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以莊子「物學」融貫當代臺灣學界兩大跨領域合作典範
第二節 研究主題:從「身體哲學」叩問莊子「物學」的超越性向度
第三節 研究主軸:奠基於「畸人」的「苦弱之力」而轉出「逍遙之境」的「人文療癒」線索
第四節 研究方法:奠基「跨領域視域匯流」的文本詮釋
第五節 文獻探討:從學術史視角察知典範移轉軌跡以掘發最新研究動態
第二章 蔣年豐奠基「臨終啟悟」的宗教轉向
第一節 主體中心論視域下被遺忘的身體:從一位負傷學人(wounded scholar)的臨終書寫談起
第二節 從「詮釋實踐者」到「倫理實踐者」
第三節 牟宗三路線或海德格路線?
第四節 「新人文主義」下的儒學重構
第五節 從「新人文主義」看《地藏王手記》的道家缺口
第六節 「地藏王風格」的儒學作為一種「後現代」宗教
第七節 從「有限身」到「無限身」:蔣年豐宗教轉向的深度演繹
第八節 牟宗三錯失的歷史契機
第九節 蔣年豐開啟的歷史先聲
第三章 余德慧「人文臨床」視野下的方法學變革
第一節 承「本土心理學」另闢蹊徑的實踐方向:從文化的、本土的心理學道路「殺進文化存有的根底裡去」
第二節 「人文臨床」作為一種方法學的變革
第三節 在「受苦現場」重煉人文學問
第四節 「人文臨床」的精神動向:朝向他者
第四章 楊儒賓「漢語物學」的學術系譜
第一節 從「心學的莊子」到「物學的莊子」
第二節 「漢語物學」三大典範
第三節 六朝隋唐佛教依「緣起性空」義決定的「物學」典範
第四節 北宋理學依「天道流行」義彰顯的「物學」典範
第五節 《莊子》依「物化」義開拓的「物學」典範
第五章 莊子物學的理論基點
第一節 回返莊子物學的文本基礎
第二節 「物化」的理路依據:以〈齊物論〉為探尋線索
第三節 解域「同一性思路」:從「單一視域維度」到「多維度視域」
第四節 應於化而「解」於物:物相的「解構」與物情空間的「解放」
第五節 「齊物之論」?還是「齊一物論」?
第六章 莊子物學的宗教維度
第一節 受苦現場
第二節 氣化之域
第三節 虛廓空間
第四節 迴盪空間
第七章 莊子物學思想的當代實踐示例──碑之為物
第一節 體物入微
第二節 作為「靈泊之所」的「物裡乾坤」
第三節 參萬歲而一成純:在「詩性時間」中展開的物化
第四節 無限遠卻親密相連:來自「物」的人文療癒
第五節 在古今「並置」的「詩性時間」中開拓身體的「異域感知」經驗
第六節 不忘來歷
第七節 書法與寫字的根本區別
第八節 叩問存有的遺骸:碑石變身的四重關隘
第九節 從「心石」到「心史」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十年蹤跡十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