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及學界一致推薦:引導員必須擁有的一本書
蔡居澤: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對第一線引導員定然有所幫助!
廖年明:不僅引導員需擁有一本,領導者與家長也應詳讀
洪中夫:本書不但可當入門教科書,亦適合專業引導員研讀
本書共分三篇,內容如下:
1.理論基礎篇:介紹體驗教育相關名詞、課程元素、活動模式、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及團康活動之差異,並簡介體驗教育常用理論,包括:經驗學習圈、全方位價值契約、選擇性挑戰、團隊構成模型等等。
2.引導技巧篇:概述引導者的角色工作及引導技巧,例如:課程規劃運作流程、團隊狀況評估指標、「放書籤」和「抓魚」的觀念,以及引導時慣用語的釐清和注意事項,並提供引導員解決問題的實用訣竅。
3.活動操作篇:簡介79個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操作說明,以及34個高低空繩索場地活動操作說明,各活動皆附分享主題,讓引導員帶領學員深入反思,從活動中認識自己並進而改變自己,凝聚團隊共識、發展團隊價值,讓你的引導更具專業!
作者簡介: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什麼是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課程呢?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活動或一系列設計好的活動,在活動過後或活動中經由引導者或老師的引導,讓學習者透過活動裡發生的事情去反思,然後產生學習,進而應用在現實的生活裡面,這裡的活動可以是遊戲、音樂、藝術、運動、或者攀岩、繩索活動、獨木舟、登山……等等戶外活動,但是一般在台灣談這類的教育模式,都會偏重以繩索場地課程及團體遊戲為主要活動,甚至誤會只有這兩種活動形式才叫做體驗教育或探索教育,其實不然,凡是可以引發參與者學習和反思的活動,我們都可以稱為體驗教育。
所以當我們要進入這個課程領域的時候,有些基本的認知和觀念必須有所了解,包含慣用的名詞、課程的元素以及課程的模式與理論等都需要有所了解,本章做個統合概念的說明,細節的部分另見各章節說明。
第一節 名詞解釋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課程
在台灣這類型課程,在不同學術領域、學校教育及企業教育訓練,會使用不同的名詞來表述這類型課程的名稱。而在國外則是稱為Adventure Education(直譯為冒險教育)或者Experiential Education(直譯為體驗教育)。
一般國外所謂的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動手的美術教育、體育課程……等等都稱為Experiential Education。而在台灣的發展則有好幾個名詞會被提及到,以下略作說明。
探索教育名詞的由來
本書所談的課程在國外一般還是稱為Adventure Education,然而十年前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李義男先生認為當時台灣的社會教育環境(尤其是師範體系裡面)要以「冒險教育」的名稱來推廣可能會有障礙,所以取其課程裡面反思精神為主的概念,以「探索教育」的名稱來定義。時至今日,師範體系畢業的老師以及國教的系統都稱呼此類課程為探索教育,由於學校的課程多半會以攜帶方便的教具和活動為主,所以這個體系的發展和以探索教育這個名詞的應用也漸漸趨向攜帶式教具的課程為主。
冒險教育名詞的使用
因為師大體系稱為「探索教育」的關係,一般攜帶式教具的課程及台灣學校教育體系,通常也都稱為探索教育。但是以戶外活動(溯溪、登山、定向……)或高低空的繩索場地來進行的課程,因為存在著冒險的元素在裡面,所以大多會依循台灣體育大學謝智謀教授所推廣的系統,維持原有字面上的意思以及戶外冒險的概念以「冒險教育」稱之,從這些戶外活動的挑戰模式及程度可以明顯看得出來,這些活動用「冒險教育」可能更為恰當。
PA課程為企業慣用語
台灣企業界的教育訓練早期引進這類課程是從美國PA組織引進,所以企業教育訓練都習慣稱為PA課程。PA為Project Adventure的縮寫,原為美國麻州中等學校教育裡面的一個專案,後來執行這個專案的部分人士成立一個組織稱為PA,所以PA這個字眼在美國一般而言指的就是這個組織或這個專案的稱呼,所以PA這個字眼並非專屬於美國PA組織,甚至PA課程在台灣企業訓練裡變成了一個新的課程名詞,而不再是單指PA這個組織的課程,因此使用PA字眼是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但是使用PA組織的商標就需要經過PA組織的同意。所以企業市場上有人堅持自己是PA組織的正宗課程;或者堅持這類課程不應該叫PA的人,也許都有他們各自的商業想法和品牌目的,目的都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市場,但是市場上並不太在意,因為企業界多數已經習慣把「PA課程」當體驗教育的簡稱,體驗教育或探索教育的字眼有時候還不見得被台灣企業訓練領域的人了解。
體驗教育名詞的共識
近來多位學者和企業訓練界的人在推廣的過程中想要統一名詞,但是由於種種難以改變的社會因素(企業稱呼為PA的社會習慣、尊重早期學者用語的學術倫理……),至今在台灣並沒有統一的課程名稱,但是在國內公開的會議上為避免爭議,通常會使用定義較廣的「體驗教育」來做為共同的用語,不過在國際場合裡面使用體驗教育來稱呼這類課程時則需要稍加解釋該課程的模式,國際友人才知道你的課程內容,否則體育課程、音樂課程、社會服務都稱為體驗教育,範疇太大。本書為方便台灣社會推廣,內容也是盡可能使用體驗教育來表述這類課程。
其他名詞的使用
在香港推廣這類教育比較積極的單位,都稱為歷奇公司,所以香港人也稱為「歷奇教育」或「歷奇輔導」。而在中國大陸這系列課程都稱為「拓展訓練」比較多,所以這類型的公司名稱上也都會出現拓展的字眼。
這些都是在華人社會裡面這類型課程會出現的名詞,另外一提的名詞是「外展教育」和「外展訓練」,目前多為Outward Bound(香港翻譯成外展學校)這個單位使用。與原本「外展」一詞的原意有些出入,一般「外展」是指社工人員離開辦公場所到達社區或個案所在地點從事服務工作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名詞叫「體驗式學習」,這個名詞原本用來形容這類型的課程也很適合,但是在台灣有一種心靈成長課程(亞洲行、起承轉合、心動力……等企管公司的課程)以及企業魔鬼訓練的課程裡面也運用了很多活動(在第2章經驗學習圈的章節裡面我們會提到兩者的差別),他們也稱為體驗式學習,所以為了避免讀者混淆,在本書裡面盡可能不用體驗式學習的字眼來說明。
第一章 緒論
什麼是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課程呢?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活動或一系列設計好的活動,在活動過後或活動中經由引導者或老師的引導,讓學習者透過活動裡發生的事情去反思,然後產生學習,進而應用在現實的生活裡面,這裡的活動可以是遊戲、音樂、藝術、運動、或者攀岩、繩索活動、獨木舟、登山……等等戶外活動,但是一般在台灣談這類的教育模式,都會偏重以繩索場地課程及團體遊戲為主要活動,甚至誤會只有這兩種活動形式才叫做體驗教育或探索教育,其實不然,凡是可以引發參與者學習和反思的活動...
目錄
第一篇 理論基礎篇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名詞解釋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課程
探索教育名詞的由來
冒險教育名詞的使用
PA課程為企業慣用語
體驗教育名詞的共識
其他名詞的使用
第二節 體驗教育的課程元素
挑戰
團隊
自我反思
安全
有趣
第三節 體驗教育的活動模式
攜帶式教具
繩索場地
戶外活動
第四節 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
第五節 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第2章 體驗教育中常用的理論
第一節 經驗學習圈
何謂經驗學習圈
為什麼要了解經驗學習圈
經驗學習圈與課程目的的結合
第二節 全方位價值契約
全方位價值契約的理論根據
何謂全方位價值契約
全方位價值契約的目的
建立全方位價值契約時應有的觀念
全方位價值契約與一般組織規範的差異
如何建立全方位價值契約
第三節 選擇性挑戰
選擇性挑戰的誤解
何謂選擇性挑戰
選擇性挑戰與造成災難、冒險與探索的區別
學員面對挑戰時能力的衡量與判斷
第四節 團隊構成的模型
為什麼要了解團隊構成的模型
團隊構成模型裡三個元素的內涵
如何透過團隊構成模型裡的三個元素來引導反思
第五節 團隊發展的四個階段
從數學向量及物理學來解釋團隊發展的四個階段
四個階段裡的團隊狀況
團隊發展階段的發展流程
四個階段裡引導者該扮演的角色
引導者容易錯亂的角色扮演
第六節 團隊裡的成員角色
貝爾賓的團隊角色清單
第二篇 引導技巧篇
第3章 引導者的角色工作及引導技巧
第一節 引導者的名稱和角色定義
引導員
引導師、PA講師、顧問、訓練員
培訓師
歷奇輔導工作者、歷奇輔導培訓員、導師
教練、老師、諮商師
指導者、指導員
關於引導員的證照
第二節 各類引導方法的概論
第三節 APPLE的課程規劃運作流程
評估
規劃
準備
帶領
檢討
簡單的APPLE說明
第四節 GRABBS團隊狀況評估指標
釐清APPLE與GRABBS的差異
第五節 各種引導法的說明
美國PA的四個W、ICA的ORID、以及漏斗法
Priest和Gass所提出的六代引導法
第六節 引導過程裡「放書籤」及「抓魚」的觀念
技巧一:放書籤的觀念
技巧二:抓魚的觀念
第七節 引導時慣用語的釐清和注意事項
「同不同意」與「了不了解」
「挑戰不可能」與「尋找可能」
「盡力」與「放棄」
「想」和「可以」
「聽到」、「知道」、「體會到」
「嘲笑」與「幽默」
「關心」或「質疑」
「但是」的小心使用,來看用語前後的關聯性
常用語助詞和表達態度的重要性
第八節 輔助引導的工具和方法
第4章 如何處理引導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節 問題的釐清
問題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是問題還是學習?
如果沒有引導者存在,這些問題會變得如何?
再談全方位價值契約
從團隊發展的四個階段來看問題
從團隊構成的模型來看問題
第二節 要立即處理的問題
學習受到外力干擾-環境很吵雜、有旁觀者在一旁說風涼話
有安全及受傷之虞-學員覺得或者引導者本身覺得有安全的疑慮時
有人受傷或身體不適
引導者身心狀況自覺不適合再繼續帶領下去
引導者與學員之間有衝突或情緒問題產生
第三節 個人參與的問題
第四節 團隊狀況的問題
第五節 課程運作的問題
第三篇 活動操作篇
第5章 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
第一節 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分類表
第二節 一般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操作說明
1.名聲飛揚
2.馬戲團
3.魔咒7
4.壓力球
5.人際關係報數
6.猜猜我是誰
7.齊眉棍
8.交通阻塞
9.大圈繞小圈
10.星際之門
11.諾亞方舟
12.翻葉子
13.團隊跳繩
14.手結
15.空中追月
16.搶救酷斯拉
17.環境改變
18.彩虹傘
19.原子爐
20.Don't touch me
21.修復計算機
22.電網
23.蜘蛛網
24.盤絲洞
25.雙龍搶珠
26.三點登陸
27.硫酸河
28.迷宮
29.13根神奇的鐵釘
30.溝通地雷
31.環遊世界
32.盲蛇尋物
33.泡泡龍
34.盲人排陣
35.領導情境三模式
36.蘋果鳳梨
37.信心起立
38.義大利高爾夫
39.雪花片片
40.手掌九九
41.你說我做
42.碰碰人
43.冒險工廠
44.人體照相機
45.安全蛋
46.人體雕像
47.默契拼圖
48.21點
49.風中柳
50.信任跑道
51.金字塔
第三節 大團隊、觀察力平面教具活動操作說明
大團隊活動
1.零合
2.生物鏈
3.紅黑
4.績效大戰
5.建造機器人
6.動力圈
7.五個好朋友
8.無尾熊
9.找顏色
10.物以類聚
11.大樹與松鼠
12.曾經擁有
13.當我們同在一起
14.坐大腿
15.尋找大拇哥
16.棒打老虎雞吃蟲
17.快捷兔
18.進化論
19.阿瘦狗
20.變形蟲
觀察遊戲
1.熊與洞
2.摘一朵玫瑰
3.魔術棒
4.這是蝴蝶 那是鳥
5.開門關門
6.過去現在
7.水槍
8.誰是殺手
第6章 高低空繩索場地活動
第一節 高低空繩索場地活動分類表
第二節 低空繩索場地活動操作說明
1.黑白羊(獨木橋)
2.賞鯨船(團隊翹翹板)
3.隔島躍進(三島、隔島作戰)
4.諾亞方舟
5.蜘蛛網
6.解除危機(國王的戒指)
7.砲洞穿越(甜甜圈)
8.高牆
9.倒V鋼索(姻緣路)
10.信任倒
11.擺盪平衡木(搖搖木)
12.鱷魚潭
13.翻山越嶺(梁上君子)
14.平衡鋼索(摩霍克族步)
15.飛躍的心
16.三角平衡
17.交叉索
18.大腳哈利(蜈蚣競走)
19.美麗新島嶼(飛躍毒龍潭、New Island)
第三節 高空繩索場地活動操作說明
1.巨人梯
2.過五關
3.Pamper Pole(高空擊球)
4.Pamper Zip(高空跳躍)
5.蔓藤路
6.交叉索
7.雙索
8.三索
9.高空獨木橋
10.平衡台
11.大擺盪
12.繩網
13.攀岩
14.High V
15.梯橋
參考文獻
第一篇 理論基礎篇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名詞解釋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課程
探索教育名詞的由來
冒險教育名詞的使用
PA課程為企業慣用語
體驗教育名詞的共識
其他名詞的使用
第二節 體驗教育的課程元素
挑戰
團隊
自我反思
安全
有趣
第三節 體驗教育的活動模式
攜帶式教具
繩索場地
戶外活動
第四節 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
第五節 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第2章 體驗教育中常用的理論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