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翻轉中的金門
2006年開春時節,與金門故舊黃昭能博士相約前往中壢探訪以寫作為業的老同學黃克全,許是機緣巧合,得以結識在報導文學著作等身、獲獎無數的楊樹清與藝文工作者許水富二位鄉賢,以及來自宜蘭以攝影見長的鐘永和先生。
克全兄帶大夥到貿易七村一家雲南館子,菜餚具有滇、緬、泰三地混雜、酸辣的特色。水富兄提供了金門陳年佳釀,在那雨中帶著寒意的初春季節,不但溫暖了大夥的心窩,熱絡的氣氛讓彼此初識的陌生感瞬間消失,那鍋熱騰騰的「過橋米線」,至今仍然回味無窮。
那日席間,楊樹清提到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即將復出,因事不關己,並不以為意。那知次日午後,克全兄來電,邀我加入專欄筆陣,此約出乎我的預期,一來是他提到之筆陣成員中,分別具有新聞、文學、藝術、宗教、文史等專業背景,而且都是各該領域碩彥之士;再者,我原是拿「槍桿子」的軍人,寫作非我專業,要我搖「筆桿子」,恐難以勝任,尤其是專欄文章,乃以考慮二、三天為緩兵之計。
未料當天晚上,克全兄再度來電,希望我能以在研究所攻讀的領域,從兩岸軍事、政治、文化等幾個面向來著墨,不好推辭,就這樣成為筆陣的一員。
受邀寫「方塊文章」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原擬以筆名刊登,克全兄告訴我,楊樹清希望大家都用本名,這是負責任的表現,同時也是給自己一種挑戰。首篇登場的是「兩岸關係話從頭」,刊出時,人在福建安溪老家進香,金門幾位老同學紛紛來電垂詢,他們心地寬厚,褒多貶少。不知不覺間,投入筆陣已跨入第五年,箇中滋味點滴在心,愈發相信克全兄所說的「寫作是搏命」,但是,對我這個初次踏入寫作這一行的人來說,即使是「搏命」,也要把握住這份難得的機緣。
2007年5月,金門日報社長易人,受代理總編輯李福井先生之邀,加入社論主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挑戰,因為社論文章是代表報社的立場,而官方報更肩負有政令宣導的責任,同時涉及公共議題的評論與時政之針砭,因此論題擴及地區教育、文化、醫療、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諸層面,是難得的經驗。2009年8月,為了專注於自己的博士論文資料蒐集與寫作,乃向鄭總編輯大行兄告假迄今。
2010年初某日,承蒙我在福建師範大學的博士導師陳慶元教授指點,要我挑選在《金門日報》的社論及浯江夜話專欄中比較滿意的文章集結出版。遂由檔案中兩百多篇文稿選取百餘篇,取材著眼於對金門鄉土文化的關懷;對新世紀以來,金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經營與發展,本著濃郁的鄉土情懷提出一些看法,內容概分為經濟篇、政論篇、教育文化篇、兩岸交流篇及觀察省思篇等五個部份。並以《翻轉中的金門》為名,申請金門縣文化局年度「贊助地方文獻出版」,獲同意補助。
踏入「浯江夜話」專欄,得之於黃克全、楊樹清的機緣以及金門日報提供園地。而本書之出版,尤要感謝恩師陳慶元教授之啟迪,金門縣文化局之贊助,同時對於在過程中幫助我的親朋好友們,一併表達衷心感激之意。
施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