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學體系初稿》(1799)是謝林早期自然哲學的成熟版本。謝林從作為無條件者的自然出發,創新性地使用動態原子論模型來解釋無機物質,又將物質的起源歸入普遍的宇宙有機體的歷史中,明確了自然哲學中有機自然的優越性地位。在廣泛追蹤同時代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和解剖學成果之後,謝林以“可激發性”為有機體的核心概念,對“有機體”和“生命”的本原進行了更為體系性的建構,以對抗布朗主義者對有機活動的片面理解。最終,謝林將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的統一關係收束在他標誌性的潛能階次學說之中。
本書的體系性體現在,一方面,謝林指出自然哲學的最高任務是追問二重性與異質性的原因,確保自然哲學的本原性追求;另一方面,從原初統一和二重性的辯證出發,謝林完成了對化學過程和動態過程的建構,提供了先天動態階序的完整圖示。在自然哲學的這一成熟形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早期哲學對本原活動的堅持,也可以看到下一階段的同一性哲學對體系性哲學的探索。
【德國】謝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與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並稱德國古典哲學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為哲學的本原》《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先驗唯心論體系》《哲學與宗教》《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及相關對象》《世界時代》《神話哲學》《啟示哲學》等。
先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海德堡大學洪堡學者,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施林青,1994年生,上海人,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德國波恩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哲學,自然哲學,康德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