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筆者出生於1937年抗戰爆發之年,今歲行年75,早年留學法國,畢生研究亦與法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結下不解之緣。除中法外交關係外,歐戰華工與留法勤工儉學等課題,亦為個人最有興趣,投入心血較多的「最愛」。
就勤工儉學這個課題而言,筆者動念甚早,曾於1981年編纂出版《勤工儉學運動》(台北:正中書局)一書,較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組所編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三冊,北京出版社,1979)稍晚,而大致又與張允侯等所編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6)同時。可見海峽兩岸在1980年代同時注意到勤工儉學的問題。
資料的蒐集與出版,提供研究者的便利。於是筆者開始發表一系列的相關論文,依時間先後開列如下:
1. 〈勤工儉學運動初探〉(1981);
2. 〈新民學會之成立及其在法活動〉(1984);
3.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的艱難歷程──里昂中法大學初探〉(1984);
4. 〈河南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84);
5. 〈周恩來旅歐時期的政治活動,1921-1924〉(1985);
6. 〈張繼與勤工儉學〉(1986)。
以上六篇論文加上一些相關書評,曾結集由三民書局的東大圖書公司列入「滄海叢刊」出版(1988)。這只是一本論文結集,而不是有系統的專著。
這時,海內外有關勤工儉學的研究,正方興未艾,中外很多博士論文陸續完成,最著者有三:
1. Leung, John Kong-Cheong, “The Chinese Work Study Movemen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Student-Workers in France,” Ph. D. Dissertation, Brown University, 1982;
2. Levine, Marilyn, “The Found Generation: Chinese Communism in Europe, 1919-1925,”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
3. Wang, Nora, <> Universite de Paris, 1986.
而華文著作拔得頭籌的是鮮于浩所推出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稿》(四川巴蜀出版社,1994)一書。
其後,筆者的視野逐漸開闊,並不以勤工儉學為限。除續撰〈陳炯明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外,另寫〈吳稚暉與里昂中法大學之創設〉(1995)與〈王京岐在歐洲的組黨革命活動〉(1995)。這三篇論文,後來都收入拙著《舵手與菁英──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秀威公司,2008)一書。回顧以里昂中法大學為題材,除了Anne-Sophiede Perrotin de Bellegarde的碩士論文外,華文方面當以葛夫平的《中法教育合作事業研究,1912-1949》(上海書店,2011)一書最為詳瞻而有系統。
三十年來,無論是勤工儉學或里昂中法大學的研究,都是碩果纍纍,美不勝收。問題是,這兩者之分開研究或合而為一,都不能完全說明民初旅歐教育運動的內涵和本質。在車載斗量的眾多著作中,甚至沒有一本是使用「旅歐教育運動」這個名稱的。這不但有違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這些創辦人的初衷,更與運動的內容、本質相去甚遠。筆者不才,願意從基本方向上做一釐清,並導其入正軌。本書可以說是個人對此一課題的封筆之作,至於細緻內容之鋪陳,已無力且無暇顧及,尚望海內外方家指正是幸!
本書斷斷續續多年始告完成,前後承林弘毅先生電腦輸入、訂正、初步編排,費力甚多,並蒙秀威公司出版,併此致謝。
陳三井 謹識於南港四分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