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年來,人口紅利、人口老齡化、人口低生育率等問題的研究,不僅在人口學界、計劃生育領域熱了起來,而且成為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及其他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要求改革中國現行人口政策的呼籲和建議累見各種媒體。留守兒童關愛事業、養老保障和老齡服務事業、青年農民的技能培訓事業受到廣泛關注,並蓬勃發展。這個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說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新趨勢形成的矛盾正在凸顯。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人口學尤其是人口增長趨勢的研究的協作和配合。曾祥旭博士所著《低生育水準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研究》一書,是從中國人口發展已形成的低生育水準出發,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趨勢的著作。全書立論有據,論述有力,貼近現實,著眼未來,值得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者、經濟和人口政策制定者、經濟增長和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者廣泛關注。
按照人口二重性理論,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而成為經濟系統中最重要的兩大基本要素。從威廉·配第、亞當·史密斯等古典經濟學家,到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再到現代經濟學,學者努力探尋人口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把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性或外生性變量,並形成了相應的學說體系。簡要來看,從人口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要從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質量、人口分佈等來進行研究。正如作者所述及的,人口是宏觀經濟變量中的剛性因素之一,並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相當長時期的增長過程;人口數量決定了參與勞動的人數和市場規模;人口的年齡結構及其變化則被視為影響宏觀的資本形成、儲蓄水準、人口紅利水準、城市化等以及工資、成本與利潤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區域分佈和遷移流動與財富和資源配置的流向、戶籍制度等有密切的聯繫;人口的產業分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口質量則直接決定了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投資與形成、技術創新、經濟效率等。這些都是人口與經濟增長的聯繫。
對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進行解釋一直是理論界的重要研究議題,對此的共識是,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確立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而人口轉變所引致的人口紅利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對當前出現的經濟增長下行現象,除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國內需求提升緩慢等解釋外,人們對「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齡化、人口紅利的大幅下降,計劃生育政策的後遺問題,表現出過去少有的疑慮。
當前,低生育率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普遍人口現象,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視。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高度重視低生育率問題,經濟學界、人口學界等對此也進行了廣泛探討。中國的生育率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就已經低於更替生育水準,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更是表明中國總和生育率僅為1.18, 已經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極低的國家。低生育率作為中國長期的人口變動特徵,會對人口總量、人口年齡結構、勞動力供給、人口紅利、社會發展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必然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模式產生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另外,中國經濟已經持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未來究竟還能保持多長時間的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何在,如何才能保持平穩可持續增長,這都是擺在理論界面前的問題,也是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關心的重大議題。由此,理清生育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預見性地研究低生育水準下如何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對於當下的中國經濟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政策含義。曾祥旭博士的這一著作就深化了該領域的研究,有效地拓展了經濟增長領域的內容與維度。我認為這篇著作有兩個方面的特點,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清晰明確地回答了人口與經濟增長理論的關係。關於人口與經濟的關係,學術流派較多,學術觀點也不盡相同,爭議較多,有很多「兩難」問題。對此,作者從考證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歷史關係出發,探討人口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從經濟增長理論、經典人口經濟理論,西方學者對人口與經濟增長關係研究的突破等方面展開理論分析和文獻述評,並就中國學者對人口紅利、人口轉變與經濟增長,人口年齡結構、撫養比變化與儲蓄率關係,勞動力供給、劉易斯轉折點與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研究進行述評,理清了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脈絡。通過文獻梳理,作者得出了人口因素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的結論,指出了正確的理論模型要同時滿足把長期的人口增長和長期的技術變遷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過程,認為人口紅利的存在只是經濟增長的潛在機遇,這種機遇能否兌現還取決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管理、勞動力配置、制度因素、貿易開放度、教育培訓政策,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於人口與經濟增長領域深入的思考。循著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邏輯,作者從生育率這個核心變量出發,指出了生育率影響人口的總規模、人口年齡結構、勞動力數量與分佈、撫養比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再影響人口紅利、勞動就業及人口老齡化等人口經濟綜合變量,進而影響供給、需求、產業結構、儲蓄、投資及資本生成等經濟增長諸多變量的作用路徑。作者據此展開思路與研究計劃,系統論述了中國經濟增長與人口要素的關係,建立了低生育水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解釋框架,使全書研究的思路清晰,邏輯連貫,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第二,書中的一些判斷與結論具有促進政策創新的意義。作者關於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人口紅利、勞動力供求關係,劉易斯轉折點的判斷依據充分,計算出了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指出了低生育率對人口紅利、勞動力供給、人口老齡化、資本邊際報酬率的影響。這些分析判斷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指出勞動力有限剩餘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會產生倒逼機制;即使保持當前低生育率,中國一定時期內仍然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認為更應該從經濟發展視角審視劉易斯轉折點的當前狀態很有見地;提出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可能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源泉,給中國帶來第二人口紅利等等。這些觀點和結論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水準和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作者還提出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對策建議,如調整生育政策實現人口均衡發展,高度重視人口質量對數量的替代,推動勞動與就業城鄉一體,倡導個人儲蓄養老,推進城鎮化和擴大消費,等等,都不失為富有見地和可以操作的政策方向建議。
本書作者是一位青年學者,他刻苦研究、善於思考、為人踏實,主研過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十餘篇。他曾在聯合國人口基金、中國人口學會等舉辦的2008年中國人口學家前沿論壇上獲「未來人口學家」稱號,還獲得過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這部著作得到了西南財經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資助,這也是對他及其研究成果充分認可的有力證明。我很高興看到青年才俊投身到經濟研究中來,也希望作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多出優秀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多作貢獻。
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