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那那查特寺──位於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由阿姜 查的弟子所主持。阿姜 查的教法是以持戒為特色。提姆.沃德,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這裡。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現代佛陀啟示錄》一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該書表現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方式,是關於形上的事物的新聞報導的極好例子。在這物質主義的時代,作者開拓了另外一種現實存在。
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在帕那那查特寺中的生活,意味著身體和思惟都要瘦弱和克制。提姆.沃德發了誓願,剃光了頭髮和眉毛,穿上僧袍,並努力地遵守佛陀早已制定下的兩百二十七條戒規。在這兒,僧眾早上三點起牀晨誦,然後是托鉢;他們不能殺生,所以必須忍受大羣的蚊子、幼蟲和螞蟻的叮咬;叢林小路上的蠍子和眼鏡蛇,使得他們每走一步都要留心,這也是佛教的美德之一。他們一天只吃一頓飯。
本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除非你在觀想中取得進展,否則不要開口。」這是一句佛家名言。
在泰國東北部叢林的深處,位於寮國邊境附近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已經坐化了的比丘,他的屍體已經萎縮,但身體依舊保持著蓮花坐姿。顯然,他是在禪定中慢慢走向死亡的,他親自體驗到了身體萎縮和腐化的過程,這個比丘的照片現在還放在帕那那查特(其意為國際叢林)寺的祭壇上,做為其他還在追求解脫的追隨者的啟示。
提姆.沃德,一名加拿大籍的作家和新聞記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尋求開悟,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待在這座叢林寺院中。這個寺院是東南亞最嚴格的寺院之一,它由南傳佛教的比丘主持,僧眾還遵守著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制定的戒規佛法。
《現代佛陀啟示錄》(英文書名──What The Buddha Never Taught)一書,源自於作者在帕那那查特寺中的經歷。在這一寺院中,一半以上的人是西方人,他們之中包括:「芝加哥先生」,以前曾是美國房地產的百萬富翁;柏西,性情古怪的英國信徒,專注於他那個被封住了的脈輪;馬克,紐西蘭來的醫生,尋求死亡的真諦;路克,一個德國比丘,由於打坐過度,雙膝都動過手術;吉姆,長像和作者如同孿生兄弟,他來自美國,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在寺中,他們建立了友誼,他們的談論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包括:地獄、自殺、死亡和痛苦的含義,信仰、業力、開悟,以及怎樣從水箱中清除螞蟻而不致於殺死它們。
在帕那那查特寺中的生活,意味著身體和思惟都要瘦弱和克制。提姆.沃德發了誓願,剃光了頭髮和眉毛,穿上僧袍,並努力地遵守佛陀早已制定下的兩百二十七條戒規。在這兒,僧眾早上三點起牀晨誦,然後是托鉢;他們不能殺生,所以必須忍受大羣的蚊子、幼蟲和螞蟻的叮咬;叢林小路上的蠍子和眼鏡蛇,使得他們每走一步都要留心,這也是佛教的美德之一。他們一天只吃一頓飯。
該書中一直都有阿姜 查的影子,阿姜 查花了畢生的時間講經。在一次中風後,他便不省人事,但還像植物人一樣活著,大家給他做靜脈注射,人們不能忍受讓他死去。(編案:阿姜 查已於一九九二年一月圓寂)
《現代佛陀啟示錄》一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該書表現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方式,是關於形上的事物的新聞報導的極好例子。在這物質主義的時代,作者開拓了另外一種現實存在。
《現代佛陀啟示錄》一書也是一本描寫個人思想轉變的書籍。
作者簡介:
提姆‧沃德 Tim Ward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多倫多,他是一名加拿大新聞記者,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哲學學位之後,在東方待了六年。他的足跡從喀什米爾到馬德拉斯,達卡到蘇門達臘,上海到拉薩等地。一路上,他花去了大部份時間待在寺廟和鄉間修道場,在中國的雲南省,他邊教英語還邊學氣功。他在東京工作了兩年,在那兒作新聞記者和播音員,然後返回加拿大。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老外想進寺院
我曾告訴過一個名叫尼馬羅的澳大利亞籍沙彌,說他們在公共汽車上吃煎熟的蟑螂,希望他能為之一笑。但他很嚴肅地告訴我:「那是甲蟲,不是蟑螂!」當然,甲蟲的確也是一道美味的快餐啊!
我坐了一整天的汽車,當公共汽車快到烏本.拉加薩尼(Ubon Rajathani)市時,天己暗了下來,這兒已離寮國邊境不到五十公里了。然後,我向其他乘客打聽邦外(Bung Wai)村要在那兒下車。那些泰國人向我眨眨眼,很禮貌地微笑著,像是讓我玩耍一樣地任我嘮叨。最後還是司機記住了我想下車的地方,他停下車,讓我一個人置身於黑夜之中。這時天下著雨。我在附近找到了一個公共汽車站。
「這兒有到邦外的公共汽車嗎?」我對一個身著軍服的年輕泰國人問道,他只是咧著嘴對我笑。
「有到邦外的公共汽車嗎?」我問一個戴眼鏡和手錶的男人,而他聳聳肩,很怕羞的微笑著,然後目光又投向了他處。
一個帶著兩個哭叫的孩子的農婦很緊張地瞥了我一眼,我只好閉口不言了。公共汽車來了,每個人都上了車。我一隻腳跨進了汽車,向司機問道:「這是去邦外的公共汽車嗎?」司機看了一眼售票的女孩,這女孩個子不大,穿了藍色的襯衫,腿很胖。她無助地對我微笑著。
「這是到邦外村的汽車嗎?」我再解釋著。
她無言地看了看司機,司機已發動好了汽車,看看前邊的公路。我站在原地,不知該進還是該退。
「我要到邦外!邦外!」我大聲喊著。
司機不耐煩地向我做了手勢,示意要我上車;我知道他還沒明白我的意思。我也只好上車了,甩了甩背包上的水。我坐在一個在汽車上看似最有知識的人身旁,他是一個學生,身穿白襯衫,胸前插著三枝原子筆。
「這輛車是開往邦外村嗎?」我又嘗試問道。
這個學生轉過身來看著我,很有禮貌,但卻茫然。
我拉開背包的拉鏈,取出一個小的白皮書。尋找著我講的村名,我試著用不同的聲調來發音,希望能和他以泰語聯繫起來。
「帕那那查特(Pah Nanchat),帕那那查特,我到帕那那查特寺,邦外村。」
那個年輕人看我這樣一直堅持,他的微笑似乎多加了一些戒心。我一頁頁地翻著書,希望找到一張阿姜 查(Ajahn Chah)的照片,但它在另外一本書中,而那本書還在四百公里以外的曼谷!我只好盤腿打坐,雙手結印,閉目幾秒鐘,然後又向那個學生看著。他搔著頭很費勁地思索著。後來那個士兵叫學生過去,並摹仿著我的樣子,這時,那學生明白了什麼意思,點點頭,咧著嘴笑著。公共汽車上的人這才放鬆了下來,原來「老外」想到一座「寺院」去。
這時,公共汽車已到了烏本.拉加薩尼,我的直覺告訴我得往回走才能找到邦外村。那個學生和我一塊下了車,顯然他知道我想幹什麼,但不知道去何處尋找。他似乎決定幫我,他在泰國人當中算是高個子,差不多和我一樣高,他的皮膚看起來比我剛開始猜想的年齡還小,大概有十五歲吧!我這位新的嚮導在街道上的一羣士兵前停下來,其中一個似乎知道像我這樣的老外想要找的地方。他微笑著用雙腳的英語對我說道:
「你要去『老外的寺院』?帕彭,帕彭寺(Wat Pah Pong)?」
「我要去帕那那查特!帕那那查特寺!阿姜 查!」
「阿姜 查!阿姜 查!帕彭寺!帕彭寺!」他糾正道。
「我知道了,那麼就去帕彭寺吧!」
每個人對這一決定都很滿意。士兵們替我和那位學生招來一輛三輪車。帕彭寺在阿姜 查的書中也有提及,我想那兒也許至少有人會說英語。在曼谷,英語還可以湊合著用,但在這兒,你最好是說當地語言。
三輪車司機說,到帕彭寺需三十銖(泰幣)。車子載著我們向東駛去,出了城就是泥濘的、通向叢林的小路了。二十分鐘後,我們到了一座大的鐵門前,鐵門緊鎖著,陪我一塊來的那個學生找到了一個開著的側門。現在天很黑,而且還在下著雨。我從背包底取出手電筒,然後和學生一道走入那個小的入口。走了一段路,我們發現了路上有一道近二十公尺寬的深溝。溝底為水潭,溝的兩邊很光滑,像是一個挖掘的坑道。
「我猜帕彭寺不是在這兒吧?」我對我的嚮導說道。他帶著我走回側門。在外面,我們的司機正在和一家小麵食店的老闆談話。店中的凳子全都架到了桌子上,只有一盞煤氣燈在搖曳著。當我們向出租車司機走去時,他搖著頭。他指著通向西邊的道路,我聽見他講到了「帕那那查特」。
「是的!帕那那查特!」我激動地點著頭。我們的司機準備向另一方向開了,我們三人又擠進了那輛三輪車。他用一根木棍放入汽油箱中,喃喃地在說著什麼,然後發動了引擎。我們沿著另一條很滑的小路前行,到了另外一條公路上。這時司機也猶豫了。那個學生和他商量著應向那個方向拐彎。最後他決定向右拐,折回市區。但是那學生高聲地向那司機叫著,最後司機又不得不調轉車頭,開向相反方向。當我們到了路旁的一個小村莊時,那司機向附近房子裡的人打聽道路。他回來時,滿有信心地豎起拇指。半個小時以後,我們徹底迷路了。出租車在雨中也開始拍拍作響。那司機似乎要讓我們下車,然後準備回家了。學生和他高聲的吵著,這時在車燈前,我們看到了一個木牌,牌上用泰文和英文寫著:「帕那那查特寺,邦外國際叢林寺院。」我們為此而歡呼著。三輪車又載著我們沿著泥土和碎石的小路走去。不久我們走進了叢林,雨中我們看到了一條人行小徑。出租車停在一旁,引擎還在嘟嘟地響著。
我給了那司機要的一百銖錢,並向他兩人致謝。我祈禱著,希望他們還能有足夠的汽油開回城市或其他安全地帶。臨走時,那學生向我揮著手。等車開走後,我打開手電筒,照著又濕又滑的小路,擔心著黑夜裡可能會發生的事,我一手拿著背包,向漆黑的叢林走去。
我期望著能在走出叢林時有幾公里的步行,但令人氣惱的是,僅五分鐘後前面就出現了建築物灰色的輪廓,再向前些就看到了燈光。當我走進一個倉庫狀的大建築物前時,道路也變得寬闊,樹木也稀疏起來。一個側門開著,這是一座寺院,在其前面是一個像祭壇的台階,矗立著兩座大的青銅佛像。兩旁為較小的青銅人像,它們都很虔誠的跪著。在佛像的前邊有一些小的塑像,兩邊點著兩支蠟燭。在祭壇的前邊,有五排紅坐墊。在最後一排上坐著一個身著白衣的年輕人。他的頭髮已剃掉。盤腿打坐,手結定印,雙目微閉,儼然是一尊佛像。他根本沒注意到我,他是位白種人。
我向塑像跪拜了三下,如蘇馬那指導我的那樣,跪著以前額觸地三次。我在第三排坐下,盤起腿想坐定,這時,我看到了在祭壇的左邊有一玻璃容器,裡面是一具人的骨骼。
我又禮拜了一番,然後站起來,離開大殿去找辦公室。沒有人注意到我,到了外面雨地中,我才發現燈光是由大殿後面的一個窗戶中透出的。我聽見裡邊的聲音後便敲了門,門開了,一個身穿白袍戴著金屬框眼鏡的白皮膚男人看著在黑暗中的我。
「你說英語嗎?」我問道。
「我想是的。」他毫無幽默感地回答著我。
「對不起!我這麼晚才來。」我結結巴巴地說道:「我坐了一整天的車,然後三輪車又在雨中迷了路,我剛到這兒。」
「噢!」他說。並轉身對一個身著淡黃褐色僧袍,坐在錄音機旁的泰國少年用泰語交談著。
「我帶你到住持那兒。」那個男人講道,並轉身對著我。
我緊跟在他的白袍之後又進入叢林,白袍在黑夜中似乎發著光。雨已停了,但頭頂上的樹枝上到處都有水滴,我們走到一個離地面很高的小茅篷前。
「您好!」當我們向這黑暗的房屋走去時,我這位新嚮導說道。
一個黑色人影出現在上面的圍欄旁,用泰語向我們問話。當說明了為什麼這麼晚才來打擾的原因後,那個人影走下很寬的木製樓梯,我用手電筒照著他,驚喜地發現他竟也是一位西方人。那人又高又瘦,大約四十歲左右──但是沒有頭髮,他的鼻子高挺,眼珠是藍的。
「謝謝你,邁克爾!」住持講道,穿白袍的人雙手合十置於面前,很恭敬地對著住持,然後轉過身,像幽靈一樣穿過叢林而去。
「我們在這兒坐下來吧!」住持講道。他穿著一件淡黃褐色僧袍,但他的口音卻帶著澳洲腔,我們在他房間下的大理石地板上坐下,他坐在一個低平台上,我跪在他面前。
我簡要的解釋道:在曼谷,有一位比丘給了我兩本阿姜 查的書,並向我推薦帕那那查特寺,他說這兒是外國人在泰國修行的最好地方。我說,我想待三個月左右。
住持點點頭,說道:「歡迎你!自現在起,你在廚房上層的客房內休息,等你熟悉這兒後,你得剃掉頭髮,這就表明你想在這兒待一段時間修行,那時,我們將給你一個小房間。你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對落髮那麼強調,因人們很依戀他的頭髮;在這兒我們將教你怎麼克服這種依戀,這是結束痛苦的途徑之一。你首先從落髮開始修行,但也不要急,當你準備好後,你開始要學好多東西。我不多說,現在已很晚了,說多了你會忘掉的。
「你在早晨三點鐘會聽到鈴聲,每個人都必須到大殿,三點三十分是早課和集體坐禪,早餐在八點,我們一天僅一餐。一些人開始很難適應,因為他們總是依戀舊的習慣。現在,我將給你一些毯子,帶你到休息的地方。」
第一章 老外想進寺院
我曾告訴過一個名叫尼馬羅的澳大利亞籍沙彌,說他們在公共汽車上吃煎熟的蟑螂,希望他能為之一笑。但他很嚴肅地告訴我:「那是甲蟲,不是蟑螂!」當然,甲蟲的確也是一道美味的快餐啊!
我坐了一整天的汽車,當公共汽車快到烏本.拉加薩尼(Ubon Rajathani)市時,天己暗了下來,這兒已離寮國邊境不到五十公里了。然後,我向其他乘客打聽邦外(Bung Wai)村要在那兒下車。那些泰國人向我眨眨眼,很禮貌地微笑著,像是讓我玩耍一樣地任我嘮叨。最後還是司機記住了我想下車的地方,他停下車,讓我一個人置身於黑夜之中。...
作者序
致謝辭
無盡的謝意……
首先是對阿姜 查的感激和崇敬,是他才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和住在這個早期佛教徒居住的地方。也十分感謝帕那那查特寺中的僧眾,以及邦外村的村民們。另外,還要十分感謝我的好友吉姆.布克雷,他和我一塊分享著書中的每一個故事,特別是我在盡力地描述著業力、死亡、煩倦和蚊子等等這些事物和情節上。
有許多人幫助了我,讓我完成這本書,吉姆和李.甘德讓我住在他們在曼谷的空房子,並讓我用他們的打字機,使我得以在那兒完成了三章草稿。感謝艾利、沙娃那和卡拉.柏克斯道可,他們在我揮汗寫本書時,如待家人一樣地照顧我。
八個月後我回到加拿大時,發現我妹妹溫蒂已仔細地審閱了我的一些稿件,彼得.休巴特提出給我的手稿進行編輯的意見,並委婉地建議我刪去一些晦澀難懂的哲學詞語。在一九八六年五月,我的好友史帝夫和安德瑞.卡扎本-赫茲讓我在他們在渥太華的公寓內寫書,免費讓我使用他們的文字處理機和冰箱,幫助我順利地寫作及完稿。弗蘭克.郝路本(我的岳丈)則提供了他的個人電腦,他還做了許多審閱和抄寫的工作。
感謝雷伊.伍廉姆的幫助,他為我介紹了溫哥華班亞書店的兩個人──柯林和米爾斯,他們幫我落實了出版事宜。感謝加拿大薩姆維爾出版社以十分快速的速度出版了本書。感謝我的代理商──丹尼斯.布克斯肯不辭辛勞地為我奔忙。
感謝我的妻子朱莉在最後定稿中,以她至善至美的要求做了許多修改;特別要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無盡地愛、幫助、祈禱、郵遞稿件和收藏我在亞洲時所寄回來的照片等等工作。
我也要感謝佛陀,感謝他教給我的任何東西。
提姆.沃德
一九九○年一月於東京
致謝辭
無盡的謝意……
首先是對阿姜 查的感激和崇敬,是他才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和住在這個早期佛教徒居住的地方。也十分感謝帕那那查特寺中的僧眾,以及邦外村的村民們。另外,還要十分感謝我的好友吉姆.布克雷,他和我一塊分享著書中的每一個故事,特別是我在盡力地描述著業力、死亡、煩倦和蚊子等等這些事物和情節上。
有許多人幫助了我,讓我完成這本書,吉姆和李.甘德讓我住在他們在曼谷的空房子,並讓我用他們的打字機,使我得以在那兒完成了三章草稿。感謝艾利、沙娃那和卡拉.柏克斯道可,他們在我揮汗寫本書時,如待家...
目錄
提要
致謝辭
第一章 老外想進寺院
第二章 一根棍子有多大
第三章 坐化:我們的榜樣
第四章 皈依三寶
第五章 聖途上的艱難
第六章 電扇老人的狂喜
第七章 鮑勃比丘和布馬束起腰來
第八章 什麼是蝙蝠屎
第九章 免於美食的誘惑
第十章 佛從未教過的東西
第十一章 一個躲藏的好地方
第十二章 孤獨的白衣
第十三章 水箱是金屬做的
第十四章 阿姜 查的開示
提要
致謝辭
第一章 老外想進寺院
第二章 一根棍子有多大
第三章 坐化:我們的榜樣
第四章 皈依三寶
第五章 聖途上的艱難
第六章 電扇老人的狂喜
第七章 鮑勃比丘和布馬束起腰來
第八章 什麼是蝙蝠屎
第九章 免於美食的誘惑
第十章 佛從未教過的東西
第十一章 一個躲藏的好地方
第十二章 孤獨的白衣
第十三章 水箱是金屬做的
第十四章 阿姜 查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