踏進玄關,牠便朝我腿邊磨蹭過來,背脊拱起,咕嚕咕嚕,聲音洋溢著親暱喜悅。午夜是我回家的最後底限,納瓦雷一向如此盤算,活像個門房。」有一回,高蒂耶讓他家公貓等到凌晨兩點,納瓦雷為此激動莫名,嚇得高蒂耶從此必在午夜前趕到家。但事情並非就此善了:「納瓦雷一直很氣我,非要我真心懊悔不可。直到牠確定我心誠意正,才重新賜我寵愛。」
有些貓愛在半夜證明牠們喜歡你,本意貼心,卻很惱人。儒安多的公貓絕對屬於這一類:「這一夜,我在睡夢中感覺有小小尖尖的東西猛鑽我下巴。皮肉倒沒受傷。我慌亂間伸手去摸,是米諾斯,牠想鬧我讓我以為真的被咬,但沒真的咬下去,可能想藉此弄醒我。因為黑暗中牠無所事事,而這片死寂似乎永無止境,也或許因為牠想趁我睡覺時表達牠膨脹過度的愛慕之情。」這種經驗我能深切體會:我家那隻從戈梅拉島來的母貓多妮雅,只要逮到機會,絕對不會錯過證明牠喜歡我,牠會小心用那尖銳的裂齒含住我的鼻尖。這種寵愛證明行動感覺起來像針刺,並非每次都很舒服,此外就嗅覺經驗來說,真的非常讓人窒息,尤其當貓事前吃了牠最愛的食物——什錦鮪魚罐頭。
瑞士女記者帥德格寫了一篇短文〈隨時都是吃飯時間〉,記敘她「清晨五點半鐘」半夢半醒的日常經驗。每天這個時候,她的公貓布藍迪按慣例喜孜孜地磨動爪子——當然,都在她睡的這一側床邊——把她叫醒。「我自然一再抗議,但是有人告訴我,我的抗議聲只會讓貓見笑而已。身為有修養的監護人,我只好睡眼惺忪摸著樓梯上樓,後面跟著三隻毛茸茸的小鬼頭,去把牠們的餐碗裝滿食物,接著打開陽台門。這下我才獲准去睡回籠覺,但通常牠們又尾隨而來,懶洋洋,吃飽飽,咕嚕咕嚕的。稍晚等我非出門工作不可了,只見牠們趴著動也不動,蜷得舒舒服服,似乎不明白地問:可憐的萬物之靈,你勞累奔波,何苦來哉?」
網球好手娜拉提諾娃似乎也為她那幾隻貓做牛做馬。她在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接受德國《明鏡日報》週日版專訪,記者查證她是否和鄰居影星傑克尼克森共進早餐,中午和羅賓威廉斯碰面,晚上同茱莉亞羅伯茲在宴會閒聊度過。娜拉提諾娃答得簡潔俐落:「完全正確!可惜事實並非那麼光鮮亮麗。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貓廁所。」
她的貓真幸福啊!有些人第一件事就是和貓一起吃早餐,例如作家哈葛史丹爾:「這十五分鐘,叔本華霸占我們女兒安涅特的兒童高腳椅,將牠的小牛奶碗一掃而空,抓起蜂蜜牛角麵包吃。乳酪皮牠也愛吃,若我分給牠一兩條罐頭沙丁魚,牠那天簡直像過節。」德國作家柯本喜歡在咖啡館早餐,但去那裡仍有和貓共處的機會,且看他在〈咖啡館貓〉一文怎麼說:「牠們才是真正的晨間喜悅,有了牠們一天才算美好。牠們老早就趴在熟悉的椅子上,等待前來早餐的男客人。這些貓很溫馴,身上有明顯斑紋,每次遇到新客人都很怕生。要等牠們做完全身伸展運動,帶利爪的腳掌抓抓膝蓋,開始輕聲一步一步往上爬,才准人去搔搔牠們的頭,把手掌心放在牠們腦袋瓜上面,讓牠們像小牛一樣用力頂幾小下,藉此獲得信賴,這下牠們才肯跳上客人大腿,共進早餐。」
4 匪夷所思的貓——人類對貓的猜想與解釋「貓很可能也曾掐死小孩和睡眠中的成人。」——皮耶賀「榮譽心似乎起於貓性。」——帥特林人對貓一無所知?「一切皆非絕對肯定,也非絕對可靠。」一五七○年,三十七歲的貴族懷疑論者蒙田退隱於南法多爾多涅的農莊後,在個人藏書室的屋樑寫下這句話。「兩個人對同樣事情絕不會有相同看法。」收錄這句話的《蒙田隨筆》正起筆於這個時期,日後讓他聞名於世。書中主要探討歷史發展上的知識變遷,指出知識變遷證明人類知識缺乏可靠性。秉持這種觀點的蒙田承襲了歷史悠久的自我批判式思辯傳統,尤其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