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的摯友曾建凱
一九九三年我就讀政治大學二年級,某個夏天午後,我心血來潮,從宿舍扛了在開封街買的一對便宜喇叭,一台CD隨身聽,帶著十來張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CD,到政大藝文中心借了一間原本是舞蹈室的大房間,約幾個認識、不認識的朋友,克難式地辦了一場小型的「版本比較」音樂欣賞會。
當天下午,我輪流播放每個版本前幾分鐘,包含了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最著名的「命運動機」:剛開頭的三短一長節奏。貝多芬的學生辛德萊轉述,他曾問老師開頭這幾個音有什麼涵義,貝多芬回答:「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
就在我口沫橫飛,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地分享這些版本的異同時,一個冷峻,帶著不容質疑的聲音響起:「你應該放華爾特(Bruno Walter)的版本,他延長了那幾個音。」我看了聲音的方向,是一位不認識的朋友,身型修長,眉宇清朗,目光如炬,有讓人一見折服的氣度。
原來他是曾建凱,雲林人,他一開口就讓我獲益良多,對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認識更深。幾天後,我接到他的電話,邀我到他住處聽音樂,熱情分享他對音樂、對人生的看法。從此,建凱成為我結交三十年的終身好友,至今仍相互扶持,真是「命運動機」促成的一段友誼。
建凱對我的人生有甚多啟蒙,他的真誠、正直、善良與慷慨,更是我私淑的典範;不只古典音樂,他也教我煮咖啡,我從此「一試成主顧」,成為黑咖啡的愛好者。此外,建凱對書法、對哲學,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研究與心得,並且有恆心與毅力,當他決心一頭栽進去,就是沒日沒夜,有成方休。
這三十幾年來,我的人生閱歷漸增,政界、商場、學界、各個領域,看了太多人,體會太多事,再回頭看我這位老友,更覺得如保育類動物般珍稀。建凱真是我所見所聞中,極少數的:
一、「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人物
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建凱就是那種在顛沛流離中,在人生各種轉折路口中,始終保持清醒,堅持原則的人。在現代社會快速變幻中,堅持原則的人,有的時候近似迂儒,有的時候擇善固執,更多時候顯得不合時宜;但無論如何,他就是能堅持住自己,清醒著面對自己。這樣的人,在塵世中已如鳳毛麟角,值得信任,值得託付。
二、康德式的人物
西方哲學常常探討什麼是「自由意志」?怎麼實踐?當你循著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維,會得出一結論:「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我不想做什麼,我確實要求自己不那麼做。」簡言之,一個懂得自律的人,他是自由的,因為他不受慾望束縛,不受各種誘惑與壓力而改變意志,因此他是自由的。
建凱是我極少見的「康德式的人物」,他清楚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意志極其堅定,不畏人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隨波逐流。當我越來越能掌握自己時,更驚嘆於建凱比我早三十年就能掌握自己了,這是天賦異稟,還是日日修行?我始終參不透,但內心深處,對建凱日益佩服。
三、「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人物
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曾以三個階段探討「宗師之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樣。見天地,知道自己在整個天地間的位子與狀態。最後,則是要見眾生,必須要有一個「還」的過程,把所有學到的東西還給眾生,才算得上是一代宗師。
能將自己所思所學,用無私的心態,教給別人,分享給眾生,啟發芸芸眾生,這才是宗師之道。當我看到建凱書寫「選讀《世說新語》:學習成功者的人生智慧」,我頓然醒悟,建凱是在「見眾生」,他將所思所學,透過對《世說新語》的重新審視,重新詮釋,要分享給許多素未謀面之人。對建凱來說,這是一條通往自己之路,通往宗師之路,他為自己成就一代宗師。
也因此,當我拜讀建凱的巨著「選讀《世說新語》:學習成功者的人生智慧」時,我彷彿讀著這三十年來認識的摯友,他的身形言說,彷彿幻化為書裡的文字,躍於紙上,直擊我心。字裡行間,那無比熟悉的建凱,對儒道的定見,對人世的冷眼,對古人的共鳴共振,當然還有一些讀者可能未必習慣的「惡趣味」,都透過文字立體橫亙在我眼前,成就大千世界,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可言說。
我以最恭謹的心情,恭賀並祝福建凱。
蕭旭岑
二○二五、三、一
前言
我對《世說新語》開始發生興趣,最早在大學時閱讀中國大陸作家余秋雨寫作的《山居筆記》,裡面有一則文章講到魏晉風流、講到名士,講到阮籍、嵇康,文字細膩帶有豐富情感,令我感動非常。後來見到美學大師蔣勳寫的《手帖:南朝歲月》一書,對於魏晉名士時代所處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於美學大師文字的魅力更為傾倒。之後追隨陳國昭老師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開始研究接觸魏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歷史背景資料。陳國昭老師於二〇二二年間開始以趙孟頫的行書筆法來寫《世說新語》書法作品,我隨之為原文的白話文翻譯及註解說明。在註解的過程中,參酌古今學者作家的解釋,我發現有相當多則故事,我所看到的意思與解讀與歷來學者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我也開始思考似乎可以從另一種觀點來為《世說新語》作全文註解。
《世說新語》全部故事有一千一百多則,目前我已完成《世說新語》全部故事的翻譯及註解。總字數高達一百二十萬,要全部 閱讀或出版有一定的難度在。本書就先選擇七十三則比較具備時代代表性,及我有與眾不同解讀的故事,依照歷史時間做排序,不使用《世說新語》的原有編排順序,從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曹魏、西晉、東晉,從故事來看當時的人物及時代環境變遷。
本書的原文翻譯白話文,委由雲林縣斗六市私立正心高級中學陳正德老師協助定稿。我第一次與德公見面提到本書時,德公談到《世說新語》成書已經一千五百多年,從古到今已有太多學者作家寫過。如果沒有觀點上的突破,只是把前人寫的內容再重寫一遍,這就只是在炒冷飯而已,不如不做。另說明,陳正德老師僅協助白話文翻譯,本書註解為兄弟我所獨自創作,註解有偏頗處或錯誤處者,都是我的見解。
本書的註解與歷代學者會有下列不同處:
一、不以儒家觀點看事情:我以為千年以來中國傳統的歷史學者,多是在傳統儒家的忠君愛國父慈子孝的思想教育下長大。看故事,看人物,很難避免會有偏頗及道德上的批評,對於想篡位的人物(如曹操、司馬懿、王敦與桓溫等人)都是負面的評價。我是學黃老道家出身,「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看故事及人物的觀點也會不同於一般儒家出身的歷史學者。我很認同「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書中的概念,認為文明有生命周期,會歷經萌芽、興盛繁榮,與最後的衰退。這種相生消長的理論敘述,大致上也類似於道家。
二、嘗試以魏晉當時的文化觀點看當時的行為: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社會風氣與道德價值觀。目前常見到的註解是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魏晉的風氣,或用漢人的觀點來看其他胡人民族的文化與習俗,這容易會出現解釋偏差及望文生義的誤解。像是魏晉時期對於社會階級的重視,以及人際交往時對於「朋友圈」的重視及習慣。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差異,也很容易會出現錯誤解讀。
三、就事論事,不為形象美化,盡量不為濫情唯美文辭,也盡量不因道德觀點為人物評價:魏晉名士在傳統專制政體儒家教育下被視為是離經叛道的一群,崇尚自由,追求自然,這被視為是一種對於體制的反叛精神。目前普遍見到關於世說的文章是從「美學」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物及故事,常見到作家們對於當時放蕩名士,如:王徽之目中無人的行為、放浪的人生態度,做過度的吹捧,或對於人物形象過於美化。又如歷代學者喜歡竹林七賢的阮籍,在道德上又批評司馬昭是不忠於曹魏的壞人,討厭司馬昭;但是又想要合理解釋兩人是好朋友的關係,於是就解釋說阮籍喝酒是他心裡面反對司馬昭,故意以醉酒為手段來避禍,以避開政治風暴。但是,從史料資料上看,司馬昭是一直在保護阮籍不要被當時輿論攻擊,這兩個人就是常常在一起混的好朋友。人類本能很難去處理太複雜的問題,我們也會本能的把事情的思考作簡單化,而對於歷史的解釋也常會是如此,我試圖突破這種思考陷阱。對於《世說新語》的故事再更深一點的去思考前因後果。《世說新語》成書一千五百年來,閱讀歷代學者、文人雅士、文青、假文青,對於魏晉名士風流大致上都是相同或類似的讚美、欣賞、嚮往、與吹捧。此等類型文章非常之多,閱讀起來大致上也都是差不多意思,欠缺新意。我因不擅長使用華麗渲染的文字堆疊寫作,寫此類文章也無能力比先進們寫的更好。錦上無能再添花,就此不論。
四、增加整體文化性的觀點:魏晉人士崇尚神仙道,《世說新語》有很多關於調息、服食、練氣功、房中術等道家養生術的故事,也有關於當時音樂、書法及文化階層差異的故事。如果不懂點養生術,去解釋阮籍、嵇康的行為就會有誤差。如果欠缺對於魏晉時代的廣泛的知識背景,要去理解當時人士的行為也容易會有盲點。我因長時間接觸道教、佛教等宗教社會學理論,並學習書法、太極拳、氣功、養生術,也對房中術有相當程度的學習及研究,所以對於《世說新語》中相關故事所談到的部分,我的理解觀點也與學者普遍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五、以邏輯推論來討論故事,不為賢者諱:盡量看問題用邏輯、用科學、用一般常人的反應來做推論。舉例來說:打贏淝水之戰的東晉名宰相謝安,養歌妓,他也是個會賭博的人。因為牽扯到女色與賭博行為,目前的社會觀點不佳,所以歷代學者的共同論述特點是特意去忽略,不作評論。我以為這沒有必要。一個人私領域的行為跟他的事業成就,我以為可以分開。
六、使用簡明文字,不做繁雜太細目的查考:歷代學者對於《世說新語》的註解及解釋真的很多,若需要詳細解釋的讀者,可以直接找其他學者的書。三民書局的「藍皮版」《新譯世說新語》全本有注音,方便閱讀,註解也基本上詳細。但是評論的觀點也近於三十年前的儒家傳統學者,於是歌功頌德,道德批判的部分就多了。我盡量使用簡明文字,若干故事部分援用當代事蹟為說明,當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魏晉當時的環境。
七、人物介紹取重要者:閱讀《世說新語》最為困難的是人物眾多,人物的相互關係也常讓人弄不清楚。而且每個人代表的家族社會階級地位、個性、經歷都不同。在有限篇幅下,人物介紹只好取與故事相關者為之。
八、文字寫多,錯誤難免:我非專業歷史學者,也無能力做詳細的歷史資料比對查證。本書非專業歷史著作。書中內容一定會有錯誤或疏漏,或有邏輯觀點偏頗,引喻失義的情形,這很難避免,就等有機會再改正。本書所引述金庸的武俠小說名稱都是錯的。寫史寫書的人總是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觀點來撰寫,對自己不利的就不會寫,歷史資料都可算是一種「被選擇過的部分事實」,所謂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於此情形下,我也僅能就現有的史料故事去推測實際可能發生的事實。也請諸位讀者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感覺我寫錯,那就一定是我錯了。
本書僅就《世說新語》故事為簡單註解。詳細解釋仍請另找其他著作。目前《世說新語》在台灣近幾年的相關重要書籍少見,主要仍是中國大陸學者的著作,茲此簡介幾本佳作為參考:
一、《世說新語校釋》,大陸學者龔斌,上海古籍出版社。此書內容考據詳實,是集結歷代學者對《世說新語》註解之集大成的大作。基本上,這一本書可以查找到所有關於世說的資料,但是內容過於複雜,非有一定古文水平者,閱讀不易。但可為最佳參考書籍。
二、《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鑑賞辭典》、《世說新語原文解注》,大陸學者劉強,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劉強先生引領了中國學術界對「世說學」的研究,形成新的討論風潮,成就驚人。
三、《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田餘慶,北京大學出版社。此書為真正的歷史學者考據研究當時政治權力運作的非凡著作,分析透徹,觀點新穎。我對世說故事中原有許多不解處,看完此書後,往往兩相對照,故事中講的事情,突然之間就明白過來,十分值得一讀。但是可能是學術界出身,對於實際政治運作不了解,對於《世說新語》中非常細微的政治語言仍未能解釋透徹。
四、《你真能讀明白的世說新語》三大本,大陸學者蔣宗許、陳默,大陸的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為二〇二三年出版,可算是較新版本的全本翻譯及附加簡評的著作,我的《世說新語》註解就是相類似的編排結構,值得一讀。但是若干故事有翻譯不到位及評論不夠透徹的狀況。
本書若干故事前使用之書法為陳國昭老師所創作以趙孟頫筆法書寫之世說新語。陳老師是先收集趙孟頫的行書、草書字體,將之拆解後,再為重新創作。此乃北宋書法家米芾所傳下來的「逆向工程」學書法,若要完整學習到古人筆法並為己所用,此法為佳也。又,草書目前已不通用,且古文書寫不帶標點,閱讀有一定難度。故仿效故宮博物院展覽方式,以原文於相同段落字處為排列對照。陳老師並同意授權本書每則故事標題下之QR Code 連結到臉書社團「陳國昭創作專欄」,讀者諸君可查看到該書法作品之照片原圖。
這本書是我寫作的第一本書。成稿後,曾經投稿台灣眾多出版社,時運不濟,所以就為自費出版。本書書名的副標題「學習成功者的人生智慧」與本書內容之關係不大。此乃參考目前市面上暢銷書的書名而隨手拈來,純粹為吸引大眾目光,方便能賣書回本之需求也。若以現代的觀點來定義「成功者」,一般是指心想事成,功成名就,賺了大錢的人。在一般世俗印象中,能賺到大錢也就基本上算是個成功人士了。目前台灣的暢銷書以投資理財為主流,這也讓人很方便的以為,只要讀了幾本理財書,看完有錢人的吹牛自傳,自己也能夠成功複製別人的賺錢經驗,之後自己也會變成有錢人,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美妙想法。每個人的個性、能力、想法,生長、教育、工作環境都不同,別人成功的經驗放在自己身上頂多只能當作參考意見罷了。一個人能有一番成就,我以為這是特定時空環境下發生了偶然的緣分所致。諸君若以為讀完此書後,就可學習到世說新語中成功者的人生智慧,然後實現於己身上,之後功成名就,一路順利賺到大錢,這當然也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本書成書我由衷的感謝許多支持的師長、好友。為了避免掛一漏萬,造成我的心理壓力,在此就不一一列名。
感謝麗文文化事業編輯部給予專業協助。
我的好友陳家康協助本書之校對文稿。他說閱讀我的文字,非易理解;斷句習慣也非為目前中文文章所常見,往往要讀第二次才能看懂。家康哥以為,這是我行文風格喜歡開玩笑,時有文白夾雜,多有從正反面反覆說明評論同一件事情的段落,這很像是我用台灣閩南語口語聊天的語句給直接寫成漢字,以致於閱讀時不易理解。讀者諸君可能也會遇到相同困擾,就請諸君忍耐。
因古文對人名時有多種稱呼,常見有以原姓名、字、號、官職、或死後諡號為稱呼者。如東晉名宰相謝安在《世說新語》中有「謝安」、「安石」、「太傅」、「謝太傅」、「謝公」等多種稱謂,此易造成閱讀困擾。為解決此問題,本書於古文中對初次出現之人名稱謂使用引號為標註,並於原文翻譯處以夾註號標註其人之原姓名,如第一則故事中原文為「李元禮」,翻譯則寫作「李元禮(李膺)」。本書引號標註太多,可能造成諸君閱讀有不習慣處,再請諸君繼續忍耐。
若讀者諸君有所指教者,請信至我個人電子郵件地址:ephistopipi@gmail.com
本書註解創作時的思考,我是把《世說新語》的故事及所想到的問題先放在腦海中,離開書桌,離開網路電腦及書籍資料,騎上我的HONDA CB350 摩托車在紅塵都市與山林原野間隨意奔馳,一邊讓思緒自然流走。然後很奇妙的,彷彿若有光,原本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故事突然間開始匯流聚集,註解大綱及文字內容就在腦海中逐漸浮現,有很多原先我邏輯論理所想不通透的問題,會在某個瞬間,如同王守仁見到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之後回家再簡單整理文字,故事註解就寫出來了,這是很有趣的思考寫作過程。
感謝正心中學陳正德與許芝薰二位老師對本書的協助及指導意見。另,二位老師對於我的註解及論理並非全部認同,也指出我仍有查證資料不足及過度詮釋的問題。併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