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中國古代並無景觀造園行業,也沒有所謂專業之景觀設計師;庭園大多數由園主設計,再交給工匠執行。明朝之計成(1582年-1642年),不但為自家庭園設計,也為友人設計。並且整理庭園建築圖面一套,提供大家參考。由於不要設計費,不能以一般所謂景觀設計師看待,因此景觀界給計成一個封號:「世界上最早的造園設計家」,比法國凡爾塞宮庭園之設計者:安德列.勒洛特(Andre Le Notre, 1613 ~ 1700)更早。而他的著作「園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景觀設計專著。
「園冶」完成於1635年,是一本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典籍,包含三卷十章,用淺顯而簡潔的文言文寫成。由於計成原本是一位知名的山水畫家,受大自然之薰陶,又喜好遊歷風景名勝,所以本書理論部份深入地融合生態保護觀念,比西方人之生態觀念提早了兩百年以上。「借景」論述更為一絕,也是影響西方建築師或景觀師重視環境配合之起始。計成還是一位詩人,讀他的文章,優美而流暢,十分愉快!
計成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曾主持或協助設計之宅園有吳玄之吳園、汪士衡之寤園、鄭元勛之影園,以及阮大鋮之石巢園。他整理了修建各園所使用的部分設計圖,放入書中,使《園冶》圖文並茂。而鄭元勛後來為《園冶》一書作序(題詞),並創造了「造園」之用詞。
我1960年開始,在台大從事景觀造園方面之教學研究。五十年來,記憶中使用最早的中文參考文獻,就是計成之《園冶》。當年因台灣買不到此書,我們曾經依據在日本找到的資料,帶領學生描繪出所有的插圖,以刻鋼板之方式,印刷了一份講義。1982年,台灣明文書局出版了陳植所著之《園冶注釋》。接著,因印刷業勃興,《園冶》的中外各種版本陸續於台灣上市,超過十種以上,可見這本書是如何受到重視了!因原書文言簡潔,大部份介紹《園冶》之出版品,均限於翻譯及註解文字部份,以致讀者不易與實際狀況連結。
胡天壽教授雖非造園景觀專業,但他在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和有關傳統生活藝術之體驗,使他成功地完成了《天演論》、《圖版長物志》、【兵書經典集成】、《園冶》等譯註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他一貫的清析、淺顯之特色,使人欣賞。
我很高興華滋出版社以繁體字在台灣出版《園冶──破解中國園林設計密碼》。也很榮幸為胡天壽教授的大作寫序;這一版彩繪珍本,除了深入淺出之譯文註解外,比較與其他版本之主要的進步、就是增加了大陸知名庭園景觀案例的彩色圖片,補助了原著之精簡風味,使原著內容更加通俗。
德麟 2012、11、12 于燈下
附註:凌德麟,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系名譽教授
曾擔任:中華民國造園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
推薦序2
第一次閱讀《園冶》的手抄本是在大學時代,經彭昌祐老師的引介。一九七四年,逢甲大學建築系將此書印製出版。在那個資訊缺乏的年代裡,上凌德麟老師的造園史課程,《園冶》是必讀的經典,此書儼然成了造園景觀系學生觀想中國園林設計的典範。今天,華滋出版社重新印製《園冶──破解中國園林設計密碼》,將其難懂的古語文,加以註釋,使讀者更易於了解書中精意。有幸受邀寫序,介紹這古老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文化,添些自己的當代園林景觀觀點與淺見為之序文。
在《閒情偶寄.女牆》中,李漁(清)曾提到《園冶》。《園冶》一稿完成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是本園林專著,明代計成撰著,刻印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三十年代時,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朱啟鈐在日本搜羅到《園冶》抄本,在北京圖書館找到喜詠軒叢書(明代刻本《園冶》殘卷),並將此二種版本和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所藏明代刻本對照、整理、注釋,斷句標點,於1932年由中國營造學社刊行《園冶注釋》。中國園林建築受到許多成熟藝術的影響,如詩詞、繪畫、工藝美術、建築等,並因此而發展完善。
中國園林做為文化藝術的綜合表現,其美學最大特色是重視「意境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園藝術又以自然山水為創作主題,園林以山水為勝。《園冶》所謂的:「造園無格,必須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反映了中國古代造園的精華成就,總結了造園思想與工法,是研究中國歷代園林景觀的重要著作。而華滋此版《園冶──破解中國園林設計密碼》書中的譯釋,充分表達了原著的精神。
《園冶》卷一中的〈興造論〉乃造園的設計準則,體現了造園的指導思想,是全書的總論;〈園說〉是造園的具體內容及細節,強調園林應順應自然、善用自然,而非征服自然,或違逆自然原則。園中人造物設施、設置,宜使人工美融入自然,呈現園林為大自然的一部分,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計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士大夫審美觀,更正向地影響了建築、山水畫、工藝等各種藝術的形式,是人文精神覺醒,及藝術思想的突破。《園冶》集中表現了(人文)士大夫的審美觀,其具體表現,是對庸俗的反感,並寄情於詩情畫意中的「清、遠、幽、靜、雅、野、虛、深」的追求。「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是追求隨緣的因地制宜,或強調與自然親近的意識,顯然是環境保護的理念,也是一種質樸素雅的自然觀,一種「生態治理」的理念,與西方當代的生態設計或景觀規劃的「生態素養」,有著認識論的相似,而最終在形式上的表現差異,呈現了東西方園林的各自特有風格。
《園冶》再現了中國明代文人的休閒觀,江南園林各種「休閒遊逛式」園林的發展時期,對應著與時代同步的休閒文化精神。試看譯述中所言:「清除了一塊邊隅荒地上的雜草,花費資財建造山水園林,在園中讀書撫琴。佳節吉日,扶杖驅車迎奉父母,在園林中輕歌曼舞。我效仿老萊子穿上「五色衣」,唱起《紫芝曲》,為父母敬酒賀壽,就這樣悠閒快樂地了此一生。」……誠然,園林是文人休閒活動的場所。他們在此,家庭合樂,親友聚會,充分地體現了「休閒體驗」的歷程,詮釋了中國傳統休閒文化的精華。透過園林設計手法的研究和運用《園冶》所倡導的精神、設計概念,有利於掌握人們的需求,應用在規劃風景名勝及各類型公園綠地的設計,可營造優美宜人的觀光、遊憩、度假和宜居環境,推動具精神文化與物質文明相融的寧適環境,對園林景觀事業的發展極具意義。
為文時,正巧是景觀人大結合,一起在自由廣場推動景觀立法與呼喚政府重視景觀專業與景觀產業的鍵結。希望本書的暢行,通俗的釋文,能讓更多人閱讀,更了解園林文化的博深,更愛護我們的園林。讓地球處處更美更好!
侯錦雄 2012. 11. 11
附註:侯錦雄,現任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序言
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代序)
計成,字無否,號否道人,江蘇蘇州吳江縣人,生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卒年不詳。為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根據其豐富的實踐經驗,整理了修建吳氏園和汪氏園的部分圖紙,於崇禎七年(1634年)寫成了中國最早、最系統的造園著作——《園冶》,這也是世界造園學上最早的名著。計成還是一位詩人,時人評價他的詩如「秋蘭吐芳,意瑩調逸」。遺憾的是其詩作已散佚,今人難以窺其風貌。
《園冶》共三卷,其中包括「興造論」與「園說」兩部分,前者為總論,後者論述造園及相關步驟。「園說」之後又分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等十個部分。
卷一包括興造論、園說以及相地、立基、屋宇、裝折等部分,可以看做是本書的總綱。卷二描述裝折的重要部分——欄杆。卷三由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六篇組成,最後的借景篇為全書的總結。作者認為借景乃「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筆先,庶幾描寫不盡哉。」這段話可以看做是本書的點睛之筆。
《園冶》一書的精髓,可歸納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兩句話。「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說造園要達到的意境和藝術效果。明代中後期,士人普遍追求閒情逸致的所謂「幽人」情懷。在園林設計中體現出「幽、雅、閑」的意境,營造出一種「天然之趣」,是當時園林設計者的最高追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作者對建築、山水、花木進行了精妙的藝術剪裁,以詩詞意境為據,以山水畫為圖,創造出一幅雖經人工創造,但又不露斧鑿痕跡的自然圖卷。如疊山,作者認為「最忌居中,更宜散漫」。談造亭,作者認為亭子建造在什麼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圍的環境來決定,使之與周圍的景色相協調。再如樓閣,作者認為必須建在廳堂之後,可「立半山半水之間」,「下望上是樓,山半擬為平屋,更上一層,可窮千里目也」。這些觀點,無疑都是精彩之論。
「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是《園冶》一書中最為精闢的論斷,也是我國傳統的造園原則和手段。「因」是講園內,即如何利用園址的條件加以改造加工。《園冶》說:「因者,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柱,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小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精而合宜』者也。」而「借」則是指園內外的聯繫。《園冶》特別強調「借景為園林之最者」。「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它的原則是「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方法是佈置適當的眺望點,視線得以越出園垣,園之景盡收眼底。如遇晴山聳翠的秀麗景色、古寺淩空的勝景、綠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過借景的手法收入園中,為我所用。這樣,造園者巧妙地因勢佈局,隨機因借,就能做到得體合宜了。
南宋之後,中國經濟文化重心開始南移,江浙一帶人物薈萃,大量息政退思、獨善其身的士大夫致仕在蘇州、無錫、揚州等地廣造園林,以清賞自適的生活為樂。到明代中晚期,社會經濟日見昌盛,國庫漸漸豐盈,士人中享樂主義風行,造園藝術更是勃勃興起。因此,江南園林藝術得到長足發展。
江南園林寄寓著造園者的文化意趣與人生追求,「三分匠,七分主人」體現了造園者整體把握能力的重要性。《論語》中孔子稱「仁者樂山,知者樂水」,中國文化中的山水情懷體現在當時的各個領域,尤其在平面的繪畫和立體的園林兩大領域更見其趣。明代造園思想中,將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融進佛家的「芥子納須彌」中,成為「人即宇宙,宇宙即人」的精神建構。《園冶》在哲學內涵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本質上反映了一種哲學思想。「天開」是標準,是「本源」,而「人作」必須符合「天開」的標準。在造園中,要求順應自然脈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生存機理和形態特徵去構築景觀,而「不煩人事之工」,以達到自然天成的境界。將人的內在「心」與人工建造的園林和自然三者融通,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在造園中的體現。
《園冶》是我國古典造園思想的集大成者,作者在書中提出的理想園林範式表現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理想,即「足矣樂閑,悠然護宅」,「尋閑是福,知享即仙」。作者極重形式美,創造出了悅目、悅耳、悅心的一幅幅美麗的山水圖卷,每一個具體物象都具備了蘊涵情感、意緒、思想的「賞心」功能,達到了園林美感的最高層面。
除了遵循自然天成的境界外,《園冶》在造園藝術上亦追求靈動灑脫之氣、曲折委婉之美、空靈遠逸之景,使園林在整體上達到精美而不顯雕琢,清新素雅而不崇貴麗矯飾,簡約守拙而不豪華繁瑣,含蓄幽深而不一覽無餘,遠逸超脫而不拘泥於淺薄俗套的極高境界。
《園冶》,原名擬為《園牧》,有經營構制之意,當時計成友人曹元甫建議改為《園冶》,「冶」原為鑄造熔冶,引申為精心營造。曹元甫是阮大鋮的同年友人,後來計成與阮大鋮往來,大約與曹元甫有關。阮大鋮在《冶敘》中有「吾友姑孰曹元甫也」的介紹,姑孰為安徽當塗,因臨姑孰溪而得名,在明代為太平府治所,曹元甫也算是與阮大鋮同鄉。阮大鋮曾幫助計成刻印《園冶》並為之作序,然而,「大鋮名掛逆案,明亡,又乞降滿清,向為士林所不齒」(見陳植《園冶注釋序》)。由於這一原因,竟使《園冶》長期遭受冷遇。
大約在乾隆時期,本書即有翻刻、傳抄本,並曾改名《奪天工》。因受到日本造園界大力推崇,本書方才引起中國學術界重視。民國以後,研究《園冶》的學者增多,出現了不少譯注本,其存世《園冶》版本演變如下:
1.明崇禎八年(1635年),阮大鋮刻本。此本現存日本內閣文庫。北京國家圖書館存有殘本。全書三卷,一冊,每半頁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上鐫書名,中鐫卷次,下鐫頁碼。前列阮大鋮序、鄭元勳《園冶題詞》、計成自序。阮序後題「皖城劉炤刻」,卷末鈐「安慶阮衙藏版」。
2.日本寬政七年(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前隆盛堂翻刻《木經全書》本(簡稱「隆本」)。1971年日本渡邊書店影印橋川時雄藏本。
3.日本寬政七年(1795年),抄錄華日堂翻刻《名園巧奪天工》本。
4.民國二十年(1931年),陶湘石印本,收入《喜詠軒叢書》。此本卷一、卷二據明崇禎刻本影印,卷三據抄本重印。一冊,行格同明崇禎八年刻本,內封題「涉園陶氏依崇禎本重印∕辛未三月書潛題」。
5.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營造學社鉛印本(簡稱「營造本」)。此本三卷,一冊,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版心中鐫書名卷次,下鐫「營造學社」。前列朱啟鈐《重刊園冶序》、闞鐸《園冶識語》、阮大鋮《冶序》、計成自序、鄭元勳《題詞》。牌記為「共和壬申(1932年)中國營造學社依明崇禎甲戌安慶阮氏刻本重校印」。
6.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連右文閣鉛印本。
《園冶》是一部在世界園林史上有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在書中除了闡述對園林藝術的精闢獨到的見解外,並附有園林建築插圖235幅。在行文上,《園冶》採用以「駢四驪六」為特徵的駢體文,語言精當華美,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己丑年二月 無逸齋主人 于十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