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說明
引言
第一部分:成為主流:晚期帝國的「道學」
第一章 明代的皇權、文化政治與科舉考試
明初的發展
孟子與明代科舉考試
南北取士定額
從篡位者到聖人:永樂朝
晚期帝國「道學」課程的確立
永樂的遺產
第二章 從明到清:「道學」標準與八股文
語言、古典主義和書法
1475 年以後的八股文與文學形式主義
考試文章的編輯和出版
考場外競爭的士人觀點
朝廷控制知識的權威標準與局限
反抗形式、政治團體與有組織的異議
第二部分:科舉考試的意外後果
第三章 明清精英的流通
官員的政治再生產
精英流通
地方進學考試(童試)和鄉試資格考試(科試)
定額與考試市場
作為新政治群體的舉人
教育官員的地位變化
鄉試舉人地位下降
會試和殿試考官的變化
殿試進士與翰林「俱樂部」
漢人和滿人
第四章 晚期中華帝國的古典文化素養
紳士精英的社會再生產
紳士的社會優勢
中式者的社會出身
中式者的地理分布
中式年齡
第五章 焦慮、夢與考試生活
1850 年以前的記誦與古典主義社會學
明清專經
宗教與考試
大眾傳說與宗教
考試預測術
明代狀元的夢和願望
應對失敗
第三部分:調整科舉考試,適應時代變化
第六章 皇權的局限
作為「文化監獄」的科舉考場
明末呼籲改革科舉考試
清代盡力控制地方生童:1650-1850
清代盡力控制地方生員:1650-1850
1850 年的生員人數與地方捐監
第七章 從明到清的策問
不斷變化的策問主題
明代策問中的考據學
明代策問中的自然學
清初科舉考試中自然學的式微
歷史知識的角色變化
清代策問中的古學
第八章 清廷與太平天國的科目改革
明清的連續性
士人與官員圍繞考試改革的爭論:1645-1750 年間
從改革到維持:1750-1850
太平天國與新考試:1850-1864
晚清考試與義和團運動:1865-1905
尾聲
附錄一:中國歷代王朝時間表
附錄二:大明(1368-1644)皇帝列表
附錄三:大清(1644-1911)皇帝列表
致謝
索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