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於唐會昌三年(843)就有〈木人賦〉的偶人表演描述,至今有提線、掌中、鐵枝、杖頭、串頭、皮影等木偶戲。
福建戲曲音樂的歷史,宋代是雛形期,元代是過渡期,明代是發展期,清代是興盛期,民國是嬗變盛衰期,新中國是恢復發展期。它的特點,一、劇種古老:莆仙戲、梨園戲是中國南戲傳世脈系,四平戲是中國四平戲的活化石;二、劇種林立:至今活躍的有三十多個劇種,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三、聲腔獨立:興化腔、泉腔、閩劇逗腔、歌仔腔都是獨立的、獨創的、嶄新的聲腔,十分珍貴;四、源流交流:漳州「錦歌」、「車鼓弄」傳到臺灣形成歌仔戲又傳到廈漳,形成源—流—源;五、方言鄉音:一種聲腔由於運用不同的方言鄉音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劇種;六、珍貴刊本:龍彼得輯錄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本,藏於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收入259首弦管散曲;七、傳播各國:許多劇種早在明代就傳播到臺灣、東南亞及閩人客居的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