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是創校人錢穆先生的宏願(《新亞校刊》發刊辭一九五二年六月第一期),亦是新亞書院的精神。今年適逢本院七十周年,黃乃正院長領導院慶活動督導委員會,特此成立「出版小組」,策劃本書及其他四種書刊,以茲記念。本書是為書院通識課程而設計,對象是本院的學生、新亞人以及關心本院的社會人士。本書以新亞精神為中心,記錄了新亞前賢創校所經歷的艱困、其堅毅與抱負、校友的學習與服務社會的經驗、學子置身新亞校園的感受與反思。昔日前賢懷着復興傳統文化的雄心壯志,栽培學生使之具有完整人格,成為關愛社會的知識人,至今已花開滿樹,果實纍纍。
書名「誠明‧ 奮進」取自校訓與校歌,正是新亞前賢的共同理想。全書分為五部分,首先是「校訓、學規、校歌」,即新亞精神的核心所在。校訓「誠明」意謂人立於天地間,嚮往真理,摯誠作人,實為本份;「奮進」源於校歌,即使在亂離流浪裏,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先賢仍奮進多情地結隊前行,創建新亞書院。此外,新亞學規第一條「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上承北宋以來士大夫以修齊治平為己任的理想。校訓、學規及校歌,是感動歷代新亞人的重要精神資源。
第二部分「文獻選粹」選輯自本院前賢、校董、院長等發表於《新亞校刊》、《新亞生活月刊》等書院刊物的共二十五篇文章,內容包括一、新亞精神的定義與內涵;二、回顧新亞書院歷史與創辦人;及三、前賢與師長的勉勵及教誨。這些由新亞前賢、師長撰寫的文字,令讀者直接感受到當年國家與書院的重重憂患,瞭解先賢殫思竭慮地創辦新亞書院,是為了兼顧中國與世界的學術文化潮流,標舉一文化教育的理想而黽勉實踐。(唐君毅〈我所了解之新亞精神〉)本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對年輕學子而言也許遙不可及,透過金耀基教授〈懷憶賓四先生〉一文,卻可感受到錢先生溫煦和靄、風趣可愛的一面,此時細讀錢先生的〈讀書與做人〉,即倍感親切。
第三部分「師友懷憶」,由十七位來自文、史、哲、理學、工商管理、醫學及社會科學學院、年代橫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的老師與校友撰文,娓娓道來他們對新亞精神的感想、回顧、體驗和期盼。當中資深的新亞人,在專業及社會上實踐新亞精神,成績卓著;而較年輕的,主要是品學兼優而熱心服務的誠明獎得主。值得注意的是,在「師友懷憶」中,感念師長們恩情之聲不絕於耳,這正體現了〈新亞學規〉第十三、十四條強調「師長人格是活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例如余英時教授記述恩師錢穆先生那通達求真的為學基本態度及「深造自得」的原則,對他學術生命的影響難以估量;張洪年教授獲周法高、唐君毅、潘重規等先生不時提點,啟迪心靈,如暮鼓晨鐘;饒美蛟教授視張丕介、楊汝梅、鄭東榮諸位先生為「人師」的典範;李明逵先生蒙孫國棟和蘇慶彬兩位老師的教誨、關懷和照顧,讓他感受到誠的真義;辛世文與徐立之兩位教授受任國榮先生的薰陶及提攜;陳萬雄博士為孫國棟先生「為學做人」的宗旨所潛移默化等。此外,創校先賢的著作及人格魅力,仍感動着各年代的新亞人,如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等史學著作,激勵了陳榮開教授追求人生理想;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感召了謝嘉臣先生與新亞書院結緣;太湖西山拜祭錢先生墓令李建深博士體驗到心靈無比清淨等。誠如徐立之教授所言,「趁青春」與新亞師長、同學們「結隊向前行」,是新亞精神的重要部分。這些率真無私的分享,讓人窺見著名學者及社會菁英的赤子之心。
第四部分「學子寄興」輯錄了本院歷年徵文比賽的學生獲獎文章共七篇,內容關於過去本院學生對新亞精神的理解及反省,譬如校歌令林綺雯領悟在惡劣環境下仍須對人性、歷史抱樂觀而堅定的信念,也提醒洪若震為發揚新亞精神而奮勇向前;入讀新亞書院令譚麗施有跨越限制的目光與勇氣;姚穎謙受新亞精神蘊含的理想所吸引;蔡松霖自勉對新亞精神聿毅聿勤,貫徹始終;馬佳妮在合一亭追念新亞前賢使命之沉重與創校之艱難;宋嘉榮意識到實踐人生理想的價值。
第五部分和附錄,分別是「新亞簡史」的中英文版,以及新亞校訓與學規的英文翻譯,皆轉錄自《新亞書院概覽2018 -2019》,藉此向中文地區以外的人士介紹新亞書院的歷史及精神。
中國文化是不斷創新,不斷開展,不斷豐富其內容的。(孫國棟先生〈新亞簡史和新亞精神〉)新亞精神亦然。慶祝新亞書院七十周年之際,寄望新亞人延續新亞精神,「敬愛你的學校,敬愛你的師長,敬愛你的學業,敬愛你的人格。憑你的學業與人格來貢獻於你敬愛的國家與民族,來貢獻於你敬愛的人類與文化。」(〈學規〉第二十四條)繼續誠明、奮進,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本書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