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帶您完整回顧全國22縣市1993~2022地方選舉歷史,並提供完整數據資料庫。
◎解析各縣市選民年齡、族群結構與城鄉發展,並探討以上因素對選舉結果的影響。
◎初探2026各縣市目前形勢,分析各陣營可能策略與人選,歸納選舉可能的發展走向。
大罷免時代烽火連天,
2026百里侯之爭也已經悄悄開打,
罷免三階投票、補選過後,
不只國會席次將出現消長,
連帶也會影響接續登場的2026地方選舉,
選舉的風向是否就此導向有利綠營的一方,延續到明年縣市長選舉?
讓民進黨能在連續兩屆縣市長選舉大敗後順利在明年收復失土?
還是鐘擺又會默默回到藍營的一方,
讓國民黨能延續地方優勢,力拚2028重返榮耀?
2026縣市長選舉除了是賴清德政府最重要的期中考,
也是2028總統大選的前哨戰,
關乎賴政府的延續或傾頹,國民黨的再起或持續不振,
也關乎地方勢力版圖的消長,各地方派系的榮枯,
選戰火車頭台北市民進黨誰來出征?
藍營在新北連續執政21年是否會有鐘擺效應?
台南、高雄再度面臨交棒,綠營初選戰況如何?
新竹市下屆是否回歸藍綠?第三勢力是否真的只是曇花一現?
彰化綠→藍→藍廻圈已延續37年的魔咒是否將被打破?
雲林、花蓮家天下執政能否延續?
宜蘭民主聖地,綠營能否重新奪回?
就讓我們一起藉本書初探2026,一起看下去!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982509.pdf
作者簡介:
日劇人生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職於跨國企業與金控產業,曾旅居上海與日本。自2015開始經營部落格分析台灣選舉,2023開始經營YT頻道日劇人生選舉研究所。
電子信箱:
jydramalife@gmail.com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日劇人生選舉研究所
章節試閱
第零章:基本盤假設
台灣因為許多特殊的歷史因素,選民結構不像西方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單峰結構,即中間選民多,極端選民較少的狀態,相反的是呈現中間選民少,藍綠兩邊各據山頭的局面,因此選戰的打法就是先討好己方選民,鞏固基本盤,再求往中間靠攏,長此以往也造就了藍綠對立的社會,2013太陽花學運後的新政治浪潮為既有的板塊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和改變,但不可否認的,藍綠基本盤的疆界仍是存在,若翻開歷屆選舉的開票結果,細看到各村/里的得票數,會發現在不同次的選舉,同一政黨不同候選人在同一里的得票仍會呈現近似的結果,以彰化縣芬園鄉縣庄村為例,2009縣長選舉、2012立委選舉和2014縣長選舉橫跨五個年頭、三次選舉,國民黨方面候選人與得票數依序是卓伯源315票、林滄敏315票、林滄敏316票,民進黨方面候選人與得票數依序是翁金珠485票、黃秀芳483票、魏明谷485票,再如2008的立委選舉和2010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各選區立委候選人與郝龍斌在大多數里的得票差距都相當微小,這說明了選民在進行選擇時仍會有一定程度的僵固性,我長期在部落格、PODCAST與YT頻道分析各屆選舉,我在進行選情分析時,會將各區的選民區分成三類:藍營基本盤、綠營基本盤、中間選民,基本盤就是鐵桿藍或鐵桿綠,含血含恨含淚都會出來投給自己支持的一方,中間選民並非完全中立無立場,淺藍、淺綠都包含在內,有些人不一定出來投票,但只要投票就只投藍或只投綠,這類都算在中間選民裡,只要會有所搖擺,都是中間選民的範疇。
我個人對於基本盤模型的建立,是採先假設後印證的模式,我個人至今仍是認為台灣社會基本盤是藍大於綠的,只是民進黨選舉能力世界強,所以有辦法贏得五次總統大選,民進黨擅長切割小議題,並進而收割這些議題的支持選民,例如早期環保、婦權,近年的同志、動保相關議題,在自己的基本盤之上做大整體支持度,在藍>綠>中間的前提假設之下,我設定的基本模型是藍45%、綠35%、中間20%,1996、2000的總統大選都是多方混戰,而且藍綠的概念嚴格說起來是2001才成形,所以我們用2004、2008和2012三次大選結果來印證,2004的大選陳水扁一路民調都是落後,但藉著精準的議題操作和選戰策略運用在最後階段雙方已經是五五波的割喉戰,雖然最後關頭出現重大爭議,也讓連戰無法輸得心服,但這場選戰確實是陳水扁的發揮較為出色,也是陳水扁成功拉攏較多的中間選票支持才能將局勢拉到五五波;2008謝長廷背負陳水扁執政後期的包袱一路逆風苦戰,馬英九陣營主打經濟牌也確實讓許多選民認同藍營的財經人才庫較為充實,也較有能力「拚經濟」,這場選戰也是馬英九吸引到比較多數中間選民的支持;2012蔡英文設定的選戰主軸「公平正義」對於馬英九上台後無法分享到所謂「台灣欸擱發」經濟果實的選民是非常能打動人心的,不過馬英九採取穩扎穩打的策略,中間選票這塊蔡英文就是只能略勝馬英九,但不足以翻轉局勢,套用在這三屆的大選確實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表一是用這三屆大選藍綠雙方的得票率套用藍:綠:中間=45:35:20基本盤模型的分布情況,供讀者參考。
台灣社會在2013太陽花學運後有一波質的變化,基本盤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動,這部分也反映在2016、2020、2024三次大選,用藍45%、綠35%、中間20%這個模型已經無法套用在後面三次大選,因此後面的基本盤我也做了一些假設上的調整,基本盤是動態,包括現在也仍是如此,但板塊變動是長時間的事情,因此要有天翻地覆式的變化,也是不可能的,以2014地方選舉為分水嶺,我認為近十年是朝向藍萎縮、綠大致不變、中間選民擴大的方向變化,綠營近年是否也有萎縮?我認為多少也有,但整體上沒有藍減少的多,比較重要的是爭取中間選民的吸引力變弱,因此新的模型假設,我是設定藍40%、綠35%、中間25%,套用在2016、2020和2024三次大選也是有一定合理性,2016朱立倫是到選前三個月才加入戰局,因為國民黨在這場選戰氣勢始終低迷且內部也有諸多爭議,讓宋楚瑜趁隙攫取一定比例藍營基本盤的選票,朱立倫也選到跌破基本盤,蔡英文在這場選舉取得絕大多數中間選票支持也是不太會有爭議的事實,要注意的是如果這屆選舉還沿用中間選票20%的舊模型,中間選票這一塊將無法得到一個合理分配的解釋,因為光蔡英文的中間選票就超過20%,遑論宋楚瑜也必然有取得部分中間選票認同,藍營基本盤流失、中間選票比例提升,這一局才能獲得較為合理的解釋;2020蔡英文倒吃甘蔗同樣取得了絕大多數中間選票的支持,韓國瑜大致上是守成了藍營的基本盤;2024柯文哲同樣攫取了部分的藍營基本盤,同時也獲得多數中間選民的支持,所以侯友宜同樣也是跌破基本盤,有些人認為賴清德的得票就是綠營的家底,但若賴清德完全沒有拿到任何中間選票也是不合邏輯的,最後的結果是賴清德40%、侯友宜33%、柯文哲26%,代入基本盤的模型,就是賴清德有拿到少部分中間選票,也有部分藍營選票流向柯文哲,這也是對這場大選結果最合理的解釋。
藍綠基本盤的板塊就如同地殼的板塊,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但速度非常緩慢,會出現較大程度的位移絕對是如太陽花學運會動搖國本規模的大型社會事件,不會因為一次的選舉產生天翻地覆的波動,媒體常為求標題聳動而做較為大膽之假設或推斷,但山川河流不是一朝一夕生成,基本盤也不會一夕變天,過去有部分讀者或觀眾朋友回饋認為我的基本盤假設是「舊模型」,如果您看完以上論述也有以上想法,想先請您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是您觀察台灣政局發展的時間是否夠久?第二是您不認同這套論述的根本原因是否是因為與您心中的設想有差異?模型之所以為模型,在於它能夠解釋較長一段時間的選舉結果,如果需要每次選舉做調整就不能稱作「模型」,長期來看台灣基本盤並沒有太大幅度的變化,民進黨2008最谷底的時代也有42%選票,蔡英文兩次選舉選前氣勢皆如日中天也無法突破60%得票,中間選民再怎麼抬頭柯文哲想要當選總統仍需要找藍營合作,原因皆在於此,也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解釋。
綜觀以上論述,本書在述及各縣市基本盤時,我會用賴清德本次大選得票乘0.87回推綠營基本盤,侯友宜本次大選得票乘1.13回推藍營基本盤,本次大選總投票數減去雙方基本盤回推中間選票,另外本書也會提供2020推估之各縣市基本盤作為對照,2020時空背景下之基本盤是用蔡英文得票乘0.6回推綠營基本盤,韓國瑜得票乘0.95回推藍營基本盤,基本盤模型會貫串本書所有縣市的分析,最後再補充說明基本盤模型是一個大致上的輪廓,無法要求極致的精確,我不會去吹噓自己的模型能做到鐵口直斷,但在選舉歷史的長河之中絕對經得起長時間的反覆驗證和檢視,關於基本盤不同學者專家或是媒體工作者會有不同解讀和看法,本人亦尊重任何不同觀點與計算邏輯。
‧‧‧ ‧‧‧ ‧‧‧
導讀
在前年的立委選戰分析當中,我主要以年齡結構和族群結構來替各選區的人口組成下註解進行分門別類,做人口統計的描繪可以採用的標籤很多,教育程度、行業別甚至薪資狀況都可以作為標記的條件,但這些分類方式以能取得公開資料的程度都較為概括籠統,我盡量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做舉例和說明,私立科大的碩士是否比國立頂大的學士更具學識?沒有在工作領取固定薪資的人是否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貧窮?所以做這樣的分類統計我個人認為就沒有意義,再者這些條件與投票傾向也沒有直接關連,與一個人投票傾向關聯性更為直接且深切的,我認為終歸還是年齡和族群這兩項條件。
前篇已完整論述過我對於基本盤的假設與推估方式,另外本書我也將一如過去在YT頻道分析立委選舉對各選區所做的分類,會依基本盤差距將各縣市做分類,藍大於綠20%以上的縣市,我定義為「超深藍」;藍大於綠10%以上、20%未滿的縣市,我定義為「深藍」;藍大於綠5%以上、10%未滿的縣市我定義為「淺藍」;雙方差距5%未滿的縣市,我定義為「中立」;綠大於藍5%以上、10%未滿的縣市,我定義為「淺綠」;綠大於藍10%以上、20%未滿的縣市,我定義為「深綠」。(按:依此定義台灣目前無超深綠縣市。)
前年立委選舉我將人口依年齡區分成三塊,65歲以上是老年人口,40~64歲是中年人口,20~39歲是青年人口,這本書我進一步用西方世界慣用的世代劃分來做分類,1945年以前出生者為沉默一代,1946~1964年出生者為嬰兒潮一代,1965~1980年出生者為X世代,1981~1996年出生者為Y世代,1997~2006出生者為Z世代,要補充說明的是台灣其實尚有少數1901~1927出生的最偉大一代人瑞尚在人世,不過因為人數已經不多,所以本書沒有獨立計算最偉大一代的人口,是併入沉默一代計算,另外Z世代實際上應包含到2012以前出生的人口,但2007~2012出生者到2026還不會有投票權,本書所指Z世代只計算2006以前出生的人口,各縣市人口結構各世代占比的分母是到2026年底會滿20歲的人口,也就是2006以前出生的人口。
說到族群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敏感,確實台灣走到今天我也認為早該是同島一命,生活在台灣就是台灣人,但不可諱言族群結構依然還是影響投票的關鍵因素,本書針對各縣市外省人口的比例是採計維基百科的資訊,也就是1992出版的「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這也是現在能找到年代最近與省籍相關的人口普查資料,事實上台灣戶籍資料早已沒有籍貫這一項,從父系判斷一個人的族群歸屬在現代也顯得不合時宜,不過只要族群仍是影響投票的因素之一,我還是會將其作為一項支持數據納入參考,客家人口的部分就有較新的資料依據,是採計「110 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不過相較前述關於外省人口的資料來源是「普查」,客家人口的資訊就是根據「語言」和「自我認同」調查推估的結果,四大族群之中只有原住民人口因為事涉特定保障權益,還有官方的人口登記資訊,本省族群的部分就是總人口減去其他三大族群占比後的數字,所以本書提供的各縣市四大族群比例只是一個輪廓,第一外省和客家族群的引用數據調查年度就不同,第二客家族群還是調查推估的數據,不過因為台灣各縣市族群分布結構有相當明顯落差,族群也仍是影響投票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依然整理這樣的數據供讀者參考。
最後是關於流通現代通路的數據,主要作為城鄉差距的參考,也先說明一下定義範疇,便利商店指的是7-11、全家、萊爾富和OK四大連鎖便利商店;量販店指的是好市多、家樂福、大潤發和愛買四大連鎖量販通路;百貨公司指的是新光三越、遠東百貨和太平洋SOGO三大連鎖百貨集團。以上通路之店數統計皆為2025年3月15日於各通路官網查詢之店數,都會化程度越高的地方自然便利商店和大型連鎖百貨公司的密度越高,次一級的半都會區域便利商店密度或許會較低一些,但全聯和連鎖量販的部分密度就會比較高,鄉村型的縣市自然各種流通現代通路密度都會相對低。
以上內容節錄自《2026縣市長選戰初探》日劇人生◎著.日劇人生選舉研究所出版/白象文化代理經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982509.pdf
第零章:基本盤假設
台灣因為許多特殊的歷史因素,選民結構不像西方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單峰結構,即中間選民多,極端選民較少的狀態,相反的是呈現中間選民少,藍綠兩邊各據山頭的局面,因此選戰的打法就是先討好己方選民,鞏固基本盤,再求往中間靠攏,長此以往也造就了藍綠對立的社會,2013太陽花學運後的新政治浪潮為既有的板塊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和改變,但不可否認的,藍綠基本盤的疆界仍是存在,若翻開歷屆選舉的開票結果,細看到各村/里的得票數,會發現在不同次的選舉,同一政黨不同候選人在同一里的得票仍會呈現近似的結果,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