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會過麻油芳,生袂過四塊枋。」
Seⁿ ē kòe môa-iû phang, seⁿ bē kòe sì tè pang
這句臺灣俚語述說著過去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充滿冒險的旅程。沒有現代的醫療技術,孕婦的生產過程就像走鋼索,一步失誤就可能響起悔恨的鐘聲。
當時,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伴隨著無法控制的風險,幸子因此失去了媽媽。而承承的媽媽懷胎十月,大肚子裡的寶寶即將出生,純真的承承和幸子對於未來感到擔憂──是否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兩人坐立不安,渴望著找到扭轉乾坤的方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海德薇
本名周禮群,是小說家、編劇和業餘法國號演奏者。小說作品曾榮獲時報小說賞、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等獎項,電影劇本則入圍優良電影劇本和金馬創投。
繪者簡介|咚東 Dong Dong
全職插畫家、繪本作家、學校講師。
彰化人,現居台北。
擅長兒童插畫與繪本創作,喜歡用小孩的視角去說故事,色彩運用上飽和鮮明,常把動物擬人化作為畫作或是繪本的角色,作品散見於書籍雜誌,著有繪本《小呱小蝸》、《小小音樂家》等書。
推薦序
〈導讀──先生媽和產婆,接住新生命的手〉
早期的台灣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接生人員,產婦多半是自行在家生產,或是請「接生婆」來家裡接生。
在衛生觀念普及前,民眾缺乏消毒的概念,迷信嬰兒舊衣或舊床單能夠保佑新生兒健康,而用舊衣物包裹新生兒;當時能夠接生的「接生婆」們並沒有受過醫學訓練,只是偶爾從事接生副業,許多經驗和觀念並不正確,比如用麻油塗抹肚臍、甚至任意替胎位不正的產婦剪開產道,也沒有消毒觀念,往往使得抵抗力弱的新生兒和產婦感染、死亡。
直到1900年代,日本政府推動新式產婆教育和認證考試,台灣才真正有了具醫學背景的接生人員。與傳統的接生婆不同,這些新式產婆除了需要學習從懷孕、分娩、到新生兒疾病和育兒等知識之外,也會分派至醫院病房或診所實習,增加臨床工作經驗,經過一年的講習並通過考試者,才能獲頒證書,成為正式的產婆。
比起舊式接生婆,新式產婆擁有現代醫學知識,接生時,她們會從產前開始指導產家如何準備迎接新生兒,如清洗床單和舊衣、曝曬消毒避免感染,替產婦矯正胎位、計算預產期,有些產婆還會教導產婦如何照顧新生兒,並替新生兒洗澡、清理臍帶和口腔、縫合和照顧產婦的傷口等。
產婆的專業技術,成功減少了新生兒和產婦的死亡率。然而,接生是需要錢的,有些付不起錢的產婦還是冒著危險在家生產,用生鏽的舊剪刀剪臍帶、難產時找道士祈福,往往造成悲劇。
這個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導讀──先生媽和產婆,接住新生命的手〉
早期的台灣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接生人員,產婦多半是自行在家生產,或是請「接生婆」來家裡接生。
在衛生觀念普及前,民眾缺乏消毒的概念,迷信嬰兒舊衣或舊床單能夠保佑新生兒健康,而用舊衣物包裹新生兒;當時能夠接生的「接生婆」們並沒有受過醫學訓練,只是偶爾從事接生副業,許多經驗和觀念並不正確,比如用麻油塗抹肚臍、甚至任意替胎位不正的產婦剪開產道,也沒有消毒觀念,往往使得抵抗力弱的新生兒和產婦感染、死亡。
直到1900年代,日本政府推動新式產婆教育和認證考試,台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