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紙錢是漢人社會特有的宗教產物,儘管在臺灣不同時代、不同政權下,或多或少都遭受到政府的禁止或是限制,但是每當重要的宗教節日或儀式祭典時,紙錢依然為活動中無法取代的角色,因此對於金銀紙錢的瞭解及內在文化研究自然有其重要性。而臺灣金銀紙錢研究目前所遇到較大的問題,首先乃在於分類上之分歧混亂,金銀紙錢本身伴隨著不同地區的宗教儀式及使用習俗,而衍生出不同的用法以及名稱,從歷史文獻以及實際田野調查的比對,便可發現各地紙錢的總類不盡相同。儘管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做出大致上的分類,但也僅適用於多數地區的用法,區域性的種類、觀念和用法還存在差異,故以區域金銀紙錢的調查研究結果,推論全臺灣地區的金銀紙錢似欠妥當。
再者,金銀紙錢既是漢人文化產品的一部份,文化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文化產品亦是。過去的研究者已點出金銀紙錢隨著時代演進產生差異,而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臺灣金銀紙錢的改變,約在1990年左右出現一個重大的變化,即為本書第五章所提到的「新形式的金銀紙錢」,這類新式金銀紙錢出現的產生背景以及所代表的文化意義,是過往學者幾乎未曾觸及的部分,為使金銀紙錢研究更為完整,筆者特別針對這部分進行深入調查。
本書分為五章,首先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說明研究金銀紙錢的意義以及過去學者研究金銀紙錢的相關文獻,並說明研究調查的進行步驟。第二章內容則交代金銀紙錢的源流與發展,從歷史文獻資料當中說明金銀紙錢產生的背景以及金銀紙錢的起源,同時說明臺灣金銀紙錢的產業發展狀況,最後並說明金銀紙錢在宗教信仰中的角色地位。第三章則以本書的研究區域之金銀紙錢種類與現況作為說明,首先依據調查結果說明臺南市金銀紙店的紙錢種類與商店現況,另外調查臺南市不同廟宇宮壇所使用的金銀紙錢種類,最後分析臺南市所使用的金銀紙錢種類用途與文化意義。第四章則以藝術角度,研究臺南市金銀紙錢的形式與圖刻紋樣。首先說明金銀紙錢的製造過程,進而分析不同金銀紙錢的材質、形式以及所代表的意義,分析紙錢上的圖刻紋樣與寓意。第五章則以金銀紙錢的變遷為重點,依據訪談以及樣本收集,說明新形式紙錢的出現以及種類,分析新形式金銀紙錢的特徵與變化,探究此種紙錢出現所代表的文化意義(被創造的傳統),並且從紙錢總類的變化進一步討論與民眾觀念變遷的關連。最後在第六章以「消費符號論」做研究結果的總結。
本書能完成由衷感謝指導教授戴文鋒老師、黃世祝教授、王見川教授、高燦榮教授、李豐楙教授、李世偉教授以及賴志彰教授、林連聰等教授,並謝謝所有曾經啟發過筆者的學術先進以及師長們。感謝田野調查時給予協助的林俊輝道長及其家人、林桂桐法師、黃文賢先生、黃烈堂先生、顏明傑先生、郭清芳先生、王長春先生、楊正瑞先生、吳瑞齡小姐、洪瑩發先生、李宗信先生,以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提供的研究獎助、家人們無怨無悔的付出。最後感謝臺灣文化研究所的學長姐、同窗好友們,以及幫助過筆者的各位朋友。
施晶琳 謹誌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