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Ⅱ: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
內容簡介
1928(昭和3)年3月17日,在第十一任總督上山滿之進任內,發佈敕令第30號依〈帝國大學令〉正式成立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以人文及自然學科並重為旨創校,是以理農學部於帝大成立時即設置。本書所收錄18篇論文,內容為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之研究,分述化學、物理、氣象、動物、植物、昆蟲、畜產、農化、農藝、農工等講座之建置過程、歷史遞嬗及學術傳承。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秀美
現任《臺大校友雙月刊》主編。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主編《臺北帝大的生活》、《臺灣骨科醫學發展史》、臺大人叢書、臺大校園資產叢書等十餘本與臺大校史、科學史相關書籍。
彭旭明
現任臺灣大學化學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2011年獲頒日本配位化學會國際獎、2013年獲頒總統科學獎與2014年獲頒義大利科學院化學獎。
蔡蘊明
現任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化學系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85年進入臺大化學系任教,2010年退休。曾於2008~2010擔任化學系副主任。
羅銅壁(1927-2019)
臺北帝國大學預科、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日本仙台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任教於臺大化學系,歷任臺大生化所所長、理學院院長、教務長及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並創辦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劉緒宗
現任臺灣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博士。1986年返母校任職,從事有機金屬化學的相關研究,發表180餘篇論文於國際期刊上。
劉煥彥
擔任《今周刊》數位內容部主編近4年,主跑以半導體供應鏈及鴻海為主的科技產業,並旁及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外交、軍事及國防工業。
張慶瑞
現任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1979年畢業於臺大物理學系,1988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物理博士學位,1989年2月進入臺大服務,曾經擔任臺大副校長並代理校長。從事微磁學數值研究與自旋傳輸機制,已發表280篇以上專業論文並獲得28個專利,2022年起擔任中原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並兼任校級量子資訊中心主任。
林夏玉
專業學門為物理學,喜歡閱讀聽故事、旅遊,偏好深耕的工作風格,工作之餘也從事寫作並擔任義工。除了科普專業文章也著有人文相關著作,過往文章多見於《臺大校友雙月刊》、《覺行雜誌》。
陳美燕
目前為合格正念引導師,樂於接觸身心靈教育相關資訊與課程,長期為教育基金會的義工,故而有機會了解心靈教育更多層面的議題,也因此常與同好者一起探究如何改善現代人生活中與生命裡轉苦為樂的良方。
曾萬年
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屏科大終身講座教授,東亞鰻魚學會副會長。臺灣大學動物系畢業,臺大海洋所碩士,東京大學博士。曾任臺大漁科所所長、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會長、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顧問。專長為漁業生物學、水產資源學、海洋學、魚類生態學、鰻魚生物學、耳石微化學。
謝長富
現任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博士。專長於植物生態學、植物分類學,近年研究主題為森林生態及臺灣高等植物物種多樣性。
洪致文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博士。臺灣鐵道文化研究者及氣象、氣候學家。2019至2021年間擔任文化部所屬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首任)主任。研究專長為臺灣鐵道史、鐵道文化、臺灣航空史、戰爭遺跡、亞澳季風、氣候變遷、臺灣氣候、氣象史、古蹟研究、文化資產保存等領域。
吳鑫餘
現任臺灣大學圖書館校史館營運組行政專員兼股長。主要研究臺大校總區空間演變歷史、校園建築類型與歷史以及校史文物徵集與初步研究等。
曾書萍
現任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2020年取得日本京都大學森林科學專攻的博士學位後,於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昆蟲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主題包含入侵以及都市昆蟲,如入侵昆蟲的分子溯源、推測入侵成功原因、害蟲防治成效監測以及抗藥性分子機制等。
林柏安
現任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2021年取得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學位,隨即赴University of Bern的Institute of Plant Science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包含化學生態學與植物昆蟲交互作用的各種面向。
吳卓穎
現任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博士後研究,為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與博士,同時為臺大與日本筑波大學雙聯學位碩士,專長為土壤與環境科學、土壤分類與調查。
許正一
現任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主持土壤調查與整治研究室,承襲澀谷紀三郎教授在土壤調查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開授土壤學、土壤學實驗、土壤形態與分類、污染土壤調查與整治技術等課程。
陳瑜
2008年3月兵庫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畢業,現於CHIVAC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チーバック)擔任董事。
吳智琪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畢業,畢業後赴北海道遊學兩年,現任職於電腦科技公司。
鄭克聲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2023年退休)。臺大農業工程系及研究所畢業,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農業及生物工程學博士。專長序率水文學、水文變遷、衛星遙測、地理統計與隨機變域模擬。
李榮棟
現為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許少瑜教授的助理。臺大生工系及研究所畢業,目前協助許少瑜教授執行入滲相關的實驗計畫。
許少瑜
現為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臺大農業工程系及研究所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博士以及博士後研究員。專長為非飽和水文學、孔隙介質多相流、水資源管理。
余化龍
現為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水利期刊》總編輯。臺大農業工程系及研究所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曾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流行病學系及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地理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盧福明
臺大農業工程學系農機組學士、加拿大McGill大學農工系碩士、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農工系博士,曾任職於臺灣糖業研究所、臺大農工系、農業機械工程學系(後更名為生物機電工程學系),並獲頒中華農業機械學會終生成就獎和日本農業機械學會國際貢獻獎,現為臺大名譽教授。
李允中
臺大農業工程學系農機組學士、碩士,美國麻州州立大學食品工程學系碩士、博士,曾任職於食品工業研究所、臺大農工系、農業機械工程學系(後更名為生物機電工程學系),2018年退休。現為財團法人農業機械化研究發展中心約聘研究員,民間企業顧問。
賴喜美
現任臺灣大學農化系特聘教授,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試驗場副場長,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食品與營養所碩士及博士。1998年返校任教於農化系。主要教授農產與食品分析、食品化學與加工、穀物化學與加工、醣類化學與應用等。
謝兆樞
現任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磯永吉學會名譽理事,臺灣北部蓬萊米走廊聯盟磯永吉小屋團隊。高等考試農藝技師,農學博士。曾兼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作物基因表現與應用、種實品質的改良與應用、臺灣野生大豆的遺傳變異。
張庭睿
畢業於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研究所,從事細胞培養與生物技術之研究以驗證能量限制對老化影響,關心生醫健康領域發展。曾於海洋生物博物館學習甲殼動物標本製作以及至乳牛場學習牧場自動化管理。
陳靜宜
在畜牧產業服務數年後,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修獲博士學位,返國後於臺大醫院從事心血管相關的基礎醫學研究數年,並進入臺大動物科技學系服務。除了教授畜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致力於動物健康與福祉的關注,近年來亦專注於傳統畜牧於其他領域多元應用的發展。
目錄
發行人序:開啟第二個百年新頁╱陳文章
總編輯序: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吳明賢
策畫人序:明古知今 脈絡可循╱鄭貽生
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簡介╱林秀美
理學部
從臺北帝大化學科到臺灣大學化學系的傳承╱彭旭明
野副鐵男教授在臺北帝大及臺灣大學的研究╱蔡蘊明
野副鐵男教授與臺灣╱羅銅壁 譯者/蔡蘊明
劉盛烈教授的學術追求與傳承──培育、理想、實踐╱劉緒宗
日本核物理的先驅──與二戰原子彈擦身而過的荒勝文策╱劉煥彥、張慶瑞
重啟時光寶盒 再入克洛爾教授的心流大海╱林夏玉、陳美燕
從帝大到臺大的動物學研究傳承和變革╱曾萬年
臺北帝國大學植物學研究的開創與拓展╱謝長富
農學部
臺北帝大氣象學講座與臺灣氣象及氣候研究的開端╱洪致文
昆蟲學.養蠶學講座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一段學術傳承的歷程╱吳鑫餘、曾書萍、林柏安
臺大土壤調查百年傳承先驅──澀谷紀三郎教授╱吳卓穎、許正一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藝化學科研究╱陳瑜 譯者/吳智琪
利水傳承──農業工程在二戰前後的承續╱鄭克聲、李榮棟、許少瑜、余化龍
耕耘臺灣的農機先鋒──高坂知武教授的學術生涯與貢獻╱盧福明、李允中
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製糖化學講座與農業化學系的誕生與發展╱賴喜美
磯小屋半段殘夢──市島吉太郎的四倍體水稻研究╱謝兆樞
1920-1945臺北帝國大學與豬隻產業╱張庭睿、陳靜宜
主編後記:不忘初心 合一的真諦╱林秀美
序
發行人序
開啟第二個百年新頁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臺大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大學。西方的大學經過千年發展才趨於成熟,直到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主張結合研究與教學,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一百年後,日本領有臺灣不久,開始籌設臺北帝國大學,所有師資人選都是在日本完成學業後,再分派至德、英、法、美等國家進修或取得博士學位。由教授主持的講座肩負研究與教學,享有獨立自主。雖說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為日本南進政策效力,然不容否認的是,臺北帝大對臺灣和東南亞地區開展前所未有的田野調查與科學研究並累積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開創性,更是知識的寶庫;這可從《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Ⅱ: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一書得到充分印證。
當然,累積和大量儲藏系統化的知識只是大學的目的之一,大學的首要使命在培養人才。從柏林大學所強調的「研究與教學合一」可知,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不單是知識的接收者,還要成為真理的探究者,因為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影響國家發展至鉅。據統計,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臺籍畢業生不到40人,他們進入社會服務,各有所成,產業界如林挺生先生,開創大同公司盛世,眾人耳熟能詳;更多是留在臺大成為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本論文集提到的劉盛烈教授,是第一位博士,承繼著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對追求知識的一貫熱忱;劉盛烈教授稱之為「理悅」,個人深有同感。二戰後,臺北帝大被接收成為臺灣大學,不少日籍教授本著教育的使命留任,甚至服務至退休如高坂知武教授,讓臺大在動盪時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所以,臺大在迎向百年之際,要回首創校之初的奠基過程,然後展望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發表「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指出人類面臨的諸多衝擊,期待教育成為「一個必要的理想國」(the necessary Utopia);雖然教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滋養和諧社會、減少衝突的最有效途徑。而在「仁川宣言──面向2030年的教育」論壇則進一步主張──確保受教機會平等以及養成終生學習能力──兩大核心理念。作為傳遞和創新知識,發展和分享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文明進步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本身就是實踐SDGs的重要場域。本著教育為公共財,臺大當以保障弱勢族群為優先,培養受教者終生學習的能力,也是符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百年臺大將以此自勉,與全體師生和有志者合力規劃共同的未來,建構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校園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其所學和才能,達成人生的目標與成就生命的意義,為實現全人類自由、和平與正義的理想國而努力。
祝臺大生日快樂!
總編輯序
究極真理 裨益民生
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科學,是經過檢證而形成的系統性知識。根據維基百科定義,現代所說的「理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這大致符合目前大學的理學院範疇。19世紀,人類各領域的知識受科學影響,紛紛強調科學化,各自建立一套科學研究方法論,並以「促進社會進步,邁向更好的未來」為共同的方向。我想這應該就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首任部長大島金太郎的理想,以「理農一體精神」設置理農學部,除了究極真理,在知識的研究上力求創新,更希望基礎和自然科學研究能應用在農學,促進農業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最終造福人類的生活。
為迎接臺大創校百年,《臺大校友雙月刊》在2019年啟動十年計畫,通過辦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追溯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各學部、學科和講座的歷史,旨在探討這所臺灣第一個大學如何奠基,及其辦學理念與追求學問的精神的形成,而後能持續發揮領頭羊的角色,帶領臺灣前進的腳步。2020年校慶期間,本刊舉辦了第一屆臺北帝大學術傳承講座,主題為文政學部,同時出版論文集;這是十年計畫的第一本。原定每兩年辦理一次的研討會,後因疫情影響而稍有延宕,睽違三年,2023年校慶,本刊如期辦理理農學部學術傳承講座並出版論文集。
這本論文集有幾個特色。一是幾乎都是為了此次主題所做的調查研究,撰稿時間不足一年。二是撰稿者都是各別領域學者,之所以特別一提,是因為爬梳文獻寫歷史本就不是科學研究者的強項。三是從他們的觀點來探討其領域的研究發展,有別於外人的眼光,多有獨到之處。四是從部分論文發現大島金太郎的理農一體精神的體現。雖說理農學部後來還是分家,但其實在當時就有跨講座、跨學部研究,如農藝和氣象講座合作,研究改良水稻品種;為了研發甘蔗渣紙漿,製糖、生化和氣象學講座教授合作;而化學和醫學更因跨部合作,而在肺結核問題有令人驚喜的意外發現。
宋元明以「理學」著稱,或稱道學、義理之學,強調內在修行,圓滿人格。然個人生命的圓滿與否,除了道德實踐,實與利他相關;這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本論文集所呈現的是臺大各個學科創始者本著對學問的熱忱與追求,在臺灣所做的調查研究與成果,他們為圓個人的理想而來到臺灣,而他們的研究除了承先,更貢獻民生良多,經世致用。
這本書雖說是論文集,但超乎想像中的耐讀,值得細細咀嚼。我想做學問的樂趣就在於此,個人的經驗是,在歷史文獻中探索也能看見許多亮光。非常感謝策畫本書的三位老師:理學院副院長葉素玲教授、生農學院副院長李達源教授和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鄭貽生教授。三位副院長召集各學院會議,邀請老師撰稿,從無到有,才能讓這本書誕生。也感謝每位撰稿者,辛勤耕耘,為臺大百年歷史學術資產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非常具有意義。期待下一本論文集,焦點在醫學部。
策劃人序
明古知今 脈絡可尋
鄭貽生(臺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
2019年起,《臺大校友雙月刊》開始展開「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計畫,籌劃臺北帝國大學時期成立的講座和學術研究發展軌跡論文集,於2020年完成《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出版,2019年底至2023年經歷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流行,讓大家感受到生物技術快速發展,有助於短時間內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並了解這株病毒的傳播、病毒顆粒、感染途徑與疫苗的開發。惟全球的活動,也因COVID-19病毒的肆虐而減緩。2022年6月雙月刊續規劃「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論文集」,本人為生命科學系教授兼校友雙月刊編輯委員,深知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在學術開拓與發展歷史的重要性,因此當雙月刊交付了理農學部的學術傳承任務,即邀請生命科學系前身—動物系與植物系的資深教授曾萬年老師及謝長富老師,協助撰寫臺北帝大時期理農學部「植物學講座」與「動物學講座」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藉由曾教授與謝教授的逐一探究與發掘,臺北帝大動植物學講座的發展慢慢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臺灣於日治時期做為南向基地與熱帶資源研究,動植物物種豐沛,因此1928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設立生物學科教室(今臺大一號館),其中動物學第一講座平坂恭介,為海洋動物學專家﹔動物學第二講座青木文一郎,為小型哺乳類鼠類專家;植物學第一講座工藤祐舜、正宗嚴敬,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植物學第二講座日比野信一,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以上講座對於臺灣動植物物種調查奠定基礎,所採集的動植物標本,亦作為本校動物博物館、魚類標本館與植物標本館的重要館藏,可供現代動植物科學研究的比對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1943年理農學部分家為理學部與農學部,理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三講座吉川涼,為植物形態學專家,至此臺北帝大理學部分為化學、動物、植物、地質學4科,共計15個講座。曾教授與謝教授在本論文集中一一記述臺北帝大動植物講座教授的生平事蹟與研究成果,同時亦紀錄了生物學科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教學與調查結果,值得對本校生物學發展有興趣的同好細細玩味。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帝大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部改制為理學院,動物學系、植物學系設於理學院,動植物學系承襲原有動植物學的研究主軸及當時生物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在發展初期師資、學生、設備及空間均極為缺乏。研究教學教授於動物學系有朱洗為細胞和胚胎學專家;徐錫藩為血吸蟲專家;王友燮為蜈蚣專家。於植物學系有羅宗洛為植物生理學專家,亦為臺大第一任校長;李惠林為植物分類學專家;李順卿為植物生態學專家;沈毓鳳為植物形態學專家。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署指派Dr. Willis H. Rich來臺,並建議重視漁業發展,因此在1954年,動物學系設動物生物組與漁業生物組招生;於1986年成立漁業科學研究所。動植物學系也陸續培養出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傑出人才,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各國內外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及教師,亦在生技產業扮演重要的推手。
由於生物科學研究日益進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技術加速對生物機制的了解,因此開始有整合現有動植物學系的建議,成為新的生命科學研究,以因應未來對於生命科學的全面深化與跨領域技術對生物的認識。2000年陳維昭校長任內接受建議發展生物科技,於2003年整併理學院動物學系及植物學系,成立生命科學院,將原有植物學系與動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負責大學部招收學士班,成立動物學研究所、植物科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負責碩博士班等人才培育;另將農學院農化系與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整併入生命科學院成為生化科技學系,成立生化科學研究所及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院的初步架構成形。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隨著時代的轉變,仍持續的在調整現有架構,以因應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正體現這個世界不變的真理就是「改變」,改變現有對於生物科學研究與作用機制的認識,提供生物技術發展的潛力。
詳細資料
ISBN:9789869984225 規格:精裝 / 500頁 / 17 x 23 x 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01
66折: $ 660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4-06-10
66折: $ 924
作者:王怡仁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1
66折: $ 924
作者:馬丁.維爾勒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1-01
66折: $ 297
作者:曾坤章
出版社:小海豚意識科技
出版日期:2016-03-29
$ 197
作者:許心瀠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12-10
$ 374
作者:金泰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5-01-06
$ 355
作者:許源津、賴暉元
出版社:耕己行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1
$ 379
作者:艾瑞克.格茲莫考斯基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15
$ 315
作者:稲葉みのり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20
$ 98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