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家庭的故事起始自法國的阿朗松,那為什麼我們今天又稱呼小德蘭為里修的德蘭呢?
◎看過小德蘭自己寫的傳記《我的靈魂那麼小》(前譯《靈心小史》),想必都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這麼可愛純真浪漫的聖女?他們的家庭生活是什麼樣子?小德蘭的爸爸媽媽是怎樣的人呢?
◎甜蜜的家庭也一樣有災厄紛擾,這個家庭如何度過孩子早夭、生計繁重、照顧子女的種種辛勞艱苦呢?
◎還有,小德蘭逝世之後,她的姊姊們過得怎樣呢?後來又怎樣呢?
這本書都有解答。
◎天主教會首位夫婦同時宣封為聖人,他們是教會第三十三位聖師小德蘭的父母。她的三姊雷奧妮,教會正在為她進行列真福品,於二○一五年元月二十四日第一步先宣布她為「上主的僕人」(然後是「可敬者」,再下一步就是「真福」)。
◎「好天主給我的爸爸和媽媽,是只應天上有,塵世那能配得上他們。」這句話出自聖女小德蘭之口,是兒女對父母最至高無上的讚美,讀過此書,也會深有同感。
本書縷述小德蘭的爸爸媽媽各自的成長背景,後來如何找到共同的人生目標而走在一起。爸爸路易.馬丹學習鐘錶修理技術,後來經營鐘表珠寶店,媽媽仁麗.葛蘭(Marie-Azelie Guerin)有雙巧手,除了自己做,還領著一群婆婆媽媽,做成了法國出名的手工藝——蕾絲邊經銷商。
本書大量引用小德蘭的媽媽仁麗在世時寫給家人的大量書信,因此從中可以窺見他們家庭最真實的面貌。這個聖善的家庭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們夫妻經歷了多次孩子夭折,都是男生。但他們仍信賴天主,一直努力為天國帶來子民。他們慷慨慈善,給孩子最美好的身教。
今年是二○二三年,欣逢聖女小德蘭誕生( 一八七三年)整一百五十週年,一九二三年她榮列真福品,今年正式百週年,值此雙喜,全球第一本小德蘭父母親聖人的傳記中文版終於問世,去年底甫安息的狄剛總主教交託給譯者逄塵瑩教授,再委託生命之母團體斡旋奔走洽談版權,終於大功告成。
作者簡介:
斯德望–若瑟.畢阿神父(Fr. Stéphane-Joseph Piat)
法國神父。他曾在一九一九年加入法國步兵第一兵團。一九二一年入方濟會,一九二五年晉鐸成為神父。他興趣廣泛:喜愛音樂、詩歌、歷史,尤愛鑽研社會問題。他致力於建立「法國天主教工人聯合會」(FFTC),那是在魯白–杜冠(Roubaix-Tourcoing)地區紡織業的另一個天主教工會,必要時他也在業主與工人之間的衝突中扮演調停人的腳色。同時,他還是法國北部之「天主教工人青年會」最初的指導司鐸之一,並時常撰文向青年朋友介紹獻身為工會或政治問題拚搏之人們的小傳,以激勵他們的慷慨之情。二〇〇〇年,在畢阿神父逝世三十二年之後,眾人緬懷他長年致力於改善當地工人的待遇及工作環境,魯白市決定向他致最高的敬意,而將聖方濟教堂前的廣場命名為「畢阿神父廣場」。
作者由於和加爾默羅會一位隱修女友誼深厚,因此花費大量心力研究小德蘭的靈修。一九三九年,他完成了關於小德蘭的第一本著作《靈性孩童福音》(L’ évangile de l’enfance spirituelle)。一九四三年有第二本出版《活出福音精神的兩位聖人》(Deux ames d’Euangile),內容說明小德蘭與亞西西的聖方濟有相似之處。順便也提一下,畢阿神父後來又出版了一本關於亞西西的聖方濟的巨著,那是一部資料極為齊全的傳記。一九四九年,《聖女小德蘭的家庭》第一版問世。作者具有大量小德蘭相關傳記,請參閱本書附錄。
譯者簡介:
逄塵瑩女士,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法國文學碩士、博士。
曾任教於輔仁大學法文系、台灣大學外文系等。
著作有《法文結構分析》和《法國文學面面觀》等;譯作有《青年心理和信仰》、《原始故事與小說起源》、《靜觀復活奧蹟》、《慈悲之樂》、《與瑪利尤震神父祈禱十五天》、《沙漠裡的靈光》、《與巴赫一起祈禱十五天》、《默想玫瑰經奧蹟》、《我要見天主》等,曾獲法國政府頒發一級教育棕櫚勳章。
章節試閱
當時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個人主義的風氣下,人人把社會生活觀念變得以個人至上,凡事有斤斤計較的心態,那曾經擁有偉大詩人和曠世著作的「永恆法國」,卻輕忽地以可怕的政治思想,任生育率下降,好像就是要拒絕國家民族的永久延續。在這種氣氛下仍願意生很多孩子,那就是擁有達到英雄氣概的聖召。
馬丹夫婦沒有在這種觀念前退縮。縱然生活中有困難,他們也不怕。他們曾經度過以禁慾來聖化婚姻的生活,後來又為了不違背自然,不侵犯天主的計畫,而讓孩子們來臨。他們把孩子看作是上天的恩賜,並負起責任,盡全力養育他們,讓他們吃飽穿暖,教育他們,給她們準備陪嫁。他們知道天主要人完成任務,必同時給人所需要的資源。
總之,他們不斷勞苦工作。在金銀細工製品陳列櫥窗的前面,顧客空前地絡繹不絕。誠心要買東西的顧客喜歡這位親切的店主,他更享有誠實優良商人的美譽。他不要為了賺錢而違背主日的休業;而在別的珠寶店,主日正是人聲鼎沸之時,賣得奇好。許多鄉下人紛紛到阿朗松來採購,準備結婚禮或新年禮。他們來到新橋路的大珠寶店,然後本能地去對面的鐘錶店,門卻是關著的,他們著急也沒有用,因為告示牌上寫著:「閣下,今日只侍奉上主」,意思就是不侍奉顧客。
馬丹先生的朋友們覺得他太過分了,不該藐視商業競爭率到這種程度,他們建議他特別在走廊處開一扇側門,可以讓貴賓私下進來:這樣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也不丟臉。他毫不客氣地直接回說,他情願失去生意,也不願失去上天對家人的保祐。他的聽告解神父一定是聽了他朋友們的勸告,覺得他們說得也有道理,就勸他至少主日上午開半天。其實,他見路易如此堅持遵守教會誡命,不但欽佩他,心裡也很欣慰。
馬丹夫人這邊呢,她也把她的阿朗松花邊生意做得又快又好。她還是每星期四在家接待她的女工們,她們好把在家做好的成品帶給她。她覺得這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她和女工們都可以同時兼顧家務。她堅持母親一定要在家裡,若是家裡沒有母親,那麼家就不成家了,更不可能有孩子了。
馬丹夫人自創業以來,生意一直不錯,自從一八六三年有了馬丹先生的協助,客戶更是迅速地大為增加。他很不喜歡以信件往來做生意,並自願擔任會計工作,於是他常跑巴黎,直接把貴重花邊送給零售商,拿訂單,收貨款,並購買所需用品。他喜愛祈禱默想的天性並不妨礙他有務實的生意頭腦,他做的成績斐然,還得到太太的誇獎呢!他天生的藝術才能使他很快就掌握了製作花邊的要領。這種細緻、極需耐心的工作其實離鐘錶手藝並不遠,都是要在極細微處下功夫。他負責選樣,組織圖案。在他有空的時候,還會去刺上幾針呢!這個工作就是要在羊皮紙上按圖案線條刺針,為了不太傷眼睛,羊皮紙是預先染成綠色的;把它放在墊子上,針是有特製柄部的針,以便刺過去不致撕破羊皮紙,因此需要眼準、手準。難怪在他們的公文紙上端,現在印的是「路易.馬丹,阿朗松花邊製作者。」
他的妻子仍負有最大的責任。在淡季時,她就擔心她的女工們;旺季時,訂單大量湧到──買這種奢侈品的市場總是短期的──她就得日夜趕工。在她一八六五年十一月七日給她弟弟的信中,她不禁悲嘆道:「就是這個鬼阿朗松花邊,讓我日子過得這麼淒慘:訂單太多時,我就成了最可憐的奴僕中的奴僕;沒有訂單時,我手裡拿著二十萬法郎的貨,却沒有人要買,還得自己掏腰包付工錢。我費盡心思找到的好女工,現在只好遣送她們給別的製造商。真讓我傷透腦筋,還不斷做惡夢呢!有什麼辦法,只好認了。打定主意勇敢承擔一切!」
馬丹先生倒是老神在在,他唯一操心的事就是避免負債,只專心處理現金法票。他認為遲發薪金是犯了違反社會公義的罪,因為會給工作人員及供應商帶來痛苦。原來供應商的信用額是有限的,拖欠貨款會使他步上絕境。他的女兒們有一天告訴別人,父親常常把舊約中多俾亞教訓兒子的話唸給她們聽,並以此為自己的座右銘:「一切勞工者的工資,不可在你那裡過夜,要立即付清。」他還講了一則賣女裝婦人的悲慘故事以為佐證。這位婦人寡居,獨力撫養四個孩子,最小的只有兩歲。她唯一的生活費用來源,就是她每天的工作。她日夜縫製,可是這些貴夫人訂了衣服以後,也許是忘了,也許是安排不當,總是一直不付錢給她。她敲她們的門,也沒有用。她們排斥她,總說以後會給。直到一天她花完了自己的積蓄,而過著三餐不繼的悲慘生活。她總是讓孩子們先得到溫飽,自己最後得了肺病,竟然因而不治,就這樣死在這些女債務人的手裡!
馬丹先生講述這個真實故事時,內心的氣憤不時從他的聲音裡流露出來。他為人一向正直,絕不允許有這種事發生。因此他堅持必須立刻付給人家錢。他說:「該給人家的款項或薪金一定要按時給,免得由於疏忽,把別人的錢用掉而不自知。」
馬丹夫人對待她的工作人員也是以社會公義的原則行事。主日的晚課唸完以後,她總會去看望生病的員工,並送給她們所需要的物品。夫妻倆的超性理念爭先恐後地要把每日生活的單調工作變成聖善的事功。每天早上的彌撒讓他們能把當天的大小事都獻給天主,而成為真正的祈禱,友人也大膽地說,這是「第八件聖事」。
一位北方人旅經阿朗松時,心血來潮去他們店裡買了一隻手錶,回到家跟女兒說:「這錶是我在馬丹先生店裡買來送給妳的,他很了不起,真是一位聖人!」那可是一隻長命錶:根據一位傳教士神父所說的動人細節,它是在一九一七年麥維爾(Merville)大轟炸時才受損的,可見他的錶有多麼堅固耐用。
他們的正直誠實和職業道德,結果都給家庭帶來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他們本著基督信徒的精神並不以賺錢為目的,而常把《師主篇》的話掛在嘴邊:「人的幸福不在於大量擁有,小康就好。」錢財對他們來說,只是可以用來讓孩子們得以受到上好的教育的。他們孜孜不倦逐漸累積的財富,不想時間會給金錢帶來貶值的危險,也不想從事輕易可以賺大錢的投機作法。在當年金融穩定的情況下,只要一年的預算可以打平,就把餘額放在利息不多但穩妥的投資上,這樣漸漸地就可以存上一筆養老金。給窮人、捐善功,奉獻給天主的部分,都是以大數目登記在帳簿上。省吃儉用和慷慨捐輸就是這樣並行不悖。
當時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個人主義的風氣下,人人把社會生活觀念變得以個人至上,凡事有斤斤計較的心態,那曾經擁有偉大詩人和曠世著作的「永恆法國」,卻輕忽地以可怕的政治思想,任生育率下降,好像就是要拒絕國家民族的永久延續。在這種氣氛下仍願意生很多孩子,那就是擁有達到英雄氣概的聖召。
馬丹夫婦沒有在這種觀念前退縮。縱然生活中有困難,他們也不怕。他們曾經度過以禁慾來聖化婚姻的生活,後來又為了不違背自然,不侵犯天主的計畫,而讓孩子們來臨。他們把孩子看作是上天的恩賜,並負起責任,盡全力養育他們,讓他們吃飽穿暖...
推薦序
家庭聖德搖籃¬—¬—神聖家庭的養成之書
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顧問 葉佳艷
時間彷彿停留在2015年10月,伯多祿大殿6萬多人的歡呼聲。教宗方濟各宣布法國聖女里修德蘭的父母路易.馬丹(Louis Martin)和仁麗.葛蘭(Marie-Azelie Guerin)夫婦冊封為聖人。這個歡呼聲響測雲霄直達天上,彷彿天上地下一同歡呼。這個家庭成聖,成了我們的模範。
反觀現代的家庭,忙碌成了家庭的唯一,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忙於家務與工作,孩子忙於補習才藝。他們何時相見?他們家庭氛圍是甚麼?教宗方濟各所發佈的{愛的喜樂勸諭}也提出現代的家庭讓極端個人主義帶來的危機;它扭曲家庭成員的關係,把每一個成員視為孤島。家庭或會被視為中途補給站,只在便利時才去理會一下,或是被看作申索個人利益的場所。更提到時來暫去的文化使得家庭面對現今的挑戰,其中第40號家庭問題迫使年輕人不願建立家庭:經濟問題、看不到未來。第51號提及破碎家庭產生的嚴重後果:孩子不知所屬、長者遭棄養、子女沒有父母照顧、青少年感到迷惘和無所適從。在在都感受到當代家庭的遭逢難題,而我們不應再認為那是別人的問題,跟我毫無關係,更應體會到家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這些家庭所呈現的時代訊號中,我們不禁要問,還有值得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家庭嗎?我們要有改變,我們希望家庭更好。我們也渴望讓家庭不再灰暗,不再分裂,不再製造創傷,不再只是怨恨對方,家庭不要再有傷口。
感謝星火出版社提出這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書《聖女小德蘭的家庭》,而我也十分榮幸為此書寫推薦序文。我用近一個月讀完二十萬字,深深受到啟發。身為婚姻家庭牧靈的服務者,受到教宗方濟各期許任命為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顧問,真心推薦此書。現在我邀請各位讀者以榮幸之心,經由這本傳記讓作者方濟各會士斯德望-若瑟.畢阿神父帶領我們一起進入小白花德蘭的家,走進培養聖女的庭院。讓這個成聖家庭的生命之旅,作為我們效仿的恩典,因為你我也可以這樣培養成聖的孩子。
信德造就馬丹家庭的溫床,德蘭父母以堅定無比的心,為了成就家庭就應全心付出,雖然他們原本渴望修道。但經過分辨後回應婚姻召叫,他們義無反顧地答覆並將這召叫成為家庭跳動的心臟地帶,讓這跳動因此撼動全世界。如果說天主為了準備聖女小德蘭的養成而準備了馬丹和葛蘭成為父母,那應該是成聖家庭養成的必備條件——愛天主的父母。馬丹:忠貞的信仰,愛國愛家,憐憫之心。葛蘭:嚴以律己,勤於學習,慈愛化身。當父母的決心源自於結婚了就應該生很多孩子,奉獻給天主為教會服務。我百分百佩服這樣的決心。
建立家庭與承擔起傳生的責任,這是馬丹與葛蘭夫婦的決心。因為他們擁有天主的祝福,渴望生命。進入德蘭家裡總是充滿嚴謹又歡樂,感受到馬丹夫婦的用心經營。這個家如同你我的家一樣,平凡而又神聖地充滿生活細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馬丹家的孩子個個出生,也因為那個時代醫療不足,個個都生病離世。父母的心痛也更增加了信德,因為他們從不放棄。馬丹給孩子說,信德是寬慰,在磨難中發出的。愛德是讓愛發光發亮,望德是走向朝聖之路。葛蘭為孩子犧牲,痛苦之多使她形容自己有一顆生滿老繭的心,且經常要在搖籃邊挖掘墓穴是何等苦啊。這位擁有司鐸之心的母親,真是我們所有為人母親的模範。
帶著榮冠的家庭,成聖的道路。馬丹夫婦在慌亂中養育孩子,所有重擔都搭在肩上,他們養育五個孩子,陪伴他們的每日餐前祈禱、主日的全家上教堂參與彌撒、聆聽孩子們的分享……這麼簡單卻堅持。現代的家庭卻好難,不過也不要氣餒,我們可以先從一樣樣來,慢慢地開始。
任何事都是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對馬丹夫婦來說,經歷了那麼多的艱難與考驗後,都成了可貴的恩寵。將這光榮恩寵的風吹向他們的小王后——小德蘭。這分光榮現在也經由此書照向世界,願馬丹夫婦的生命之旅,經由小德蘭的心照亮我們每個人的家庭。
為了更能體會到馬丹夫婦以愛做為犧牲果實,以信德做為榜樣的作為,以望德成就朝聖的力量。我和先生以朝聖的心來到台南菁寮天主堂,來朝拜天主並瞻仰遠從法國里修來的小德蘭與父母的聖髑,向他們祈求成為台灣家庭的榜樣。
感謝馬丹夫婦對家庭的重視,一個寵滿天主恩典的家庭也同時也是培養聖人的場所。瞬間彷彿聽到小德蘭說:
「好天主給我的爸爸和媽媽,是只應天上有,塵世哪能配得上他們。」
小德蘭的家庭故事
鍾安住總主教的推薦信
教宗方濟各已於二○一五年十月十八日冊封聖女小德蘭的父親瑪爾定和母親葛林為聖人,原來他們兩位都希望進入隱修院,但是天主對他們都另有計畫。瑪爾定因為拉丁文學習的緣故,被修會拒絕接納;而葛林的入會申請也被修道院院長拒絕,他們兩位因特別的機會認識而一見鍾情,很快地就結為夫婦,生了九個孩子,其中四個幼年便夭折。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簡單,就是工作、快樂地一起生活,信仰是他們的生活核心,路易特別強調應先侍奉天主,聖女小德蘭的雙親就這樣教育著子女,並且與最窮困的人分享他們的所有,他們邀請路上偶遇的人到家中共餐,送給他們衣服和鞋子,窮人離開之前,路易甚至在窮人的面前跪下請他祝福全家,種種善行給孩子立下了謙虛與愛德的榜樣。
聖女小德蘭於一九九七年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教會第三十三位聖師,她的三姊雷奧妮於二○一五年被宣布為上主的僕人,進一步將被封為真福,且同一年其父母亦被封聖,這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夫婦兩人同時被宣布為聖人。一個家庭中出了四位聖人,這使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心路歷程,能在家中產生那麼多聖人,答案在本書中將可以找到。
狄剛總主教早先發現此書,他珍藏後交給生命之母會,再轉交給譯者翻譯成中文。原先此譯作將呈現給狄總主教,未料其卻先一步於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蒙主恩召,不勝唏噓,現譯作終於告成以慰狄總主教在天之靈。
聖女小德蘭的家庭在生活上堅持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天主至高無上,第二、全心信賴天主,第三、順從祂的旨意。全家人都以基督的精神互愛而促使家庭和諧和樂,他們在生活中活出信仰,也把信仰生活化。
在家庭信仰生活上,母親葛林是靈魂人物,孩子出生後第一個動作就是獻給天主,以後不斷悉心地將其培養為天主的理想子女。葛林自己的信仰生活就是孩子們的典範,生活中無論困難或災禍,只要想到是天主所允許的旨意,便即刻順從,她相信天主絕對不會給人擔不起的十字架。
聖女小德蘭就是在父母親及姊姊們的循循善誘之下熱愛修其德行,並常蒙天主聖神的啟發與帶領,一直心懷大愛地做日常的小事,成就其神嬰小道。願閱讀此書的人也能在聖神的帶領之下,將家庭中的基督精神內化,並落實在生活當中,分享小德蘭的靈修精神,成為這世代的基督見證人。
家庭聖德搖籃¬—¬—神聖家庭的養成之書
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顧問 葉佳艷
時間彷彿停留在2015年10月,伯多祿大殿6萬多人的歡呼聲。教宗方濟各宣布法國聖女里修德蘭的父母路易.馬丹(Louis Martin)和仁麗.葛蘭(Marie-Azelie Guerin)夫婦冊封為聖人。這個歡呼聲響測雲霄直達天上,彷彿天上地下一同歡呼。這個家庭成聖,成了我們的模範。
反觀現代的家庭,忙碌成了家庭的唯一,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忙於家務與工作,孩子忙於補習才藝。他們何時相見?他們家庭氛圍是甚麼?教宗方濟各所發佈的{愛的喜樂勸諭}也提出現代的家庭讓極...
目錄
鍾安住總主教的推薦信
譯者的話
已故 狄剛總主教的信
葉佳艷 梵蒂岡 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顧問
家庭聖德搖籃¬—¬—神聖家庭的養成之書
序言
作者前言
第一章 小德蘭家庭的淵源
第二章 追求理想
第三章 家庭的聖召
第四章 家人的喜與悲
第五章 狂風暴雨中的家
第六章 家裡的小花
第七章 家庭的靈魂
第八章 家庭的教育責任
第九章 聖女的初期培育
第十章 母親的苦難
第十一章 比松耐這親密的家
第十二章 小王后和她的君王
第十三章 奉獻孩子給天主
第十四章 父親的犧牲
第十五章 完美家庭的榮冠
附錄
作者小傳
法文版編輯前言 有關斯德望.畢阿神父與馬丹家人
鍾安住總主教的推薦信
譯者的話
已故 狄剛總主教的信
葉佳艷 梵蒂岡 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顧問
家庭聖德搖籃¬—¬—神聖家庭的養成之書
序言
作者前言
第一章 小德蘭家庭的淵源
第二章 追求理想
第三章 家庭的聖召
第四章 家人的喜與悲
第五章 狂風暴雨中的家
第六章 家裡的小花
第七章 家庭的靈魂
第八章 家庭的教育責任
第九章 聖女的初期培育
第十章 母親的苦難
第十一章 比松耐這親密的家
第十二章 小王后和她的君王
第十三章 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