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全世界各地不同的DIY作品,教您:
● 如何將遙控飛機加上自控裝置變成個人專屬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 如何利用Arduino控制器將玩具鋼琴改造成MIDI
● 利用太陽能電池與電容製作出機器人大軍
● 利用光致電EL線製作出自行車專用的速度背心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您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您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活動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您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作者簡介:
歐萊禮(O'Reilly)
O'Reilly媒體(O'Reilly Media, Inc.)是全球著名的創新科技資訊提供者。自1978年以來,業界領袖和電腦玩家都是透過O'Reilly的書籍、研討會和網站向全球展示最新的電腦科技。該公司既是出版開放原始碼書籍的先驅之一,也常承辦許多開放原始碼社群的研討會議。出版圖書的選題範圍現在也擴大到數學、心理學、旅遊、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等。
O'Reilly官方網站:http://makezine.com/
譯者簡介:
Dana:自2006年開始翻譯工作,與國衛院、工研院、農委會、Garmin等公司合作,並多次擔任國外會議隨行口譯之職務。
Monica:從事英文技術文件撰寫和科技翻譯多年,專精於科技英文寫作翻譯,譯有《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丁雍: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畢業,依然在翻譯之路上潛心修行。
方政加:成大系統及船舶工程系畢,並取得交大電機與控制系碩士、博士學位。具有機電系統整合、機器人、影像處理、感應器與自動化等技術實務開發經驗,現任職某設備公司研發主管。
江惟真: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所,現任職某電子業國外業務。
林品秀: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興趣是戲劇、閱讀、接觸新鮮的文化或事物。關注動物以及異種文化議題。現為自由翻譯與口譯者。
范眠:機械碩士,曾當過工程師和科技記者,現專職翻譯與採訪寫作。
張必輝: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致力於將科學融入生活的各項活動。翻譯為平日興趣之一,也是將英文新知介紹給中文讀者的最佳途徑。
許郁文: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與雜誌日文編採記者,目前為專職譯者,並且仍不斷持續進修中。
陳可嘉: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與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陳曉強: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電機碩士。軍方某研究機構助理研究員、外商認證公司總經理及亞太地區總監、資訊科技公司副總經理。
曾吉弘:CAVE教育團隊專業講師(www.cavedu.com)。著有多本機器人程式設計專書。
程永佳: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碩士畢業,雖然專業領域是商業財經方面,但對其他領域的翻譯也有興趣。嗜好是看漫畫、動畫、小說、電影、歐美影集與自助旅行等。
章節試閱
令人驚喜的機器人
可別誤會我 ─ 我跟隔壁這位一樣,喜歡看到火藥味十足的機器人大戰場面。我就是喜歡看到火花噴出,急嘯飛過的螺旋刀片猛烈攻擊冒著濃煙的戰鬥機器人(battle bot)。當兩個機器人相互衝撞,把其中一個飛撞到受防彈樹脂玻璃隔開的競技場時,這樣的場面最是令人振奮。
但是,儘管我喜歡戰鬥機器人,也非常欽佩那些機器人玩家的聰明才智,但我並不真的認為這些機器是真正的機器人。就好像許多會爬行和轉動的機械裝置,也都被賦予了「機器人」這個稱號,但戰鬥機器人根本上只是遙控汽車,是配備了裝甲武器的那一種。
對我來說,一個真正的機器人是能為自己「思考」的,並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事實上,機器人最早是出現在Karel Capek於1921年的創作中,那時被稱為「R.U.R.」(Rossum的萬用機器人),它是一個具智慧的人型機器人,與真人幾乎一模一樣。
機器人有自主性是什麼意思呢?我能想到的最好解釋是20世紀中,彩色機器人先驅W. Grey Walter所提出的。他在1953年的著作《活著的大腦》(The Living Brain)中寫道,為了讓機器能展示出一種大腦活動的「適當模仿」,它必須具備不同程度的以下特質:「探索、好奇、自由意志、目標追尋、自我調適、避免困境、遠見、記憶、學習、遺忘、聯想、形狀辨識、以及社交適應性。」簡單地說,具備這種行為模式的機器是令人驚喜、驚嘆、同時也是挑戰性極高的任務。
在Walter的年代,由於電子科技的限制,這項任務更是艱難。但他仍不放棄設計並開發出一臺具有兩個「腦細胞」的機電式「烏龜」,至少可展現出上述的一些特質。在這一期的《Make》雜誌中,資深編輯Gareth Branwyn將告訴我們有關Walter和其機器人烏龜所不為人知的故事。
五十年後的今天,Walter的夢想仍持續著。《Make》雜誌的實習生Kris Magri設計了一臺自主式機器人,就像是Walter的烏龜的曾孫一樣。Magri的文章中將告訴你,如何設計一臺會跟著你在家走動的「Makey」機器人。
並不是所有的自主式機器人都有輪子或雙腳。有些是會飛行的。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Wired》雜誌的主編Chris Anderson將告訴我們,他和一些熱心玩家如何為遙控飛機做出一臺成本低廉的自動導航裝置。我在去年四月時,曾親眼見證Anderson的無人駕駛飛機,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Boulder)市贏得首屆自主式交通工具競賽。在本期中,也有我參加此次活動的報導。
這一期《Make》中涵蓋的主題不僅只有機器人。我們也會介紹打火活塞、高速背心、以及利用紙杯製作的揚聲器。不過,如果你想優雅的閱讀本期雜誌,建議你可以考慮先動手做一個由Larry Cotton設計的Rok-Bak躺椅。去年我在聖馬特奧(San Mateo)舉行的製造家大會中,曾有機會嘗試了一下這張舒適的椅子,一躺下來便欲罷不能,唯一能騙我起身的東西是,一杯John Park的真空製佛羅倫斯虹吸(Florence Siphon)咖啡的誘惑!(請見《Make》第17期的介紹)
希望你的秋天能充滿著自己動手做的悅耳聲響!
令人驚喜的機器人
可別誤會我 ─ 我跟隔壁這位一樣,喜歡看到火藥味十足的機器人大戰場面。我就是喜歡看到火花噴出,急嘯飛過的螺旋刀片猛烈攻擊冒著濃煙的戰鬥機器人(battle bot)。當兩個機器人相互衝撞,把其中一個飛撞到受防彈樹脂玻璃隔開的競技場時,這樣的場面最是令人振奮。
但是,儘管我喜歡戰鬥機器人,也非常欽佩那些機器人玩家的聰明才智,但我並不真的認為這些機器是真正的機器人。就好像許多會爬行和轉動的機械裝置,也都被賦予了「機器人」這個稱號,但戰鬥機器人根本上只是遙控汽車,是配備了裝甲武器的那一種。
對我...
目錄
Welcome:令人驚喜的機器人
Make Free:正面外部效應
1+2+3:簡易揚聲器
Made on Earth
Country Scientist:日冕的攝影技巧
Remaking History:狄塞爾和打火活塞
工程設計的天才
自由球射門機器
社交媒體衛星開發企畫
Sparky 2:絕不會缺貨
極限速度挑戰賽
您專屬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無人駕駛飛行器輕鬆獲勝
古早無人駕駛飛機
BEAM入門指南
製作機器蠅
意外的先鋒者
老機器人,新把戲
最先進的機器人
來玩Blimpduino
透過機器人重現生物的行走方式
製作瓢蟲型機器人的理由
1+2+3:日常生活用品變身成電池
我的機器人,Makay
速度背心
BEAM機器人實作:Trimet與Solaroller
麵包板編曲機
將玩具鋼琴改造成MIDI樂器
太陽首飾
「太陽能焦耳」手鐲
透過1673年的科技看見微小宇宙
迷你型排煙機
伺服機
Prototyping Lab:Seeed Studio與Electric brick
Making Future:從全家便利超店入店音樂,到便利商店的認知
Retrospect:農舍經濟
TOOLBOX
Homebrew:私房特調「ElliptGO」滑翔自行車
Welcome:令人驚喜的機器人
Make Free:正面外部效應
1+2+3:簡易揚聲器
Made on Earth
Country Scientist:日冕的攝影技巧
Remaking History:狄塞爾和打火活塞
工程設計的天才
自由球射門機器
社交媒體衛星開發企畫
Sparky 2:絕不會缺貨
極限速度挑戰賽
您專屬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無人駕駛飛行器輕鬆獲勝
古早無人駕駛飛機
BEAM入門指南
製作機器蠅
意外的先鋒者
老機器人,新把戲
最先進的機器人
來玩Blimpduino
透過機器人重現生物的行走方式
製作瓢蟲型機器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