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彙編新亞生活周刊載錄賓四對學生的講話及文稿,最早是三民書店劉振強先生的建議。民國五十六年,我們遷臺定居不久,劉先生有次來訪,談起他偶然讀到新亞生活周刊上賓四的一篇講演,很受感動,他要求賓四將其歷年在該刊上的講辭文稿彙集成專書,由三民書店負責出版。那時賓四專心在寫《朱子新學案》一書,只想藉努力工作忘掉過去的不愉快,對劉先生的建議未加考慮。數年後,劉先生又在一次來訪時,重提舊話。其時賓四《朱子新學案》已出版,正著手整理以前舊稿,彙編《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已沖淡了情感上的不快。回想往事,深感在新亞十五年,每次對學生談話,都是他當時的真情流露,值得珍惜。於是對劉先生的建議開始動心,遂命我為他先收集資料,準備整理完舊稿再作考慮。未料不久後,賓四雙目即不能見字,自此身體多病,一切工作費時費力,新亞生活周刊的資料一放十年,無暇顧及。
去年,賓四在養病中,無以消遣,於是又想到新亞生活周刊的資料,命我逐篇順序唸給他聽。原以為現成稿子彙集成書是件輕鬆簡單的事。不料這本集子,每篇都牽起太多回憶,工作進行頗不順暢。加以一場大病,賓四腦力迅退,這本文稿的編集,竟拖了一年多才得勉強付印,真是始料所未及。
賓四為此集定名為《新亞遺鐸》。在我們共同整理文稿的過程中,他曾多次有感而發地說,離開新亞已二十五年,再來回首從前,那是何等情緒啊!又屢說,待此稿整理完,他將要為《新亞遺鐸》寫篇長序,略敘別後情懷。我一直期待讀他這篇將寫的長序,不幸他年老復原不易,已無力為文。不得已,命我於此書付印時代寫一篇。
我與新亞淵源也不短。民國三十八年夏,我離開廈門大學避禍來港。三十九年秋,轉入新亞就讀一年。四十年離港來臺,隔年轉入臺北師大。四十三年師大畢業後,又曾回新亞一短時期。四十五年初,與賓四成婚。五十四年賓四辭職離新亞,五十六年秋我夫婦離港居臺。我與新亞前後相關也已十五年。我曾目睹艱苦奮鬪中的新亞,生命充滿朝氣。也曾目睹她快速轉變時期,解除了經濟困阨,而逐漸步入人事紛擾。更目睹她加入中文大學後陷於興奮迷惘,個人功利勝過了整體道義,創校理想日益糢糊。往事久已塵封,因整理此集而又如走馬燈般湧入腦海,不勝感慨。
賓四在《新亞生活雙周刊》一卷一期〈發刊詞〉上說:
這一份新亞生活雙周刊便想把新亞生活之各部門各方面盡量彙集披露出來……這是我們新亞將來的一部歷史……將來要瞭解新亞如何生長、如何成熟、如何發展,以及新亞生活中究竟包藏了些甚麼;所謂新亞精神究竟具體表現了些甚麼,便要憑這份刊物來察看來推尋。
又在《雙周刊》四卷一期〈本刊進入第四年〉一文中說:
這一份刊物,我們創辦時的用意不外兩點:一是逐期報告學校師生們生活的實況,一是預備作將來校史之一份重要參考材料用。
周刊創辦的宗旨雖如上述,然而我把賓四主持校政十五年來的資料,從頭一頁頁仔細翻看,禁不住為它記載的不夠詳實而感嘆。最難釋懷的,莫過於賓四辭職時相關資料的欠缺。舉其最簡單具體一事說,賓四的辭職講演,當時竟無人記錄。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七月十一日,新亞舉行第十三屆畢業典禮,賓四在主持典禮的同時,對全校師生作了他正式離職的公開講演。回想那一段忙碌混亂的日子,我至今仍清晰的記得,典禮的前一晚,時間已過午夜十二點,賓四在忙完雜務後對我說,現在他要靜下心來好好準備他主持校政十五年來最後一次講演。於是在沙田和風臺五號,我們舊居的長廊上,他啣著煙斗,獨自在廊上散步,為他第二天的告別辭打腹稿,直過兩點才上床休息,我又聽他在床上翻來覆去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我陪他去新亞,他在忍受了無數委屈,又經過長期內心掙扎,卻能如此平和的講話,沒有帶一絲火氣,而又句句充滿情感,令我幾次禁不住淚水奪眶而出,這真是令我終生難忘。
當晚校長室蘇明璇先生來電話,也說起他的感受。不料兩天後蘇先生再來電話,激動地報告,學校竟無人記錄賓四的告別講演。這真是件不該有的缺失。歷年來,每逢新亞舉行開學或畢業典禮,照例有人負責記錄師長的講話。何況這次是新亞創辦人的告別講演,意義更不同。這一疏失,實在令人有些費解。典禮後十一日,賓四在蘇先生多次催促下,終於補寫了一篇講辭,登在《新亞生活雙周刊》七卷六期上。情緒激盪達到某一顛峰狀態時,常能發揮出想不到的潛能,創造出平日少見的傑作。但待事過情遷,再要來捕捉當時的心情,往往如水中撈月了。補寫的一篇難及當日臨場講演的生動。我每回想此事,總覺有難以彌補的遺憾。
文稿編定後,在賓四雜稿中,意外尋出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賓四在美獲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學位,雅禮協會舉行公宴祝賀時之講辭一篇,及其辭新亞校長職復雅禮羅維德先生函一草稿。另又在其記事本中獲知當年有上董事會辭職書一封,特電新亞張端友校友於檔案中查出寄來。此三文同可補入,其中兩函有關辭職事,正可稍補缺失。
此集所收只限於賓四在《新亞校刊》《新亞生活雙周刊》《新亞月刊》上有關之文稿,按出版秩序先後排列,並在每篇下註明原刊幾卷幾期,以便讀者翻查。如該文收入賓四已出版之某書,也加註明。民國五十六年我們由港遷臺時,葉龍校友贈其手抄賓四海外講稿兩本,孫鼎丞先生贈賓四剪稿數十篇。兩者中有數篇與新亞歷史有關,而上述刊物未收入,特為補入,並在目錄上註明其原發表處。另新亞生活上有我〈敬悼青瑤師〉一文,所述有關新亞藝術系之創設,今亦附入。又新亞生活周刊有記載學校活動之文稿數篇,以其有助讀者對當年新亞之認識,今亦插入。以上凡非賓四文稿,皆不在目錄順序上排列,並註明為「附」稿,以示區別。又該刊上有賓四香港大學校外課程講稿三部分共十八篇,今併刪去,別作安排。
這本文集拖了多年終於付印了,今年恰逢新亞創校四十周年之慶,特把賓四為祝賀此慶典而作之〈祝辭〉與〈新亞簡史〉兩文,亦一併收入此集中。意外的巧合,亦別具意義。賓四囑此書趕在九月二十八日校慶日前出版,以為他的賀禮。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錢胡美琦寫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
亞洲文商學院開學典禮講詞摘要
亞洲文商學院為新亞書院的前身,自民國三十八年十月至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學院存在僅半年時間。校址租九龍佐頓道偉晴街華南中學三樓作臨時校舍。此為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日國慶日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講詞摘要。
文化教育是社會事業,是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生命,其重要可知。我們的大學教育是有其歷史傳統的,不能隨便抄襲別人家的制度。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最好的莫過於書院制度。私人講學,培養通才,這是我們傳統教育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
中國人應真正了解中國文化,並要培養出自家能夠適用的建設人才。
讀書的目的必須放得遠大。要替文化負責任,便要先把自己培養成完人。要具備中國文化的知識,同時也要了解世界各種文化。要發揚中國文化,也要溝通中西不同的文化。
我們的開始是艱難的,但我們的文化使命卻是異常重大的。本校的籌備創立,雖是經過一段艱難,比起將來發展的艱難來,現在還是輕微的。各位入校須有個抱負,不要斤斤於學分和文憑的獲得,以及只求私人職業上之解決。應具有遠大眼光,先重通識,再求專長,方有偉大之前途。現在開始了,教學相長,將來的大責任完全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招生簡章節錄
—民國三十九年三月—
本書院創立於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秋,旨在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本此旨趣,一切教育方針,務使學者切實瞭知為學做人同屬一事,在私的方面應知一切學問智識,全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可以藥救近來教育風氣,專為謀個人職業而求智識,以及博士式學究式的專為智識而求智識之狹義的目標之流弊。
本於上述旨趣,本書院一切課程,主在先重通識,再求專長。首先注重文字工具之基本訓練,再及一般的人生文化課目,為學者先立一通博之基礎,然後再各就其才性所近,指導以進而修習各種專門智識與專門技術之途徑與方法。務使學者真切認識自己之專門所長在整個學術整個人生中之地位與意義,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嚴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線上進各不相關支離破碎之流弊。
關於教學方面,將側重訓練學生以自學之精神與方法,於講堂講授基本共同課程外,採用導師制,使學者各自認定一位至兩位導師,在生活上密切聯繫,在精神上互相契洽,即以導師之全人格及其生平學問之整個體系為學生作親切之指導,務使學者在脫離學校進入社會以後,對於其所習學業仍繼續有研求上進之興趣與習慣,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專尚講堂授課,口耳傳習,師生隔膜,以致學者專以學分與文憑為主要目標之流弊。
本院同人自身即以講學做人一體之精神相結合,共同有志於大學教育的改進,其自身即為一學術研究集團。將來對於書院內部一切措施,採絕對民主方式,由全校教授同人時時密切商討,以求教育精神之始終一致,與書院制度之不斷改進,期於理想的大學新制度作一長期之研求與實驗,將來粗有成績,可供其他大學之參考。
本書院規模,暫時先辦文史、哲學教育、新聞社會、經濟、商學、農學等六系,並於每系下分組,惟對人生大義、文化價值、教育宗趣,則懸為本書院各系各組所共同必須研修之對象。於最近之將來,尚擬添設工程、法律等系,並添辦附屬中小學,期能完成一完全之教育系統為書院之根基。
(民國三十九年招生簡章)
新亞書院沿革旨趣與概況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
一、沿 革
新亞書院的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於一九四九(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日創立於香港之九龍。旋於次年一九五○(民國三十九)年三月改組為現在之新亞書院。其校舍亦由臨時租借之華南中學,遷至現在租用之九龍桂林街六十一至六十五號三、四樓。計辦公室一間、教室四間。
因新亞書院之改組成立,學校性質與內容亦發生重要之變化。文商學院時期係夜校性質,每晚上課三小時,本不適於大學程度之教育要求。故新亞書院成立後,即改為日間全天上課。課程之組織與教學內容,遂亦漸合於正式大學之水準。文商學院創立之初,即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准予立案,又經香港政府准予註冊。改組為新亞書院後,重新申請立案與註冊,並得迅速之批准。
本院創立之始,即係大學性質,但以格於香港政府之規定(香港只准設立大學一所,即香港大學),故依例只能稱為專科。惟依中國傳統教育制度,本院性質與所謂專科者,殊不相符。而實更近於宋明時代之書院,即私人講授高級學術之學校。有別於普通官立學校,亦不同於西方教育制度下之專科學校。
二、旨 趣
新亞書院之旨趣曾概括說明於其招生簡章之序言中:
「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本此旨趣,一切教育方針,務使學者切實瞭知為學、做人同屬一事。在私的方面,應知一切學問知識,全以如何對國家社會、人類前途有切實之貢獻為目標。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可以藥近來教育風氣專門為謀個人職業而求智識,以及博士式、學究式的為智識而求智識之狹義的目標之流弊。
本院一切課程,主在先重通識,再求專長。為學者先立一通博之基礎,然後各就其才情所近,指導以進而修習各種專門知識與專門技能之途徑與方法,務使學者真切認識自己之專門所長在整個學術、整個人生中之地位與意義,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嚴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線上進,各不相關,支離破碎之流弊。
關於教學方面,則側重訓練學生以自學之精神與方法。於講堂講授基本共同課程外,採用導師制,使學者各自認定一位至兩位導師,在生活上密切聯繫,在精神上互相契洽,即以導師之全人格及其平生學問之整個體系為學生作親切之指導。務使學者在脫離學校進入社會以後,對於所習學業仍繼續有研究上進之興趣與習慣,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專尚講堂授課,口耳傳習,師生隔膜,以致學者專以學分與文憑為主要目標之流弊。」
以上三點為本院之基本旨趣。惟本院鑑於所處時代與地理環境,除對基本旨趣盡力實踐外,對下述兩點,亦抱有甚摯之熱望:
一、在今日民主主義與極權主義鬪爭之下,中國青年在思想上應有正確的認識,以免誤入歧途,既誤其本身前途,亦遺害於國家民族以及世界和平。本院竊願以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與和平思想為己任,並領導青年學生循此正規以達救己救世之目標。
二、香港在地理上與文化上皆為東西兩大文化世界之重要接觸點,亦為從事於溝通中外文化,促進中西瞭解之理想的教育地點。自大陸流亡出國之青年與海外二千萬華僑之子弟,正為他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理想之良好的負荷者。本院竊願本此宗旨,以教育此無數純潔青年,使其既知祖國之可愛,亦知世界大同之可貴。
三、系別與課程
一、計劃院系 本院自始即依上述旨趣設計未來發展之規模及院系,現雖格於事實未能一一具體實現,然此計劃則仍為本院一貫努力之目標。計劃中之院系為:
第一院為文哲學院,分文學、史學、哲學教育等系。
第二院為商學院,分經濟、商學等系。
第三院為農學院,分農林、園牧、農業經濟等系。
在擬議計劃中,各院之上有分科研究所,以便教授及高年級學生作專門性質研究。農學院之下,附設試驗農場一所,便於該院學生實習及教授研究實驗,並藉以養成青年異日實際擔任中國農村經濟建設之能力。此外尚擬設完全中學一所。
二、現設系別為:
(一)文史系 內分:中文、外文、中史、外史四組。系主任錢穆。
(二)哲學教育系 內分:哲學與教育兩組。系主任唐君毅。
(三)經濟學系 系主任張丕介。
(四)商學系 內分:商業管理、國際貿易、銀行、會計四組。系主任楊汝梅。
(五)農學系 第一年開設後,因附設農場未能設立,教學實習感有不便,中停。
(六)新聞社會系 內分:新聞組與社會組。第一年開設後,因現有校舍不敷分配,亦暫停。
三、課程 本院各院系課程之選擇原則,一方面參酌中國教育部所頒大學課程之規定,一方面顧慮海外社會客觀環境,但同時又須適合本院教育理想,故與一般公私立大學所開課程名目及各課程之內容,顯有出入(課程詳目另列),唯其基本特點可概括如下:
(一)注重各系(一、二年級)共同之基本課程,培養健全之思想基礎,故哲學、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語文學等課程所佔時間較多。
(二)專門性質及技術性質之課程,自三年級開始,注重學生自修與導師之個別指導,故上課時間轉較一、二年級為少。
四、教授與學生
一、教授 本院教授之中一部份,為本院之創辦人,其在國內大學任教時間有長及三十年者,有十年二十年者不等,率為抱有甚高教育理想與熱心,而自動願為新亞書院盡其責任者。觀其簡單履歷即可證明此點(見附表)。
二、學生 新亞書院二年有半之時期中,學生數量不多(一九五二(民國四十一)年春季註冊正式生四十二人,試讀及旁聽生十五人),而甚富於流動性。究其原因,蓋在於:
(一)新亞書院所懸之理想,本有異於一般學校,而此則不易為一般社會所理解。
(二)時代特殊,青年往往不能久留香港,或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無力續讀,而致中途退學。
(三)非常局面中,各地出入境限制綦嚴,南洋僑生及臺灣學生來港者諸多困難,而大陸上青年又被嚴格限制,禁止出境。
(四)本院初創,規模與設備皆嫌不足。
有此四因,遂致來學者有限,而輟讀者不絕。但自一九五一(民國四十)年起,漸見穩定。
五、文化講座
香港向為商業社會,文化空氣比較稀薄。然自一九四九(民國三十八)年起,各地智識份子先後來港者日多,其中多為社會各階層之中堅份子,對思想與智識之要求,且較一般青年為急切。本院為適應此一需要,特設立一自由的學術講座,邀請各方面專家,作有系統的學術講演,每週一次,免費招待聽講。所講範圍,涉及整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之各部門,聽講者亦至為熱心。自一九五○(民國三十九)年冬季至今,已先後舉行七十餘次,甚獲聽者歡迎。此類人士之思想與態度,頗能深刻影響一般社會與下代之青年,故其意義之重大,有非文字與數字所能代表者。
六、新亞夜校
此係本院哲教系學生所發起,以推廣民眾教育為目的,並藉以增進教學之實際經驗。此係夜校性質,利用本院午後空隙教室。服務於夜校之本院學生,全為義務工作。夜校收費極微,低年級學生則全部免費。現有學生八十餘名。
七、經濟情形
本院經費,主要來源於董事會之捐募,其次為學生所繳之學費。後者平均每月約為港幣乙千元左右。
本院創辦之初,所有校舍之租賃及教學設備之購置,全係熱心教育之社會人士所慨捐。
本院開支,平均每月各項總數為四千六百餘元。計
一、房 租 一、三一五元
二、教 薪 二、一○○元
三、職 工 四○○元
四、圖 書 二○○元
五、什雜修繕 四○○元
六、辦 公 二○○元
惟事實上,以上各項皆遠在應有水準之下,但以限於事實不得不盡量緊縮而已。例如本院教授皆無固定之專任薪水,而只支上課之鐘點費,每小時七元五角。院長及系主任等職務,皆不另支薪。每教授平均每週上課四至八小時,其收入才達三○—六○元,全月收入不過一二○—二四○元而已,與香港生活需要比較,實僅及四分一至二分一之數。
八、希 望
本院為貫徹其所標舉之理想,及所負之時代責任,對現有物質條件及經濟情形,當然極感不足,故甚望今後能有適當之改進,其最重要之希望為:
一、相當規模之自有校舍—至少應有教室八大間及圖書館一所。
二、教師必須之各種參考書及學生用書。
三、教授薪給應照香港最低水準,每教授每月之待遇應提高至五—六○○元。
四、設置大量清寒學生獎學金(現有獎學金十七名,不敷分配,而來學者又多係流亡清寒青年,此項獎學金如能擴充至一百名,則今後學生人數必將大為增加)。
五、擴大文化講座 本院舉行文化講座七十次,皆由主講人義務擔任。今擬對主講人送給講演費,並在港市中心地點,每週舉行文化講演二次,以便聽眾廣泛參加,提高港市一般社會對學術文化之認識。
九、展望與感謝
本院懸高遠之教育理想與計劃,而所有之物質條件則自始即極端困難。二年半以來之草創建設,莫不賴社會各方面熱心人士之贊助與本院各教授及學生之努力支撐。此雖與本院所想望者相距遠甚,然有此初步基礎,亦足資鼓舞吾人矣。如現有校舍之設置,全出於王岳峯先生獨力之捐贈。而未來新校舍之建設,亦有賴若干文化友人之協助。此吾人所不能不深切感謝者也。
本院已開課程表
文史學系中文組
各體文選、英文、哲學概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理則學、中國通史、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文學史、國學概論、中國文化史、西洋通史、經子選讀、文史選讀、莊子、史記、論語、孝經、孟子、荀子、中國文字學、散文選讀及習作、詩詞選讀及習作、人生哲學、倫理學。
文史學系外文組
各體文選、英文、哲學概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理則學、中國通史、英國文學史、英文散文選、西洋通史、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論、作文與會話、英國小說選、英文名著選讀、西洋哲學文化思想史、英國詩歌選、英國戲劇選、莎士比亞、英文速記、英文打字、英文通訊。
文史學系歷史組
各體文選、英文、哲學概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理則學、中國通史、西洋通史、國學概論、中國學術思想史、倫理學、人生哲學、中國文化史、西洋哲學文化思想史、西洋近代政治史、秦漢史、中國政治史。
哲學教育系哲學組
各體文選、英文、中國通史、哲學概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理則學、國學概論、倫理學、西洋哲學、西洋通史、中國哲學名著選讀、論語、孝經、孟子、荀子、人生哲學、中國文化史、現代哲學、中國學術思想史、西洋教育思想史。
哲學教育系教育組
各體文選、英文、中國通史、教育概論、心理學、理則學、政治學、社會學、西洋通史、國學概論、中國文化史、倫理學、人生哲學、哲學概論、西洋哲學文化思想史、中國教育史、西洋教育思想史、統計學、中國學術思想史。
經濟學系
各體文選、英文、經濟學、中國通史、哲學概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理則學、倫理學、西洋經濟史、經濟地理、貨幣銀行學、會計學、西洋通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西洋經濟思想史、西洋經濟學名著導讀、統計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問題、土地經濟學。
商學系
各體文選、英文、經濟學、中國通史、哲學概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理則學、倫理學、西洋經濟史、西洋通史、貨幣學、銀行學、會計學、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統計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問題、銀行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學、國際匯兌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