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業內權威參考,中國「區塊鏈鉛筆」社群創始人「暴走恭親王」力作。
獨家解析區塊鏈相關行業實際個案、「燃料貨幣」等,
看懂全球商業最屏息以待的資訊新規則技術
從原理到應用的區塊鏈技術最佳初讀本:
為什麼數位貨幣已經勢不可擋?
你聽過「智能合約」嗎?它如何管理我們更便捷的未來生活?
除了網際網路,有什麼技術能幫助我們安心傳遞「價值與信任」?
為什麼《經濟學人》稱區塊鏈為「終極信任機器」,並廣為流傳?它有什麼發展的願景,又有什麼限制與障礙?
本書勾勒和細緻描繪了一個「區塊鏈連結社會」的藍圖及應用,並分析了當前許多區塊鏈行業全球應用與投資案例,並對這項革命性新技術的可能趨勢、法律監管以及對未來人類秩序產生的重大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不管對區塊鏈是一無所知,還是半知半解,甚至略有涉獵的讀者均是一本全面綜括性的參考書。
精采內容:
*分析區塊鏈出現的原因,解讀何為「信任的機器」,首次詳細解讀區塊鏈的「燃料貨幣」理論。
*揭秘區塊鏈與比特幣的前世今生,為何區塊鏈會超越比特幣佔據半壁江山?如果你錯過了比特幣,請不要擔心,閱讀本書,你會瞭解更具深度的區塊鏈。
*智慧合約、DAO和DAC、乙太坊、R3 CEV……本書對區塊鏈行業進行全景式描述,讓你一本書讀懂區塊鏈全行業基本藍圖。
*區塊鏈時代,非金融行業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金融行業又進行了哪些新的佈局?醫療行業、保險行業、能源行業怎樣變革?華爾街銀行、金融和IT巨頭、諮詢巨頭如何擁抱區塊鏈帶來的顛覆?
*本書為你詳細解析傳統各大金融和IT巨頭對於區塊鏈不同戰略的闡述,詳細解析全球主要銀行業、投資銀行業、諮詢業以及證券交易所行業對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同戰略和投資案例分享。
*快速變化僅僅是一個開始,人類首次大規模協作也僅僅是個開端,現在的商業社會即將被顛覆!
在這場革命性的新技術使用前夕,讀完本書將會了解,為什麼區塊鏈領域極可能誕生下一家Google,會改寫人類資訊與安全的規則,以及最重要的──人類社會在不完美的網際網路之後,最渴求的「新連結科技」正如何被架構與誕生。
作者指出:區塊鏈的飛速發展描繪了世界基於技術的統一願景,整個社會有望進入智慧互聯網時代,形成一個可程式設計的社會。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在這個「信用」已經成為緊缺資源的時代,區塊鏈的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分散式信用的模式,為全球市場的金融、社會管理、人才評價和去中心化組織建設等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肖風 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專文作序
楊濤 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主任 特別推薦
作者簡介:
龔鳴
以網名「暴走恭親王」而被區塊鏈社群內所熟知。數學專業畢業,擅長IT技術和金融證券分析,有著多年IT和金融的從業背景,在「德勤」公司期間長期參與行業研究和投資分析。2012年開始致力於推動數位貨幣和區塊鏈行業的發展,翻譯和撰寫過大量相關資料和區塊鏈專案白皮書,參與著有中國《數字貨幣》、《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等多部著作,以及多個區塊鏈投資和數字資產專案。目前他創辦了專業新媒體「區塊鏈鉛筆」,在中國區塊鏈行業內深具影響力。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區塊鏈:數字另類資產的新大陸
/肖風(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和分散式資本的創始人)
你一定知道美國著名高等學府耶魯大學。如果你對它稍有瞭解,你一定也聽說過「耶魯大學基金會」。如果你對基金投資稍有瞭解,你一定看到過耶魯大學基金會過去幾十年驕人的投資業績。作為大學捐贈基金,由於資金的長期性,它的投資目標第一是要打敗通脹,第二是要戰勝基準,第三是要力爭絕對收益。可喜的是,這三條耶魯大學基金會都做到了!尤其第一條和第二條目標,更是大大超越!
研究早已表明,超過90%的投資業績的取得,來自於資產配置,而不是來自於個股或個券的選擇。耶魯大學基金會幾十年的驕人投資業績,就來自於他們在資產配置模式上的大膽創新。據耶魯大學基金會2015年年報披露,該基金截至2015年6月的資產組合中,大宗商品占比6.7%,私募股權占比32.5%,房地產占比14%,合計超過資產組合的50%。在全球資產管理界的經典教科書上,我們一般把股票、債券、現金歸為傳統資產類別,而把大宗商品、對沖基金、PEVC(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房地產歸於另類資產類別。人們把這種以另類資產作為組合核心資產來配置的新模式,叫作「耶魯模式」,以區別於以股票、債券、現金等傳統資產為組合核心資產來進行配置的資產配置模式。耶魯大學基金會超越同行、超越基準目標的大部分秘密就在這裡。
從耶魯大學基金會的案例裡,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第一,要得到比別人更高的投資回報,就不能只在傳統資產類別裡打轉,要另闢蹊徑;第二,資產類別不是一成不變的,新技術、新經濟、新模式會創造出新的資產類別,要有獨到眼光;第三,如何對新的資產類別進行評估分析,進行風險定價,要有新框架、新方法。誰比別人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方法,誰就可以飲到「頭啖湯」(第一碗湯)!
我們知道,15至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奠定了歐洲大陸近幾百年在人類社會的領先地位,為歐洲大陸創造了至今仍然可觀的物質財富。而自從互聯網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初成熟以來,人類社會又開始了一次新的地理大發現運動。這次不再是物理空間的大發現,而是網際空間的大發現。20世紀90年代中,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尼葛洛龐帝出版的《數位化生存》,是這場數字地理大發現的行動宣言。傳統依靠土地、設備、勞動力創造財富的模式,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已經無以為繼。而網際空間的無限可擴展性、比特結構的無限可複製性、虛擬世界的多維可塑造性可能意味著蘊藏在這裡面的待開發的財富,會數十倍於物理世界。
這些新財富的表現形式就是數位資產。
什麼是數位資產?我認為數位資產有五個屬性:第一,數位資產是登記在區塊鏈帳本或分散式帳本上的資產,那些登記在工商局的股權,登記在房產局的房產一定不是數字資產;第二,數位資產是以比特結構存在的虛擬資產,不是像黃金那樣具有原子結構的實物資產;第三,數位資產是一段電腦程式,不再是一行數位記號,可以對它進行程式設計,資產之間的交換是代碼與代碼的交換,不是數位之間的增減;第四,數位資產因為可程式設計性,可以在區塊鏈上,通過編制智慧合約程式,完全去仲介化地自主、自治地進行點對點交易,不需要人工干預;第五,數位資產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以「Coin」(數位代幣)的形式存在的,數位資產跨越了資產證券化的階段,直接達到了資產貨幣化的階段。
比特幣、乙太幣等數位貨幣是目前最為人們熟悉的一類數位資產。各色各樣的數位貨幣大概有300多種,市值約120億美元。但數字資產的範圍比這要大得多。歐美主流金融機構幾乎都成立了自己的區塊鏈實驗室,正在各種金融場景中,試驗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創設發行智慧股票、智慧債券。所謂智慧,其實就是利用區塊鏈的資料不可更改性和可程式設計性,在區塊鏈上登記發行股票或債券,使得這些數位化了的股票或債券,可以依靠智慧合約點對點自主交易,自我結算。在另一條跑道上,還有許多推崇完全去中心化,希望在數位世界裡建立一個完全自由、自主、自治的體系的技術極客們,也在嘗試推出形形色色的數字資產。根據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於2014年發佈的物聯網白皮書:《設備民主》預測,到2050年將會有1000億台設備連網線上,屆時在區塊鏈的管理下,將可以實現設備對設備的金融交易(M2M),這更是一個創設、發行、交易數位資產的更大的機會。
在這裡,我可以做一個樂觀的展望:十年之後,數字資產整體的市值預計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到那時,數字資產必將成為另類資產中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類別。誰忽略數位資產,誰不把數字資產列入自己的資產組合,那誰的業績回報就難以超越基準、超越同行。我們也許可以大膽預言:從資產組合回報的角度來看,未來十年,如果你的組合資產配置當中沒有納入數位資產,也許你就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我想,我們一定可以在未來十年中的某一年,在耶魯大學基金會的年報上,看到數位資產作為另類資產的新類別,加入到基金的資產組合中。
龔鳴(網名「暴走恭親王」)先生是中國最早一批數位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之一。近年來,他致力於在中國推廣、傳播、培訓區塊鏈的理論知識、行業資訊和創業資訊,無遠弗屆。為中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自己還身體力行,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注於區塊鏈技術的媒體——「區塊鏈鉛筆」,成為中國區塊鏈行業的創業者之一,膽識可佩,勇氣可嘉!
藉著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機會,有幸提前拜讀了書稿。這也許是全球第一本全景式介紹區塊鏈行業情況,尤其是創業公司情況的書籍;龔鳴先生毫無保留地把他過去幾年對全球區塊鏈行業的觀察和研究心得,幾乎是和盤托出。因此,這本書可以説明我們認清數位資產的性質內容、看清數位資產的形成過程、把握數字資產的投資機會、形成數位資產的投資方法。
在此,作為一個區塊鏈技術的中國信徒,我要感謝他的付出!
在此,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名人推薦:【推薦序】區塊鏈:數字另類資產的新大陸
/肖風(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和分散式資本的創始人)
你一定知道美國著名高等學府耶魯大學。如果你對它稍有瞭解,你一定也聽說過「耶魯大學基金會」。如果你對基金投資稍有瞭解,你一定看到過耶魯大學基金會過去幾十年驕人的投資業績。作為大學捐贈基金,由於資金的長期性,它的投資目標第一是要打敗通脹,第二是要戰勝基準,第三是要力爭絕對收益。可喜的是,這三條耶魯大學基金會都做到了!尤其第一條和第二條目標,更是大大超越!...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區塊鏈:信任的機器(節錄)
「區塊鏈技術適用於一切缺乏信任的領域,也許在未來會成為全球人類文明信任的基石,並有可能徹底改變全球的社會結構。」
(1)為什麼會出現區塊鏈?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初始使命是為了支持比特幣的形成和流通。在比特幣誕生之前,互聯網的TCP/IP(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互聯協定)協定,基本實現了全球資訊傳遞高速低成本的傳輸,而有一類特殊的資訊——貨幣則無法在上面進行高速傳輸。本質原因在於,傳統互聯網是資訊互聯網,而不是價值互聯網。
互聯網誕生之初,最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資訊製造和傳輸。1992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高爾(Albert Amold Gore Jr.)提出「美國資訊公路」的想法。1993年9月,美國政府宣佈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畫——國家資訊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旨在以當時簡單互聯網為雛形,建設資訊時代的高速公路——資訊公路,使所有的美國人可以方便地共用海量的資訊資源。
隨著該項計畫的發展,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網路世界逐漸形成。在這個「高速公路」上,我們能夠將資訊快速生成並且複製到全世界每一個有網路的角落,這也是我們現在的互聯網網路最擅長的事情,所以也可以將其稱為「資訊互聯網」。在這個「資訊互聯網」上,所有傳遞的資訊都是可以高效傳播和複製的,從而構成互聯網的基礎協議——TCP/IP。在容許一定錯誤率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把資訊傳遞或者複製到目標位址。而當時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渴求」資訊的時代,只要能將資訊快速傳播和複製就實現了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從此,我們通過「資訊互聯網」進入到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整個互聯網上的資訊開始以幾何式的速度增長,資訊的複製和分享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
然而,隨著互聯網開始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發現有些資訊是無法複製的,或者說複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貨幣支付,我們不能把要支付的錢直接複製到對方帳戶上,而是一定要在付款帳戶上減去若干資金,然後在收款帳戶上增加若干資金。只有這樣,這個支付行為才是有意義的,而不像新聞類資訊,我們複製一份到新的網站上,就有了兩份資訊,可以讓更多的人來進行分享。而這些不能分享,只能轉移的資訊,往往具有更大的價值,在它的背後需要有信用作背書,從而產生價值。因此,可以發現,我們的「資訊互聯網」非常善於處理「資訊分享」,而不能解決「價值轉移」或者說「信用」這件事情。
這裡所謂的「價值轉移」是指,在網路中以每個人都能夠認可和確認的方式,將某一部分價值精確地從某一個位址轉移到另一個位址,而且必須確保當價值轉移後,原來的位址減少了被轉移的部分,而新的位元址增加了所轉移的價值。這個「價值」可以是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某種實體資產或者虛擬資產(包括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等)。而這種操作的結果必須獲得所有參與方的認可,且其結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縱。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發現,目前互聯網本身的協定並不支援這個「價值轉移」功能。互聯網TCP/IP協定無法確認當資訊發出去後本地的資料是否會精確改變,而某單點的資料篡改在現有的互聯網系統中是很難被全網發現的。但是「價值轉移」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而金融系統是人類生活的核心之一,因此下一代全球性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價值轉移」的問題。
(2)「價值轉移」的本質
在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使用仲介系統來完成這樣的「價值轉移」行為,於是我們看到了類似於支付寶、Paypal的協力廠商支付工具開始崛起。而在跨國匯款領域,大家更多的是通過類似於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這樣的仲介機構來完成跨國匯款結算和清算。
互聯網中也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也有許多政府銀行或者協力廠商提供的支付系統,但是它還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來解決。所謂中心化的方案,就是通過某個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將所有的價值轉移計算放在一個中心伺服器(集群)中,儘管所有的計算也是由程式自動完成的,但是卻必須信任這個中心化的人或者機構。事實上,通過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解決,也只能將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機構、地區或者國家的範圍之內。由此可以看出,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就必須建立「信用」。所以價值轉移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跨國信用共識問題。
但根據歷史經驗來看,整個系統中往往最不可信任的就是人,或者由人組成的機構或政府,歷史往往最終被證明,那些違反原規則的人就是規則制定者,而從工業革命到互聯網革命,技術發展的潮流也是通過取代人這個最不可靠、最脆弱且效率最低的環節來實現生產力大發展的。所以,歸根結底,要真正完成以信用共識為基礎的價值轉移,需要一個能夠取代協力廠商仲介的方式,一個能夠自動運行的方式,且具備去信任的機制(不需要依靠相信環節中的任何人或機構)的機制來完成價值的轉移。
在如此紛繁複雜的全球體系中,要憑空建立一個全球性的信用共識體系是很困難的,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不同,兩個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建立完全互信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以個人或以企業、政府的信用進行背書,對於跨國的價值交換即使可以完成,但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和高昂的經濟成本。但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無論每個國家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如何不同,唯一能取得共識的是數學(基礎科學)。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數學(演算法)是全球文明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全球人類獲得最多共識的基礎。如果以數學演算法(程式)作為背書,讓所有的規則都建立在一個公開透明的數學演算法(程式)之上,那麼就能夠讓所有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群獲得共識。
(3)什麼是區塊鏈
定義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是一連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相關聯的資料塊,每一個資料塊中包含了一段時間內全網交易的資訊,用於驗證其資訊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所以說區塊鏈是以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來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
通俗地說,其實區塊鏈可以稱為一種全民記帳的技術,或者說可以理解為一種分散式總帳技術。
「資料庫」是大家都熟悉的概念,任何的網站或者系統背後都有一個資料庫,我們可以把資料庫想像為一個帳本,例如支付寶資料庫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帳本,裡面記錄每個人帳上有多少錢。當A發送給B一元錢,那麼就要把A帳上的錢扣除一元,在B的帳上增加一元,這個資料的變動就可以理解為一種記帳行為。對一般中心化的結構來說,微信背後的資料庫由騰訊的團隊來維護,淘寶背後的資料庫由阿里的團隊來維護,這是很典型的中心化資料庫管理方式,也是大家認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區塊鏈完全顛覆了這種方式。一個區塊鏈系統由許多節點構成,這些節點一般就是一台電腦。在該系統中,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有機會去競爭記帳,即更新資料庫資訊。系統會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是十分鐘,也可能是一秒鐘),選出其中記帳最快最好的一個節點,讓它在這段時間裡記帳。它會把這段時間內資料的變化記錄在一個資料區塊(block)中,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料區塊想像成一頁紙。在記完帳以後,該節點就會把這一頁的帳本發給其他節點。其他節點會核實這一頁帳本是否無誤,如果沒有問題就會放入自己的帳本中。
在系統裡面,這一頁帳本的資料表現形式,稱為區塊,該區塊中就記錄了整個帳本資料在這段時間裡的改變。然後把這個更新結果發給系統裡的每一個節點。於是,整個系統的每個節點都有著完全一樣的帳本。
我們把這種記帳方式稱為區塊鏈技術或者分散式總帳技術。
安全性
那麼,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式?它有什麼優勢?因為通常大家的直覺是,這種方式似乎會較為浪費頻寬和存儲空間,並不是一個可取的方案。但是,區塊鏈就是通過這種高冗餘的方式來構建極高的安全性。
首先,每個節點的權利是一樣的,任意節點被摧毀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也不會造成資料的丟失。每個節點在系統中的權重都是一致的,系統每次都在鏈入這個系統的節點中選擇記帳者,於是,即使某個或者部分節點被摧毀、宕機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運作。
其次,每個節點的帳本資料都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意味著單個節點的資料篡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如果系統發現兩個帳本對不上,它就認為擁有相同帳本數量較多節點的版本才是真實的帳本資料。那些少部分不一致的節點帳本不是真實的,而是被篡改的資料帳本。系統會自動捨棄這部分認為被篡改過的帳本,也就意味著如果你要篡改區塊鏈上的資料內容,除非能夠控制整個系統中的大部分節點。這也就是常說的「51%攻擊」,即必須要控制整個系統50%以上的節點,才能發動對資料帳本的篡改。
但是,當整個系統中的節點數量高達成千上萬個,甚至是數十萬個時,那麼篡改資料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因為,這些節點很可能分佈在世界上每個角落,理論上說,除非你能控制世界上大多數電腦,否則你沒有機會去篡改區塊鏈上的資料。
此外,另一個51%攻擊的方法就是構建出和原來系統一樣多節點(算力)的方式來攻擊這個區塊鏈系統(儘管重要的是要構建足夠大的算力,而不僅僅是節點數量,但考慮到算力概念理解更加複雜,這裡就以節點數量來做比喻)。比如,該系統原來有10000個節點,那攻擊者部署另外10001個節點,然後加入到這個區塊鏈系統中。由於攻擊者已經獲得了超過50%的控制權,就能夠發動攻擊。顯然,這種攻擊所付出的成本也取決於系統原來的大小。原來系統節點越多,攻擊者付出的成本也越大。由於比特幣是目前最龐大的區塊鏈網路,據統計要構建出一個和現有比特幣同樣大型的網路系統,所付出的成本會高達270億美元。
但是攻擊者還面臨著另一個困境,一旦它成功發動攻擊後,就會造成該系統的價值瞬間歸零。也就是說,一旦攻擊者成功篡改帳本,由於全網能夠立刻識別出帳本資料不一致,導致所有人都意識到該系統帳本已經是不可靠的帳本,那麼就意味著該帳本所記錄的資料變得沒有價值,該系統中的代幣也會變得毫無價值。也就是說,如果攻擊者付出了超過270億美元的代價,成功發動了對比特幣的攻擊後,比特幣價格瞬間歸零,那麼攻擊者也無利可圖。而對於國家而言,似乎也沒有必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攻擊比特幣這樣的網路,國家完全可以通過直接宣佈比特幣違法來更簡單地達到禁止比特幣這一目的。
起源
大多數人都知道區塊鏈和比特幣關係密切,甚至有些人會把區塊鏈等同於比特幣技術。事實上,區塊鏈技術僅僅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在比特幣運行很久之後,才把它從比特幣中抽象地提煉出來。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把比特幣認為是區塊鏈最早的應用。
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其2008年發表的經典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網路中的電子現金》中明確指出:傳統的金融體系不可避免地要依賴「協力廠商」機構(傳統銀行),這種傳統的中心化金融結構是很難讓貨幣像其他資訊那樣免費地進行傳輸。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本聰創造性地提出了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去協力廠商、集體協作的網路體系設想,而無需中心化平臺做信任的橋樑,區塊鏈通過全網的參與者作為交易的監督者,交易雙方可以在無須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下完成交易,實現價值的轉移。如果說互聯網TCP/IP協定是資訊的高速公路,那麼區塊鏈的誕生意味著貨幣的高速公路第一次建設已經初步形成。
就像核工程的研究最初是為了製造原子彈,而後人們才意識到其更大的社會價值是對於全球能源體系的改造。近年來,全球開發者、金融機構、企業乃至政府發現區塊鏈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支援比特幣交易,通過區塊鏈技術所打造的成本極低的、去中心化、去協力廠商、集體協作的網路體系本身還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
《經濟學人》把區塊鏈技術形象地比喻為「信任的機器」,即可以在沒有中央權威的情況下,對彼此的協作創造信任。區塊鏈技術適用於一切缺乏信任的領域,也許在未來會成為全球人類文明信任的基石,並有可能徹底改變全球的社會結構。目前,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演進,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不再局限於比特幣,以「乙太坊」為代表的新一代區塊鏈技術正在開始構建一個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聯網架構,試圖徹底顛覆所有的互聯網中心化架構平臺(如支付寶、銀行、保險等)。
第一章 區塊鏈:信任的機器(節錄)
「區塊鏈技術適用於一切缺乏信任的領域,也許在未來會成為全球人類文明信任的基石,並有可能徹底改變全球的社會結構。」
(1)為什麼會出現區塊鏈?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初始使命是為了支持比特幣的形成和流通。在比特幣誕生之前,互聯網的TCP/IP(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互聯協定)協定,基本實現了全球資訊傳遞高速低成本的傳輸,而有一類特殊的資訊——貨幣則無法在上面進行高速傳輸。本質原因在於,傳統互聯網是資訊互聯網,而不是價值互聯網。
互聯網誕生之初,最先解決的核心問題...
作者序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區塊鏈在2016年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無論是在兩岸三地,還是在整個亞洲和歐美,都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企業和機構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顛覆作用,已經投入到巨大的力量在其中,希望自己在今後能夠在區塊鏈全面崛起的時候掌握先機。
特別是,可以看到英國和新加坡的金融管理機構在其中非常活躍,不僅連續發佈了多個與區塊鏈未來發展相關的監管研究報告,並且還先後提出了沙盒機制(Sandbox)來促進各種金融創新。因此,在他們本地不僅出現了多個極富創新精神的區塊鏈初創企業,並且還有一些基於區塊鏈的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基金會紛紛搬到了倫敦或者新加坡。
這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因為由於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導致公司的形式都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本書也特別闡述了,由於DAO的崛起,甚至可能會解構了我們商業社會中已經存在了上百年的公司形式。而面對這種巨大的變化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將會在出現許多全新的機會。
儘管很多人對於全球的金融行業發展抱著較為悲觀的看法,特別包括臺灣在內的整個亞洲地區,很多都在大陸各行業全面崛起的大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如果能夠深入研究區塊鏈後,卻往往會對於金融科技抱著非常樂觀的看法。特別是隨著數字貨幣的崛起,全球金融資金和資產的流動速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快,而全球金融的體量可能會再擴大數十倍,甚至是數百倍。
我們可以注意到非常多的區塊鏈項目,天生就是全球化的,不僅僅是指他們的開發團隊不在特定的國家或者地區內,而且其應用區域和對象沒有任何國家地區的限制。其中以太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們的開發者來自於全世界各地,並且通過ICO(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的方式,在全球募集了價值約1800萬美元的比特幣。並且該項目獲得了全世界很多大型機構的認可。很顯然,這種方式啟發了很多創業靈感,有越來越多的區塊鏈項目開始採用類似的方式來進行發展。而這種跨越地域性的方式,對於類似於臺灣這樣自身相對市場較小的地區就能夠獲得了極佳的機會。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和新加坡會在這次全新的技術革命中,站在前列的部分原因,甚至能夠看到英國的財政大臣明確表示,金融科技將讓我們重回全球金融中心的位置。
很多人看到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或者去中介化的特徵,但更可以看到區塊鏈是一個無縫鏈接所有人和事物的技術。它能夠在非信任環境內建立一個可信數據記錄的方式,是一個極其強大跨地域協作工具。因此,我覺得區塊鏈技術對於臺灣而言,顯然也是一次巨大的機會。如果能夠抓住被《經濟學人》稱為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的機會,相信對於臺灣在未來金融發展,甚至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方面,都會有極大的幫助。在臺灣,我也看到許多傑出的區塊鏈創業者,比如我朋友劉世偉在這方面就做了非常傑出的工作,他創辦的區塊鏈企業AXIS和微軟、工研院合作,建構臺灣首個基於聯盟區塊鏈技術的帳聯網系統,並且與富邦、國泰等六家金控企業交流合作,推動臺灣開創區塊鏈商機。此外,臺灣大學的廖世偉教授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教育和普及工作,他曾在美國矽谷科技巨擘谷歌任職多年,在區塊鏈領域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澱,除了能夠在前瞻技術有所突破,亦具有完整跨領域整合的實力。
但相對於大陸目前在金融科技的發展,臺灣顯然在這方面仍舊略顯保守。也可能是因為我關注不多,並沒有看到臺灣科技界在這方面出現非常廣泛的討論,相關機構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鼓勵或大力推動的政策。在這些方面,和我在新加坡所看到的情況完全不相同,這也許是臺灣政學界可以重新討論的。而我在臺灣政治大學的演講和討論中,感覺到許多朋友目前還是對於區塊鏈技術抱著猶豫和疑問的態度,而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新加坡的全新政策已經在吸引以太坊基金會從瑞士搬到新加坡了。
我本人作為區塊鏈行業的媒體人和創業者,非常願意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兩岸的傳播,在推動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也獲得了非常多朋友和長輩的幫助。我從2013年就開始撰寫和翻譯了大量相關資料和論文,所以非常高興能夠看到區塊鏈在今天的大陸地區已經獲得熱烈的討論和極大的發展,相信這其中應該也由我貢獻的一份小小力量。和我一樣,還有著許多努力推動區塊鏈在全球發展的推廣者。其中,特別是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和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博士,對於區塊鏈技術在大陸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次也非常感謝臺灣大寫出版社的幫助,讓本書能夠在臺灣進行出版,讓幫助更多臺灣的朋友能夠瞭解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行業的發展,並且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臺灣的普及。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區塊鏈在2016年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無論是在兩岸三地,還是在整個亞洲和歐美,都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企業和機構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顛覆作用,已經投入到巨大的力量在其中,希望自己在今後能夠在區塊鏈全面崛起的時候掌握先機。
特別是,可以看到英國和新加坡的金融管理機構在其中非常活躍,不僅連續發佈了多個與區塊鏈未來發展相關的監管研究報告,並且還先後提出了沙盒機制(Sandbox)來促進各種金融創新。因此,在他們本地不僅出現了多個極富創新精神的區塊鏈初創企業,並且還有一些基於區塊鏈的DAO(Di...
目錄
推薦序區塊鏈:數位另類資產的新大陸
繁體中文版序
前言 終將改變全球人類的協作模式
第一章 區塊鏈:信任的機器
(1) 為什麼會出現區塊鏈
(2) 「價值轉移」的本質
(3) 什麼是區塊鏈
(4)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
(5) 區塊鏈的模型架構
(6)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
(7) 區塊鏈的類型
(8) 區塊鏈的發展脈絡
第二章 智能合約
(1) 什麼是智能合約
(2) 智能合約的三要素
(3) 智能合約的範例
(4) 智能合約的應用案例
(5) 智能合約可能面臨的威脅
(6) 智能合約的未來展望
第三章 DAO和DAC
(1) 關於DAO和DAC
(2) 燃料貨幣理論
第四章 各種區塊鏈計畫項目
(1) 區塊鏈項目的基礎架構
(2) 支付匯款
(3) 數位貨幣交易所
(4) 去中心化交易所
(5) 去中心化電子商務
(6) 公證和鑒證服務
(7) 開發平台
(8) 物聯網和供應鏈
(9) 智能合約
(10) 存儲與下一代互聯網
(11) 其他領域的應用計畫
第五章 區塊鏈在非金融行業的應用
(1) 區塊鏈+醫療行業
(2) 區塊鏈+保險行業
(3) 區塊鏈+能源行業
第六章 傳統金融行業的區塊鏈戰略
(1) 銀行的區塊鏈戰略
(2) 金融和IT巨頭的區塊鏈戰略
(3) 咨詢業巨頭的區塊鏈案例分析
(4) 證券交易所的區塊鏈案例分析
第七章 區塊鏈重塑世界
(1) 一場快速變化的開端
(2) 程式設計理念的變化
(3) 數據庫進入全新階段
(4) 金融互聯網的出現
(5) 資產證券化的加速
(6) 資產發行方式的巨變
(7) 人類首次大規模協作的開始
(8) 顛覆現代商業社會
附錄1 全球投入區塊鏈新創計畫的風險投資分析
附錄2 全球各國對區塊鏈的法律監管情況
推薦序區塊鏈:數位另類資產的新大陸
繁體中文版序
前言 終將改變全球人類的協作模式
第一章 區塊鏈:信任的機器
(1) 為什麼會出現區塊鏈
(2) 「價值轉移」的本質
(3) 什麼是區塊鏈
(4)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
(5) 區塊鏈的模型架構
(6)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
(7) 區塊鏈的類型
(8) 區塊鏈的發展脈絡
第二章 智能合約
(1) 什麼是智能合約
(2) 智能合約的三要素
(3) 智能合約的範例
(4) 智能合約的應用案例
(5) 智能合約可能面臨的威脅
(6) 智能合約的未來展望
第三章 DAO和DAC
(1) 關於DAO和DAC
(2) 燃料貨幣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