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用選擇揮灑幸福人生∕莊凱迪醫師
許多人害怕做出選擇,探討背後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害怕自己做出錯誤的選擇。
但是,這種追求正確、避免錯誤的觀念背後,其實是以為人生像考試一樣,有個標準答案在那裡來分辨誰對誰錯。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然而,人生應該比較像是自由發揮的繪畫,沒有任何標準答案,任何一筆一畫都是對的,任何時候我們畫錯了一筆,都可以多塗幾筆,讓它變成另外一個東西,讓它從錯的變成對的。
生命就像畫布,而我們用一個個選擇當作繪畫的彩筆,在畫布上揮灑出我們所要的人生彩圖。每個選擇都是彩繪的一筆,每一筆都沒有對錯。生命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要怎麼揮灑,完完全全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因此,選擇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只有當你不做出選擇的時候,那就像在自由繪畫或自由寫作的課程中交出白卷,才是唯一的錯誤。
選擇是要學習的
每個人都會畫畫,但是想要畫得好,就非得學習不可。
學習不一定要正式上課,多練習、多看看別人的作品,都是學習。學習不是為了畫得正確,而是為了要畫得更好。
這裡說的「更好」,不是知識上的對錯,而是藝術美學上好壞的價值判斷。人生也如同畫畫一般,生命是藝術品,需要大家努力學習,讓生命達到更高更好的藝術美學價值。
有些人會以為既然選擇沒有對錯,就不需要學習選擇,就像我們在學校遇到考試不考的內容就不念書,大家都會想偷懶。
只是,對與錯是人生最初步的價值判斷,藝術上的美才是更高層、更深層的價值判斷。學習做出選擇,是在追求整個生命更好的美學意義。
人生就像寫作文,你想要寫什麼內容,幾乎沒有對錯可言,但是寫的內容就會有好壞美惡等價值高低的分別。我們愈是學習,就愈能提升生命的藝術美學價值。這樣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也是大家所嚮往與追求的幸福人生——應該沒有人會懶得獲得幸福吧?
人生會因為抉擇而擁有不同美感
幸福是一種藝術美學的價值判斷,例如烹調美食的藝術價值,就是這美食所帶來的幸福感。美食因為烹調而美味,人生則因為選擇而有各種不同的美感。這種人生美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幸福感。我們可以說,人生的幸福,就是人生在藝術美學上的價值。想要提升人生的幸福感,就如同是練習音樂美術等藝術一樣,需要不斷的學習與練習。
畫家想要使用畫筆畫出他的藝術美感,就必須不斷從一筆一畫之中練習起,也必須常常去看別人繪畫的用筆用色。經過這樣長時間的學習,畫家才能夠讓畫作的美感達到更好的境界。人生則是一幅用選擇作為彩筆所做的繪畫藝術,我們也該多看別人的選擇,然後不斷練習並回顧自己做的選擇,才能讓人生達到更加幸福的境界。
用心理學幫助大家做選擇
學院派的心理學只注重生產研究論文來爭取排名,但是實務派的心理學是透過整理一個個人生故事,來幫助人們做選擇。從學習選擇來幫助人們達到更加幸福的狀態,這才是心理學可以發揮的功效。
《不逃避的人生》這本書,就是一本幫助人們學習選擇的好書。書中用實務的心理學整理出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讓人們懂得人生、懂得選擇,進而用選擇來揮灑出自己燦爛的人生。
您想要有幸福的人生嗎?想要讓自己的生命更好更美嗎?請從學習選擇開始。而這本《不逃避的人生》,則是幫助您學習做出選擇的一本好書,不要錯過囉!
(本文作者莊凱迪醫師,曾任慈濟身心醫學科主任,現為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會想逃?心理學家說……
你「有信心」去做內心渴望的事情嗎?
你覺得自己「準備好了」要一展抱負了嗎?
為了讓自己過得開心又滿意,你有沒有「努力過」?
如果你正拿著這本書,不妨自問上述問題。我們會協助你、但不會代替你回答;我們不會告訴你該做什麼,但我們了解關於選擇的種種成功與失敗,所以想跟你分享從別人身上學到的經驗。
會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們跟其他人一樣,都試著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做對決定,我們相信那是因為我們找到方法好好面對、不逃避,進而促成更好的選擇、更好的結果和更好的人生。
選擇,就是在許多項目中選出最喜歡的一項,選擇讓我們走上一條表明「我是誰」的路。選擇可以改變人生,能讓人展現自己真正的個性、價值觀與信念,還能充分運用自己的過往經驗。
在電影《麥迪遜之橋》中,梅莉.史翠普說:「我們是我們所做的選擇。」過去的每一個選擇造就了現在的我們,這個選擇又促成了那個選擇,就這樣蓋出人生的大廈;這表示儘管重要程度不一,但是每一次的選擇都很重要。
做選擇很難,但選擇也給我們機會發揮以往不曾展現的特質。只要經常做出選擇,我們就會想得更清楚,行動更果斷,這種信心會帶領我們進入真正自主的未來。只要不逃避做出選擇,機會就會在適當的時機向我們展現,帶領我們進入大膽、刺激的領域。
選擇讓我們真正地活著!
怕犯錯、嫌麻煩、不善於表達自我
不過,人是社會性動物,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而且往往太過在意而付出慘痛代價。當我們透過做決定來顯示「我是誰」,會覺得自己似乎會受到批評或嘲笑,而感到受傷。
此外,做決定會促成改變,而改變會帶領我們進入未知的領域,正是這種孤立無援、害怕「做錯決定」的感覺,導致我們逃避做決定;更糟的是,「熟悉的惡魔」會誘惑我們繼續留在熟悉的事物裡,逃避做出那些帶領我們進入未知領域的決定。
況且,不管是日常的決定(「我應該再吃一顆巧克力嗎?」),還是會影響一生的決定(「我該接受這份工作嗎?),都有太多的壓力與後續的影響需要考量,我們很快就會覺得太困難而決定「喔,那就再看看吧」。
問題是,逃避做出決定,除了繼續感到不安,還可能會喪失找出方向繼續前進的能力。有時候我們陷入兩難長達數年、甚至一輩子,有時候我們會快快下決定;有時候我們因為太快下決定而懊惱,有時候我們很開心;有時候我們怎麼決定都覺得不對。
人類是由精細的心理系統所組成的動態生命,既然生命是動態的,就應該經常檢討所處的位置,確定我們是否走在最能幫助我們感到幸福與滿足的道路上。然而,大多數追求穩定生活的人不會這麼做,我們周圍合力維持現狀的人也不會這麼做。
這種情況會阻止我們更進一步發揮個性與創意,因此,除非我們好好配合自身的生命節奏,並鼓起勇氣捍衛自己的信念(有時這個信念會跟親近的人產生利益衝突),否則我們只會繼續阻礙自己做出真正想要的抉擇。
如果我們以獨立的個體活出獨特的生命,人生會更加精采,但我們沒學過如何自我表達,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合群,如果膽敢表現個人癖好,很可能會淪為笑柄,因此,長大以後尋找自我、表現出自我與他人的不同,需要相當程度的勇氣與堅持。
可是,只要你開始配合自己的個性,就能充分發揮潛力,不必覺得對不起誰。這表示你要做出簡單、明確、誠實的選擇,要是你的選擇與眾不同,沒關係,世上沒有人能做出走到哪裡都能得到肯定的選擇。
如何面對?有方法
儘管有些人天生比較果決,做「選擇」對這些人而言還是未必輕鬆。有時你得獨自斟酌,有時你得聽聽別人的意見,這兩種方式都會促使你更加了解自己。
在本書,我們除了建議你自問一些好問題、挑戰你對自己的認知,也建議你徵求別人的意見和反饋。通常跟我們親近的人,會比我們更能看清我們的潛力,還能鼓勵我們做出光憑自己判斷不會做出的決定。你信不信?接受自己比自己所想的更有潛力,將為人生開啟新境界,讓你做出更大膽的決定。
選擇需要勇氣,因為它顯示出你願意為自己負責,並敢於要求你在世上應有的位置。公開表態自己的能力和志向,感覺像是挖坑給自己跳,必須面對接踵而來的批判,但是這種自我要求,是做出明智選擇的開端。
世上總是有人覺得你的成功會威脅到他們,但關心你的人會鼓勵、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所以,大膽一試吧!寧可試過了失敗,也不要連試都沒試過。
只要你學會選擇的技巧,它會自然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流程。只要克服最初的慣性阻力,整個抉擇流程就會自我強化,讓你做出更大膽、明智的決定。就像握著運轉順利的方向盤開車,感覺道路變得更平坦了;你還是會遇到路障、上坡路段和坑洞,但你會更有覺知、更有技巧地順利通過。
我們相信,你駕馭天賦、為自己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首先取決於你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程度。
其次,好的選擇還取決於如何運用自身的務實面與本能面。務實面讓我們想清楚外部環境,包括分析做出某個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的影響;本能面則是更深入傾聽我們的直覺,這可能會涉及冒險,或是做出一些以前沒做過、不尋常的事情。
第三,選擇的品質也取決於我們孕育、實現夢想的能力,這是我們做出抉擇的原動力。
想要有效結合上述特性,就必須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
最後,一定要找個人跟我們一起核對狀況,這對我們能否做出「正確」選擇非常重要。這個人支持我們、陪伴我們,而且願意執行以下任務:批准∕反駁、鼓勵∕反對、留下∕離開。正是意識到這種陪伴的重要性,我們才會一起寫出這本書。
觀察別人怎麼面對,啟發你如何不逃避
在我們的諮詢工作中,經常遇到不斷面臨抉擇的人,他們跟選項搏鬥、尋找分析選項的方法,試著了解這些選項;他們對抉擇焦慮,即使終於做出決定,也馬上對自己的選擇喪失信心。我們的工作是協助他們了解為什麼會猶豫不決,好讓他們做出真實想要、發自個人熱情和目標的抉擇,而不是與他人的期望妥協的決定。
不過,本書決定冒險不選擇目標讀者,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擇。我們的方法是找出、並分享真實的案例,主角有孩子、有大人,涵蓋各種年齡層;故事裡有日常的決定,也有改變一生的重大抉擇。這些敘事者現身說法,檢視哪些選擇產生效果,哪些選擇如果能重來,他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個案中有許多協助做出選擇的好概念,但更多是常識,並揭露了做出明智決定,需要怎樣的個人特質。
我們認為看看別人的經歷、了解他們做了什麼決定、為何這麼做,是很好的學習方式。這不表示別人的選擇就適合自己,如果你把別人的選擇硬套在自己身上,就等於拒絕自主做決定,逃避了做決定的責任,所以,請勿複製別人的解決方法,而是從本書的故事得到啟發,就自己的情況來加以運用。
當你一邊讀這些人的故事時,請一邊問自己:「如果我處在相同情況下,我會怎麼做?」或者是:「有哪些原因會導致我無法做出跟他們一樣的抉擇?」
此外,你能不能看出你一再重複做出哪些事情,導致你自我設限?你能看出模式嗎?注意你的模式和敘事者的模式有何不同?它顯示出你的什麼特質?
我們會建立、採用某些行為模式,是因為它們讓我們生存至今,所以這些行為模式未必都不好;然而,你的生活環境不斷變動,有些模式可能已經不再管用,就需要改變。
有時候改變跟說出「我再也不會這麼做了!」這類的話一樣簡單,有時候很難;但無論你打算怎麼做,只要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情況經常出現某種行為模式,就能避免自己下意識地逃避。
你的人生,是誰坐在駕駛座?
我們除了個案主角的現身說法,還在第十一章整理了一套「面對人生的心理學技巧」。我們知道每個人對新觀念都有自己的吸收方式,因此,我們會從三個層次來處理這套技巧:
一、轉換想法:如果你是喜歡用架構來思考的人。
二、不斷追問:如果你是喜歡接受挑戰、或被推入陌生領域的人。
三、想像結果:如果你是喜歡確認做或不做的可能結果的人。
我們希望你用自己的方式把這書中方法整合起來運用,以符合你的需求、並產生最大的效益。這當中有些方法需要練習,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產生作用。
我們寫這本書,用意是希望你不必向外尋找解答和決心,而是從自己的內在資源挖掘寶藏,每次面臨抉擇,都能派上用場。
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協助你培養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我們期待這本書能陪伴你長長久久,不管你在生活中面臨什麼困難抉擇,都能從本書的個案故事、想法、觀念及實用的解決方法中,找到勇氣和啟發。
如果每個人的選擇技巧都能改善10%,世界會變得更創新、更有趣、更獨特。這不會只是個人的英勇事蹟,我們肯定會把這個重要遺產傳給後代,讓他們也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我們希望幫助大家做自己人生旅程的駕駛員,主宰自己的生活,更加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潛力,也希望書中的真人真事會吸引、促使你去培養所有能夠讓你盡情做自己的生活技能。
我們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就是藉由做出大膽的選擇,激發出你正向、創新和開朗的活力。在我們的經驗中,當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具有信心時,就會較少成日憂慮,而是更關切如何在這個充滿問題的世界貢獻一己之力。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地方,等待我們去改變。